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油麥郎

    讀過汪先生散文的人都知道,汪先生愛美食愛到了骨子裡,幾乎每一篇散文都會提到一兩種美食,作為一個文學界的“吃貨”,幾乎是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有人說過,讀汪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看現在人的微博一樣,別有一番趣味。

    在《國子監》裡,汪先生曾提到過“燴鴨條”,據說有補虛養身之妙用;在《翠湖心影》中,曾提到過“辣子雞”、“麻婆豆腐”’、“破酥包子”、“燜雞米線”;在《昆明的雨》中曾描寫到過“炒牛肝菌”、“炒青牛菌”、“炒雞土從”、“炒乾巴菌”、“炒雞油菌”、“豬頭肉”。“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土從,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這是汪先生在散文中對這三種菌類的描述,汪先生已經吃出了境界,我想,如果汪先生足以勝任美食評論家這一職銜了;在《跑警報》中描寫了“丁丁糖”這一昆明的特色小吃,丁丁糖也就是麥芽糖、關公糖,還有“炒松子”,這也是昆明比較特色的美食了,“冰糖蓮子”也被提及過;在《天山行色》中提到過“手抓羊肉”,這是蒙古草原的特色,一個大磁碟子,下面襯著煮爛的麵條,上面覆蓋著羊肉,主人用刀把肉割成碎塊,大家連肉帶面抓起來,送進嘴裡。

    在《湘行二記》中提到“吃擂茶”、“芝麻豆子茶”,這些我是沒吃過的,只是喝過幾種茶,此生定要去品嚐一下;在《隨筆兩篇》中提到了兩種菜“葵”和“薤(xie)”葵也就是冬莧菜,大概是和木耳菜一個味道,薤在北方就很少見了,在南方,薤也叫藠頭,一般北方人極少吃,而南方人吃的則多一些;在《故鄉的食物》中就描述了很多有名的小吃了,有“炒米糖”也叫“歡喜團”,還有四川的“炒米糖開水”這是泡著吃的,有“蛋癟子”,也就是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有“焦屑”,是糊鍋巴磨成的碎末,著重描寫了“高郵鹹鴨蛋”,鹹鴨蛋我也吃了不少,單輪高郵的,確實是一美味,有“鹹菜茨菇湯”,那時候醃的鹹菜是指黃芽菜,還有“涼拌枸杞”、“涼拌薺菜”、“馬齒莧包子”這些都是我沒吃過的,倒可以嘗試一下,還有一些“野鴨、鵪鶉、斑鳩’”“虎頭鯊、昂吃魚、碎螯”等,就不詳盡介紹了;在《冬天》中提到過“年燒餅”、“搓圓子”,搓圓子也就是湯糰;在《草巷口》中提及“興化餅子”、“潮糕”、“酒香餅子”等;在《昆明菜》中肯定主要寫了昆明菜嗎,昆明主要的小吃“汽鍋雞”、“金錢片腿”、“鍋貼烏魚”、“醃韭菜花”、“茄子酢”、“黑薺炒肉”、“炒包穀”,汪先生說炒包穀只有昆明有,我是萬萬不同意的,因為我們這也有這道美食,雖不常吃,但確實吃過,還有其他地區的小吃,廣東的“鹽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東安雞”、德州的“扒雞”。

    在《五味》裡提到了遼寧的“酸菜白肉火鍋”、北京的“羊肉酸菜湯下雜麵”、傣族的“酸筍燉雞”、南寧的“老友面”、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有四川的“麻辣燙”、“麻婆豆腐”、“棒棒雞”等;在《肉食者鄙》中描述了淮安的“獅子頭”、鎮江的“鎮江餚蹄”、蘇州的“乳腐肉”、上海的“醃篤菜”、浙江“東坡肉”、紹興的“黴乾菜燒肉”、寧波的“黃魚乾燒肉”、湖南的“臘肉”、四川的“夾沙肉”、廣西的“芋泥肉”、東北的“白肉火鍋”、廣東的“烤乳豬”;在《手把肉》中寫了“手把肉”、“羊貝子”、“拔絲羊尾”,這東西一般用來供佛;在《豆腐》中寫了“小蔥拌豆腐”、“虎皮豆腐”、“家鄉豆腐”、“菌油豆腐”、“文思和尚豆腐”、昆明的“小炒豆腐”、“砂鍋豆腐”、“汪豆腐”、四川的“豆花”、北京的“豆腐腦”、杭州的“炸響鈴”、當然少不了“臭豆腐”、“豆腐乳”等;在《栗子》裡寫了北京的“糖炒栗子”還有“風栗子”;在《豆汁兒》裡主要描述了北京的“豆汁”。

    這裡有一首汪先生寫在《七載雲煙》裡的一首打油詩,內容如下:

    重升肆裡陶杯綠;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

    小西門外試撩青;

    人間至味乾巴菌;

    世上饞人大學生;

    尚有灰湛漫;

    更尋柏葉捉昆蟲;

    一束光陰付苦茶。

    汪先生當真是讓人欽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T:前火箭主帥麥克海爾:哈登不是一名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