首頁>Club>
請原諒我用逃這個詞,因為項羽的軍隊那時候軍心已經開始有渙散了。可能有人會用李清照的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懟我。但是我還知道另一句話就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9
回覆列表
  • 1 # APPLE女人街暉

    項羽在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形成之前幾天已經斷糧了,並且深信自己有名到無人不知無不曉的情況,以前不像現在沒火車飛機逃命要跑路5,6天?10天?而且還要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附近他跑到哪,哪都認識他哪都不會給他們吃飯的,老百姓因打仗很窮!所以他並沒有逃跑的希望!最終照顧了虞姬活了命,後項羽自己衝出去被逼死碎屍,剩下的十幾名與他肝膽相照的好兄弟見項王已死,毫無意義,投了劉邦活了命!這為後來虞姬刺殺劉邦奠定了一些基礎!與後劉邦成瘋疑心病越來越重有一定關係!如果我是項羽恐怕也逃不了多遠就被追兵追回還是激戰一場,死亡!可惜我不是項羽所以我還活著唄!

    項羽起義是因為秦始皇命士兵搶糧,江東父老沒有活路!劉邦是不用打仗非要帶兵打仗!一個是為民!一個是不為民,只為王權!

  • 2 # 南朝居士

    逃跑?能往哪裡逃?他的失敗不是戰爭的失敗,而且戰略的失敗,

    何為戰略的失敗?分封之後,被天下諸侯圍攻。縱你有三頭六臂,也擋不住被群毆啊。

    你可以不被困垓下,不戰敗,可是天下之大,你往哪裡逃?到處都是諸侯聯軍的圍追堵截,逃了也沒用

  • 3 # 尹禾

    項羽被人們稱作英雄,是因為他勇武、善戰又專情,霸王別姬的故事一直傳唱至今。他的藝術形象來源於文人,文人們都喜歡悲天憫人,又討厭極了似劉邦這樣虛偽、不學無術和不講道義的權謀之人,他們喜歡同情失敗者,尤其是這種頗具英雄主義的失敗者,認為項羽的快意恩仇同自己產生了共鳴,總以為項羽會幫助他們實現胸中的嚮往和寄託。

    這種思想,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吐露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他為人太隨性、感性,不懂政治。說明白這個問題,就是要告訴大家,以項羽的性格,就算項羽能逃過垓下之圍,即使他“過江東”,也無濟於事。

    如何逃跑?

    先回到問題,然後我們再繼續分析本質。如果回到幾天前,如何逃跑?

    其實很簡單: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項羽退守垓下後,整頓軍備,此時五路大軍還未全部趕到,只需要佈置兵馬阻擊追兵,大部隊直接南下烏江,渡江回江東堅守即可。如果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樣選擇沒有問題,可以成功脫險,而且也不會被稱為逃跑,而是戰略轉移。但是在項羽身上,完全不會發生。

    退一萬步講,“烏江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上述戰略轉移沒有成功,那麼垓下之圍項羽也能帶領二十八騎突圍到烏江,可以逃回江東,然而項羽並沒有。

    彭城之戰vs垓下之戰:

    彭城之戰:項羽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此戰發生在公元前205年,是劉邦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場戰爭,最終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滅。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依附於劉邦的諸侯紛紛背漢投楚。

    垓下之戰:劉邦五路大軍、三面合為項羽與垓下。公元前202年十月,灌嬰攻佔項羽根據地彭城、英布入九江、司馬周殷入城父、劉邦與韓信彭越會和東進,十一月項羽退守垓下,十二月形成合圍,兵力大概是50萬VS10萬。最終項羽“四面楚歌”手下僅剩二十八騎,“烏江自刎”。

    兩場戰爭僅僅相距兩三年時間,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戰局的扭轉。劉邦從僅剩“十餘騎”到五路大軍50萬人馬;項羽從各路諸侯轉投、聲勢浩大到“僅剩二十八騎”。可見兩者之間發生了身份和處境的轉變。

    發生這個轉變的兩三年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這是問題的關鍵!這就是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而項羽為什麼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丟了天下。

    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04年,劉邦經過彭城之敗,退守滎陽。項羽多次前來攻擊,劉邦糧道受阻,無法力敵,於是與項羽議和,項羽同意。

    范增建議項羽消滅劉邦,項羽同意。劉邦聽從陳平計策,離間項羽和范增成功,范增一氣之下還鄉,半路病死(氣死)。

    項羽繼續攻打滎陽,劉邦敗逃。

    公元前203年,項羽攻下滎陽,處死滎陽守將周苛、樅[zōng]公。劉邦說服英布反項羽,進駐成皋。

    項羽隨即奪回成皋。劉邦逃亡鞏縣。

    此時,彭越渡河攻擊東阿,楚將薛公兵敗身死,項羽於是親自率軍攻打彭越,彭越敗走,但成皋卻被劉邦趁機奪下。

    項羽回軍與劉邦對峙於廣武,相持了幾個月。期間項羽拿劉邦妻子、父親做要挾,揚言要煮了劉邦父親,劉邦不為所動,項羽無奈作罷。

    韓信、彭越相繼來攻打項羽,項羽出擊,留曹咎原地駐守,要求他不要迎戰,圍而不攻。然而曹咎不聽,迎戰劉邦被斬殺。

    項羽失去根據地,急忙回救,劉邦驚走。但是此時雙方都不好過,於是劃定以鴻溝為界,各自退兵。這就是“楚河漢界”的由來。

    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是兩年多時間裡的故事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出項羽和劉邦如何一步一步發生戰略局勢的轉變。此間項羽個人率領的部隊,依舊毫無敗績,然而他的整個佈局卻在逐漸被蠶食。這就體現出劉邦和項羽的區別,項羽眼界並不在天下,缺乏整體部署的戰略眼光。劉邦不在意一時成敗,整個張略佈局卻十分清晰,一步一步擴大力量。項羽來,劉邦走,項羽走,劉邦來。如此溜的項羽四處奔走,顧及不了整個勢力範圍。而且項羽剛愎自用,這也是劉邦能夠離間他和范增,勸降英布的關鍵所在。同時項羽不會用人,曹咎為大司馬,統帥全軍,卻受不了劉邦挑撥,憤然出擊奠定敗局,真是什麼樣的領導用什麼樣的兵,此等毫無城府、意氣用事之輩,很難再殘酷的戰爭面前生存下來。

    項羽VS劉邦

    從上面的事件,尤其是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兩人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看出兩人的區別所在,為什麼劉邦能奪得天下,而項羽不可以。也就是為什麼說項羽即使逃脫垓下之圍,回到江東也贏不了劉邦。

    劉邦的眼裡只有天下,除此之外一切都可以捨棄。

    項羽的身上只有情義,除此之外一切都不重要。

    誰輸誰贏?

    寫了這麼多,其實我沒有貶低項羽,抬高劉邦的意思。只是在戰略和政治層面分析兩者的勝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是劉邦更適合坐天下。然而透過表象,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最終的勝利者並不一定是劉邦。西漢王朝210年,留給後世的也不過是悠悠歷史中的一部分。但是項羽快意恩仇、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確實為人傳唱至今。歷史學家畢竟是少數,喜歡政治的人也不是很多,在大多數人眼中,劉邦就是個地痞流氓起家,項羽才是千古英雄!

    漢唐盛世固然雄偉,但也不是劉邦一人的功勞。就劉邦和項羽的戰爭而言,劉邦贏了裡子,項羽贏了面子,孰輕孰重,只有各位看官自己體會了。

  • 4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關於這個問題,有個方法就是從史料中查詢,史料給我們記載了項羽在垓下之圍的成語: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

    我們先講第一個:十面埋伏。相信很多朋友不知道十面埋伏是哪十面,其實就是八方+上下,比如古人云:

    八方加天地,樊籠也。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鬥;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

    我們再說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其實是個心理戰。我們知道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關鍵是一個“楚”字,項家本來是楚國的後裔,後來由於秦始皇掃六合,滅了楚國,使得項羽成了失業人群。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後來項羽的討伐軍的主要士兵結構就是以楚華人為主。

    為什麼要四面楚歌呢?這個計策實際上是韓信策劃的心理戰術。我們一直認為劉邦的漢軍比項羽的楚軍多,真是這樣嗎?

    不是,實際上楚漢相爭,原本項羽是佔優勢的,但是由於項羽內部矛盾日益嚴重,使得楚軍實力大減,但即便如此楚軍的數量並不比漢軍少。

    這裡要說一句,楚漢相爭,我們一般認為是劉邦和項羽的戰爭,實際上楚漢相爭是韓信和項羽之間的決戰。東漢的班固把韓信稱為“兵權謀家”,把項羽稱為“兵形勢家”,簡單的說就是韓信重謀,項羽重勢,所以楚漢相爭本質上其實是兵家絕世英豪之間的戰爭。

    四面楚歌其實就是韓信的謀略,由於垓下之圍雙方勢均力敵,一時難分勝負,所以他利用楚歌的形式,削弱項羽楚軍的戰鬥力,摧毀楚軍的精神力量,那麼結果怎麼樣呢?

    楚軍的心理被完全擊潰。

    所以,項羽不是逃不了,而是心理被擊潰了。我們知道,實際上項羽是有機會成功脫逃,東山再起的,但是他的心理已經被擊潰,所以烏江自刎。

    如果我們成為項羽,首先需要的不是戰略和戰術,而是先要有一顆無比強大,充滿精神力量的內心,只有超強心理素質的人,才能在失敗後再度崛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豪為什麼演了那麼多電影?靠實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