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廣大的普通的我們來說。
2
回覆列表
  • 1 # 海天壹色

    愛心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愛心,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愛心,如燻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而又寬敞。

    愛心,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在許多時候,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但當所有人都一起努力的時候,其產生的力量將是令人震撼的。在汶川5·12大地震後,許多人紛紛慷慨解囊,向災區伸出了援手,他們有的捐錢,有的捐物,象涓涓細流匯成了愛的滔滔江海,這就是在災難面前所體現出來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的愛心。當然,我也奉獻出了自己一份小小的愛心,或許,我捐的比起其他人捐的一兩萬甚至上千萬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我同樣付出了愛心,同樣在關心災區的兄弟姐妹,所以,儘管能力有大小,只要心是真誠的,就同樣值得讚許。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地方的孩子因為貧窮上不了學,或者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現在有許多好心人都在向貧困山區捐錢蓋學校,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每個人都捐出一點點,那麼也可以籌集到一筆很大的錢了。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來自家庭的愛、來自老師的愛和來自社會的愛,我們在的愛的Sunny下成長。擁有愛心就是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奉獻愛心就是以你的所能去回報社會,去回報親情,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奉獻愛心是媽媽勞累了一天坐在沙發上的時候我輕輕的幫媽媽捶一捶背,

    奉獻愛心是下雨後放學回家我為小朋友撐起的一把傘,

    奉獻愛心是我對門口的老爺爺老奶奶一句真誠的祝福,

    奉獻愛心也是我在公園裡對一草一木的呵護。

    所以奉獻愛心並不難,奉獻愛心是隨時隨地,奉獻愛心也是在點點滴滴。一個人的愛心給別人帶來了溫暖,每個人的愛心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世界。奉獻愛心從我做起,讓我們共同來裝扮這個世界,讓它更美麗,更精彩!

    網路微公益帶來的不只是捐款數額的不斷攀升,還有全民公益參與方式的多元化,更讓公益成為一種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小朋友畫廊”一元錢購畫,開學季“一元營養包計劃”,“保護長城,加我一個”……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微公益刷屏。有資料顯示,9月7日到9日期間,騰訊公益平臺共動員1268萬人次捐出8.299億元善款,參與了6466個公益專案。線上線下的互動,匯聚成一股從指尖到心間的愛心暖流。

      當公益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捐贈方式,更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自發的公益生態網路。不管是救助雪豹、幫助盲童,還是保護環境、醫療援助,一個個微公益專案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嚴肅的命題中,注入有趣有料、見人見物的元素。這種“場景化公益”的構建,讓愛心的表達更加輕鬆,也更加有趣。

      比如,開啟微信捐步介面,走了2萬步即可為偏遠山區的基礎建設捐贈2元錢;開啟K歌軟體,唱歌所獲得的K幣將捐給那些聽不到歌聲的聽障兒童;一個公益平臺,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使用者捐1元、企業等配捐主體捐贈1元、公益基金會隨機配捐X元,這如同搶紅包,讓捐贈有了社交性……公益可以很好玩,公益也可以滲透到生活場景中,這都說明,網路微公益帶來的不只是捐款數額的不斷攀升,還有全民公益參與方式的多元化,更讓公益成為一種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以說,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民間慈善意識的湧動,共同拓展著社會公益的空間。正是網路人群的快速擴大,讓小額捐助湊成鉅額善款;正是移動支付的逐步普及,讓指尖滑動就能完成捐獻;正是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和扁平化,減少了資訊不對稱,提升了捐贈信任度。據不完全統計,慈善法從2016年實施一年多來,超過10億人次透過網路實施捐贈;在有些基金會,來自網際網路的公眾捐贈已佔捐贈總收入80%以上。從線上擴充套件到線下互動,“網際網路+公益”激發出越來越多的參與意識和慈善能量。

      放在更長的時間座標中,從“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到3元免費午餐,再到今天形式多樣的網路微公益,透過技術變遷帶來的形式變化,更可以看到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深層脈絡。慈善主體從主要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與公眾協同努力、形成合力,社會的慈善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慈善方式也從單純向受困者提供幫助,轉變為更加常態化的互幫互惠、實時救濟。資料顯示,近年來社會捐贈能力明顯提升,從2006年每年募捐不足100億元發展到近5年每年超過500億元。對於一個處於轉型期的大國來說,發展慈善既是公共服務的有益補充,更是國家現代化與文明程度提高的集中體現。

      根據國際社會經驗,如果採取積極政策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該領域的就業人口可以達到整個社會就業人口的10%左右,而志願服務的人口則可能超過40%。因此,發展公益事業不僅是社會愛心的傳遞、核心價值的涵養,更可以有力促進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從這樣的視角來看,網路微公益激發出的慈善熱情,正是一種堅實的民意基礎,政府部門需要因勢利導,形成中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合力。正如一位微公益發起人所言,“後期的捐款資金使用的公開透明才是對捐款人最好的致謝”。如何以透明贏得公信,不斷提升慈善組織的社會信任度?慈善法實施一週年,如何把抽象的原則細化為更具操作性的細則?有源自個體的慈善熱情,有公開透明的慈善環境,有法規完善的制度環境,才能讓中國的慈善事業更好地生長。

      網路微公益為慈善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輕鬆;慈善也無需強求,因為愛心源於自願;慈善更不可能單打獨鬥,要形成“公益共同體”。每個人奉獻的愛有限,但藉助“網際網路+”就能匯聚成愛心洪流。

  • 2 # 真名被盜了

    謝謝誠邀,愛心是個博大無比浩瀚無窮的情懷,有些人一生從不間斷的奉獻,甚至一支鉛筆。有些人一生之中都沒有過此類做法,甚至連想法都沒有,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對於奉獻愛心都是因人而異,至於普通的我們應該奉獻個體或者一個群體,其實不矛盾也不難區分,這要看自己的實力和心目中示愛程度,能力小就針對個人去奉獻。能力大就去面對群體,

  • 3 # 真名被盜了

    謝謝誠邀,愛心是個博大無比浩瀚無窮的情懷,有些人一生從不間斷的奉獻,甚至一支鉛筆。有些人一生之中都沒有過此類做法,甚至連想法都沒有,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對於奉獻愛心都是因人而異,至於普通的我們應該奉獻個體或者一個群體,其實不矛盾也不難區分,這要看自己的實力和心目中示愛程度,能力小就針對個人去奉獻。能力大就去面對群體,其實都是愛心奉獻的根本。

  • 4 # 子鼠丑牛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是個體面向大眾(提問的過程),然後是大眾面向個體(回答的過程),接著是個體面向大眾(共享最佳答案的過程)。自媒體的根本做法是什麼?在用愛心做事情的同時(詩與遠方),順便賺廣告費流量費(現實生活),提供一個平臺。我們廣大寫手,只不過是將原本屬於專業記者的收入分一杯羹。打個比方,各個平臺將原本給記者的稿費幾百元,給寫手打個折扣而已,也有幾千元的,這是個例。本質應該由公司出資的事情嫁接給了大家的點選。

    至於愛心,類似廣大普通的我們,只是在分享一些知識以及消耗一些時光而已。縱觀各個問答平臺中,無聊或者提問簡單至極的問題隨處可見,這與平臺初衷相去甚遠。

    至於愛心,每個人都在做,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而已。現在平臺的做法是面向大眾迴歸群體個體的做法。

    不覺得自己多麼高尚有愛心,但是當每個夜晚來臨時刻,總要思考下自我。這些年陸陸續續捐出過一點收入,沒覺得多高尚,也沒有覺得多難捐,在覺得自己可以承擔範圍內,就順手做的一件事情而已。汶川地震時候捐助過800元,看了網上的捐助,許多人可能覺得少之又少,但是我當時收入多少?4000多。有個朋友講,哪個大腕明星覺得你少,你可以和它打賭,除了留足日常生活費,其他全部捐出去,估計沒有幾個人敢與你打賭!

    您覺得呢?

  • 5 # 石匯澤業仵佳天

    個人覺得該面向群體還是個人主要還是得看你的能力有多大了能力大就幫助群體幫助更多人能力稍小的話就幫助個人。

    說句很現實的話 獻愛心 量力而為吧

    當然如果有看不慣我這番話要罵我的人也請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渤和周星馳的差距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