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麵包
-
2 # 每天都要開心心
腰圍74釐米是2尺2寸。
腰圍(WC),指的是經臍點(om)的腰部水平圍長,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佈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測量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至30釐米,體重均勻分配。
腰圍換算公式:
英寸換釐米——1英寸=2.54釐米(26英寸X2.54釐米=66釐米)
市尺換釐米——1市尺=33釐米
腰圍74釐米是2尺2寸。
腰圍(WC),指的是經臍點(om)的腰部水平圍長,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佈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測量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至30釐米,體重均勻分配。
腰圍換算公式:
英寸換釐米——1英寸=2.54釐米(26英寸X2.54釐米=66釐米)
市尺換釐米——1市尺=33釐米
2.22尺。
拓展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M62):經臍部中心的水平圍長,或肋最低點與髂嵴上緣兩水平線間中點線的圍長,用軟尺測量,在呼氣之末、吸氣未開始時測量。
(注:前者大於後者,後者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腰圍,又稱腰節圍,近似於最小腰圍。)
腰節圍(waist point circumference):經左、右腰節點的腰部水平圍長,用軟尺測量。
(腰節點(waist point):在腋中線上,髂嵴上緣與肋骨下緣之間的中點。在水平面上,兩側腰節點圍成的線稱為腰節線。)
最小腰圍(minimum waist circumference):在肋弓和髂嵴之間腰部最細處的水平圍長。在呼氣之末、吸氣未開始時測量,用軟尺測量。
生活離不開尺,建屋量地,造物製衣等。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中國古人按樂律的音訊為“黃鐘”的樂器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所以古尺又稱樂尺、律尺、黃鐘尺。是度量橫制定的基礎。後來,歷代尺度因時代不同又各有所差異。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現代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現代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代的19.91釐米。
到戰國時,一尺是現代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按一尺為22.12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即使在現代,也算美男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是現代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