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時,資源短缺便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一個大問題。當英國著名學者馬爾薩斯意識到,糧食生產是以線性形式增長,而人口卻是以指數形式增長時,他確信,總有一天人類將會無力養活自己。自此之後,許許多多思想家不斷重複類似觀點。
但是,無數創新者透過開創前所未有的、足以改變世界的企業或行業,沒有讓此種預言出現。他們這群人所走過的成果之路表明:應對資源短缺威脅更好的辦法不是每個人都打破頭去掠奪現有的資源這塊餡餅,而是盡力使這塊餡餅變得更大。
當來,製造更大餡餅這種思路並不新鮮,但是,如今我們的能力已經開始趕上我們的野心了,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而這背後的驅動力是指數型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
力量一 指數型技術
庫茲韋爾198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智慧機器的時代》,他在書中利用指數型增長曲線對未來做了一些預言。他預言了蘇聯會解體,計算機能戰勝世界象棋冠軍,自動駕駛的汽車,其中最著名的或許是預測了全球資訊網的出現。1999年他又出版了《靈魂機器的時代》,在他為2009年所做的108項預測中,有89項已經成真,還有13項也十分接近現實。在他2005年出版的著作《奇點臨近》中描述了數十種指數型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庫茲韋爾與《富足》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創辦了奇點大學。奇點大學挑選了8個指數型增長的領域,以此為標準來設定奇點大學的核心課程,它們分別是:生物技術和生物資訊學、計算系統、網路與感測器、人工智慧、機器人科學、數字化製造、醫學、奈米材料和奈米技術。這每一種技術都有可能會影響數十億人,解決巨大的問題,重塑諸多行業,最終幫助我們實現富足。
力量二 DIY創新者
1968年科技先知斯圖爾特·布蘭德創辦了著名的《全球概覽》雜誌,布蘭德為它撰寫了創刊詞:我們像上帝一樣,也可能精於創造。這是DIY的宣言!然後,布蘭德列出了許多有助於促成這種個人轉變的工具和想法。這本目錄式雜誌將許多原本毫不相干的願意DIY的人吸引到了一起,使他們凝聚成了一股強大的潛在力量。布蘭德一個重要貢獻是發明了“個人電腦”這個術語。曾在《全球概覽》擔任編輯的凱文·凱利認為是布蘭德獨自一人促成美國主流文化接受個人電腦。
布蘭德呼籲,把“自力更生”與科技的力量結合起來,從而讓DIY創新者變成實現富足的一個重要力量。《全球概覽》還倡導另外兩項原則:一是後來著名的駭客倫理,這個理念就是布蘭德極力提倡的資源共享——所有資訊都應該免費共享。第二個原則是在當時有些奇怪的理念,即商業也可以成為一種成就美好社會的力量。
透過為DIY型創新者提供大力支援,布蘭德發動了一場競賽,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成為這次競賽的一個結果。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早期成員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宗旨是:製造驚人的機器、銷售自己的產品(硬體),分享自己的智力成果(軟體)。
如今,在航空航天、3D列印、合成生物等各種行業也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創客運動,成為走向富足的又一力量。
力量三 科技慈善家
當巴菲特試圖激發比爾蓋茨慈善之心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贈送給比爾蓋茨一本卡耐基的著作《財富的福音》。這本書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作為文明基礎的那些法則已經使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的手中,那麼管理財富的適當方式是什麼呢?
卡耐基堪稱今天科技慈善家的鼻祖。他認為,一個人的財富必須用於回報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錢留給子孫,也不是把財富遺贈給國家公共部門。他特別熱衷的一件事情是,告訴別人應該如何幫助他人。現代科技慈善家非常認同他的許多人生哲理,雖然卡耐基時代這種理念並不流行。
新一代科技慈善家正在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機構之間的界線予以模糊化處理,他們向社會企業、三重底線企業(企業盈利、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者統一)進行投資,並且關注具體落實、強調親力親為。
2010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宣佈了捐贈誓言,他們倡導美國的億萬富翁在他們有生之年或死後把他們的一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或機構。至2011年,已有喬治·索羅斯、馬克·扎克伯格等69名億萬富翁簽名加入。毫無疑問,科技慈善家是實現富足的一個重要力量。
力量四 崛起中的10億人
2002年,哈特和普拉哈拉德發表了《金字塔底層的財富》,他們提出了一個簡明的觀點: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口有40億(他們就是所謂的底部10億人),這些人已經在最近發展成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經濟市場。當來,這個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需要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例如,世界第五大牛仔褲生產企業阿爾溫德·米爾斯公司在印度的經驗就非常有意義。這家公司生產的牛仔褲價格為40~60美元不等,這個價格顯然太高了,印度的普通民眾根本無法承受,這使該公司的分銷系統完全無法滲透到農村市場。
因此,米爾斯公司推出了Ruf&Tuf品牌。剛一開始,這種產品其實是一個方便的材料包,裡面包括製作牛仔褲的整套材料,它的價格大約6美元。米爾斯公司把這種材料包放在數以千計的當地裁縫店內出售,在印度廣大的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都有這種裁縫店。裁縫們從自己利益出發,積極推銷這種材料包。現在,Ruf&Tuf牌牛仔褲已經成了印度銷量最大的牛仔褲了。
以上只是金字塔底層的人共同開發產品與市場的一個例子。今天,藉助快速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崛起中的10億人第一次擁有了非凡的力量,他們可以自己去識別、制定和實施富足的解決方案。
我覺得未來這種力量應該是科技。人類的智慧最終就是用來創造。而科技恰恰就是創造出來的。所以人類, 最終會因為創造 科技 而變得完美。
當人類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時,資源短缺便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一個大問題。當英國著名學者馬爾薩斯意識到,糧食生產是以線性形式增長,而人口卻是以指數形式增長時,他確信,總有一天人類將會無力養活自己。自此之後,許許多多思想家不斷重複類似觀點。
但是,無數創新者透過開創前所未有的、足以改變世界的企業或行業,沒有讓此種預言出現。他們這群人所走過的成果之路表明:應對資源短缺威脅更好的辦法不是每個人都打破頭去掠奪現有的資源這塊餡餅,而是盡力使這塊餡餅變得更大。
當來,製造更大餡餅這種思路並不新鮮,但是,如今我們的能力已經開始趕上我們的野心了,這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而這背後的驅動力是指數型技術、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和崛起中的10億人。
力量一 指數型技術
庫茲韋爾198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智慧機器的時代》,他在書中利用指數型增長曲線對未來做了一些預言。他預言了蘇聯會解體,計算機能戰勝世界象棋冠軍,自動駕駛的汽車,其中最著名的或許是預測了全球資訊網的出現。1999年他又出版了《靈魂機器的時代》,在他為2009年所做的108項預測中,有89項已經成真,還有13項也十分接近現實。在他2005年出版的著作《奇點臨近》中描述了數十種指數型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庫茲韋爾與《富足》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創辦了奇點大學。奇點大學挑選了8個指數型增長的領域,以此為標準來設定奇點大學的核心課程,它們分別是:生物技術和生物資訊學、計算系統、網路與感測器、人工智慧、機器人科學、數字化製造、醫學、奈米材料和奈米技術。這每一種技術都有可能會影響數十億人,解決巨大的問題,重塑諸多行業,最終幫助我們實現富足。
力量二 DIY創新者
1968年科技先知斯圖爾特·布蘭德創辦了著名的《全球概覽》雜誌,布蘭德為它撰寫了創刊詞:我們像上帝一樣,也可能精於創造。這是DIY的宣言!然後,布蘭德列出了許多有助於促成這種個人轉變的工具和想法。這本目錄式雜誌將許多原本毫不相干的願意DIY的人吸引到了一起,使他們凝聚成了一股強大的潛在力量。布蘭德一個重要貢獻是發明了“個人電腦”這個術語。曾在《全球概覽》擔任編輯的凱文·凱利認為是布蘭德獨自一人促成美國主流文化接受個人電腦。
布蘭德呼籲,把“自力更生”與科技的力量結合起來,從而讓DIY創新者變成實現富足的一個重要力量。《全球概覽》還倡導另外兩項原則:一是後來著名的駭客倫理,這個理念就是布蘭德極力提倡的資源共享——所有資訊都應該免費共享。第二個原則是在當時有些奇怪的理念,即商業也可以成為一種成就美好社會的力量。
透過為DIY型創新者提供大力支援,布蘭德發動了一場競賽,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成為這次競賽的一個結果。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早期成員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宗旨是:製造驚人的機器、銷售自己的產品(硬體),分享自己的智力成果(軟體)。
如今,在航空航天、3D列印、合成生物等各種行業也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創客運動,成為走向富足的又一力量。
力量三 科技慈善家
當巴菲特試圖激發比爾蓋茨慈善之心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贈送給比爾蓋茨一本卡耐基的著作《財富的福音》。這本書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作為文明基礎的那些法則已經使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的手中,那麼管理財富的適當方式是什麼呢?
卡耐基堪稱今天科技慈善家的鼻祖。他認為,一個人的財富必須用於回報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錢留給子孫,也不是把財富遺贈給國家公共部門。他特別熱衷的一件事情是,告訴別人應該如何幫助他人。現代科技慈善家非常認同他的許多人生哲理,雖然卡耐基時代這種理念並不流行。
新一代科技慈善家正在對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機構之間的界線予以模糊化處理,他們向社會企業、三重底線企業(企業盈利、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者統一)進行投資,並且關注具體落實、強調親力親為。
2010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宣佈了捐贈誓言,他們倡導美國的億萬富翁在他們有生之年或死後把他們的一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或機構。至2011年,已有喬治·索羅斯、馬克·扎克伯格等69名億萬富翁簽名加入。毫無疑問,科技慈善家是實現富足的一個重要力量。
力量四 崛起中的10億人
2002年,哈特和普拉哈拉德發表了《金字塔底層的財富》,他們提出了一個簡明的觀點: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人口有40億(他們就是所謂的底部10億人),這些人已經在最近發展成一個非常有利可圖的經濟市場。當來,這個截然不同的商業環境需要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例如,世界第五大牛仔褲生產企業阿爾溫德·米爾斯公司在印度的經驗就非常有意義。這家公司生產的牛仔褲價格為40~60美元不等,這個價格顯然太高了,印度的普通民眾根本無法承受,這使該公司的分銷系統完全無法滲透到農村市場。
因此,米爾斯公司推出了Ruf&Tuf品牌。剛一開始,這種產品其實是一個方便的材料包,裡面包括製作牛仔褲的整套材料,它的價格大約6美元。米爾斯公司把這種材料包放在數以千計的當地裁縫店內出售,在印度廣大的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都有這種裁縫店。裁縫們從自己利益出發,積極推銷這種材料包。現在,Ruf&Tuf牌牛仔褲已經成了印度銷量最大的牛仔褲了。
以上只是金字塔底層的人共同開發產品與市場的一個例子。今天,藉助快速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崛起中的10億人第一次擁有了非凡的力量,他們可以自己去識別、制定和實施富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