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浮雲
-
2 # 藍藍湖
我覺得家長應該有個合理的規劃,帶孩子出行的目的是什麼,孩子是否做好的出行的準備,出行有什麼具體的計劃和安排。
孩子五歲的時候我們帶他出去了一次,目的地是廈門和上海。我們的目的一是帶他去看海,然後是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我們去了鼓浪嶼,海上夜遊讓他至今都記得。我們乘坐了動車、高鐵、飛機、磁懸浮還有船,讓他真切感受了不同交通工具帶給他的乘坐體驗。整個的花銷也很便宜,一家人有一個非常集中的時間在一起,都非常開心。
所以出行的目的地不是重點,而是要提前計劃好旅行是為了讓孩子獲得什麼,那麼小的孩子看風景確實沒有什麼意義。
-
3 # C咖啡豆子
有必要啊,且非常重要!
我堅持有了孩子之後,一定陪伴他快樂成長,包括旅行在內。
我們的家庭旅行就一直就是三口出行的,寶寶快五歲了,每年都要安排境內外旅行,從北京出發,去過了秦皇島北戴河、上海、濟南、三亞、廈門、南韓首爾、釜山……飛機、火車、遊輪、長途汽車……什麼交通工具都嘗試過。
很多家長出門旅遊,為何不願意帶上孩子呢?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記不住。孩子太小,看什麼都記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費金錢和精力;
二、危險。小孩子出去愛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習慣玩不好;
三、麻煩。出去帶很多孩子的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盡興。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腳。
首先,第一個“去了白去”的說法,最為普遍。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家境良好,大學畢業後,留在家鄉工作。過了幾年,他很想去南方闖蕩,卻屢屢不能成行。後來,聽說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懼怕一個人乘坐火車。
我不想絕對地說,他的命運受錮於小時候沒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經去旅行過,至少不至於害怕坐火車,不至於害怕陌生的環境,不至於因為畏懼的心理,喪失了改變人生的勇氣。
我特別害怕父母的“有用論”。譬如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沒用的,學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沒用的,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就是沒用的,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就是沒用的……
沿著有用論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兒,既考不了級,也沒證書,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長,當然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語數英的知識,鋼琴美術體操的技能,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則是軟實力。就像一臺電腦,硬體固然重要,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軟體。軟實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響發展、最能營造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
是的,這正是第二個困擾家長的原因,危險。旅行,就會有意外,有風險。會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會有等不到的班車,會有磕磕絆絆,甚至會生病和縫針……但是,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嗎?我們不是想讓孩子更堅強嗎,不是想讓孩子會處理困難嗎,不是想讓孩子成熟成長嗎?
旅行,就是這麼一個無法替代的成長課程。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後,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最後,嫌麻煩的家長,我想說,旅行是加強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時機。平時,工作忙,心情差,沒有時間陪家人和孩子。而現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工作的牽絆,是多麼甜蜜和愜意的事情啊。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帶孩子旅行的好處,到底在哪裡,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大概可以分成三節課。
“第一課,多元價值觀課
談到旅行的好處,很多人會提到,鍛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學習多種文化的知識等等。的確,這些都是帶孩子旅行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另外一種。那就是孩子多元價值觀的建立。
人的一生之中,有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敵人,需要我們去消滅。它的名字,叫做“狹隘”。狹隘,對於一個國家,會造成閉關鎖國;對於一個民族,會造成夜郎自大;對於一個人,則會造成自以為是。而這三個層面的結果呢,則是落後,則是狂妄,則是愚昧。
還記得魯迅在為華人畫像的《阿Q正傳》裡,是這樣生動地描述狹隘的:“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
我覺得,大到宗教的矛盾,國家的紛爭,民族的仇恨,小到鄰里的糾紛,婆媳的爭鬥,很多都和各自的狹隘價值觀有關。如果我們解決了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煎魚,切蔥絲,坐凳子,也就天下太平,國富民安了。
那麼,怎麼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一是閱讀,二就是旅行。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販夫。讀書,要學會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第二課,多樣世界觀課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裡之外的地方,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
同樣,在德國鄉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濃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髮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閱讀;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錶;在法國,你也會預約了一位司機,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跟你說彆著急;在泰國,孩子會認真地問你,人妖是去男廁所還是女廁所,在巴黎,你會看到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天一邊罷工的空姐……
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的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裡可以體會到的。
“第三課,多重人生觀課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人生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在於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生物,有數以億計的形態,僅僅螞蟻就有15000種以上,而人的生命,短短的幾十年裡,也應該有著無限的可能。出去旅行,正是知曉生命中這一秘密的最好途徑。很多人,在旅行之中,發現了人生的真諦,尋找到了自己心靈所屬。
我喜歡彼得?梅爾從紐約到普羅旺斯的旅行,後來,他改變了人生軌跡,和妻子及兩隻愛犬隱居於此;我很喜歡黑塞在瑞士南部的旅行,後來,他定居於那裡的小村莊堤契諾,鄉居一隅,卻寫出影響世界的文字;我也喜歡歌德在德國圖林根林區旅行時,在基克爾漢山頂上狩獵小木樓牆壁之上,塗就了傳世名作——《漫遊者之歌》。
有好,有壞,有熟悉,有奇怪,有理解,有費解。任何地方,都有其美麗和醜陋;就如同任何的一個人,也都有其可愛和不足。
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的胸懷之後,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後,就不會變成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就不會只認為某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會只聽命於一個聲音,就不會只做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他開始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麼要這麼活,我自己應該怎麼去活。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只要放下平日的繁忙、一起和家人享受假期的愉悅、才是最重要的。
-
4 # SS135409617
看你想不想出去旅遊了。如果你本人不想去,而且去的地方風景跟省內差不多,那周邊玩玩也就可以了。因為孩子你想要能全方位的體會到各地的不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會記得對他而言最有意思的事。比如,我家孩子3歲半。我從他3個月大就帶他去過很多地方。首先是我喜歡旅行,其次是霧霾太嚴重,第三也想刺激他腦部的發育。我們去過閬中、灕江、重慶、西昌、瀘沽湖、西雙版納、昆明、貴州、大理、芽莊、北海...對他而言這些地方他一個都記不住,只記得坐飛機、坐火車、坐船。只記得大象、海鷗、猴子。只記得爬山、大海、遊河。所以我的感悟是你不論去多少山,對孩子來說都只是爬山。去幾個海,對孩子來講都叫趕海。同一類景緻,你只為帶孩子去,可以只去你認為方便的那一個。
-
5 # 小獸Time
孩子天生是好玩的,我們家兩個姑娘,就特別喜歡出去玩。
我很羨慕其他小朋友在,山林間嬉戲玩耍,但是他們兩個似乎對這些東西都沒有興趣,他們更喜歡的是迪士尼樂園,各種主題樂園。
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孩子要求去的話,一定去啊。
如果上了小學之後,每次都要擠在寒暑假,只是去看人而不是去看風景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還可以隨便請假出去玩,多好呀!
我們姐姐一歲半的時候去了海南,兩歲的時候去了香港,然後妹妹出生之後沒有辦法帶她出去旅行,就附近的安徽,浙江一帶去過幾個地方,然後在今年的時候去了南韓兩次,一次事坐郵輪帶著妹妹一起去的。
孩子還小做什麼事情不要有太強目的性,八七歲之前,什麼有意義,什麼沒意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盡情的玩,他喜歡玩什麼就玩什麼,當上了小學之後,越來越多的束縛在他身上,他根本不能開懷的去玩。
真的特別羨慕孩子可以無憂無慮的玩!
回覆列表
不要帶兒童去旅行
1。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了家庭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各種“去哪兒”火爆,各種驢啊、牛啊的層出不窮,從每個週末的公園遊,到五一、十一的國內遊,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在“長見識”的背後暗流湧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你帶到哪裡去玩?你們住什麼酒店?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裡?你們買什麼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裡怎麼被描述?
放假前後,在媽媽們接孩子放學的聚點,在辦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飯的時候,在你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裡,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這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為炫耀而去旅行,不如不要去!
2
見到了,不等於長了見識
城市化生活帶來了玩伴匱乏、自然接觸匱乏,電子裝置和大型遊樂場氾濫,為彌補這一缺失,我們選擇帶孩子出行。
可是我們帶孩子去香港、去南韓,去馬爾地夫,去歐美,現在還推出了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裡的小遊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遊樂場,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
“見到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昂貴的投入,帶來的並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增長,“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薰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三川老師提到的所謂世界觀、人生觀,在這些更豪華,更現代的環境中,得到的多是享樂與消費,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旅行,而不去審視什麼樣的旅行,最後結果就是,大家拿錢給航空公司和旅遊公司做貢獻。
為享樂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也許你會說,我帶孩子去的都是戶外,不是高階場所,那麼下面一段是說給你聽的。
3
把人生體驗還給孩子
“在旅途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生活,思考別人為什麼活,自己應該怎麼去活,旅途所見與內心所遇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是三川老師在文章中提到的旅行的意義,這其中更多是想當然的“我認為”和“我以為”。
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還是遊樂場玩,那麼多名勝古蹟她不在乎,不感興趣,於是大人硬要她看,還硬要她看出點什麼,實在可恨可笑。
一個孩子,也許樂意對著馬路牙子發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國的馬路牙子還是外國的,這是她發自內心的探索過程。
孩子到底能從中看到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樣,所以,所有大人以為的旅行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當你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我為什麼存在”的時候,你才對自己和別人要“怎麼活著”感興趣,才有探索的慾望,甚至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渾渾愕愕無明的活著。
為什麼把那些,孩子十幾歲要跟同齡人結伴而行的地方,在小時候就由你帶著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你們曾經在各個景點照的照片,你覺得他還有興趣再去一次嗎?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轉遍全世界的結果,不是讓他對這個世界有新的“認識”,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長的夙願。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這樣的旅行,是的,兒童不要這樣的旅行。這跟你讓他去學鋼琴,讓他考好成績有什麼不同的高階之處嗎?行萬里路長見識,長了見識以後呢,為了孩子的競爭力更強,然後找個好工作,有一個你認為意義上的好生活,這與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錢關係嗎?
當今的教育,就像這發瘋的兒童旅行一樣,以“為孩子好”的名義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錯事去彌補另一件錯事。
沒有慾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4
旅行對孩子的意義取決旅行對父母的意義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至於他長大以後,是不是閉關狹隘,取決於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我們帶著孩子出去,全是圍著孩子轉,不停的告訴孩子看,你從中看到了嗎?
這就跟興趣班是一樣的,一個沒有業餘愛好的家長,培養不出有藝術情趣的孩子,孩子學的是父母,你先去行萬里路,注意,不是為了帶孩子出去才行萬里路,而是因為你自己對旅行感興趣。你能做到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被裝到籠子,帶到野生動物園的經歷,籠子外那些悠閒的動物,是如何看我們呢?其實,很多旅行無處不在牢籠之中,我們經常自欺欺人的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從中體會到了你講的那些意義嗎?
對旅行沒有熱愛的父母,不如不要帶孩子去!
5
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在酒店和景點裡
不管走到哪,我們住的是標準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門票套著小門票的景點,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連鎖快餐店裡解決。難道在名勝古蹟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嗎?等我們離開的那一刻,我們於這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的生活,還是一片陌生,或者說是根本沒有過融入和接觸。
簡單的參觀遊覽,拿回來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你一定要在某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和風土人情。走馬觀花式的旅遊,除了身體的疲憊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裡會有對生活、對生命的觀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個家庭互換,讓孩子坐上當地的公交車,去當地的集市,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村裡那條小河湯水,讓她坐在門口的老樹下打盹,讓她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這段經歷給她帶來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她經歷的,都不是人為製造的,都是不賣票的真實生活……
走馬觀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6
那怎麼辦?
以上旅行,我堅決提倡兒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帶孩子出去了?天天在家觀察馬路牙子?
當你明白旅行與否可以不畏壓力,不為炫耀……
當你明白享樂主義盛行之下的變味旅行……
當你不去給孩子安排不適合他的旅行,剝奪他的體驗……
當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對旅行的熱愛……
當你真正找到觀察生活之源頭……
你就知道怎麼去做了……
當她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滾,抓蟲子,渴望跟小朋友玩過家家的時候,我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痴迷於帶著她長途勞頓……
當他長到足夠大一點,允許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夥伴的假期,一起去經歷這個世界……
當她在一篇《望天門山》讀過之後,對我說:我也想去天門山看看的時候,我會帶她去……
當我在堅持戶外活動,她開始感興趣的時候,我會讓她跟著去……
當我有機緣,真的在給她設計生活經歷的時候……
是的,這才是起點。
不是隻有做飛機出門才叫旅行;
沒有思考與慾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
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兒童要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這樣的大V強調之後,更是浩浩蕩大勢所趨。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兒童不要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講到這裡,你應該清楚,我之所以起這樣的文章題目是因為與另一篇文章的對應,這世上凡是絕對的事情都是矯枉過正,既然這樣,就寫到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