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意DIY暖場活動
-
2 # 白希文
戰袍的圓釘是為了減少鈍器衝擊用的。但並非一開始就有圓釘。
1、古代戰袍的演變是隨著中國功夫進化而來的。早起的鎧甲跟西方國家的很像,就是大鐵殼子護住身體主要部位,因為古代沒有武術,戰爭靠的是力氣和膽氣。一次衝殺,橫衝直撞,誰的力氣大,誰的膽氣足,誰就有機會勝利,因此開始的盔甲都是非常硬的。
2、後來的戰爭,中國功夫逐漸變化,即使在馬上對戰,也有招式和技巧,需要身體相對靈活一些,因此變成了鎖子甲。到了元朝,蒙古族用了硬牛皮,就像當年的藤甲兵一樣,能避刀槍,比金屬輕,而且比金屬便宜。
3、到了清朝,武術的發展已經非常先進,靠力氣衝撞的戰鬥已經很少,基本上有了成熟的槍法、刀法,因此對於要求戰袍盔甲更加的輕盈靈活,不能影響戰士的動作。採用了棉服,但棉服沒有抵抗力,因此在棉服上打上圓釘。可以分散鈍器的打擊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利刃的傷害。
-
3 # 林中有小屋
一身甲冑任橫行,最早的甲冑應是春秋早期的皮甲,特別是吳越地區興盛產水牛(當時古代中國南方應該也有犀牛),採用三層以上的牛皮進行貼上,作成兩寸左右的條塊形狀,再用皮繩進行連線,其防護力對付青銅刀劍的傷害應該是足夠的。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青銅鎧甲還是普及起來,這就是我們在古裝春秋戰國時期的影視劇中常見的龜板甲,但這也是主力部隊才能裝備起的。兩漢之後,冶鐵技術達到了一個高的水平,漢軍大量裝備環首刀與鐵矛,鐵鎧相應也普級起來,鐵甲比青銅甲硬度更強,對對身體的防護能力更好。南北朝時期流行重騎兵,人馬具鎧,人身身披重甲,馬掛皮甲或鐵甲,遠遠望去,精光耀目,傳統刀劍難以對身體造成實際上傷害,鈍性打擊兵器重斧,狼牙棒,馬槊也開始流行起來。時間過度了過度了過渡到隋唐時期,開始流行明光鎧,鎧甲前胸與後背各有兩片進入圓護,由工匠精心打磨,甲片的形狀有傳統的龜板甲,目字形(大葉連環甲),魚鱗片狀,山字紋甲,柳葉甲等多種甲冑。兩宋時期,出現了大名鼎鼎的堠子甲,採用冷鍛工藝,鍛成之後,甲上有手指大小的一塊突起,狀如堠子所以取名堠子甲,其甲色青黑,光可鑑人,勁矢不能入,當然這也只有高階將領才能穿著,特別是北宋為了對抗大遼與西夏,土番。為精銳重騎兵配備了重甲,內建戰袍,外罩鎖子甲,身披大葉連環鎧甲,手特披陣刀,重斧,長矛大戟。進入明清,隨著熱兵器的使用,鎧甲的防護能力對火槍發射彈丸防護力不足,這時出現了紙甲,戰場將紙甲弄溼,弓弩與鉛彈皆不能入,這也算最早的凱夫拉凱甲了,至於砲釘甲,仍是滿清身處東北關外,自古以來就是塞外苦寒之地,用好的棉袍裡面襯上甲片,外面用鐵釘卯實,即可保暖又有一定的防護力,在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扮演的馬新貽身披藍釘鐵葉甲,手持斬馬刀,所向披靡,那才是一個清朝武官的標準裝備。
-
4 # 流氓兔滴青春
因為古代的棉甲不是隻有棉布,而是棉布裡面還有鎖子甲,鐵片甲,棉甲有6層。最裡面是內襯,然後向外依次是鎖子甲—棉布—鐵皮甲—棉布。圓釘的作用就是固定每層的材料。
-
5 # 創史人
戰袍的圓釘是為了減少鈍器衝擊用的。但並非一開始就有圓釘。
1、古代戰袍的演變是隨著中國功夫進化而來的。早起的鎧甲跟西方國家的很像,就是大鐵殼子護住身體主要部位,因為古代沒有武術,戰爭靠的是力氣和膽氣。一次衝殺,橫衝直撞,誰的力氣大,誰的膽氣足,誰就有機會勝利,因此開始的盔甲都是非常硬的。
2、後來的戰爭,中國功夫逐漸變化,即使在馬上對戰,也有招式和技巧,需要身體相對靈活一些,因此變成了鎖子甲。到了元朝,蒙古族用了硬牛皮,就像當年的藤甲兵一樣,能避刀槍,比金屬輕,而且比金屬便宜。
3、到了清朝,武術的發展已經非常先進,靠力氣衝撞的戰鬥已經很少,基本上有了成熟的槍法、刀法,因此對於要求戰袍盔甲更加的輕盈靈活,不能影響戰士的動作。採用了棉服,但棉服沒有抵抗力,因此在棉服上打上圓釘。可以分散鈍器的打擊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利刃的傷害。
-
6 # 老夫不二雄
盔甲的發展與武器的發展歷經數千年,他與"矛、盾"一樣是隨著對方變化而變化的。從夏商不著甲開始,(因為那時武器非常落後基本都是木棒,血能漂杵),到周代進入青銅時代,開始有人用銅作為武器,於是皮甲出現了,隨著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出現,和鍊鐵技術的發展,開始出現鐵箭頭,於是皮甲變成多重皮甲。慢慢的鋼鐵出現,並且越來越多。中國開始出現明光鎧,山文甲,鎖子甲(中國好像沒有像西方出現過板甲)。明代火器被大規模使用,甲也因此得到大規模發展,於是就出現了用於儀仗的紙甲,和用於抗擊火器的棉甲。清代棉甲源於明代棉甲,形制差不多,不同的是明代將領會貼身再穿一身貼身皮甲或是鎖子甲。
清代棉甲上的圓點其實是"鉚釘"用來固定棉甲內的鐵片,棉甲的棉也是經過特殊處理壓實的,然後在裡側放上鐵片卯上鉚釘,這樣可以有效抵抗火器和刀劍,算得上是早期的防彈衣了。
回覆列表
你說的這種鎧甲叫做棉甲,之前也叫做輕甲或軟甲。加上金屬圓釘主要目的是兩個:1,在儘量輕便,舒適的基礎上增加防禦力 2,美觀,威武,加大威懾力。第二點不用不說,主要談談第一點。冷兵器時代,鎧甲追求的是全面的防禦,哪怕付出重量嚴重超標,穿著舒適型極差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因此冷兵器時代的鎧甲如唐明光鎧,宋山文甲,鎖子甲,連環甲無不是採用整塊或大片金屬甲葉為材料。在冷兵器時代,確實防禦力相當不錯。而此時的輕甲作用不如它們,僅僅作為輔助防禦手段。這一情況到了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逐漸發生改變。火器的出現使得沉重的全金屬盔甲成為了累贅和擺設。軍隊改為對火力和速度不懈追求。此時具有一定防護力且輕便靈活的棉甲逐漸大行其道。在中國棉甲的流行開始於明代中後期。而視訊記憶體最多的棉甲是清代棉甲。除了以布料顏色區分歸屬之外,最顯眼的就是密密麻麻的銅泡了。由於當時火器還不夠先進,射速還不如弓箭快。所以冷兵器肉搏戰還時常發生。對於此,清軍往往將棉甲淋溼,據說對於弓箭有很強防禦力。而遇到需要近距離肉搏時,清軍會讓士兵穿上多層棉甲來增加防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