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對於電話結束通話、不接,手機、微信、qq資訊不回,就是不打卡的孩子家長,這個鍋到底應該誰來背?非常時期如果家訪是不是會遭人嫌棄?
當個班主任太難了[壞笑][陰險]
回覆列表
-
1 # 福州愛果樂學習桌椅
-
2 # 命運之牆
不是不打卡,是太多了,打卡的意義在於監督,負責的家庭就算不打卡,每天還是會把老師佈置的作業做完,形式不要大於內容。
-
3 # 麥蘇蘇
遇到這種不配合的家長,工作確實不好開展。1.先打電話溝通,看看家長和學生不打卡到底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造成的。
2.如果是主官原因,那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是家長和學生還是無動於衷,不明事理。
3.那麼就直接告訴他們拒絕打卡的嚴重性。這個是學校或者教育局硬性規定,每天每週都要統計提交。如果資料缺失,屬於家長和學生的責任,那麼直接影響開學時間。比如說,按照規定時間,別的孩子都可以開學了,他家孩子所在的班級都要延遲開學。並且開學之後還要去開家長會,在會議上通告,需要家長和學生去講明情況。
我覺得除非他不打算上學了,不然以上方案足以解決。
-
4 # 人我行9
可以從家長的思想方面著手:
1 讓家長充分意識到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在家裡應和學校裡一樣,打鈴上課,打卡學習,家長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監督,才能有資格去教育孩子!
2 可以對家長採取一些小手段,比如,說一些“善意的謊言”,“誰不重視老師的話,我就不重視誰家的該子”,我想家長都第乖乖地!哪個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好。
過度打卡不可取!
為了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繼教育部之後,不少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紛紛發聲,要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影片等,這似乎讓不少家長和學生放心不少。
事實上,“打卡”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上升到需要糾偏的程度,恐怕也是難言之痛。據報道,在一些中小學,每天早上“打卡”,中午“打卡”,晚上還要“打卡”,如果“打卡”次數不夠、提交作業不及時,開學後還要被處分。此外,一些大學也不遑多讓,大學生也加入到“打卡”大軍的行列,不僅要健康“打卡”、學習“打卡”,有些還發展到了情緒、心理波動也要“打卡”的地步。一些報道則顯示,“打卡”愈演愈烈的背後或許夾雜著利益的成分。
“打卡”作為一種督促檢查手段是有必要的,但以“打卡”次數和準時與否作為標準來衡量學習好壞和身體健康,結果恐怕會南轅北轍。從本質上說,“打卡”的過度使用是追求痕跡主義的表現。痕跡主義是一種片面注重痕跡而不顧效果的工作方式,凡事求痕、單純看痕,家長和學生能不累嗎?
進一步說,推崇“打卡”的背後是沒有考量到現實需求和學生訴求,有推卸責任的嫌疑。非常時期有非常辦法,這不難理解,但不應該以“打卡”論成效,以“打卡”論得失。當學校和教師透過這種“打卡”的方式向教育行政部門證明“我在場”時,就是在以“打卡”的痕跡而非學習的效果和育人的實踐來代替教學的呈現。當遇到問責時,“打卡”反倒成為避責的最好藉口。更要命的是,背後隱藏的邏輯是“打卡”就是學習,就是完成了任務。這是把“打卡”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
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過度“打卡”從某種程度上說,有著作秀和表演的嫌疑,在實際中容易引起師生的反感,從而導致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產生隔閡和矛盾。
“打卡”是手段,不是目的,“打卡”的不恰當運用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二者的關係。常識告訴我們,痕跡管理只是一種手段並非最終目的,倡導留痕是檢驗工作的一種形式但並非唯一形式,更不是工作實效的檢驗標準。力戒浮於表面、流於形式的“打卡”,才能還師生靜心安心舒心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