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鴻鵠迎罡
林徽因(1904年——1955年)年輕時,先後在歐美遊歷和留學,並學習建築設計專業,這些經歷促使她後來成為一名眼界開闊,思想新潮,學識淵博的新式女性。
比起“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林徽因的名氣有過之而不及,只不過,四大才女主要是以文學成就作為評判依據,而林徽因的主要成就在於建築設計,她參與了國徽、人民大會堂、東北大學校徽等眾多設計,是中國近現代卓有成就的建築大師。工作之餘,她偶爾也寫寫新詩和散文。
起初,林徽因對新詩並沒有多少興趣,也不會寫詩,在16歲(1920年)那一年,她在異國他鄉偶然結識了父親林長民(1876年——1925年)的學生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一名風度翩翩的詩人,年長她7歲,兩人從此結下一段情緣。
當時,徐志摩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林徽因跟隨父親在英國遊歷。兩人相遇在林長民家裡,見面的那一刻,他們幾乎是一見鍾情,林徽因用美貌氣質驚豔了徐志摩,徐志摩用才華橫溢征服了林徽因。
徐志摩忍不住在心中讚歎:生命中的女神出現了。此後,徐志摩成為林家的常客,真實目的當然是見到林徽因。在徐志摩的影響下,林徽因開始對新詩產生興趣,並嘗試透過寫詩來抒發情感。
活潑開朗,美貌大方的林徽因,如同春雨降落在徐志摩心裡,很快激發出徐志摩的靈感和詩情,激勵徐志摩寫出許多情意綿綿的詩文。
以至於在後來,徐志摩忍不住心中的狂喜,給恩師梁啟超(1873年——1929年)寫信時,寫下了一句決絕的話:我將於茫茫人海中找尋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很顯然,在這句話裡,徐志摩已經把林徽因看作是自己的靈魂知己,唯有得之,他才會走上幸福的人生。
然而,徐志摩畢竟是多情敏感的詩人,他的情感如脫韁Mustang,一次比一次熾熱,一次又一次噴向林徽因。而此時的林徽因不過是16歲少女,面對徐志摩烈火一樣的情感,她的少女心一度無法承受。
實際上,徐志摩於1915年就在父母親的安排下,跟上海姑娘張幼儀(1900年——1988年)完婚,當時,徐志摩18歲,張幼儀15歲。
面對這個包辦婚姻,徐志摩心裡多多少少有些牴觸。後來,他認識梁啟超,被梁啟超的學識和思想所折服,隨即決定拜其為師。在梁啟超的自由思想的影響下,徐志摩認為自己的包辦婚姻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跟自己的婚戀觀和理想人生存在很多偏差,他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來追求屬於自己的婚戀自由。
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兩年後,離婚的想法就已經在徐志摩心裡產生了。
林徽因的出現,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加快了徐志摩離婚的決心。
後來,當林徽因得知徐志摩為了她要跟張幼儀離婚時,一度被感動,在那段日子,兩人天天鴻雁傳書,訴說相思之苦。
兩人在倫敦相戀的風聲很快傳到張幼儀耳中,大約在1920年秋,張幼儀抱著僅有2歲多的長子徐積鍇,漂洋過海來到倫敦,一是母女兩幾乎沒有收入,需要徐志摩養活,二是她想親眼看看自己丈夫心中的女神林徽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此時的徐志摩正跟林徽因熱戀,心思早已不在家庭裡,當他看到妻子出現後,相當不耐煩。一月後,他擬寫好離婚協議,只等著張幼儀在上面簽字。
看到丈夫的心確實已經無法挽回時,張幼儀也不在杞人憂天,決定簽完字,到巴黎投靠二哥張君勱。
林長民看到女兒林徽因對徐志摩如此愛慕,就對徐志摩進行了綜合評估,他認為,從才華到背景,徐志摩都很優秀。但是,徐志摩畢竟是有婦之夫,女兒此時才16歲,還只是一名中學生,女兒如果捲入這場婚姻糾葛裡,肯定會遭受外界的非議,甚至被辱罵。
因此,林長民決定幫助女兒離開徐志摩,在1921年秋,林長民帶著女兒不辭而別,回到了國內。持續一年時間的徐、林之戀,由此畫上了句號。
看到心中女神遠去,徐志摩痛不欲生,於半年後跟張幼儀正式離婚。從此後,徐志摩為了宣洩心中情感,瘋狂寫詩,就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正是林徽因的出現,成就了一個偉大詩人徐志摩。這句話不無道理。
又在倫敦停留半年,徐志摩完成學業後,於1922年秋天回國。
回國後,徐志摩拉來一幫詩人組成了“新月社”,會員裡就有林徽因。他拉來林徽因是為了跟她再續情緣。
此時的林徽因,在父母的支援下,開始跟梁思成(1901年——1972年)相戀。然而,徐志摩仍然不死心,認為梁、林二人只要沒有結婚,自己就有希望把林徽因追到手。
看到自己的學生要爭奪自己兒子的女友,梁啟超相當生氣,在梁家和林家的商議下,192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被一起送到北美留學,學習建築學。
徐志摩即使在1926年10月跟陸小曼(1903年——1965年)結婚後,仍然對林徽因念念不忘,跟林徽因常有書信往來,惹得他跟陸小曼之間,梁思成與林徽因之間,多有怨言和猜忌。
1928年3月底,梁思成、林徽因完成學業,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幾月後得知訊息的徐志摩,心灰意冷,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別康橋》,在末尾寫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此詩雖然是紀念自己在劍橋大學的留洋生涯,實則是緬懷他跟林徽因之間剪不斷的情感,他決定退出林徽因的世界,成全梁、林二人。
然而,作為痴情的詩人,即使林徽因已經成為人妻,徐志摩還是忍不住給她寫信、寫詩。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由南京飛往北京的飛機,不幸遇難後,他跟林徽因的感情糾葛才徹底畫上句號。徐志摩坐飛機是為了從南京趕到北京去聽一場林徽因的演講而不幸遇難的。
可以看出,從1920年認識林徽因,再到1931年不幸遇難,在這11年裡,徐志摩始終沒有忘記林徽因,哪怕她已經是有夫之婦,徐志摩也在心裡給她保留了一個重要位置。這一點,徐、林二人都心知肚明。
而林徽因,在靈魂深處仍然無法割捨掉對徐志摩的牽掛,于徐志摩遇難前夕,寫了一首《那一晚》,算是對他們之間情感的總結。詩中開頭寫道: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他們屬於那種明明相愛卻不能走到一起的悲情戀人,他們的情感註定會以悲劇而終結。
從1954年開始,林徽因長期積累的肺病不斷惡化,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只能躺在醫院接受治療。
到1955年3月,林徽因明顯感到自己將要撒手人寰,所以,她需要解開長久以來沒有解開的心結,說出沒有勇氣說出的話。
在彌留之際,林徽因託人叫來徐志摩的結髮妻子張幼儀,好像有千言萬語向其訴說,但當張幼儀站在她的病床前,她卻不知從何說起,一言不發。
林徽因這個舉動至少傳達出三個資訊。
其一,林徽因對張幼儀心懷愧疚,無從說起。
畢竟,徐志摩拋棄張幼儀並離婚,是因為認識了她林徽因,況且,那時的張幼儀已經懷上第二個孩子(徐彼得)兩月有餘,徐志摩還是很絕情地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讓張幼儀的生活無處著落,只能去投奔二哥。
況且,在後來,徐志摩坐飛機遇難,在一定程度上也跟林徽因有關,這兩個事情一直讓林徽因處在愧疚和自責之中,面對張幼儀,她無言以對。
其二,林徽因病重,沒有氣力說話。
林徽因在30多歲時就已經被查出患上肺結核,當時的醫療條件較差,再加上她的工作很繁忙,一直顧不上治療,導致病情在後來不斷惡化。尤其在林徽因離世前一個月,她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只能躺在醫院病床上艱難度日,想多說話已經沒有力氣。
其三,林徽因睹物傷情,不知道說什麼。
林徽因一直把徐志摩當作靈魂知己,在去世前她想看看徐志摩的兒子過得好不好。據張幼儀在後來的傳記中談到,她當時是跟長子徐積鍇一起去看望林徽因的,他們的小兒子徐彼得在3歲時夭折。
作為女人,面對苦命的張幼儀,林徽因睹物傷情,心生憐憫,縱有很多話,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
3 # 楓葉紅透天
病重的林徽因想見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見了又一言不發。
我想當時的林徽因心裡有很多種因素交集的。
第一,心裡有些虧欠,因為她的出現,使得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破裂。並且給張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雖然她不是直接原因。但是詩人徐志摩真的是愛林徽因的。為了這份愛情離婚。可林徽因沒有接受徐志摩。
第二,因為徐志摩的離世,從某種原因來說也是為了林徽因。他為了參加林徽因在北平協和醫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演講。飛機失事的,從此天人永隔的悲劇。這對張幼儀以及她兒子的傷害是無法想象的。
第三,在張幼儀即將告別人世時,她想得到張幼儀的原諒。此時無聲勝有聲,千言萬語都在不言中。我想她們對徐志摩都有刻骨銘心的感情。這場愛恨情仇裡都是失敗者。救贖靈魂的只有時間。
-
4 # 黎夏姑娘
林徽因對張幼儀是有愧的
記得徐志摩在飛機墜毀之後,撿了一塊徐志摩的遺骸一直掛在床頭;這個簡單的舉動足以說明林徽因一輩子都對徐志摩牽腸掛肚。放在今天的年代,她跟徐志摩的康橋之戀就是活脫脫的小三插足人家婚姻。
她為了自己的清白,為了自己的事業,也為了家人的心願,她毅然放棄徐志摩。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徐志摩把張幼儀還有未出世的孩子拋棄在異國他鄉。
張幼儀愛徐志摩愛得更徹底深沉
徐志摩先是拋妻棄子,而後追求林徽因不成,與陸小曼又結成連理。但是這個過程張幼儀並沒有多說什麼,反而心甘情願找個徐志摩的父母兒子。這份厚重的情感對於林徽因這種為了自身清白想愛又不敢愛的人來說,無疑讓她加深了心裡的愧疚。
為什麼一言不發呢?這兩個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女人,因為徐志摩第一次相交
她們互相埋怨,互相和解,又惺惺相惜。
因為徐志摩最愛的不是她們,而是陸小曼。
這就是人生,喜歡跟所有人開玩笑.
回覆列表
林徽因和張幼儀雖是情敵的關係,但直到林徽因臨終前,二人都不曾單獨見過面。病重之時,林徽因執意要見張幼儀一面,張幼儀在收到林徽因的邀請時曾說:“我不曉得她想看我什麼,也許是看我長得醜又不會笑……”半是嘲諷半是疑惑的語氣,透露著她心裡始終不曾放下的芥蒂。
但她還是去了,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如約前往。見面後,林徽因剛開始只是轉來轉去不知道怎麼開口說話,後來像是下了很大決心般說了18個字::“終於得見了,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但我不後悔。”
林徽因為何非要見徐志摩前妻?林徽因臨終前想要見張幼儀,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林徽因想要表達對張幼儀的歉意。
張幼儀與林徽因算得上是情敵關係,當年張幼儀嫁給徐志摩後,為徐志摩生下長子徐積鍇(阿歡),不久之後,徐志摩便匆匆出國,前往劍橋大學深造,事實上,徐志摩對張幼儀並不待見,甚至認為張幼儀只是鄉下土包子,所以當徐志摩在劍橋大學遇到才貌雙全的林徽因時,他馬上就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
當時張幼儀已經懷有身孕,但是徐志摩卻不管不顧,堅持要與張幼儀離婚,甚至還要張幼儀把肚中的孩子打掉,張幼儀感到不勝其煩,最終在次子出生之後,與徐志摩離了婚,從此各走一邊。
可以說,徐志摩之所以與張幼儀離婚,與林徽因有一定的關係,後來林徽因也意識到自己間接地破壞了一個家庭,於是不辭而別,主動提前回到國內,並嫁給了梁思成,就這樣,林徽因與徐志摩的關係也就走到了盡頭。
林徽因雖然對張幼儀感到愧疚,但是一直沒有單獨見面的機會,所以在臨終前,才執意要見張幼儀一面,表達自己的歉意,當她見到張幼儀之後,吃力地說道:“終於得見了,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但我不後悔。”
二是因為林徽因想要見一見張幼儀的兒子阿歡
因為阿歡長得像徐志摩,對於徐志摩的早逝,林徽因感到非常的遺憾,只能借他的兒子寄託對徐志摩的懷念。
林徽因為何見到了又為何一言不發?一般來說,作為情敵,如果見面時十分尷尬的。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作為情敵的兩個人會想盡方法避免兩個人的碰面,以避免尷尬,更不用說主動想要去約著對方見面了。可是林徽因在病重的時候卻要見張幼儀,見到了又為何一言不發?
第一,相視無言。
根據張幼儀的回憶,當時張幼儀正在當地參加朋友的婚禮,然後林徽因託人給張幼儀帶去訊息,說想見她一面。本來張幼儀是可以拒絕林徽因的要求的,但是由於林徽因病重,所以她就答應了。但是當張幼儀站到林徽因的面前,林徽因卻是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一直看著她。
第二,內心的愧疚。
其實林徽因之所以要見張幼儀,內心更多的應該是愧疚了。因為當時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感情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儘管當時的張幼儀已經懷孕,他還是選擇了和張幼儀離婚。再加上後來徐志摩飛機失事的事情,給張幼儀無疑是造成了很重的打擊,這讓林徽因更是愧疚不已。
第三,不能逃避。
林徽因作為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子,她的智商也是非常高的。她深知面對這件事情,如果不去解決,一直逃避也不是辦法。所以她選擇了約見張幼儀。那麼在她見到張幼儀之後,她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張幼儀就已經知道她內心的想法了。
結束語於林徽因來說,對張幼儀的傷害是她一生無法釋懷的愧疚,見面也許是想當面表達自己內心的歉意。另外據張幼儀回憶,當時林徽因也非常想見見她的兒子阿歡,因為阿歡和徐志摩很像。或許徐志摩的早逝,於她也是一份無關風月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