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科幻電影
7
回覆列表
  • 1 # magnate

    你說漫威的電影,那是一個超級英雄的IP,我覺得除了鋼鐵俠這種不需要什麼想象力的機器人外,真不算腦洞大開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我推薦《三體》,這部小說顛覆我的認知,開始講到第一個登場的主角為了在中國經歷了背叛、傷害而向外太空文明三體星發射求救訊號,後來三體星入侵了,期間出現了很多人類的策略,也暴露了人類的貪婪與無知,這裡就不說了,不然一萬字都說不完,後來三體星還是入侵了地球,最後第二位主角拯救了地球,在安寧一段時間後,人類又面臨三體星的入侵,這也是人類造成的,第三個主角將地球和三體暴露在宇宙中,最後三體星被另一個文明滅掉……

  • 2 # 夏之歌藍色

    科幻電影並不是很關注,樓主非要那種未來感的電影嗎,我這裡沒有,如果要是燒腦的話,倒是有幾部:《恐怖遊輪》,《盜夢空間》,《拯救大明星》

  • 3 # Yuki155049854

    推薦一本我剛看完的科幻,印象很深的

    《地球紀元》作者彩虹之門

    從第一個文字出現在人類文明之中開始,偉大的人類文明就開始了傳承,並發展出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但這個宇宙不是為了人類而生的,人類文明註定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挑戰,遭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危機。

    第一卷,太陽危機:故事從某個平常的日子開始。在這一天,人們忽然發現,太陽黯淡下去了……

    第二卷,星辰之災::當夜空之中的星辰一個接著一個消失,當夜空最終漆黑一片的時候……人類文明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危機,又該如何解決這次危機?

    第三卷,時間旅者:人類文明踏出了恆星際航行的第一步,衛風將乘坐星海號宇宙飛船以百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前往比鄰星,預計將在一千年之後回到地球……千年的旅途,千年的孤寂,等待衛風,等待人類文明的,會是什麼樣的未來?

    第四卷,惡魔之巢:人類艦隊在“拉卡星系”遭到不明生物襲擊,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有什麼陰謀呢?人類又該如何面對?

    這本書寫的非常好,主要描寫了未來人類文明在人造生命、宇宙災難、費米悖論、機械危機等種種危機面前掙扎求生的人類未來史。邏輯比較嚴謹,有理可查,有據可依。

  • 4 # 情感兮兮

    除了知乎人都知道的劉慈欣之外,以及很難歸入正宗科幻小說作家的韓松,我基本不推薦國內的科幻作品,但如果你本著支援本土科幻的目的同,或者對翻譯特別挑剔的人,那基本以下作家的作品可以翻翻

    1.韓松

    大劉對韓松的評價是極高的,他用了《三體》中出現的概念打比方:高維作家

    以下是從大劉的科幻中零零碎碎的節選出來的:

    韓松與別人確實不同,用吳巖的話來說他是惟一的。我一直在想這不同之處在哪裡,現在恍然大悟,他的感覺比我們多一維,因而他的科幻也比我們多一維,韓松寫的是三維科幻,而我們寫的是二維科幻。

    如果一篇科幻小說想表達的東西能夠被作者或讀者用幾句話總結出來,那這篇小說肯定是失敗的;如果一篇科幻小說讓人看得熱血沸騰,那多半是哪兒搞錯了。這都是二維科幻最顯著的特徵,很不幸的,我自己的小說都顯著地擁有這些特徵。

    這些三維科幻不被賞識,應該是很正常的,更談不上是中國科幻的悲哀,畢竟,這些小說拿到美國去也不一定有多少讀者。我們這些二維生物不必自卑,說二維科幻是作文這裡也沒有砭意,作文有好有差,像去年高考中那篇得滿分的吃兔馬,就幾乎轟動了全國。

    代表作:

    《地鐵》

    由“末班、驚變、符號、天堂、廢墟”五個獨立又有聯絡的長篇組成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怎麼看怎麼都像驚悚小說,如果你把它當驚悚小說看,它又更像是一部黑色荒誕小說。

    說韓松是中國科幻界的卡夫卡,也許太過貼標籤了,不過,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卡夫卡似的夢魘。在《地鐵》中,地鐵就像城堡,科幻的技術背景就像城堡裡虛無荒誕的體制,人都是符號化的。

    如果說,其他國內科幻作家都是源於60年代西方黃金時代科幻理念,那麼韓松顯然是承載了新浪潮一代的科幻理念——脫離硬科學的背景,用複雜的文學技巧表現晦澀的隱喻。

    回頭再看看大劉對韓松的評價,你會發現,那些溢美之辭充滿了隔岸觀火的味道,我以為他真的想說的是:也許中國的科幻作品需要韓松來豐富一下型別,但中國的科幻讀者並不需要韓松。

    二、王晉康

    如果你只想安安靜靜讀一些很科幻的科幻小說,如果你把大劉大部分有名的小說都讀完了,那麼你可以回頭補一補王晉康的作品。

    如果說中國的科幻小說有一條主流的創作線的話,那就是“80年代的技術科幻——王晉康——劉慈欣”,王晉康在上個世紀最後十年科幻創作中的地位,就像劉慈欣在本世紀前十年中的地位,曾經連續獲得1993-2004年度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一等獎。

    比較王晉康和大劉的高低對於《科幻世界》時代的科幻迷們,是一件傷感情的事情,所以我還是引用大劉對《類人》的評價吧:

      王晉康是國內少有的能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附視科學和倫理道德衝突的科幻作家,他用獨有的冷峻筆觸,描繪了人類在科學和道德兩道懸崖構成的幽險峽谷中艱難的旅程,其作品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讚譽,成為國內新生代科幻的頂峰之作。《類人》則是王晉康作品中光芒最為耀眼的一部。

      首先,像其他科幻作家一樣,王晉康看到了傳統倫理道德的歷史侷限性,甚至(雖然他自己可能都不願承認)看到了其末日。“海狸建造的堤壩能阻擋人類的巨輪嗎?”在他的作品中,雖歷盡重重磨難,付出沉重代價,科學總是最後的勝利者。在《類人》中,我們感到了遠方滾滾而來的科學大潮透過大地傳來的震動,其雷霆萬均之勢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但另一方面,王晉康又深知這場衝突和危機的危險性,他知道這團火如果不被小心控制,可能會以燎原之勢燒燬一切。與他的其它小說一樣,《類人》中的人物像地震前的螞蟻,充滿著焦燥與迷惘。“你說得沒錯,這些法律總有一天會被拋棄,就像高山上的水總要流到谷底。不過我們還是要修築一些堤壩,讓它流得平和一些,要不也可能釀成災難呢。還記得20世紀的烏干達部族仇殺嗎?”把王晉康的一系列作品聯絡起來,我們能夠看到他思考的軌跡,對生命倫理的關注在其稍前的小說《替天行道》中達到頂點,但在《類人》中,他思想的鐘擺似乎又擺回到科學和變革一邊,但其憂慮仍在作品中處處顯現出來。王晉康作品中的這一個層面,是建立在他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上,這種認識,正是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狂放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和冷酷的道德虛無主義者所缺少的,也使其作品在新生代科幻中具有更深的內涵。

    中國如日中天的科幻作家評另一位出道更早、資格更老的中國科幻作家,我們不必在乎那些形容詞。大劉通篇都在講小說的科幻設定,而回避作品本身的小說意義,因為除了科學理念上的差異,王的硬科幻背景和劉是相通的,王的懸念設定情節輔陳,劉有過之而無不及,王對於人性的探討也是和劉一個維度的,王的人物塑造面具化的弱點,和劉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不是《三體》的橫空出世,王晉康與劉的江湖地位的差異本不應該有那麼大,我們唯有希望王能夠再寫一部拿得出手的大部頭長篇,在科幻史上留下名字的,永遠是作品,而不是作家的平均水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迪A4全車噴漆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