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省錢喵coco344597033
-
2 # 鼎鼎奇說
在很多老人看來,曾經的年貨無非就是稱幾斤豬肉,買幾瓶白酒,再要幾斤瓜子和糖果。在夏津,除了這些,以前很多人還會買上幾掛宋樓火燒,老人用熱水一泡,擱點香油,軟綿易食;小孩餓了,直接捧起一個就吃,伴隨著“嘎嘣”之聲,面香四溢。
宋樓火燒的工藝之複雜——完全靠人工製作,無法實現機械化。由於年輕人對宋樓火燒“不感冒”,這個老手藝只存在於極少的民間老廚師中,面臨失傳的危險。
歷史名人與魯菜編輯在魯菜中,有許多菜餚與歷史文化名人聯絡在一起,例如:
五味調和的羹(現狀:酸甜魚羊鮮,民間比較常做)——《左傳 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向齊景公陳述先王之道時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執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晏子與烹調之道比喻君臣政治,主張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這段著名的論述也反映了春秋時期魯菜的烹調技藝,水、火、醋、醬、鹽、梅子來烹調魚和肉的湯,非常重視不同味道的融合與和諧,五味調和之“和”被賦予了哲學的深度。
詩禮銀杏(現狀:最常見的孔府菜)——孔子教其子孔鯉學詩習禮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事後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堂前有銀杏樹兩株,蒼勁挺拔,果實碩大豐滿,每至仲熟。孔府宴中的銀杏,即取此樹之果,故名”詩禮銀杏。
蘭陵美酒(現狀:仍是國內知名酒業品牌,在國際博覽會獲獎無數)——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後,移家東魯。膾炙人口的《客中行》一詩作於東魯的蘭陵,盛讚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的美酒。“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碧筒飲(現狀:今年已經恢復這一傳統)——唐代的段成式《西陽雜俎》載:“歷城北一里,有蓮子湖。三伏之際,賓僚避暑於此,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莖柄通,吸之,名為碧筒飲”。這種借用荷葉的香味捲包或盛裝為食材增香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例如荷葉粉蒸肉、泉城大包就是代表。
扒原殼鮑魚(常見的魯菜)——宋代詩人蘇軾任登州知府時在《鮑魚行》詩中寫道“膳夫善治薦華堂,坐領雕俎生輝光,肉芝後耳不是數,醋筆魚皮真倚牆”,盛讚山東出產的鮑魚(皺紋盤鮑魚)鮮美。拔絲——《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很愛吃甜食。他的《聊齋文集》中就有“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粘”的語句,說明當時山東地區拔絲甜菜十分流行。
小米粥(現狀:非常常見)——蒲松齡《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煙霞,茆層三椽賃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園蔬登俎帶黃花。”
油爆雙脆(瀕危,非常考驗廚藝,已經不適應現代餐館經營)——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記載,“將豬肚洗淨,取極厚處,去上下皮,單用中心,切骰子塊,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袁枚對這道菜的製作方法和特點有精確的闡述。近代作家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對此菜均有高度讚譽。
八珍豆腐(現狀:就是後來孔府菜的一品豆腐,目前在天津流行有更家常的簡化版本)——晚清《浪跡叢談》的作者梁章鉅系封疆大吏,福建人,宦遊南北,早年曾在濟南大明湖“薜荔館”食過一味八珍豆腐,垂老臥病江南,猶“每每觸思此味,則饞涎輒不可耐。”
歷下銀絲鮓(現狀:在山東基本失傳,湖南省某山區還保留了魚鮓這種做法)——清初名士王士禎《歷下銀絲鮓》詩:“金盤錯落雪花飛,細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滿席,虞家鯖鮓尚方稀。”讚美歷下(即山東濟南)的銀絲鮓烹飪的精細。
耿餅(現狀:當地常見的特色小吃)——又稱曹州鏡面柿,是山東菏澤漢族傳統名點,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曾作為貢品獻給朝廷,永樂皇帝大加讚賞,賜名為“耿餅”,清人王士禎有詩讚曰:“亳都柿勝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蘇還悵望,姚黃歐碧不同來。”
鱁鮧(現狀:山東本地已經不多見,北韓族、南韓較為流行)——漢武帝追逐夷民至海濱,見當地人吃一物香氣四溢,遂命此食為“鱁鮧",這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就是魚腸醬。最早北魏《齊民要術》卷八中有“作鱁鮧法”。《本草綱目·鱗部四》也有“鱁鮧”一釋,李時珍集解:“沈括《筆談》雲‘鱁鮧,烏賊魚腸也’”。
烏魚蛋湯(現狀:常見的宴席魯菜)——清朝趙子敏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有烏魚蛋“產登萊,乃烏賊腹中卵也”之記載。清詩人王士祿所作的《憶菜子四首》詩中寫道:“飽飯兼魚蛋,清樽點蟹胥,波人鏟鰒魚,此事會憐渠。”王士祿將烏魚蛋同蟹胥、鰒魚同列,說明烏魚蛋在當時已被列為珍品。清代詩人和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此菜有記載。此菜有“魯菜第一名湯”的美譽。
山東薄餅(現狀:常見)——清代文人袁枚《隨園食單》中稱讚山東薄餅:“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並說當時有人稱:“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