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物質基本組成結構及其在時空中運動的學科,物理學研究範圍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物理學研究的內容是由物質、空間與運動(時間)等要素組成,透過這些要素分析、組合,尋找它們各自屬性及其彼此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主要目標。 但是,在17世紀到18世紀末,由於人類研究物質的工具手段落後,對微小物質的物理特性也就不能夠進行細緻、全面地觀察與深入研究,故對微觀粒子的認識只能侷限在“經典力學”範疇內,認為粒子運動應遵循經典力學理論,這就是經典粒子概念的內涵。 但到了20世紀後,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人類能夠在奈米級水平上做實驗,研究原子、電子等更微小粒子的屬性及其運動,這時我們就發現,微觀量子粒子的屬性與運動和經典粒子的屬性與運動存在很大差異……那麼,它們在對“物質、空間、運動”的描述上有什麼根本性差異呢? ——走進物理學基本概念發展與演變的長河,你會發現,對待今天的物理學再不能用“經典”的眼光去審視了,否則,它會給能帶來許多認識上的巨大“差異”與“困惑”,不信,你就“下河”試一試……
6
回覆列表
  • 1 # 陀螺—上帝擲出的骰子

    現代物理學與經典物理學在對“物質、空間、運動”描述上的根本性差異在於“場”的引入與應用:現代物理學的物質、空間與運動都是與場緊密相連的,經典物理學則沒有這方面要求......具體比較請閱讀:

    說說現代物理學的物質、空間與運動

    司 今([email protected]

    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物質基本組成結構及其在時空中運動的學科,物理學研究範圍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是對於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為了明白宇宙的行為。

    物理學研究的內容是由物質、空間與運動(時間)等要素組成,透過這些要素分析、組合,尋找它們各自屬性及其彼此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主要目標。

    1、物質

    物質是構成宇宙間一切有形實物和無形客觀存在(場)的統稱;物質的種類雖多但卻有共性,即它們都是客觀存在、並能夠被觀測以或都具有質量和能量等特性。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則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形式。

    物質通常是有結構的,物質的本源是單位空間的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量子運動,但物質結構在層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單元?這是一個長期反覆爭論而又常新的課題。當代幾種不同的量子引力理論儘管對某些問題存在著不同見解,但關於這個問題,從實質上來看卻給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2、 空間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 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物理學上的空間解釋是: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靜止的,無論參考系如何運動,包括變速,都不會改變慣性參考系與空間的靜止狀態;或說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一起運動。

    從運動學觀點上看,空間又可分為絕對空間和相對空間二種;絕對空間是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透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係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數學上,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及一些額外結構的集合,但不存在單稱為‘空間’的數學物件。在初等數學或中學數學中,空間通常指三維空間”。

    當我們用數學工具來解決物理學空間問題時,空間也就只能是三維的,不可能是n維;如果硬要定義成n維,那麼,它在物理定量計算中最終還是要還原成三維,因此說,n維概念只是一種增加物理引數的“兜圈遊戲”,並不是解決物理學本質的做法。

    宏觀動態空間

    微觀動態空間

    3、運動

    運動是指物布時空永不均產生了普遍運動,普遍運動又使萬事萬物生滅著;運動與物質密不可分,宇宙中“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存在的。

    運動具有守恆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且能互相轉化,但在轉化中的運動總量不變。

    運動可分為宏觀運動和微觀運動。宏觀運動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普遍運動形式,如宇宙星體運動、牛頓力學中的機械運動等;微觀運動是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的運動,如分子熱運動、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等。

    布朗運動動態圖

    電子繞核運動動態圖

    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平動和自旋二種,我們平時所說的運動一般指的是平動或轉動;自旋與平動都是物質在空間中存在的基本形式。

    轉動是指物體以一點為中心或以一直線為軸作圓周運動,自旋是轉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經典剛體力學所講的平面平行運動就是“平動+自旋”的運動形式,宏觀星體、微觀粒子運動就表現為這種形式. 剛體平面平行運動圖

    球體滾動動態圖

    4、經典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

    4.1、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是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和經典統計力學為三大支柱而構成的龐大物理學體系。

    由伽利略(1564—1642)和牛頓(1642—1727)等人於17世紀創立的經典物理學,經過18世紀在各個基礎部門的拓展,到19世紀得到了全面、系統和迅速的發展,達到了它輝煌的頂峰;到19世紀末,已建成了一個包括力、熱、聲、光、電諸學科在內的、宏偉完整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它的三大支柱——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經典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已臻於成熟和完善,不僅在理論表述和結構上已十分嚴謹和完美,而且它們所蘊涵的十分明晰和深刻的物理學基本觀念,對後來人類的科學認識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現代物理學建立的基礎核心。

    4.2、現代物理學

    現代物理學是相對經典力學而言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物質屬性及其運動空間產生了有別於牛頓力學與經典電磁學的認識;在宏觀方面,如,現代天文學觀察結果顯示:行星、恆星都有自旋和磁場存在,宇宙空間瀰漫著星際磁場等,這些都是牛頓力學所沒有的物質、空間屬性;在微觀方面,人們對物質組成結構及其對粒子屬性、粒子運動空間的認識也與經典電磁學有天壤之別,如,粒子都有自旋、自旋磁矩存在、粒子運動空間也都有磁場存在等,這些都是經典電磁學所沒有觸及的領域。

    20世紀誕生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與經典力學分道揚鑣的標誌,也是現代物理學組成的兩大最基本支柱。

    5、現代物理學與經典物理學在物質、空間、運動上的差異

    5.1、微觀領域:粒子屬性、空間、運動的差異

    在17世紀到18世紀末,由於人類研究物質的工具手段落後,對微小物質的物理特性也就不能夠進行細緻、全面地觀察與深入研究,故對微觀粒子的認識只能侷限在“經典力學”範疇內,認為粒子運動應遵循經典力學理論,這就是經典粒子概念的內涵。

    但到了20世紀後,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人類能夠在奈米級水平上做實驗,研究原子、電子等更微小粒子的屬性及其運動,這時我們就發現,微觀量子粒子的屬性與運動和經典粒子的屬性與運動存在很大差異,具體表現在:

    5.1.1.粒子屬性差異

    經典粒子:只有平動,沒有自旋,也沒有自旋磁矩存在,它們的運動完全遵循經典物理學的運動規律;

    量子粒子:有自旋、平動,且有自旋磁矩存在,它們的運動往往不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運動規律。

    5.1.2.空間屬性差異

    在經典物理學中, 經典粒子透過的小孔或窄縫,空間範圍較大,沒有磁場存在;

    在現代物理學中,量子粒子透過的小孔或窄縫,空間範圍較小,且有一定的磁場存在。

    5.1.3、運動狀態差異

    經典粒子透過經典的小孔或窄縫空間時,會表現出直線運動性;

    量子粒子透過帶有磁場的小孔或窄縫空間時,會表現出曲線運動性。

    量子力學雖然認識到經典粒子與量子粒子的屬性存在差異,但它沒有意識到空間屬性也存在差異,從而造成其運動狀態出現不同;也就是說,量子力學仍把小孔或窄縫看作是沒有磁場存在的“經典小孔或窄縫”,這樣,當帶有自旋、自旋磁矩的粒子透過“經典小孔或窄縫”時就不會對粒子運動產生磁場影響,即微觀量子粒子透過“經典小孔或窄縫”與經典粒子透過小孔或窄縫的運動處境完全一樣,這其實就與把微觀量子粒子與經典粒子“等同”了的做法。

    用“經典粒子”概念去看待“微觀量子粒子”透過“帶有磁場的小孔或窄縫”,或用“經典小孔或窄縫”概念去解讀“帶有自旋、自旋磁矩的量子粒子”透過其空間的運動現象,都必然會得出“波粒二象性”結論來。

    可見,量子力學得出“波粒二象性”認識的本質是沒有擺脫牛頓經典粒子或經典小孔空間概念的影響,其描述的物理過程就是給經典粒子概念裝一個自旋和自旋磁矩的外套,配備一駕“機械波”馬車,讓它穿過經典小孔或窄縫,這裡關鍵是忘了非經典的小孔或窄縫空間也具有磁場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得出用的就是“量子粒子+經典空間”模型;如果改用“量子粒子+量子空間”模型,我們就可以看出光“波粒二象性”的本質是光量子透過帶有磁場的小孔或窄縫空間時,會產生“光子洛倫茲運動+磁場梯度力運動”,進而產生所謂的“干涉或衍射”等現象(具體論述請參閱司今《波粒二象性的本質》一文)。

    5.2、宏觀方面:星體屬性、空間、運動的差異

    宏觀星體運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天體力學研究的範疇,從它的發展史和現代理論水平上來看,自十七世紀開普勒、牛頓等建立起經典的研究理論之後,其並沒有出現太大的發展;雖然後人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運用到其研究中去,但取得的效果並不盡人意,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我們研究星體運動時還拘泥在開普勒、牛頓時代對星體屬性、空間、運動的認識上,沒有突破。

    雖然我們現在已有太空衛星、大型高科技望遠鏡等先進觀察、測量工具,也對宇宙星體的屬性有了更深刻認識,但我們的進步僅表現在“觀測”成果上,並沒有將這些“觀測成果”運用到理論創新與研究中去,致使關於星體運動理論方面未能產生根本性的突破。

    相反,時空彎曲、大爆炸理論等已將天體力學的研究方向引向“歧途”,因為這些理論不再是從天體運動的物理機制出發,僅以“感官”、“空想”、“假設”等思維來“撰寫”所謂的“星體運動物理規律”。

    現代觀察結果顯示,不論星系、恆星、行星等,從廣義的系統論而言,它們都是一個自旋體,都有自身的磁場存在,它們都在瀰漫整個宇宙空間的星際磁場中公轉著……看到這些觀察結果,我就有點納悶:我們的天體力學為什麼不從自旋、磁場、公轉等宇宙星體這些根本屬性入手去研究星體運動形成的物理機制和規律呢?

    相比於牛頓時代,我們現在還是沿用萬有引力場的觀點去看待星體運動,從沒有將星體自旋和偶極磁子性納入其運動規律的探索中。

    如,現代觀測已證明,地球是個偶極磁子,太陽也有自己的磁場,那麼,我們在研究地球繞太陽作橢圓運動時,為什麼不審視一下太陽磁場對地球磁場所產生的真正影響作用在哪裡?一味地宣揚太陽風會扭曲地球磁場、太陽表面磁場紊亂等這些“觀測+想象”,並不能為探究太陽系行星運動形成的真正物理機制找到答案。

    據我觀查與研究,太陽磁場對地球磁場的真正影響在地球磁極上,正是太陽磁極與地球磁極的相互作用才使地球產生繞太陽傾斜的運動——具體分析請參閱以後相關章節。

    下面繪製萬有引力與磁極矩力觀點對“地太系”形成的物理機制描述圖做一比較,從這二幅“原理”圖中不難發現,萬有引力是一種靜態模型,它不能真實反映“地太系”運動的情況,用它來解釋地球繞太陽運動未免有點“機械”和“落伍”;相反,磁極矩力模型是一種動態模型,,它能真實反映“地太系”運動的情況,用它來解釋地球繞太陽運動就顯得比較“靈活”和“現實”。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從“小太陽系”——木星或土星的磁場對其衛星運動的影響中看出一些倪端來——主星磁場不但會對行星磁極產生極光影響,而且還控制著行星軌道範圍和自旋軸傾角大小。

    主星磁極對行星磁極的影響與以後將要介紹的“楊燕磁陀螺實驗”原理基本相同,這就為我們從新的角度研究行星運動開創了一條希望之路,也為量子力學從微觀走向宏觀開啟了一扇光明之門。

    宇宙是個統一的大磁場,不論星系、恆星、行星等,它們都在自旋著,都有自己的自旋磁場存在,宇宙空間到處瀰漫著這些磁場,宇宙萬物就在這些磁的海洋中運動變化著——這就是我們神奇宇宙的本來面目!

    【附錄】

    【導言】:現代,隨著新觀測結果的不斷湧現及現有理論的重重困境,人們也開始關注“宇宙磁現象”和“宇宙磁場”問題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百度百科」詞條中就有這方面的論述。

    一、宇宙磁場

    根據宇宙天體的電子執行方式可以產生磁極的定位,如果宇宙中沒有磁極的分化存在,就不可能會有星系的形成,因此宇宙磁場作為宇宙秩序的主宰者一定廣泛存在於宇宙當中的任何角落。

    1、概述

    比方銀河系如果沒有磁極做為控制就不可能形成統一盤狀星系,那樣他就是無規則,沒有固定執行方式的“自由星體”,或者根本就無法形成星體,更無法形成星系。

    2、定義

    指地球以外的各種星體和星體之間的星際空間的磁現象。“萬有引力”(地心引力)、磁場力、太Sunny線等是“原子”微觀空間中的何種物質都有磁場,宇宙是個大磁體,在周圍空間存在著磁場,即宇宙磁場。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Re8roptCX5UHMIUiMNKvajTdy3NRJhOjwDKqfWfnLC17iiFRrBUaLGKJQpQLhpWf0tL2obxP2Y9RRcQnsaSHq

    二、宇宙磁現象

    宇宙磁現象是指地球以外的各種星體和星體之間的星際空間的磁現象。宇宙磁現象所涉及的空間範圍和時間尺度都遠超過地球。因此在這裡只能選取其中一部分大家可能更為關心和更感興趣的宇宙磁現象,如阿爾法(α)磁譜儀上天(空間)探測、“阿波羅”飛船登月測月磁、太陽磁活動與太空氣象學、脈衝星與超強磁場。[1]

    1、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表面出現的很小的較暗的區域。觀測表明黑子出現的數目、大小和位置都是隨時間變化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太陽黑子是一種太陽磁場引起的區域性區域溫度降低、發光減弱的現象。太陽黑子也是很早就有了觀察記載,但直到近代透過觀測和研究才認識到太陽黑子的出現和變化是同太陽的磁場活動密切相關的。太陽的黑子活動不但同太陽的結構和活動等密切相關,而且對於我們地球也有影響。所以太陽黑子的觀察研究受到重視。圖1是中國北京天文臺建造的太陽磁場望遠鏡,其建造規模和觀測研究都居於世界前列。[2]

    可以從太Sunny觀測出來的。光的傳播速度是遠高於高能帶電粒子的運動速度的,因此只要觀測到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等劇烈活動的光訊號,便可以預測和預報劇烈太陽風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對行星際空間將要發生的劇烈太陽風進行預測和預報了。當然這就需要更多和更深入地研究各種太陽磁活動、特別是劇烈太陽磁活動的產生機制和各種影響因素。[3]

    1.1、空間時代

    現代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空間環境對人和生物等的影響已受到特別的關注,其中的空間氣候如太陽風等便同太陽磁場和太陽系磁場有關密切的關係。[3]

    1.2、太陽風

    太陽風是由太陽上的能量高的帶電粒子如電子、質子等從太陽表面噴射到太陽外的太陽系空間甚至更遠的空間。由於太陽風中粒子帶有電荷,因此也將太陽磁場帶入太陽系空間甚至更遠的空間,形成太陽系行星空間的行星際磁場。圖4中便是太陽系行星際磁場的方向。因為太陽風含有高能量帶電粒子,這對於行星際中的空間飛行器,特別是對飛行器的人和生物等是有傷害的。因此對劇烈的太陽風的預報和預防是特別需要的。[3]

    1.3、預報

    如何預報劇烈的太陽風,因為太陽風是從太陽發射出來的帶太陽磁場的高能量帶電粒子,是太陽的磁活動,如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等產生的。這就需要預報太陽的劇烈磁活動。

    2、磁場現象

    2.1、地球磁場

    在太陽系行星系統中,許多行星的磁場都低於地球的磁場,但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表面磁場卻約為地球磁場的10倍。這是什麼原因?進一步深入研究認識到,木星主要是由氫構成的,木星表面為氫氣,木星內部壓力增大,氫氣轉變為液態氫,再深入木星內部,壓力更增大,液態氫又轉變為固態氫。更深入木星內部後固態氫密度更增大,又從絕緣狀態的氫轉變為金屬狀態的氫。從物理學理論研究可知,金屬氫還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轉變為超導體。如果木星內部存在電阻為零的超導氫,就會存在巨大的電流,並由此產生高的磁場。這樣就可以說明木星為什麼有較高的磁場。物理學理論研究還指出,金屬氫還可能是一種高溫高能燃料。這樣就促進了關於金屬氫的探索性研究。

    2.2、超強磁場與脈衝星

    磁場既然是普遍存在的,那麼宇宙中存在著多高的強磁場和多弱的弱磁場?它們又存在於何處?透過大量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現在認識到的最強磁場存在於脈衝星中。脈衝星又稱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晚期的一類星體。根據天體演化過程,一般恆星演化到晚期時,由於原子核聚變產生高熱能所需的核聚變物質已經用盡,熱能劇減,恆星物質的引力便使星體收縮,體積變小,而恆星磁場便因恆星收縮和磁通密度變大而增強。這樣,演化到晚期的恆星磁場便急劇大增。例如,演化到晚期的白矮星的磁場劇增到約103~104特[斯拉](T),而演化到晚期的脈衝星(中子星)的磁場更劇增到約108~109特[斯拉],分別比太陽磁場增加約千萬到億倍(107~108倍)和約萬億到10萬億倍(1012~1013倍)。例如圖5便是在地球高空觀測到的武仙星座X-1脈衝星(中子星)發射的X射線譜。進一步研究認識到這一發射的X射線譜是由於X-1脈衝星的電子流在磁場中的迴旋運動產生的,而譜線的吸收峰便是電子流在磁場中的迴旋共振峰。由迴旋共振的位置(X射線的能量)便可計算出迴旋共振的磁場的強度約5×108T。這樣強的磁場是當今科學技術在地球上遠遠達不到的,科學技術在地球上所能得到的磁場的強度僅約102T,兩者相差約百萬倍(106倍)。

    根據對各處宇宙磁場的觀測,各種星體的磁場都高於星體之間的星際空間的磁場。例如,在太陽系中各行星之間的行星際磁場約為1×10-9~5×10-9特[斯拉](T),即約為地球磁場的十萬分之一(10-5)。在各個恆星之間的恆星際空間的恆星際磁場,常簡稱星際磁場,比行星際磁場更低,大約為5×10-10~10×10-10特[斯拉](T),即約為行星際磁場十分之一(10-1),也就是約為地球磁場的百萬分之一(10-6)。恆星際(空間)磁場是如何知道的,主要是應用恆星光的偏振觀測和恆星射電(無線電波)的塞曼效應(即無線電波在磁場中分裂而改變頻率)觀測及維持銀河星系結構的穩定性理論計算等來測定或估算恆星際磁場。由現代多方面的天文觀測知道,由大量的恆星形成星系,例如太陽便是銀河星系中的一個恆星,而銀河星系以外的宇宙空間中還有更多更多的星系。星系與星系之間的空間稱為星系際空間,根據多方面的天文觀測的間接推算和理論估計,星系際空間的磁場約為10-13~10-12特[斯拉](T),即約為行星際磁場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一(10-3~10-2)。恆星際磁場大約相當於人的心(髒)磁場(約百億分之一T),而星系際磁場大約相當於人的腦(部)磁場(約萬億分之一T),甚至低於腦(部)磁場。[4]

    從上面宇宙磁現象的介紹可以看出,宇宙磁現象是宇宙空間到處都存在的,而且許多宇宙磁現象還同科學研究和我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還有著遠比我們在地球上接觸到的磁場更強和更弱的磁場。

    3、研究工具

    阿爾法(α)磁譜儀是1998年人類送入宇宙空間的第一個大型磁譜儀。它利用強磁場和精密探測器來探測宇宙空間的反物質和暗物質,探索和研究宇宙物理學、基本粒子物理學和宇宙演化學的一些重大和疑難問題,例如尋找磁單極子等。最早的阿爾發磁譜儀是1998年由“發現號”太空梭載入太空,進行了約10天的試驗性探測。圖2是這次所用的阿爾法磁譜儀中由中國科學家設計製造的關鍵部件永磁體系統,左下圖是在“和平號”空間站上拍攝的在“發現號”太空梭上的阿爾法磁譜儀。計劃在2003年將阿爾法磁譜儀送到國際空間站工作3~5年,進行較長時期對空間反物質和暗物質等的探測。阿爾法磁譜儀(英文縮寫為AMS)的研製工作是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提出並領導的一個大型的國際合作科學研究專案,由美國和中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個科研機構參加科研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以及解決其他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反物質是指由質量相同但電荷符號相反的反電子(即正電子)、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的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如反氦和反碳等。暗物質是指不能用光學方法探測到的物質。根據現代科學研究中的一些學說,宇宙中除一般見到的物質(即正物質)以外,應還存在反物質;除用光學方法探測到的一般物質以外,應還存在用光學方法探測不到的暗物質。這些物質在磁場中運動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而可以用探測器探測出來。阿爾法磁譜儀主要由磁系統和靈敏探測器等構成。[5]

  • 2 # mcz107436431

    經典物理學認為,物質、空間和時間是能夠獨立存在的,牛頓就認為有獨立存在的,絕對靜止的空間“以太",這和人們的感覺一致,所以能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時間和空間三者都不能獨立存在,離開了物質就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例如,汽車向前開走了,汽車後面不會留下一串串汽車的空間。樓房拆除了,原來的地方不會留下樓房的空間。太陽系從宇宙中移去了,太陽系所在的空間就會消失,雖然令人費解,但確實是這樣。

    空間的大小和時間的快慢都是相對的,都是由物質的質量決定的。質量越大的物體內部時間越慢,而空間越大。例如,黑洞相對於地球,質量巨大,所以黑洞內部相對於地球上時間極慢。黑洞內部1小時,地球上就有可能過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黑洞相對於地球,質量巨大,所以黑洞內部相對於地球內部空間也是巨大的。這一點和人們的感覺不符,所以大多數人很難理解。據推算,黑洞內部一個基礎粒子的質量,和我們太陽系的質量差不多,所以黑洞內部一個基礎粒子所佔的空間,和太陽系的所佔空間是同等的。就象1000米縮小100倍是10米,1米的直尺同步縮小100倍是1釐米,用1釐米的直尺測量10米,結果還是1000米。

  • 3 # 鍾希瑞

    經典物理是描述已經形成的物質。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描述的是物質與能量形成時的現象。介觀物理的範疇,是研究宏觀與微觀的,回答能量形成物質的過程,地質現象需要介觀物理。

  • 4 # 世界論

    簡介:在這一章中,我將提取這個世界中的純粹屬性空間性,將大家一直認為的是虛擬的空間例項化,並且定義空間是可分的,將空間劃分成最基本的組成成分,空度。這一章中,依據空度理論你會發現“力”這一物理學概念將會在空度理論中被完全的徹底抹去,從這個世界中抹去。我將以空度的概念為大家解釋力的產生,揭示力的本質。包括萬有引力,電磁力,各種強軟作用力等,最後還將用空度的理論設計一款空間飛行器。這一章,將會顛覆你的傳統思維,將會初步扭轉你對這個世界的直觀認識。這一課的寫作目標是,從本質上對世界進行分析,為現在科學的研究指明方向。

    第二章空度和空間間隙的排列組合方式

    簡介: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詳細探討空度和空間間隙特性以及它們相互之間是怎樣排列的從而組成各種量子形態的。我將用空度理論為大家揭露神秘而有趣的量子世界,為你展示光量子,電子這些基本量子的內部結構,同時為他們的一些怪異行為提供根本上的解釋。

    簡介: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對時間這個世界中最神秘而有趣的概念進行解釋,將會講述時間的本質,世界的維度,時間對空度的基本作用。同時還會涉及世界的產生和演化。本章內容豐富,繽紛絢麗,充滿了無盡的韻味。我們可以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中感受造物的氣息。

    第四章時間存在方式和控制法則

    簡介:在這一章中,我們詳細剖析時間的組成,作用方式以及它的可控制性!透過這一章,我會讓你們改變對時間的看法,它再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控制而又無所不在的事物!你會在此找到操控時間的方法!

    第五章存在性的論證

    文章太長,大家直接去我空間看全文

  • 5 # 靈遁者國學智慧

    第十大章:時間,空間,物質的一體性說明

    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周圍的問題。我的意思是要追溯引力根源的問題,必須先來了解什麼是空間,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時間,什麼是運動。因為從引力這個點出發,這些問題我們躲不開!

    人的思維一直在變,我也是這樣的。今天我的第一句話是:離開物質你沒有辦法去想象空間!在幾年前我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為什麼這麼說?我現在坐在一個房子裡,水泥結構所包裹的結構,就是空間。空間從一開始,就不能和物質脫離。 有任何一丁點物質的存在,就證明了空間存在。 反過來,有任何一點空間存在,就一定要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和空間其實本質是一體的東西!

    這與宇宙最初的模型是什麼樣,毫無關係。物質守恆定律如果是一條真理,那麼物質和空間就是永久的東西。所以我一直相信宇宙是無始無終的。這也是為什麼反對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理論。

    看過我前面章節內容的人,肯定會這樣問我:“你前面說,引力不是由時空彎曲產生的,而是要從物質本身去尋找答案。那麼現在又說物質與空間是一體的東西。那麼愛氏的理論錯在哪了?”

    首先是這樣的,在愛氏的理論驗證試驗中,有“尺縮鐘慢”效應。“尺縮鐘慢”就恰恰印證了物質和空間是一體的,也證明了時空相對性,時空可以彎曲的理論。絕對時空的概念才成為過去時。

    我相信在這裡大家跟我一樣,很難想象空間是如何彎曲的?我可以舉一個這樣的例子。空間肯定是物質的空間,我們假如這個物質的空間是“硬的”,那麼就像你扔一顆溜溜球出來,它是不會拐彎的,就好像進入了筆直的軌道,因為空間是“硬”的,不彎曲的。

    可是現實中的情況不是的,光可以在空間的運動中因為引力發生偏轉,就說明了空間不是“硬”的,不是強制性要求光不能彎曲!透過可彎曲的光,就可以形象的說明空間是“軟的”,可彎曲的。

    我一直說愛氏的理論是正確的,但他用一個正確的理論解釋了一個錯誤的東西。就是說不該用時空彎曲解釋引力的成因!

    物質和空間是一體的,但他們不是一個東西。彎曲是這個一體系統【物質和空間】的表現,這種表現不是產生引力的根源。但它具有極大迷惑性。這也是愛氏被迷惑的原因。

    我們說空間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空間如何彎曲,這句話本來就把物質和空間連成了一體。如果上面時空彎曲的例子你不能理解,就好好想想這句話,會有很大幫助!運動是物質的運動,彎曲是物質空間的彎曲。我們是沒有辦法想象虛空彎曲的!

    進一步可以這樣解釋,當一個大質量物體高速運動時候,他的質量會變的更大,引力也變大。引力就會使得空間變化,彎曲。 質量不斷增加的同時,這個區域的時空就發生了巨大彎曲和變化,不斷吞噬質量物質,那麼最終這個區域就會形成黑洞!

    在這裡我們要把時間拿出來說了,而說到時間,就要把運動拿出來說了。但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時間和運動分不開,就意味著時間和物質分不開。離開時間談物質,物質是沒有變化的!

    這就是愛氏的想對時空理論,他不僅僅將物質和空間看做一體,把時間也納入到這一體系中。他必將是人類史上永不過時的人物!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作品《變化》第十八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可以透過量子態實現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