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非著名喜劇之王

    提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們自然會想到曹操。但是曹操自己卻從未承認這個說法,因為這個說法一聽就很反動不是嗎?諸葛亮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東吳說曹操“挾天子而徵四方”,而曹操自己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實際上說法不同,本質是一樣的。究竟這個事情是什麼樣的情況嗎?

    最早提出這個主張的並不是他本人。

    興平二年(195年),大臣董承等人擁漢獻帝自長安前往殘破不堪的洛陽,君臣一行如同喪家之犬,急於謀求安身之所。這時,謀士沮授向佔據冀州的袁紹提出,應該乘機迎獻帝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冀州的治所),這樣便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袁紹手下其他謀士不贊成,說皇帝現在只是個擺設,把他迎到這裡來沒什麼意義。袁紹也怕會受漢獻帝的約束限制,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

    早在三年前曹操佔據兗州時,謀士毛玢也向他提出類似的建議,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覺得是個好主意,時時記在心裡。如今機會來了,袁紹不肯這樣做,善於捕捉機遇的曹操則不會輕易放過。馬上派使者前往長安,向漢獻帝上奏章,表忠誠。

    被董卓劫持到長安的漢獻帝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了都城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片廢墟,破敗不堪,皇帝和百官食宿無著,就像一幫乞丐。曹操親自趕到洛陽,將獻帝控制起來,而後連哄帶騙,先是說到洛陽附近富庶的地方,以便籌措糧食,等獻帝一出城,便被裹挾至許。隨後,定許為國都,稱許都。

    此後,曹操打著獻帝的旗號,以朝廷的名義,開始了統一中國的事業。在20多年的南征北戰中,他先後以武力消滅了陶謙、呂布、張繡、袁術、袁紹、劉表、馬騰等割據集團,平定了幫助袁紹作戰的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人,擊退鮮卑族的侵擾。憑藉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地位,再加上個人的政治軍事才能,曹操逐步消滅了大河南北的敵對勢力,此後向南發展,企圖一統華夏。赤壁戰敗後,曹操統一南北的宏願落空。此後,他用兵關中,平定叛亂;西征張魯,佔領漢中,統一了北方地區。 曹操總攬朝政,職位也一天天提高,先後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廢獻帝而自立,不過是舉手之勞了,但他卻沒有這樣做。他一生奉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在政治上佔據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給他事業成功的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家天下傳了四百多年,尤其是以儒教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導致絕大多數世家大族是擁漢的。即便是漢祚衰微,世家大族還是希望延續漢室天下。曹操挾天子獲得了正統法理,聚攏天下人心,這把雙刃劍幫助他發展壯大他統一北方,但是也成為他進而代漢的最大障礙。曹操以尊漢的名義招募大量的知識分子為漢室服務,結果大量反曹、擁漢的人士也加入了進來,給曹操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麻煩。尤其是赤壁之戰前,很多人發現曹操一旦南征孫權成功,就會稱帝,這不僅損害大家的信仰 ,還會威脅到大族的實際利益。於是,曹操內部連綿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反曹操的小起義,儘管都是以卵擊石,但是這些起義一次又一次,沒有斷絕。同時,曹魏內部的謀士,對曹操南征也都三緘其口,基本上不給建議。這導致了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敗。

    赤壁之戰後,曹操每次興兵都會遭到內部士大夫的反對,而他自己也險象環生,甚至連朝拜漢獻帝都不敢,生怕被侍衛殺了。所以,從代漢稱帝的角度講,曹操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跳進去再也出不來了。

    如果重回當年,曹操是否還願迎奉漢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敲竹槓"一詞的由來,有沒有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