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西奇博物館

    鏢局中的鏢師,武功不一定很高,但“面子”卻一定很高。否則無法生存。

    我們來回憶一下:

    《笑傲江湖》中林震南的福威鏢局慘遭滅門。

    《倚天屠龍記》中的龍門鏢局也被一介女流(殷素素)單槍匹馬輕鬆滅門。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將財物託付給鏢局可靠嗎?鏢師真的這麼不堪一擊嗎?

    來看看西奇妹的答案,是否跟你心中所想的一致?

    古代鏢局走鏢,靠的是什麼?

    古代鏢局出鏢,一般都五六七八個人,十來個人就算陣仗很大的了。個別藝高人膽大的還會單身走鏢。

    來看一段資料,證明小妹所言非虛:

    《鏢局春秋》

    前面說過,保鏢遇見賊人,全憑江湖票話周旋,只要他肯點頭借道,就算過去了。賊人急了,咱們也不能急,總用好話對付他。所以保鏢可以和氣當先不輕易和賊動武。我們常說:“人緣就是飯緣。”若要憑武力壓人,那就到處要得罪人,強中自有強中手,那還吃得開麼?可是賊要不講江湖氣,那就顧不上了。為了保住鏢車,就得和他拼個你死我活。

    出門保鏢跟賊人交戰,一交手,三兩下,至多不過五著,就得把賊贏了,才能保住鏢車無事。記得有回,保鏢路過固安縣渾河以北擺渡路口,上了船,船戶一看鏢車多,有錢,剛過了河,他們就要截我們的鏢。船戶有十多個人,我們保鏢也有七八個人。兩下說擰了,就動了手,船戶用船篙,我們使硬傢伙,拼了一陣把他們打敗了,才沒有出事。

    《鏢局春秋》的作者李堯臣是一位晚清的鏢師,他寫的內容可以作為參考。

    看鏢局的出戰者人數(七八個人)就知道原本鏢局也沒想要出去打架。因為個人武功再高強,也雙拳難敵四手(若要憑武力壓人,那就到處要得罪人,強中自有強中手,那還吃得開麼?)。人家綠林好漢一擁而上,管你是哪個武林盟主,分分鐘教你做人。

    那麼,鏢局靠的是什麼?

    (1)靠面子:

    我們來看資料:

    《官場現形記》:

    “後來忽然想到順治門外有個開鏢局的涿州盧五。這盧五從前本是馬販子出身。舒軍門歷年統帶營頭,營裡用馬都是他販賣前去。營盤裡的錢比別處賺的容易,他就此興家立業,手內著實有錢。他為人又愛交朋友,最有義氣。使的一手好雙刀,因此江湖上又送他一個表號,叫他為“雙刀盧五”。盧五從前為了一件甚麼案件也曾下過刑部監,後來遇赦得放。他在刑部監時,禁卒人等著實得過他好處,因此刑部裡面沒有一個不曉得他的。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創作的長篇小說,雖說是小說,但非常寫實。

    在這段話中,作者寫一位鏢師,花了大量筆墨描述他的過往經歷,著重寫這個叫“涿州盧五”的鏢師

    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情商,高武力值”,這是開鏢局的必備條件。其中尤以“高情商”為重中之重。

    也就是說——“走鏢”時,比起“武力值”,更講究的是“面子”

    想象一下,走鏢時不外乎有以下3種情況:

    情況1:面子上等,武功上等。

    劫匪A遇見了你,一番盤問後發現你和大哥B是老鐵。再琢磨一下實力,似乎與你不相上下/比你差,動動你風險太大,於是盤算一下放過了你。呵呵呵,好兄弟,常來玩呀。

    情況2:面子下等,武功上等。

    劫匪A又遇見了你,你面子不夠用,見面就開打。由於你武功上等,接連幹翻了劫匪ABC。劫匪DEF聽聞ABC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你的牛X之後欽佩的不行。DEF心想這是大佬,惹不起,於是老老實實地放行了。不久後,你榮升“面子上等,武功上等”。呵呵呵,大佬您先請。

    情況3:面子下等,武功下等。

    你和劫匪A太有緣,又一次遇見。你面子不夠用,見面就開打。一番操作後,你武功也不及格。所以馬上你被劫匪A幹翻……呵呵呵,什麼玩意兒。

    (2):靠認識幾個大佬:

    那你要問了,如果你是情況3,即“面子下等,武功下等”,難道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嗎?還是有的——如果你有機會認識大佬。

    比如慈禧帶著光緒逃竄到西安時,唯恐隨身帶著太多錢不方便,於是委託“平遙同興公鏢局”護送。“同興公”那一趟不負眾望,將93萬兩白銀安全送達。慈禧太后回去後非常高興,直接賞賜了匾額。自此同興公鏢局一舉成為北方鏢局的一把手。由於“上面有人”,沒人敢動它,“面子”上上等

    (3)靠交“友誼維護費”:

    假設你是情況1,即面子上等,武功上等。劫匪A在一個月內接連遇見你10次,都很講義氣乖乖放行,但劫匪A快要餓死了,餓至兩眼發綠時,保不準會一時衝動……

    都說以和為貴嘛,你吃肉,也得給別人留些湯喝。於是,你會支付一點“友誼維護費”給劫匪A

    來看資料:

    《老殘遊記》:但是大盜卻容易相與,如京中保鏢的呢,無論十萬二十萬銀子,只須一兩個人,便可保得一路無事。

    試問如此鉅款,就聚了一二百強盜搶去,也很夠享用的,難道這一兩個鏢司務就敵得過他們嗎?只因為大盜相傳有這個規矩,不作興害鏢局的。所以凡保鏢的車上,有他的字號,出門要叫個口號。這口號喊出,那大盜就覿面碰著,彼此打個招呼,也決不動手的。

    鏢局幾家字號,大盜都知道的;大盜有幾處窩巢,鏢局也是知道的。

    倘若他的羽翼,到了有鏢局的所在,進門打過暗號,他們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當時必須留著喝酒吃飯,臨行還要送他三二百個錢的盤川;若是大頭目,就須盡力應酬。這就叫做江湖上的規矩

    這也是一本清代小說,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清代鏢局的生存狀況。

    劫匪A如果到了有你家鏢局的地方,一般會來“做客”,你要好吃好喝,好生招待他。臨走時,你會送點盤纏給A,並美其名曰“友誼維護費”。

    但並不是說你交了“友誼維護費”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必要的“本事”還是要有一點的。不然就是情況3……

    西奇妹說:

    所以很多事情並不能只看表面。

    武力值並非成功走鏢的唯一要素,行走江湖,“面子”更重要!

    -------------------------------------------------------

    參考文獻:

    李堯臣:《鏢局春秋》、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劉鶚:《老殘遊記》。

  • 2 # 尼古拉斯憶心

    鏢局是舊時從事保鏢業務的組織,即鏢行。而西方國家是沒有這樣的機構。因為西方國家的人們都是喜歡武術的,因此並不會特地設立一個組織用來維護自己的安全。中國早在科舉興盛之時便已經成為了文人居多的時代。從前那種憑藉打仗的戰功來成為升官發財的時代已經慢慢淡化了。所以導致了民族的本性都開始有了變化。

    幹鏢局這一行,最講究信義二字,一旦僱主把貴重物品交鏢局押運,或將內室女眷交鏢局護送,也就是把命交給了鏢局,接鏢的鏢師也得把命交出去,這叫“接鏢如交命”。萬一遇到不測,鏢師必須上刀山下火海,人在鏢在,鏢失人亡,要不惜身家性命也要保住鏢局的招牌,如果丟了物品要賠償,如果僱主丟了性命,鏢師要自投官府坐牢,如果走的是官鏢,甚至皇鏢,那隻能被砍頭了。

    民間鏢局保送的大都是貴重藥材、錢莊銀兩等;而官方鏢局保送的是大都是官銀和各地上供的珍貴物品,由朝廷發響銀。也有一些走私和販賣違禁的團伙,打著鏢局的旗號搞一些非法的勾當。 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機構。又稱鏢行。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

    鏢局有鏢旗、鏢號。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當年晚清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北京八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會友是北京當時最大的一家鏢局,其他有永興、志成、正興、義友、光興等鏢局。 鏢局是舊時從事保鏢業務的組織,即鏢行。而西方國家是沒有這樣的機構。因為西方國家的人們都是喜歡武術的,因此並不會特地設立一個組織用來維護自己的安全。中國早在科舉興盛之時便已經成為了文人居多的時代。從前那種憑藉打仗的戰功來成為升官發財的時代已經慢慢淡化了。所以導致了民族的本性都開始有了變化。 幹鏢局這一行,最講究信義二字,一旦僱主把貴重物品交鏢局押運,或將內室女眷交鏢局護送,也就是把命交給了鏢局,接鏢的鏢師也得把命交出去,這叫“接鏢如交命”。

    萬一遇到不測,鏢師必須上刀山下火海,人在鏢在,鏢失人亡,要不惜身家性命也要保住鏢局的招牌,如果丟了物品要賠償,如果僱主丟了性命,鏢師要自投官府坐牢,如果走的是官鏢,甚至皇鏢,那隻能被砍頭了。 民間鏢局保送的大都是貴重藥材、錢莊銀兩等;而官方鏢局保送的是大都是官銀和各地上供的珍貴物品,由朝廷發響銀。也有一些走私和販賣違禁的團伙,打著鏢局的旗號搞一些非法的勾當。 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機構。又稱鏢行。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鏢局有鏢旗、鏢號。隨著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當年晚清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北京八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會友是北京當時最大的一家鏢局,其他有永興、志成、正興、義友、光興等鏢局。

    鏢局將業務細分為六大模組: 信鏢:互送內涵重要內容的書信。保護政府官員之間重要的書信往來。 票鏢:銀票是古代錢莊的通用品,是兌換銀兩的票據,作用相當於現在的銀行卡。 銀票唯一的缺點就是嚴密性差,即便搶奪而來的銀票,也可以在錢莊兌換等價的銀兩,如此一來便成為了劫匪們劫掠的目標,因此需要兌換銀票的商人和錢莊在運輸銀票時,為了保險起見,便會僱傭鏢局押運。 銀鏢:押運銀兩。 糧鏢:護送糧食。 物鏢:護送珍貴物品 人身鏢:保護僱主在一段旅程內的人身安全。 鏢局作為一種帶有商業性質的“武裝民營機構”,其本身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可謂是刀尖舔血,生死尤天的買賣。

    開設鏢局必須首先要滿足三個必要條件:

    ①官場、白道上有實力雄厚的靠山。 比如乾隆時期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家旗下的鏢局,那運送的都是金山銀山,但是誰有膽子去劫鏢?所以鏢局是一個商業機構,出售的是安全,核心競爭力是“公共關係”,走的高精尖業務方向,小民小戶恕不接待,因為“公共關係”的維護很耗費錢財,小業務不划算。

    ②江湖名望高、路子野、面子大。 打家劫舍的綠林匪類們都是江湖中人,如果鏢局的主人在江湖上牌子亮、路子野,綠林強盜們在實施打劫前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所以鏢局還是一個武裝組織,成立武裝組織,在任何朝代都是很微妙的事情,這個武裝組織還可以全國四處遊走,全國各地的經濟情報,風俗民情啥的很容易就可以掌握了。請注意中國第一個鏢局是乾隆皇帝的武術老師開辦的。

    ③功夫硬,刀子快,業務能力強。 因為鏢局的職業技能特殊,所以其內部主要由兩大部分人構成,一種是武林世家,一種是曾經服過兵役,見過沙場鐵血的軍中袍澤,因為這兩類人有很多的共通點,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大多武功高強和講義氣,這都是鏢局行業需要擁有的,因為鏢師常年行走於江湖,所以他們大多非常看重江湖道義。 “學得一身藝,貨賣帝王家”。以前,走鏢押鏢在經過某個省份“武術之鄉”時,要把押鏢旗放下來,說江湖暗語口號,顯得尊敬一方,能更好的押鏢成功。如高傲高調行事,那各種綠林英雄、豪傑、響馬等會刀槍擋鏢,總鏢頭如技壓群雄,那當然不會失鏢啦。否則錢財兩空,還得按江湖規矩辦事。 鏢局外出走鏢,真可謂是“把腦袋栓在褲腰帶上”,首先拋開整日風餐露宿、需要日夜兼程不說,還要時不時跟當地綠林強盜打交道,不然就會有很大機率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雖然大家做的都是長久買賣,誰都不想拼的魚死網破,但是畢竟在走鏢途中,有些地區混亂不堪,不講規矩,鏢師本身雖然武藝高強,但是有時畢竟“強龍壓不過地頭蛇”,丟掉性命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鏢局所招收的鏢師,大多擁有專業的技能,自身沒有真本事是幹不了鏢局這行的。 “高手是塊磚,哪缺往那搬”。神擋殺神,魔擋殺魔的鏢師誰不怕?行走江湖實力才是硬道理。 鏢局內部設定一名總鏢頭,一名副總鏢頭。 根據鏢局的規模大小,而設定若干名鏢頭,若干名鏢師。 總鏢頭是鏢局的“臉面”,總鏢頭的實力關係到鏢局的發展前途,總鏢頭負責發展業務、挑選和培訓鏢頭、鏢師,相當品牌代言人兼運營經理。

    鏢頭是走鏢帶隊的頭領,地位在總鏢頭之下。 鏢局的運營流程和現在的快遞相似。鏢局在走鏢之前,必須要獲得官府頒發的正規“通行證”,因為在走鏢過程中難免會路過一些關口,這時候鏢頭拿出“通行證”,再塞一點散碎銀子,官兵們便會放行。 鏢局會按照“貨物”的價值,和路程的遠近,來收取相應的鏢費。 “貨物”和“費用”談妥後,僱主會和鏢局簽訂“鏢單”。 “鏢單”非常重要,相當於一紙勞動合同。鏢單上記錄著貨物的詳細資料和運鏢的路程,以及雙方談妥的費用,最後按上手印,這單鏢便談成了。 鏢頭和鏢師在走鏢之前,會安頓好家事,做好一去不返的準備。走鏢難免會遭遇危險,如果在走鏢過程中,在荒郊野外發現成捆成捆的“荊棘條子”擋在路中間,便說明前方有劫匪在暗示鏢頭“留財還是留命”。 現如今,雖然“鏢局”這種行業已經消失,但是由“鏢局”分化而成的“保鏢公司”、“押運公司”卻依然在市場上活躍,鏢局的文化傳承並沒有消失,只是變為另一種形式,活躍在我們所熟知的現代社會。

  • 3 # 文儒風

    上下五千年裡,明清時期的中國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鉅變。首先,來自新大陸的農作物使華人口迎來暴漲;其次,美洲白銀的大量湧入改寫了中國傳統的貨幣體系;緊接著,剛冒頭的民間商業又被紛至沓來的西方人拉進全球商業網路,極大促進了民間商業的發展。

    數千年的農耕經濟摸到了天花板,商業和手工業成為新的切口。但是快速出現的劇變也使得人們心懷不安,社會制度的完善又偏向緩慢,繁榮之下暗流湧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鏢局應運而生。

    馬三立長子馬志明(左)、黃族民在“紀念馬三立誕辰100週年”活動中上演相聲《大保鏢》。圖自網路

    雖說是道路崎嶇,所幸有朦朧月色,

    走到半夜,過一道黃沙崗,前邊一片密松林,

    且聽“吱兒——啪!”一聲箭響,

    嗆啷啷啷一棒銅鑼嬌脆,

    哎呀!原來前邊有了賊寇!

    由打樹林子裡躥出二百多名嘍囉兵,

    一人一把鬼頭刀,燕別翅排開,

    燈籠火把照如白晝……

    ——相聲《大保鏢》

    武俠小說和古裝電視劇裡,鏢局是發生故事的場所,但鏢師們大多是個龍套角色,而且通常是受欺負的一方。但縱觀古代歷史,鏢局文化卻是最後的江湖。

    鏢局源於何時,至今沒有蓋棺定論。當代武術泰斗萬籟聲老先生所撰著的《武術匯宗》,是研究武術史難得的權威著作之一。其中記載說,乾隆年間的山西高手張黑五,是鏢局行業的祖師爺。

    山西神拳無敵張黑五請於達摩王,

    轉奏乾隆,領聖旨,

    開設興隆鏢局於北京順天府前門大街……

    ——《武術匯宗》

    根據坊間傳言,張黑五是乾隆皇帝的武術教練,創辦興隆鏢局也是聽取了乾隆的建議。日後的鏢師們外出走鏢還會大喊一句口號:“合吾一聲鏢車走,半年江湖平安回。”其中這個“合吾”據說就是“黑五”的諧音,以取祖師爺保佑的意思。

    萬籟聲。圖自網路

    於萬籟聲的觀點,近代學者衛聚賢實名反對。抗戰時期,衛聚賢受命到山西調查票號的歷史沿革過程,最後成書《山西票號史》。在這本書裡,衛聚賢考證鏢局的出現並非乾隆年間,也不是從張黑五起。他認為鏢局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彼時顧炎武、傅山、戴廷軾等人為偷偷搞反清復明的革命工作,特設鏢局掩人耳目。

    另外,根據日本學者加藤繁和中國臺灣學者陳國棟的考證,明萬曆末至崇禎初,鏢局已經相當興盛了。不僅如此,兩人的貢獻還在於提出了“鏢“應當作”標“,意指當時貿易火熱的標布,而並不是我們習慣上認為的武器。

    在那段歲月裡,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極大促進了商品經濟,財與物有著大量的長途販運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動盪、盜匪橫行,經商環境並不足夠安全。鏢局行當由此應運而生,無論是富得流油的商賈,還是進京趕考的秀才,大多都會委託鏢局運送財物,保護旅人安全。

    並不是誰都可以開鏢局的。首先在資產上,鏢局看似無本的生意實則需要大量資產儲備才能運作,否則萬一丟了鏢連賠都賠不起;其次在社會關係上,鏢局需要黑白通吃,人脈橫通,總鏢頭更是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能夠震懾住小賊細寇;再者,鏢師們自然要有足夠的真本事,畢竟這是刀頭舔血的工作。

    走鏢的時候,鏢隊推的是獨輪木車(為了方便在山林崎嶇路前進),插的是印有鏢局名號的鏢旗,喊的是各家自己的鏢號。就像梁羽生在《鳴鏑風雲錄》中寫的:洛陽虎威鏢局的號子手在走鏢時高喊:

    虎嘯中州!請江湖朋友借道!

    ——《鳴鏑風雲錄》

    只有一個輪子的鏢車。圖自網路

    喊鏢,一來做做流動廣告,二來也能讓低水平的嘍囉賊寇知難而退。但當鏢隊途徑河北滄州,不管走的是陸路水路,再有名氣的鏢局都會停下喊鏢的口號,摘下鏢旗悄聲而過。

    這是因為滄州在歷史上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如果大張旗鼓走過去,就會被江湖人士認為是挑釁和逞強。這就是所謂的“鏢不喊滄州”。

    實則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

    ——《武術匯宗》

    如果破了這個武林之約會怎樣?相傳在清嘉慶六年(1801年),河南廣盛鏢局的鏢頭戴二閭曾經押鏢過滄州,一個新來的鏢師不懂規矩,喊了一嗓子,結果招來了滄州武術界三名武師攔路問罪。

    且說這個戴二閭,小名二驢,長大後嫌太難聽才改的名。此人雖把鏢局開在河南,卻是山西武術世家出身,自幼便由父親傳授一門只在戴家秘傳的功夫——心意拳,功夫自是非常了得。面對滄州武師的責難,戴神拳再三致歉,無奈對方仍舊不依不撓,非要過招。

    鏢師戴二閭。圖自網路

    止戈為武。據說當時幾個回合下來,戴二閭佯裝功夫不及他人,最後使出一招“美人掛畫”,恰似被一陣莫須有的輕風吹起一般,牢牢將身子貼在身後的牆上數秒才落下身來,這才得以脫身。

    外行人看來是戴二閭被打出擂臺,而在明白人的眼裡,這是一等一的好功夫。戴師既給足了滄州武師面子,又維護了自家拳法的江湖地位,這一招可謂高妙。滄州武師自知得罪,就此收手。廣盛鏢局由此名聲大震,譽滿天下。

    除了鏢不喊滄州,鏢局行當還有著其他許許多多的規則。比如鏢師們有一句口頭禪,叫做“三分保平安”,即“帶三分笑,讓三分理,飲三分酒”,這是作為一個鏢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行修養。

    滄州神槍李書文,關於此人又是另一番傳奇故事。圖自網路

    在影視劇裡,經常會看到鏢師在走鏢過程中突然受到賊寇的暗襲,兩方人馬無需隻言片語就開幹,一時間飛沙走石、紅光迸濺,往往最後都是鏢師完敗,否則編劇也沒有必要安排這麼一場劫鏢的戲碼。

    但在真實歷史上,鏢師跟劫鏢的賊寇之間關係相當微妙。在鏢師的觀念裡,自己能有這份工作全靠賊寇賞飯吃,如果沒有賊寇,也就不會有人來委託鏢局保護財產安全了。而賊寇也信奉盜亦有道,假若真的直接掠貨滅口,是自己破了江湖規矩,末了也是要吃虧的。

    所以當賊寇準備劫鏢的時候,就會在鏢隊的必經之路上擺起荊棘條子,很刻意擺放的那種,這就叫“惡虎攔路”,意思是“我要準備打劫了,鏢行弟兄們給點面子,留步”。稍有點經驗的鏢師都不會直接挑開荊棘,而是讓總鏢師先出面,用唇典盤盤道。

    影視劇《鏢行天下前傳》劇照

    所謂唇典,又稱春點、切口,也就是黑話,江湖人士在特定場合中所用的一種語言訊號,外人聽起來如同暗語。為什麼江湖人士不能好好說話,非用唇典呢?

    原因一:忌諱,就像漁夫忌諱說“翻”這類字眼一樣,怕招致不幸;

    原因二:隱藏關鍵資訊,比如舊時東北的響馬稱“楊“姓為“犀角靈蔓”,稱“何”姓為“九江八蔓”,稱“冷”姓為“西北風蔓”,迴避目的,以免隔牆有耳;

    原因三:對暗號,不是一路人不說一方話,如果鏢師連唇典都不會說,多半隻是個好捏的軟柿子。

    位於平遙的鏢局紀念館內部。圖自網路

    江湖有道義,鏢師輕易是不會出手的。唇典盤道,等於第一輪交涉,無論是鏢師還是賊寇都是衝著錢財去的,而不是衝著人命去的,哪一方做得太過火了都會被江湖人所不齒。因此鏢局自然也有著疏通賊寇的本事,一番盤道過去賊寇往往會放行,而鏢局在走完這趟鏢之後,也會打點各個山頭,大家和氣生財。

    賊:吃的誰家的飯?

    鏢:吃的朋友家飯。

    賊:穿的誰家的衣?

    鏢:穿的朋友家衣。

    要是碰上難纏的賊寇,好話說盡也不願放行,那就到亮功夫的時候了。但即便是這個時候也不會馬上開打,一般鏢師會耍上幾招看家本事,亮亮相,最後一次奉勸賊寇量力而行。

    鏢:朋友聽真,我乃線上朋友,你是綠林兄弟,

    你在林裡,我在林外,都是一家。

    賊:不是一家。

    鏢:五百年前俱是不分,

    是朋友吃肉,別吃骨頭,吃著骨頭別後悔。

    朝臣李鴻章為會友鏢局所題的“威震四方”匾額。圖自網路

    再有不打算歇手的,只好抄傢伙了。就算是真動起手來,一般說來雙方也會各留餘地,不會鬧個你死我活,否則一旦出了人命,那就冤冤相報何時了了,都是為了口飯吃。

    但如果遇到的賊寇真就差這口飯吃呢?這就到了考驗鏢師的時候,一面是自個身家性命,一面是行走江湖的忠肝義膽,戰則可能身首異處,逃則一世千夫所指,孰輕孰重,只在一瞬間。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當時最大的鏢局——會友鏢局由保定往天津運十萬兩現銀,在下西河遇到有人劫鏢,雙方交手,結果八名鏢師只回來四個。

    昔日設立在大柵欄的會友鏢局。圖自網路

    這事自然還沒結束,大家都是按著江湖規矩來,你突然不守規矩,誰都不樂意。沒幾天,會友鏢局就聯合了京城八大鏢局,派出大隊伍討伐賊寇,為江湖“除害”。

    除了保護錢財安全,鏢局還能承接護送客戶行路、甚至保家護院的業務,因此也是私人保鏢的前身。當年李鴻章進京,為了不讓慈禧太后起疑心,不帶一兵一卒就來到北京,抵京後便是聘請了會友鏢局的鏢師來保護自家安全。

    在封建社會,能夠受到當朝重臣的信任,交託以身家性命,鏢局當年的興盛可見一斑。更有甚者,當年庚子國難,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兩宮西逃,美其名曰“西狩”。而宮中軍隊早已星散,誰來保護逃亡部隊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老太后想起了開鏢局的昌平李家。

    李氏鏢局臨危受命,護送著喬裝成村婦的慈禧太后一路西行,不僅保得老太后性命無憂,而且隨行的黃金白銀分文不少,任務完成得極為漂亮。因此後來,慈禧還送了李氏鏢局一塊“奉旨議敘”的匾額,等於冠了“皇家”的名號。

    慈禧回宮時官吏出城迎接的景象。圖自網路

    西逃的慈禧在西安呆了一年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一單子下來,李氏鏢局最後賺到了多少錢。鏢局的營收叫做“鏢利”,從5%到0.5%不等。據說當年還有大鏢局壓送過國家稅收——漕銀,金額高達300萬兩,而鏢局則收了漕銀的火耗,大致是1%,也就是3萬兩白銀,報酬非常優渥。

    一個國家的實際掌權人,卻要依靠民間武力保護自身安全;一個國家的稅政收入,卻要依靠民間鏢局來運送,可見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然窮途末路。

    前文有提到,京城有著八大鏢局,這八家都選址在前門外那一片,那一片也就被稱作了鏢局坊。1906年,前門火車站建成,鐵軌不偏不倚就從鏢局坊的門前透過,象徵意味十足。

    老舍在《斷魂槍》中說:“自從洋人把火車、洋槍帶進了中國,天下已經沒有江湖可言。”

    鏢局的衰亡就是從火車開進中國開始的。

    道理可想而知,有了快速且價格低廉的火車交通,還有誰會透過鏢局來運送財物?而洋槍洋炮這些熱兵器的出現,也很快對基於武術和冷兵器而建成的鏢局系統造成了衝擊。

    再加上現代銀行的前身——票號開始大量湧現,透過銀票就可以完美解決了白銀的大批次轉運問題,鏢局文化很快就淹沒在了歷史的滾滾浪湧之下。現如今我們只能在紀念館和影視劇中,或是野錄裨史裡才得以窺見半絲鏢局往昔的身影。

    圖為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最盛時期分號甚至開到了倫敦。

    鏢師們都去哪了?

    上世紀20年代後,許多往昔意氣風發的鏢局都被迫歇業。出身自鏢師世家的天津人李文亭轉職興辦“天津中華武士會”,傳授形意拳;從事鏢局事業數十年從未失手的迷蹤拳第六代傳人霍恩第,四十多歲退出鏢行回鄉務農,生了個兒子取名霍元甲。

    原供職於昌盛鏢局的大武師李星階,放棄工作回到故鄉當起抗日自衛隊副隊長;在會友鏢局走了21年鏢的當代武術宗師李堯臣,慈禧面前舞過八仙壽劍,梅蘭芳膝前喝過拜師茶,擂臺上擂過日本拳師,離開鏢局後自創“無極刀法”授予29路軍,痛擊日軍(“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這句歌詞便是由此而來)。

    當代武術宗師李堯臣。圖自網路

    這些都是在近代武術史上留有名號的鏢行英雄,然更多離開鏢局的鏢師們,恐怕只能像《斷魂槍》裡的拳師沙子龍一樣,靠著在廟會耍槍賣藝維持生計。

    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裡,鏢局的存在不過短短三百年上下。一方面,講信義、守原則的鏢局行當已然消逝,成為江湖武林的最後一挽絕唱;另一方面,技術倒逼行業改革的事例屢見不鮮,改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江湖已遠,鏢局行業的消失也有近百年............

  • 4 # 老漁破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簡單的說,現代社會有著官方背景的押運公司或武裝押運公司,只是比起如今的警車開路,在一定的時間內封閉相關的道路場所,古代鏢局就弱了許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鏢局始於山西人,神拳張黑五的“興隆鏢局”,所以說張黑五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鏢局開山祖師。以上分析老漁以為,中國鏢局的誕生應該源於晉商的繁榮,畢竟鏢局始於晉商最初繁榮的一百多年後,並相隨一路,有了各自的輝煌,甚至可以說武林一脈的鏢局屬於“晉商文化”的一部分。民國時期鏢局逐漸開始沒落,而晉商一直掙扎到抗戰勝利後閻錫山垮臺。從二者的興衰歷史來看也就百十年的差距。鏢局乃冷兵器時代個人行為的武裝押運,其個人行為的基礎必須建立在濃厚的官府背景以及輻射四方的江湖道上,注意,老漁強調了“必須”二字。所以說官方背景與江湖道決定了鏢局的存在,而個人武藝與前二者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 5 # 中孚鑑

    鏢局,通俗點將就是替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古代的鏢局為人保護財物,也就是幫人運貨,從而得到酬勞。這一點和現在的物流、快遞差不多,當然不同的是,古代鏢局運的鏢多是貴重物品、奇珍異寶等,而對於普通的物品多是不運的。

    在古代運鏢時,要保護財物的安全,就需要最基礎的三條方面過硬才行,首先少不了的就是要有真功夫,然後就是在官府方面有靠山,在黑道綠林方面吃的開。

    運鏢保護財物難免會遇到搶奪的,這時要沒有真功夫,就很容易出事的。而若和官府沒有關係,鏢局的生意也是不好做的。若是在黑道綠林中能吃的開,也就可以免除很多麻煩,所以這三樣是鏢局最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這樣鏢局人面廣、關係廣,有錢、有權、有勢,才不會容易被招惹,就算出了事,官府也可以幫忙出面擺平,或者擺平官府,又可以賠的起運的鏢。這樣的鏢局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生意也會很好,反之則很難生存的。

    至於鏢局的興起,則是因為在古代一則交通不方便,二則途中不安全,若要自己運送珍貴物品、財物是很危險困難的。所以為人保護財物、運鏢行業的鏢局就出現了。

    一些武俠小說中,都會有鏢局的出現和鏢局影子,在小說中的鏢局,因為身處武林,所以則是和江湖有很大關係,但真實的鏢局不僅僅是和江湖上的黑道、綠林有關係,而且和官府也有很大關係的。

    當然至於最先創辦鏢局的是誰,是什麼時候創辦興起的,史料中卻無過多記載,所以說法也就不一。

    而據近代學者衛聚賢的《山西票號史》載:

    “考創設鏢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時期神力達摩王,山西人神拳張黑五者。請於達摩王,轉奏乾隆,領聖旨。開設興隆鏢局於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

    也就說,以此而論,鏢師的鼻祖應為乾隆時期的山西人神拳張黑五。張黑五武功高強、頗有盛名,是乾隆皇帝的武術師傅,後他在乾隆皇帝的建議下,創立了興隆鏢局,而這個興隆鏢局也是受到朝廷肯定的鏢局。

    興隆鏢局出現在乾隆年間,而在一些武俠小說中,同時時間設定在清朝之前的朝代,而小說中也多有鏢局,這不免讓人困惑,其實不用困惑,因為小說畢竟多為虛構,所以亦不需以小說為準、為真的。

  • 6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古代的鏢局說白了,就像現在的武裝押運的護運公司的性質差不多。古代的鏢局誕生於何年何月,專家學者還沒有個確切的說詞。

    古代的鏢局的興起,一定跟當時的社會的經濟發展,物質流通,社會治安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古代鏢局就是“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武行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個行業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業行規。鏢局的鏢師民憑藉著高超的武藝專門為他人保護財務或者人身安全。近代的影視作品中演繹和描寫了走鏢的過程,可以知道走鏢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職業,用刀尖舔血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鏢局的鼎盛時期是在明清時期,鏢局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存在了五百年之久,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秘訣:“官府要有硬的後臺,綠林要有硬的關係,自身要有硬的功夫”。那麼鏢局到底有什麼樣的鐵軌禁忌呢?

    走鏢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不說,有時候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甚至會丟掉性命。因此,鏢局在收徒弟的時候,會交給徒弟們很多生存技能,久而久之,這些技能就成為了鏢局的規矩和禁忌。這裡邊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三會一不”。

    一會搭爐灶。鏢師在走鏢的時候,大多都是荒郊野嶺,不著寸不著店的地方,經常食不果腹的,因此他們就得學會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動手搭爐灶,做飯菜,飽肚子,以便更好的走鏢。

    二會修鞋。走鏢、全靠走,路途上最重要的就是鞋子了。走鏢途中壞了會影響行程,雖然中途可以備鞋或者沿途買新鞋子,但新鞋往往不會太合腳,因此,鏢師們為了不影響行走,他們都得自己學會修理鞋子。

    三會理髮。走鏢短則十天半月,長則數月,甚至幾年才會回家。路途中,鏢師們吃不飽,穿不暖,風塵僕僕前行。中國乃禮儀之邦,非常注重禮儀。有時候偶遇城鎮村屯,鏢師們還會去拜訪地方勢力,拜訪中,他們都會把自己打扮成乾淨整潔,體體面面再去拜訪。而鏢師們沒有時間去尋找理髮師或者等待理髮,他們自己學會理髮自己打扮自己。這樣一來不僅自己倍有面子更顯示了鏢局的強大實力。

    鏢師們除了要學會“三會”,更重要還要遵守“一不”,“一不”就是不洗臉。這是鏢局的鐵規,誰不遵守誰就會沒命的。不洗臉竟然都能把命搭上,確實是禁忌。“洗臉”,其實就是一句行話,在走鏢的路程中,“洗臉”和“到家”是同義語,用鏢師們的行話說“該洗臉”,也就是該到家了,回家了。不洗臉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保護面板,因為臉上的角質和灰塵有很好的保護面板免受紫外線的傷害,所以不洗臉是很好的保護方式。

    鏢局的掌門人除了自己有一身的好功夫,還要在江湖上有廣泛的人緣,特別是在官府有交情,除此以外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接鏢時要看標底,除了先接受走鏢費用,還要押上保額,走鏢時標底丟失,鏢局要賠付標主的損失。

    走鏢時鏢車要插上自家的鏢旗,一路上有喊鏢,以此來威懾小的土匪。江湖上有個規矩當鏢隊途徑河北滄州,不管走的是水路,還是陸路,再有名氣的鏢局都會停下喊鏢的口號,摘下鏢旗悄聲而過。這是因為滄州在歷史上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如果大張旗鼓走過來,就會被江湖人士認為是挑釁和逞強。所以就有所謂的“鏢不喊滄州”。

    鏢局和賊寇是命運共同體。在鏢師的觀念裡,自己能有這碗飯吃全靠賊寇的興起,如果沒有賊寇,也就不會有人來委託鏢局走鏢。而賊寇也信奉盜亦有道,假如真的直接掠貨與鏢師動刀子滅口,是自己破了江湖規矩,自己也會吃虧的。有時遇見懂規矩的賊寇,總鏢師出面給賊寇一些錢,買個平安。如果遇見不懂規矩的賊寇劫鏢,鏢師們就揮刀與賊寇血戰,誓死保護鏢車。這時候如果鏢師的武藝不精,賊寇兇惡,人員眾多,鏢師被殺,鏢車被劫的事在走鏢的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

    “可憐荒野白骨堆,盡是春閨夢裡人。”這就是走鏢人的真實寫照。

  • 7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的鏢局類似於現在交通運輸業中保險押運公司,主要因為交通運輸線周邊不安定,有綠林強盜存才,搶劫財物、人等,鏢局的鏢師跟隨就是為了防範這些人,跟隨押運,收取一定的費用。(清朝忠義鏢局原址)

    開設鏢局一般要有三大要件:第一,王朝政府的支援,批准;第二,熟悉交通運輸線上的綠林強盜,有一定的交情;第三,鏢局的鏢師武功一定要好,具有一定的震懾力,防範可能突發事件。這三者缺一不可,不然鏢局是開不下去的。鏢局的鏢師來源主要是民間精通武術的人士、退役計程車兵、武術世家人士等組成,譬如,著名的源順鏢局的創立者就是大刀王五(王子斌)。(清末源順鏢局的創立者——大刀王五劇照)

    替人押運物品、金銀財物、重要人士在古代歷史上屢見不鮮,習武者或者特殊人士(譬如退役士兵)為別人保駕護航,收取一定的費用。明朝真的年間就記載,在一些大城市中有些人專門以保險押運過生活,在一些貿易往來比較發達的地區逐漸形成鏢局這種行當。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曾經描述過西門慶的一段話如下:

    家裡開著兩個綾緞鋪,如今又要開個標行。

    《金瓶梅》的作者是明朝中期的人物,雖然搞不清楚具體作者是誰,但成書的年代擺在那裡——明朝嘉靖年間,小說作者擺脫不了歷史侷限性,自然而然的描述出西門慶要開“標行”,說明類似鏢局這種行業在明朝中期就應該存在了,或者更早,而不是清朝初年。(民國初年的會友鏢局照,北京前門外)

    清朝鏢局發展得益於清朝中後期票號和貿易的發展,清政府計程車兵一般不參與這一商業活動,不過和官府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鉅額的金銀被不知底細的鏢局私吞了也是一個大問題。譬如被稱作清朝第一鏢局的興隆鏢局就是乾隆皇帝的武術師傅張黑五在乾隆的支援下創立的,背景可謂強大。較大的有信譽的鏢局一般在當地政府和行業內的背景都強大,藉此可以接到更多押送的生意,鏢局得以正常運轉。(張黑五圖,興隆鏢局的創立者,乾隆的武術師傅)

    隨著中國近代化的發展,銀行業興起、公路、鐵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近代武器的普及,鏢局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到民國初年這些鏢局都自然而然自行瓦解了。

    至於有人說河北李存義(董海川弟子)創立的萬通鏢局到1999年才撤銷,那純屬臆造。民國初年,李存義就不做鏢行這一生意了,轉而成立“中華武士會”,專門教授他人武功,致力於武術事業了。

  • 8 # sunjin6278

    社會有需求,就會有買賣,有買賣就會推動某種事物的產生。古代鏢局的興起發展,也是當時社會需求的結果。

    說白了,古代鏢局就是今天保安公司和物流公司的合體,它是受人錢財,憑著自身的武功力量,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機構,又稱鏢行。古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便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鏢局有習武人員自由組合、武術世家組合、得不到適當安置計程車兵組合等三種組成方式。鏢局產生的歷史不長,從最初官方驛站,慢慢發展出民間鏢局,明朝中期出現,清朝最盛行。鏢局裡由鏢局主人、總鏢頭、從事保鏢業的鏢頭和鏢師、大掌櫃、管理雜務的夥計和雜役等人組成。據說鏢師的鼻祖是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神拳張黑五,最先在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開設了興隆鏢局,後來鏢師們一旦看到遠處山上有土匪,趟子手就大喊:“合吾一聲鏢車走,半年江湖平安回”。這“合吾”即“黑五”的諧音,以資記念。鏢局最講“以和為貴”,鏢師們有句口頭禪,叫“三分保平安”,所謂的三分保平安,就是待人接物總要面帶三份笑,在行車、打尖、住店與人有爭執時要禮讓三份,鏢車上路鏢師一般不再喝酒,遇特殊情況,如取暖、親朋相坐,可適當飲點兒酒,但最多不得超過三兩。鏢師押鏢最講隱忍、先禮後兵,遇到情況儘量避免動手,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為玉帛為上上選。但鏢師還秉持忠誠守信的原則,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在能保證鏢物保護物件安全的情況下,什麼都可以讓一步,但一旦觸及底線,鏢師們職責所在,就不能不捨命動刀兵了。保鏢有六戒,即戒住宿摸不透人心的新開店,戒住宿新換老闆的店,戒住宿有娼婦的店,戒武器離身,戒鏢物離人,戒忽視各個疑點。因此押鏢是個非常辛苦有危險的活,鏢師都要求是在江湖上出了名的武林高手,身懷絕技。於路押的鏢,有水路有旱路,運送工具為鏢車,有馬車、轎車、推車等多種,一般為獨輪推車,上面通常插有三角形小旗,表示鏢師出鏢的標誌,小旗上的字兒代表總鏢頭的姓,劫鏢的人看了旗子,就知道是誰保的鏢,如果總鏢頭在江湖威名大,劫鏢的人就不敢輕易下手。鏢局有鏢局的行話,俗稱黑話,從人體部位到職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禮節交往等,都有行話,幾乎可以成為第二語言系統,所說的春點、寸點、唇點皆為隱語行話。行話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由禁忌、避諱形成的市井隱語,如在船上諱說“住”、“翻”等,而用其他字代替。二是出於迴避目的,不讓外人知悉談話內容而形成的隱語。如舊時東北響馬稱姓“楊”為“犀角靈蔓”,稱姓“何”為“九江八蔓”,稱姓“冷”為“西北風蔓”等等。三是語言遊戲類隱語。鏢局的鏢師均有行話,雖欠典雅,但都是行走江湖必須要用的,說得好就能交上朋友,說得不好就是一場惡戰,說不定就丟了鏢,砸了飯碗。如鏢師們把自己“保鏢”叫“唱戲的”,“鏢旗”叫“眼”,“錢搭鏈”叫“蛇腰”,“一個人”叫“流丁”,“門半掩半開”叫“夜扇馬散”,“松林”叫“林子馬哈武”,“寺廟”叫“神堂”,“晴天”叫“天高”,“天黑”叫“明路”等等吧。鏢局的主人一般都是人脈廣,有關係的人,有錢有勢,打出旗號黑道人不敢惹,官府有靠山有門子,出事可擺平,鏢失能賠得起;大掌櫃則是眼明心細會盤算的人,看貨不走眼,估價不離譜,上下會打點,開支不浪費;總鏢頭通常都是江湖赫赫有名的人物,不是藝業驚人,就是退休名捕之流;鏢師就是聽從總鏢頭指揮,負責押鏢的人。

    總之,鏢局的產生,是因社會的需要,才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行業。它不但有賴於江湖有強盜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關係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遊俠,進城若住在鏢局,官府是不能緝拿的。一來鏢局勢力大,二來鏢局往往背後有過硬的靠山,如北京會友鏢局背後的靠山就是李鴻章。鏢局能行走在黑白兩道間,為官商及貴重錢物負保駕護航的作用,也是有它的積極意義的。鏢局能以“和”、“忍”處世,不怕事,不惹事,關鍵時刻為維護鏢物安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尤值得我們今天去學習去借鑑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火車、汽車、輪船的開通,社會對鏢局需求日減,鏢局行業逐漸衰微,難以為繼,各地鏢局相繼關閉,擁有三百多年的鏢局行業,完成了它的最後使命,為現代新生行業所代替,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 9 # 關東俠客

    鏢局在一些武俠小說中常有,實際上就是現代物流的鼻祖。拒說開鏢局的第一人是山西的張黑五,此後,各種鏢局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了,南北方都有,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經有八大鏢局,到一九二一年,全國取消鏢局,這個行業變成為武俠書籍中的江湖俠客棲身,故事的發源地。

    古代交通不變,社會制安不好,為了保護財物和重要人物的安全,往往要聘請武林高手保護人和物安全到達目的地,於是一種職業,鏢行(局)便誕生了。隨著鏢局的人生,其職能也逐漸細化,分為信鏢,人鏢,銀鏢,糧鏢和物鏢等許多種。

    鏢局行動時叫走鏢,車上插旗,聘請武功高強的鏢頭和趟子手。鏢局要懂得江湖規據,鏢車每到一個地方要拜各種山頭,打點,缺保貨物安全路過。幹這個行業的人,水很深,得有一定的江湖背景,有某個強人罩著,關鍵時刻,提某某人的命字便可安全透過。同時,縹局同某些高官也有聯糸。清末的李鴻璋曾聘京城某鏢局保護家人和財產的安全。

    李鴻璋當然成了鏢局的靠山,一些犯過案的江湖人員潛藏在縹局中,官府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鏢局點面子,有錢大家花。到了一九二一年,官府取締了各種鏢局,各種物流中心成為運輸的主角,鏢局江湖成為歷史煙塵中的一朵浪花。

  • 10 # 農夫看天下

    “車過壓路,馬過踩草。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過路,好漢請留下買路錢……”

    在一些小說裡大家經常會看到有好漢當面攔下鏢車,口中說著那種貌似客套的見面詞。比如在《水滸傳》裡,晁蓋就夥同吳用、白勝、阮氏三雄等搶劫了楊志押送的“生辰綱”,弄得心想重入官府的楊志心願流產。

    又有《隋唐演義》中,程咬金、尤俊達就搶了由楊林手下十三太保羅芳、薛亮倆人牽頭押送的“皇綱”。但是史料之中都沒有確切地記載這些押鏢的人物屬於“鏢局”中人。真正名正言順、大張旗鼓地開創鏢局的,在清朝人褚人獲寫的《堅瓠集》之中有過記載。

    說的是明朝正德年間出過一個拳腳工夫了得的,名叫“打行”的人物,此人曾經糾集一批武藝高強之人,用“拳頭圖案”作為鏢局的旗幟,專門替人護送各種貴重物品的運輸,並一直持續到了“萬曆”年間才銷聲匿跡。這也許就是最早的關於鏢局存在的記錄吧。

    史書記載真正擁有鏢局名稱,並取得官府認可而大張旗鼓營業的,都是在晚清時期,被稱為鏢局的開山鼻祖的是山西人,名叫神拳張黑五。此後多家鏢局相續執行,比如永興、志成、正興、義友、光興等等。

    那麼這些鏢局究竟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呢?

    • 鏢局往往以夾心陷餅的方式生存於封建王朝之中。

    其實開鏢局的人物的確是非常的了不起的,除了他們本身具有非凡的,能夠震懾江湖的武功之外,既要巴結好官府中的人物,又要結交許多綠林之中的好漢,這種“夾心陷餅”式的外交形式並不是那麼好做的,說難聽點就是兩頭奸細。

    不過官府也知道鏢局有結交綠林人物,只是抱著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而已。比如張黑五在官府中的後臺就是李鴻章,平時除了義務護送李鴻章的各種鏢之外,那個賄賂自然也是有的,這樣至少可以使他的鏢局順利出入於各個官府把守的關隘之中。

    事實上綠林之中的人物來到鏢局,官府也不會上門抓人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黑白兩道各行其是。

    • 每一個鏢局都有著“正直、正義、扶弱、助人”的正面口號。

    鏢局的組成形式不是武術世家牽頭,就是一些當過兵的,有些真實本領的人組合在一起而成。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行俠仗義之人,他們提出的口號也往往傾向於貧民百姓和正義的一面。

    • 古代鏢局在江湖上生存的門道可謂彎彎曲曲、千旋百轉,可是一門大學問。

    在江湖上走鏢可是一門大學問,光是那些行話不學上一年半載要想熟練運用就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趕跑了對手卻叫做“擋風”;打死人了卻說“鞭土”;住店呢叫做“入窖打尖”;套車上路不叫趕路叫做“扯輪子”;抽菸叫做“炒坑”;火柴叫做“亮子”;上衣卻叫做“葉子”等等。當鏢頭和綠林好漢進行行話對話之時,外行人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走鏢之中如果看到路上有人工插的荊棘,這時候這說明了前面有人擋鏢,但是卻不能順手把荊棘拔了,而要鏢頭出面用江湖行話喊話,叫做“唇典”。比如張黑五的鏢局就會喊道:

    “合吾一身鏢車走,半年江湖平安回”。

    這裡的“合吾”就是黑五,走鏢的企圖利用張黑五的威名透過,一些江湖上熟悉的,或者害怕張黑五武藝高強的江湖小混混也會放行。

    一般情況下鏢頭都是採取以禮相待、先禮後兵的隱忍精神,直到實在無法過關了才會動手,就算動手了還要先文比後武比。爭取最大限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走鏢遇到劫匪的原則。

    走鏢奉行“三分保平安”的原則,所說的三分保平安指的是逢人臉上先推三分笑;辦事先讓三分理;喝酒從來只能三分量。

    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嘛,走鏢住店還有六個注意,比如寫著“開門大吉”的新店不住;老店換新主了不住;娼婦之店不住;武器不離身;鏢人永遠不分開等。

  • 11 # 聾王異史

    走鏢是個高風險的活,想安全把貨物送到,武功頂尖的鏢師必不可少,有實力打敗地面上的強盜,才敢稱威武鏢。如果遇到高手,鏢師也難應付,就得請武林高手幫忙清道。鏢局走鏢道道多

    清朝時,晉商興盛,生意做遍國,走鏢的有事很精彩。

    當年山西鏢局生意十分紅火,有“三合”、“興元”、“志一堂”、“長勝”、“三義”、“無敵”等鏢局,在道上有名的鏢師有太谷車二、祁縣戴二閭等,在江湖上名氣很響,每次走鏢都是鏢旗高掛,鳴鑼喊鏢。靠鏢局名號走鏢,叫威武鏢。其實鏢行有鏢行的道兒,不但要有武藝高強的鏢師,還需要有黑白兩道的關係。一般大的鏢局朝廷上都有的靠山。乾隆年間,山西人神拳張黑五,請朝中重臣轉奏乾隆皇帝,討得聖旨,開設興隆鏢局,成為鏢局的鼻祖。一些山賊也清楚哪些鏢局是和朝中的王爺、重臣,或當地的巡撫,如果壞了規矩動了這些鏢,可能引來官軍圍剿。

    另個鏢局在主要的交通線路上,都有黑道牽線的朋友,經常打點一些地面上的號稱綠林好漢的悍匪,遇到土匪報出名號,就能放行。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出手動武。

    鏢師武功高強

    光緒三十年,山西名鏢師車二的徒弟李復禎為太谷縣王家保一票鏢,從北京出發,到靈壽十八盤時,前面的路被荊棘枝子擋住了,李復禎知道遇到強人了。按規矩,不能挪動荊棘枝子,等強人出來談買路錢。李師傅叫鏢車停穩當,路邊林子裡衝出一夥人,全部黑衣黑褲,為首的報號——黑老鴉。李復禎心裡還是緊了一下,最近聽過這個名號,這傢伙手使雙刀,武功不錯,尤其是輕功了得,喜歡穿黑色夜行衣,得名黑老鴉。經常打搶過路的商人和百姓,喜歡殺人。

    黑老鴉看李復禎鏢局名號不小,沒有害怕,卻獅子大開口,每個兄弟100兩銀子,10個兄弟1000兩,給錢放鏢。雙方都是火暴脾氣,三句話談不攏,便動了武。黑老鴉揮舞動雙刀直逼李師傅,李復禎不慌不忙使一條長槍相迎,三五個照面後,黑老鴉逼近李師傅近身,想以短克長,沒想到李復禎長槍短用,使了一個槍花將刀打飛,黑老鴉一看不好剛想跑,被李復禎翻槍扎中後腰,甩槍挑出一丈多遠。小強盜一看老大敗了,抬起重傷的黑老鴉沒命的跑了。這以後,黑老鴉再也沒在江湖上出現。

    請名師清道

    山西商人走西口,闖下關東,江湖險惡,強手如林,遇到高手,鏢局就需要請名師清理“路障”。晚清時,山西商人的鏢車多次被蒙古土匪搶劫,損失巨大。領頭的是個草原悍匪叫“流矢兒”,力氣過人,單臂可舉牛犢,飛腿能踢倒烈馬,摔跤贏遍草原。此人名不虛傳,把鏢局的名鏢師打了個遍,沒人是他對手。晉商生意遭受巨大損失後,祁縣史家、喬家兩大商號出鉅款請武林高手對付悍匪。有人推薦祁縣就有一個高手,就是戴氏心意拳傳人戴奎,但是此人性寡孤傲,視錢財如糞土,隱居鄉間潛心習武,很多年不涉江湖之事。有個叫史二旦的商人曾與戴奎沾遠親,於是帶著重禮來到戴宅。史二旦見到戴奎將流矢兒越貨殺人,眾商人請他出山主持公道的事講了一遍,並送上厚禮。戴奎一言不發,將二旦連人帶禮請出家門。

    二旦覺得很沒面子,準備去包頭找能人。二旦帶著金銀禮品路經殺虎口時,突然闖出一群土匪,領頭的報號流矢兒的徒弟飛駱駝,見史二旦包袱非常沉重,十幾個人圍住後就要殺人劫貨。危機之時,實然一人說衝進圈裡,正是戴奎,他一把挾住二旦就跑。跑走幾里地,回頭一看,這夥土匪攔緊追不捨,戴奎很生氣,又聽二旦說是流矢兒的人,怒起心頭,他看到旁邊有間小廟,於是提著二旦一躍上房,將二旦放在屋頂,隨後一躍跳到土匪群裡,轉眼撂倒七八人。飛駱駝趁機偷襲,照戴奎致命處就是一刀,戴奎輕輕一低身子,閃過這一刀,沒等飛駱駝站穩,手已插進他的下襠,飛駱駝慘叫一聲,癱在地上。戴奎對癱在地上的飛駱駝說:“我是祁縣戴奎,不服氣包頭找我”。

    沒出五天,流矢兒戰書傳到戴奎手中,兩位高人見面後,流矢兒差點笑出岔氣,原以為戴奎身高體壯,形如羅漢,沒想到戴奎身材矮小,骨瘦如柴。兩人交手,流矢兒先來個泰山壓頂,想依仗自己身高力大的優勢,將戴奎砸傷,沒想到戴奎輕轉身體,流矢兒打空。流矢兒又想用自己拿手的摔跤手法抓住戴奎扔出去,手指剛挨住戴奎身體,戴奎像泥鰍一樣滑開了。流矢兒兩擊不中,有點心急,來個下惡虎撲食,想壓倒對手,戴奎看準時機,拿出絕招裹拳護住身體,出其不意,右手叉中對手腋下“夾窩穴”。流矢兒嗷的一聲倒在地上,面部肌肉抽搐,脖子僵硬,口水從嘴角流出。流矢兒回到家,沒能打通氣血,一命歸天。

    鏢局就是個險惡的行當,實力雄厚的大鏢局還常遇到悍匪,小鏢局在亂世江湖中就刀頭上舔血,稍有閃失家破人亡。看看現在的快遞業,真是幸福。

  • 12 # 腦洞趣味歷史

    鏢局興起於明朝,在清朝時期發展到巔峰,存在了大約500年左右。

    古代鏢局涉及的行業主要分為“信鏢、票鏢、銀鏢 、糧鏢、物鏢、人身鏢”六大派系,如果非要把鏢局轉換成大家比較熟悉的概念,它應該是古代的物流行業+保鏢行業的組合。

    1、鏢師武器受限

    不過不同於影視劇中鏢師們全副武裝,現實中的鏢局顧慮極多,首先兵器方面,走鏢的人便不可能大搖大擺拿著刀劍之類的武器。

    從下述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知道攜帶殺傷性武器,首先就會被官府追責。

    《清世祖實錄》:今思炮與甲冑兩者原非民間宜有,仍照舊嚴禁。其三眼槍、鳥槍、弓箭刀、槍馬匹等項,悉聽民間存留,不得禁止。

    《大清律例》:凡民間私有人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號帶之類應禁軍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

    鏢師畢竟不同於盜匪,他們需要在合法的環境下討生活,於是乎,古代的鏢師們大多數都擅長刀、拳腳這類在朝廷允許的情況下,還能爆發出極強戰鬥力的功夫。

    2、鏢局興起的原因

    “鏢局”之名,嚴格來講,應該是“標局”。

    鏢師的前身是受僱於富商擔任保鏢任務的“標客”,這個行業追根溯源就有很多門道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俠士精神盛行的時候。

    在鏢局出現之前,那些富商、權貴為了保護自己安慰,都會花錢培養一批隸屬於自身的保鏢、門客,這些人便是早期的標客,他們主要任務是保護目標的人身安全。

    到了明朝的時候,這一職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他們的業務範圍也大幅擴大,這也會鏢局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明末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的魏禧之曾經這樣形容鏢師:臨清北路一帶有標兵,善騎射,用駿馬小 箭,箭曰“雞眼”,馬曰“游龍”,往來飛馳,分毫命中。鉅商大賈常募捐款以護重貲,彼與俱則豎紅標,故曰“標兵”,賊不敢伺。

    結合材料和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古代鏢局的出現主要有四種原因:

    一、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進行長途貿易時,為了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希望有人能保護自身安全;

    二、明清時期,社會治安混亂,鏢師可以應對可能存在的敵人;

    三、明清時期主要使用白銀為貨幣,票號、錢莊為了保證財物的安全,需要專人負責運輸錢財;

    四、中華傳統武術的發展,使得武術家們有了一條全新的養家餬口的道路。

    以上,便是古代鏢局的定義和出現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如何佈置自己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