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衛華
-
2 # 諸子的由來
首先感謝推薦。能入選茅盾文學獎好像要有團體推薦,比如出版社,文聯等。個人不能申請參評。參評流程首先很難透過。
還有,網路文學多數以故事性強見稱,對語言風格,思想核心方面還是不足。也就是說文學性不強,沒有系統的語言風格。
再有,像盜墓筆記,戰長沙星辰變這些出名的網路小說,距離主旋律太遠。
-
3 # 書窩說
那點看網路作品能否出現帶有“文學性”的作品吧。網路作品多而雜,單論閱文旗下小說網站就收錄了千萬部的小說,可見這個量已經特別大了。
沒錯,口碑好的作品是有,但多數內容都是什麼?玄幻、穿越、古代言情等等等,個人覺得這些都是快餐產物,看著過癮,但是很少有能給你帶來人生教育感悟之類的收穫(反正我是沒看到那種)。
再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翻翻歷年諾獎獲獎作品理由,以莫言的為例,獲獎理由:小說 “將現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我們能在網路作品裡找到類似於這種評價的作品嗎?所以結果很顯而易見了。另外在單論諾獎和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機制,就算真的有一些好的網路作品被安排到評選裡,那也點等上個N年,才能輪到這些作品評選吧。
-
4 # 七片稜角的回憶
有,好的作品不問出處 。。。。。。。。。。。。
-
5 # 畫良人之不江湖
若是諾貝爾獎以後有改變,那我們的言情類跟偵探型別的有機會,,至於玄幻的,還是留著咱們自己看吧,外華人也看不懂,
-
6 # 姜衛華
為何網路作品難以獲得文學最高獎項?
為何網路作品難以獲得文學最高獎項?那麼,在這裡我就拋磚引玉談談文學作品中的三要素。
語言、主題和情節被列為文學的三要素,這是高爾基在和青年作家一次談話中的著名論述。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維過程。因此,高爾基把語言列為文學的第一個要素。
網路文學作者除少數人有較好的語言素養之外,大多數人的語言功力不足。很多作者的文章雖能做到文字通順,但乾巴、乏味。有時還夾雜一些生造的字句和難懂的方言,往往缺乏明確的語言和精選的字眼,這就妨礙了作品充分而鮮明地描寫事實,並揭示所隱藏的社會生活意義。提高文學素養就得虛心學好語言,使語言準確起來,鮮明起來,生動起來。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提高作品的質量。
高爾基指出:“文學的第二要素是主題。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裡還未形成,當它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時,它會在作者心中喚起一種慾望——賦予它一種形式。”
一是說主題是由生活暗示給作者的一種思想,另一層意思是這種思想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文革中,大搞“主題先行”、“從概念出發”,如法炮製的許多文學作品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雖進行了批判,但有些作者仍受這方面的流毒影響,還是習慣於從報刊社論中,從政策條文中找主題,再來編故事、湊人物,結果寫出來的文學作品並無生動的形象,而只是現成政治結論的註釋和具體政策條文的圖解。這表明,在提煉主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很值得作者深思的。
“文學的第三要素是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絡、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係,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通常,我們把高爾基的這一論述簡化成: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高爾基曾提出過“文學即人學”的口號。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果離開了體現社會關係的人物性格的描述,我們很難設想這個作品的存在和為讀者所接受。
這幾年,中國文壇受西方現代派思潮的影響,流行一種“非情節化”的作法。他們認為,情節正在淡化。那些寫情緒、寫意識的輕情節的文學作品正在代替那種重情節的作品,甚至把輕情節的作品認定是現代新潮流,重情節的作品則是傳統落伍筆法。其實,寫情緒也好,寫意識也好,還都沒有離開人物。如果不與人物性格的發展史相一致,成為變態的、紊亂的,那隻能說是一種沒落的情緒和意識而已,並沒有超脫作為情節的中心。
近代和現代文學敘事是注重情節的。老百姓對重情節的文學作品是喜聞樂見的,所以要正確估價情節在文學作品中的位置。目前,一些作者在處理情節時,不善於圍繞人物性格的發展來組織情節,往往牽人就事,故事性蠻強,人物卻出不來。
要掌握文學三要素,關鍵在於要認識文學的本質。語言、主題、情節都來自客觀的社會生活,我們要理解它,就得面對它、熟悉它。同時要透過閱讀和訓練,加強文學素養,不斷提高自己反映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網路文學才會健康發展,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來。
-
7 # 未來趙雲
呵呵,您真抬舉網路文學了。網路文學以現實主義和關注理想的作品幾乎沒有。
網文也就那樣,上不了大雅之堂。
-
8 # 斷山口20863
有。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網路作品被大眾認知接受和發揚廣大形成一股風尚和社會潮流,離主流的和所謂的嚴肅文學獎項就不遠了。《擇天記》,這部網路作品,被官方主流媒體《人民日報》讚賞,被官方文學主流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讚揚過。你說網路文學離得獎的步伐還有多遠呢,恐在路上。
這是時代的進步,這是社會的開明,也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
-
9 # 島嶼3861347454
‘網路作品’不僅僅是因為發表於網路,網路作品為了生存,有它獨有的表達方式。網路作品最成功的就是講故事的能力,有點類似於傳統‘章回小說’有很強的戲劇情節吸引讀者,關鍵的時侯吊讀考胃口:且聽下回分解!又好象‘相聲’表達方式:三分鐘保證觀眾笑一次!∥為什麼?因為網路作家在體制外,想生存下來,就是要以讀者為中心、誘惑讀者繼續往下看……。∥網路作和傳統作品比較,缺乏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時代的深刻表現力,更主要的是對人物塑造能力。所以缺少厚重宏遠的作品背景和人物形象,不能收藏反覆閱讀體驗,就是‘流行’作品,很難成為經典作品,和諾獎、茅獎的要求標準有距離,至少現階段很難獲獎!
網路作品贏得很好口碑,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作品或獎,反而獲獎的是紙質書和刊載的作品,那網路作品真得不能獲獎嗎?還是網路作品遠遠比不上書本出版的作品而沒有資格獲獎?
回覆列表
為何網路作品難以獲得文學最高獎項?
為何網路作品難以獲得文學最高獎項?那麼,在這裡我就拋磚引玉談談文學作品中的三要素。
語言、主題和情節被列為文學的三要素,這是高爾基在和青年作家一次談話中的著名論述。
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維過程。因此,高爾基把語言列為文學的第一個要素。
網路文學作者除少數人有較好的語言素養之外,大多數人的語言功力不足。很多作者的文章雖能做到文字通順,但乾巴、乏味。有時還夾雜一些生造的字句和難懂的方言,往往缺乏明確的語言和精選的字眼,這就妨礙了作品充分而鮮明地描寫事實,並揭示所隱藏的社會生活意義。提高文學素養就得虛心學好語言,使語言準確起來,鮮明起來,生動起來。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提高作品的質量。
高爾基指出:“文學的第二要素是主題。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裡還未形成,當它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時,它會在作者心中喚起一種慾望——賦予它一種形式。”
一是說主題是由生活暗示給作者的一種思想,另一層意思是這種思想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文革中,大搞“主題先行”、“從概念出發”,如法炮製的許多文學作品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雖進行了批判,但有些作者仍受這方面的流毒影響,還是習慣於從報刊社論中,從政策條文中找主題,再來編故事、湊人物,結果寫出來的文學作品並無生動的形象,而只是現成政治結論的註釋和具體政策條文的圖解。這表明,在提煉主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很值得作者深思的。
“文學的第三要素是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絡、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係,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通常,我們把高爾基的這一論述簡化成: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高爾基曾提出過“文學即人學”的口號。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果離開了體現社會關係的人物性格的描述,我們很難設想這個作品的存在和為讀者所接受。
這幾年,中國文壇受西方現代派思潮的影響,流行一種“非情節化”的作法。他們認為,情節正在淡化。那些寫情緒、寫意識的輕情節的文學作品正在代替那種重情節的作品,甚至把輕情節的作品認定是現代新潮流,重情節的作品則是傳統落伍筆法。其實,寫情緒也好,寫意識也好,還都沒有離開人物。如果不與人物性格的發展史相一致,成為變態的、紊亂的,那隻能說是一種沒落的情緒和意識而已,並沒有超脫作為情節的中心。
近代和現代文學敘事是注重情節的。老百姓對重情節的文學作品是喜聞樂見的,所以要正確估價情節在文學作品中的位置。目前,一些作者在處理情節時,不善於圍繞人物性格的發展來組織情節,往往牽人就事,故事性蠻強,人物卻出不來。
要掌握文學三要素,關鍵在於要認識文學的本質。語言、主題、情節都來自客觀的社會生活,我們要理解它,就得面對它、熟悉它。同時要透過閱讀和訓練,加強文學素養,不斷提高自己反映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網路文學才會健康發展,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