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什麼樣的人才是文藝青年,對於文藝青年的定義是什麼呢?
21
回覆列表
  • 1 # Thanatos13297561

    文青這個詞已經爛大街了 ,我更喜歡“文學流氓”, 所謂的小清新都被批次仿製了那還是“清新”麼,

    一般大家都喜歡把那些會寫點東西的人,調侃的稱為文藝青年,

  • 2 # 白又瘦的伊郎

    現在我在操作一個圍繞文藝青年與旅行展開故事的劇本,加入了很多有關人生、夢想相關的插科打諢的內容。後來寫不下去擱置,茶餘飯後倒是想起來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文藝青年?他們在做為什麼?為什麼要去做?為什麼文藝青年有真偽,分男女?為什麼文藝青年與矯情、裝逼是近義詞?文藝青年中的貶義成分來自哪裡?文藝青年的發展形態是什麼?

    這些問題在我心中都有答案,甚至在我以及認識的人身上都能找到現成的案例。但這些答案和案例都太生硬,伴隨著問題撲面而來,一時間混亂不堪,什麼沒有頭腦。

    看來有必要先動筆理清了。還是從100年前說起吧,說說這段時間年輕人都在幹什麼,從1910年代的文化青年,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知識青年,1980年代的文學青年,一直到如今的文藝青年,逐一而論。

    文化青年: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輕人順時而動,主導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口號是“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口號比較粗糙,與當時袁世凱復闢有關,具體內容則很完整,提倡科學與民主,透過解放文字改革文學;比如胡適,明確提出要健全的個人主義、婦女解放、打破家庭孝道和社會自由等訴求。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除了胡適外,還有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劉半農等,都是留美留日留歐的海歸派,眼界無窮世界寬,浪頭弄潮責無旁貸。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大學教授,是作家學者,追隨者眾,青年文化一點即燃,文化青年成為政治符號。

    知識青年:又稱知青,來自城市、受過教育、下放鄉村是知識青年的主要特徵。從1955年開始,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響應號召返鄉工作或者支邊支疆,起初這算是國家的2030政策,也就是解決城市裡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但數年後淪為政治運動一度成為1020政策,很多剛畢業的初中生高中生也加入了上山下鄉的行列。可能再也沒有比生存空間轉變對青春年少影響更為巨大的事情了,作為被放逐的一代,知識青年們的青春活力被時代壓抑,但人生的多樣性最終還是透過傷痕著作和影視劇反映出來,特別是王小波及其作品,不類同儕,不哭哭啼啼,反而門下走狗成群結隊。在王小波的作品中,青春依然還有青春的樣子,開始了充滿趣味和誘惑力的叛逆。知青催生了文學創作的一個分支,自身卻是大國發展的夢幻般的試驗品。

    文學青年:1980年代的產物,有學者很嚴苛地定義文學青年是指熱愛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卻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青年人,崇尚文化、追求思想境界和心靈豐富。文學青年有著明確的指向,即讀書看報聊名著,寫詩寫歌寫小說,他們藉助報刊雜誌和廣播電臺,抒發個人對生活、人情、土地和國家的情感,他們或自學成才,或觸類旁通,他們狂熱尋覓而期待,他們舒展自然卻懵懂;恰恰這個時期,馬原、格非、洪峰、餘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出身科班滿身技藝,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成為影響深遠的職業作家。這時候的青春呈現放鬆的狀態,沒有一丁點兒的矯揉造作,所以當商業和商品化大潮襲來的時候,不甘清貧的文學青年們也一無反顧成為下海經商的追隨者。到了1990年代,說一個人是“文學青年”就多少帶著貶義,那是蒼白、病態和浪蕩的代名詞,是貧窮而無能的代言人,是商業社會的局外人。

    也有學者定位“文學青年”時認為:

    “他們(文學青年)帶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有理想、有熱情、好夢想、單純,對人生的陰暗面缺乏瞭解,有幼稚的、不定型的一面,還沒有最終選定自己的職業等。”

    這個定義當然讓人難以認同,我經常去的那家拉麵館,經常見到90後的打工仔、00後的中學生,他們的舉止言談中也有這樣的特徵。或者說,這時古往今來中外皆同的年輕人的特徵。

  • 3 # 閱青年

    我向來對文藝青年偏見頗深,在我的印象中,敏感,呻吟,矯情,明明身無分文還要不食人間煙火,明明缺乏理想還想過得波瀾壯闊。

    文藝青年真正熱愛著某領域,而偽文藝青年只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愛好。同樣是消費,偽文藝青年更關注劃分消費內容的層次,越小眾,他們越喜歡,從而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別開來,喝咖啡還是吃大蒜,啃豬蹄還是品牛腩。而文藝青年不關心這些,他們更喜歡努力對電影,美食,音樂有一個細緻的分析,好看在哪裡,好吃在哪裡,好聽在哪裡。

    文藝青年”興起,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讀書人形象的新包裝,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悲哀在哪裡,“文藝青年”的悲哀就在哪裡。

    中國傳統讀書人入世要依附於權貴,出世就變得消極;現代讀書人入世不但要衣服權貴可能也要依附於錢財,出世還是變得消極,不管什麼樣子都是慫蛋的樣子,哼哼呀呀喜歡風花雪月的溫柔,卻無力爭取。

  • 4 # 可食中國

    看題目很容易讓人覺得要將“文藝青年”這個詞汙名化了呢!

    我也是一名文青啊,我想各位別把文藝青年當瘟神啊,文藝青年蠻不錯的,不要因為個別人有問題,你就否定所有的文藝青年。我覺得文藝青年有以下幾大優點和不足:

    文青追求個性和文藝的生活 人總得有點追求吧,不是追求物質,就是追求身體享樂,或者追求精神愉悅,信仰和理想。文青們都還是有一定好的追求的,並且相對特里獨行走,敢於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這個生活往往是相對美好的,藝術的,充滿著獨特氣息的,迷人的。這個總勝過庸庸碌碌,渾渾噩噩,也算是做了自己。

    文青多少都還有自己的一個本事 現在的文青,其實個個都還是有自己的一個本身作為生存的,有的玩攝影厲害,有的做手工做手藝厲害,有的是旅行達人,有的音樂玩得好,有的寫作很棒,還有些是設計師,調酒師,學者、教授等等,現在很多所謂的文創基本都是靠一幫文藝青年的想法和設計撐起來的,完全商業化的思維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沒那個味。真正來說一無所有,無所憑藉敢玩文藝的,真的不多了,而且如果長期沉迷,確實都會死的比較慘。

    文青為多元文化和亞文化的生長提供了土壤 全球化時代,文青其實是非常多元的,他們遊走著各種文化和亞文化之間,特立獨行,形成社群和社群,形成自己的小生態,同時各個社群之間又相互連結,叢集,構成新的生態,這使得許多小眾的文化能夠得以存在甚至生長。

    在八十年代,圓明園藝術家村住的這群藝術家,還有798、草場地、宋莊,這群人都是文青出身,然後做了一些事情,傳到主流社會,對主流社會的文化發展也形成了積極的推動。可以說文青群體是一些文化的萌芽、過渡、轉化的重要管道,我們應該重視。

    最後,再來吐槽一下文青有哪些毛病吧

    毛病一、比較自戀,傲嬌,講究逼格。文青自戀與傲嬌是與生俱來,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是長期如此會讓人決定難以相處,覺得虛偽浮躁,自以為是,缺乏內涵。真正有文化的人可以有個性,但也應該謙卑有度,而不是一味的目中無人,鼻孔朝天。

    毛病二、容易沉浸在情緒和虛妄裡出不來 很多文青,沉浸在文藝裡,雲裡霧裡,逃避生活,最後活得很慘,自己也一事無成,這個最要不得。所以文藝和真實生活要統一很難,要分清也很難,要懂得自己把握。不要把文藝生活變成糊塗過日子。

    毛病三,不屑於貪錢,但常常很缺錢 這個是我身邊大部分文青的通病,他們真的很窮很缺錢,可是有時候接了一些活呢,總是羞於啟齒談價錢,有點佛系的感覺,不屑於世俗化。

    最後呢常常把自己搞的很被動了。我自己也經常遇到類似情況,只是後來吃虧吃多了,才開始長點記性,哦,文藝可以,但是錢還是的掙嘛,我又不是喝西北風就行了,況且要文藝出逼格,沒有經濟基礎,那就成寒酸了,這樣可就尷尬了。

    不過事物絕對,文青也是一種活的姿態,只要自己舒服就好,可以不用管別人的目光,再不濟的文青,也好過一個完全失去自我的人。文藝是抵抗現實,抵抗平庸的一種手段而已,也是內在自然的追求。多給點包容吧。

  • 5 # 知識源於閱讀

    廣義上,凡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稱作文藝青年。 因為此類人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藝術涉獵基礎上,所以城鎮人口的比例會比農業人口高。性格相近的兩個人,因為涉獵文化藝術的經驗不一樣,會使其中一個可以被定義為文藝青年,另一個則不能。文藝青年”是繼“小資”之後重又興起的一個身份標識,文藝青年與之相應的環境變化大致有:歌壇上搖滾、民謠等“獨立音樂”形式的興盛,網路上繼個人部落格網站之後“豆瓣”等“興趣小組”式網站的興起,潮流界環保袋、手工服飾、玩偶等“創意市集”概念的推廣等等。每個人周圍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幾個貼著“文藝青年”標籤的傢伙。文藝青年更注重外界對自身的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現在的生活追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