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不退色70030266
-
2 # 奈何秋雨
詩詞格律是隨著語言的發展不斷完善的。詩經楚辭的階段有押韻的要求。而自南朝時期提出用四聲於詩之後,唐朝人基本上是按照平仄相對在寫詩,所以幾乎沒有失對的情況,但是當時上聯對句和下聯出句相粘的規則還沒有普及,所以很多人的詩用現在的眼光看是失粘的。包括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大詩人也是。但是到了宋朝之後的詩人寫詩的時候都會按照對粘押韻(對仗)的規則來寫,所以那些不按這個來寫詩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作品。而現代白話文的興起,出現了現代詩。當然現代詩也有不同的門派,有些現代詩人也主張詩詞應該有格律,只是他們更為寬泛,例如徐志摩的三美主張。由於以上歷史的原因,詩有幾種形式,古體詩,格律詩,現代詩。詩的定義是不會變的,所以沒有格律的詩無法稱為格律詩,或者可以稱為古體詩,或者可以稱為現代詩。格律的問題的話大概就是平仄押韻的問題,有些還涉及對仗。五言律絕和七言律絕如果四句的話,各有四種基本句式,但是有寫地方是平仄皆可的,總體而言格律詩不難學。不妨試試。
-
3 # 劉樹才PE
腦殘問題!我給你改一下問法,看你怎麼回答:人出門必須穿衣服的規矩是哪裡來的,最早的衣服是誰定義的,非得遵守嗎?不能自己決定穿不穿嗎? 我給你個答覆:你可以不穿,可以光屁股上街。只要你開心就好~
-
4 # 妙妙爺爺2
做詩百通,自學了很長時間,也沒弄明白平音是哪些字,仄聲是聽些字,最後自作聰明的認為平聲是一聲和二聲。仄聲是三聲機四聲。
-
5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平仄規律是哪裡來的,這個問題恐怕得文學專家們來解釋了。世上有很多事物,一般人是說不清楚的。孩子們曾問我一些事,我是無法解釋清,如,馬牛羊啊人啊狗啊你啊我他啊中國美國啊什麼的名稱是誰起的定的????我一頭懵逼了,不知如何回答了。只好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給定的。傳留下來的,就瞎蒙吧!
話歸正題,詩的韻律我個人的看法,也是長期可以說遠古留傳下來的,韻律也是必要的,沒規矩不成方圓,如沒韻律約束那就不叫詩了,那叫白話,拉點長短不定的高低音調,那叫歌叫戲了。
長時間以來,已成習慣而成規律,人們樂以接受,所以,一直沿襲挺好的。也無需去改變什麼了。
至於能不能改變的問題,我說能!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話又說得絕對了,但是挺好的你改變什麼呢?吃飽撐得沒事了不是!改革是好事,改掉不好的,使之變好,不能一味地胡改。
-
6 # 清風皓月2305901339
可以你自己去創作新的詞體。但是前提是,你必須要懂的四聲五音,諸般宮調。而且90%以上的詞中五七言句式,都是依照近體詩的格式來進行的。因為詞的創作,是在唐詩以後,是在詩的基礎上形成的長短句。如果你真的懂的音律和諸般宮調。是可以自己去創作新的詞體的。
-
7 # 滄浪57
依我觀點詩詞平仄是要的且格律韻律要講,詩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如果不按規律,詞不按詞牌填寫那就不是祖先傳下的詩詞了,那變成從外國傳來的近代詩。平仄如果不論讀起來會不順,不能朗朗上口揚頓挫。我也同意有時不可太死板,過份強調,就看古人有些有名的詩也會出律,且平仄在不同語言就有些不同,如:(術)(竹)(逐)普通話同一音(上聲現作平)。(一)(衣)(椅)普通話同一音平聲。但廣州話則風馬牛不可合的完全不同的發音。如果你說廣卅話不正確!不能用來讀詩詞就大錯特錯!更正確點說我用廣州話詩唐詩宋詞是非常順口,韻律很好(當然也有極偶爾一字不順,老師那字讀圈聲〈即變聲〉)相反用普通話讀反沒那麼順韻沒那麼好。(我用新華字典注音作正確普通話音)六十年代初老前輩教格律:廣州話分九個音,普通話分四個音,竹字仄聲(以前單平是平聲,上,去,入歸仄聲。現時上聲歸入平聲)。一字應絕對仄聲!但新華字典清楚是平(第一聲)。因此平仄該與不同地方語言關係極大,不要過份強求,只要朗誦順發揮出感情,偶爾一字發音不順可讀圈聲。當然最好有一種大家共同的最佳語言就好不過了,當前推行普通話,認定是最全面最好的語言,但拿它讀古代詩詞就不如廣州話好!
方:
平
-
8 # 小狐第十夫
詩詞格律應是曲衍化而來,因皇宮有歌妓,教彷演唱,以音樂相配,所以定平仄\聲韻,使和諧動聽。唐以前秦朝都是按詩經步序寫作,但詩經字句只押韻腳,長短不定,也有高智者開始創格律詩,從唐朝開科取仕,以完整的詩詞格律應試,就奠定了基碪,以應試帖式,很標準,詩詞在前唐達巔峰時期,至晚唐詩風逐漸下坡,所以宋朝詩風不及盛唐,。
-
9 # 如去佛
文無定法,但沒有規矩又不成方圓。
文無定法,我理解的意思:任何形式和體裁,都是用來抒情言志表意狀物的,只要較好地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但無定法不等於沒有方法,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嘛。
格律在今天,如何來說,貌似束縛,或不適用。沒學過的當然這麼認為,因格律能讓文字功底差些的人寫得更差,詞不達意。
但又能讓經常練習的人提高更多。
在格律的限制下,你必須調動所有的文字才能既合格律,又表達意思,並且用最少的字數。這絕對是一種練習提高自己的好辦法。能用幾十個字表達的,何必用佰仟字?對吧。
當然,詩或格律詩也有很多缺陷,承載能力很小,不能精確描述一件事情。比如用一首五言絕句或五律就無法說明什麼是“電”,怎樣維修手機,戰鬥機飛行引數等等等等,所以在現實中,詩沒有實際用途。
無論如何簡化或降低要求,都只是一部分人的事情。
何況現在有比詩詞文章更直觀的表現形式,比如音訊影片短影片,大眾忙碌了一天,只想放鬆,誰會去琢磨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費腦筋呢?這才是搞笑影片都比詩文觀眾多得多的原因。
改變這個現狀的辦法但是有的,那就是詩歌必須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要寫百姓疾苦,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共鳴,挽救詩歌。一直只寫自己那一點點閒情逸致小情懷是沒有出路的。路越走越窄,最後死掉。
格律請辯證去看。寫格律詩當然要遵守格律,不寫格律詩當然不必遵守。這一點也不矛盾。
-
10 # 手機使用者59883065522
嚴格說來,平仄規律及具體格式,不是哪個人或組織定義的。這是自隋唐之前的古體詩漸漸演化和發展而形成的。`以唐詩而言,作詩最好
按平仄,對仗,押韻,,等基本要領來寫。因為這樣的詩既能更好的抒情達意,又能朗朗上口,還能譜成歌曲,因而便於傳誦和流傳。反之,不可能稱作詩詞。當然,依詩文所要反映的內容,形式,詩人的心境,環境及事物的狀況,,,,等等具體情形,作詩時也不必據泥於平仄韻律等格式規則。所以,美好的詩詞之所以廣泛流傳,就 在於既恪守規則,又有靈活的表現手法。看看那些唐詩,之所以很美,就是這個原因。例子太多了 。
但是,現代人決不能因為靈活性而破壞律詩的基本規則,自創一種格式。這隻會使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毀於輕佻遊戲。而且,若想自創什麼律詩格式,只能說他自不量力,頭腦發熱。我相信他窮其一生精力也搞不出來。只能是痴心夢想。
因此我們要說,老老實實作學問才是文化創作的正道。。
-
11 # 鐵騎無聲
格律(包括押韻、平仄、粘對、對仗…)是一種規則,是創作格律詩必須遵守的規矩。這恰如體育比賽的規則,是必須嚴格遵守的。例如:我們參加羽毛球單打比賽,那你打出的球就必須過網,如果對方沒有還擊,球必須落在界內、還擊要擊中球頭、不能連擊、持球…非常繁瑣!但是,從來沒有參賽者抱怨規則。因為,規則不僅為竟賽帶來了公平、公正、規矩,也使運動更具挑戰性和觀賞性。可以不要規則嗎?完全可以的。只要我們不參加比賽,自己打著玩,是完全隨心所欲的。
寫詩也是一樣,要寫格律詩、填詞、對對子,就一定要守規矩,不能打折扣。果真不想受規矩束縛,也很容易。只要我們寫完作品,不在標題旁邊註明什麼:七律啊、五絕啊…就行了!如果你自覺水平很高,填詞可以來個“自度曲”。也就不受什麼詞牌規定的“平仄、韻腳…”限制了。
-
12 # 老街味道
1.對仗 , 最早出現的是對仗:
先秦: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如: 與天地兮同壽, 與日月兮齊光。《九歌(屈原)》。
漢: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南北朝:開始了大量的使用對仗,如:
大謝的名作《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沈。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這首詩全部對仗,非常象後來的排律,區別在於沒有平仄和粘連。
2.平仄,梁陳時沈約等人找到聲韻的規則
此時明確了平上去入,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格律詩,但是大部分沒有粘連,但是也有偶然完全合律的詩。
如陰鏗的這首詩是合乎唐朝科考的排律。記住他的名字,這是大多數詩人都不知道知識喲:
《新成安樂宮》
新宮實壯哉,雲裡望樓臺。
迢遞翔鵾仰,連翩賀燕來。
重櫩寒霧宿,丹井夏蓮開。
砌石披新錦,梁花畫早梅。
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
3.押韻規則 這是第三項確定的規則
我在以前的一個回答裡《古人讀前人的詩會感到不押韻嗎?》,專門講解了古人押韻的問題,有興趣的可以找找看。
能看到這裡的,應該是真愛了,再堅持下,老街就講完了。(哼哼鋸了你)(那尼)(親親)
4.粘連,最後隆重出場
南朝的詩沒有粘連的要求,但也有偶合現象,直到初盛唐,仍舊有詩人的作品不粘連 這一首您肯定忘不掉,大網紅出場: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七律到了杜甫手裡達到了高峰,但是格律的完全形成,應算到老杜爺爺杜審言那個時代,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他們一起奠定律詩的基礎 ,後人就是按照他們當時的做詩方法,一直到今天。這大晚上的,累死老街了。希望您能看的明白。
還有題主最後一個問題,答案是:NO ,不能。
20180205夜
回覆列表
關於律詩,大致是在南朝時期沈約發現了漢語的四聲,創制出作詩的基本規範即四聲八病,然後在隋唐時期律詩的平仄逐漸定型。關於詞的格律,一般認為大致在中晚唐時期民間逐漸出現與詩有區別的曲子詞,並且可以入樂歌唱,後來大量文人也開始寫曲子詞,逐漸發展成詞。到宋朝輝煌一時。因為填詞的時候原本是按照固定的曲調填入文字,所以對相應的詞牌填入的文字要符合曲調和演唱的要求,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固定的平仄格式。
不一定非要遵循,只要讀起來朗朗上口就行,好多古詩也沒有遵循平仄規律,依然流傳之今,現代詩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