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他好像條狗啊k
-
2 # 趣聞檢視
臨汾表示沒有。不過有其他文體性活動,張燈結綵,猜燈謎,遊行,各種比賽這些活動。 我們吃元宵。基本的方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塊狀餡兒,切成粒狀,然後在邊蘸水邊在面中滾,直到大小合適。吃元宵代表著團團圓圓的吉祥祝福,現在,流通方便,物資豐富,“湯圓”到處都有,但“元宵”仍是洪洞人正月十五的必備美食。
正月十五的社火、燈會是傳統的節慶儀式,白天,鑼鼓、龍燈、舞獅、旱船、竹馬、高蹺、抬閣、彩車等,盡情歡鬧;夜晚,一家人攜手相牽,徜徉街頭,觀賞各色各樣彩燈,還可以猜猜燈謎,照相留念,如果適逢下雪,那更是情趣盎然。所以,當地人把“正月十五雪打燈”看作一種吉兆。
堯廟廣場人最多,這些年出行方便,人們都在春節期間選擇旅遊,壺口瀑布,洪桐大槐樹,去這些地方玩。
-
3 # 糧價通
感謝邀請,我家是山東魯西南東平地區,從小到大,老家就有元宵節點燈的習俗,一般是這樣的流程:早上八點左右,下面各個鄉鎮以及各個企業單位等組織的秧歌隊,舞獅隊,舞龍隊,踩高蹺,摔二鬼,武術隊等等以及各種民俗風情繫列的民俗遊活動,從各個鄉鎮趕到縣城縣委廣場進行各種鬥舞表演,從縣委廣場往西走,到白佛山,水滸影視城以及州城古街和宋城水寨進行各種表演,同時觀看人員也是人山人海,白天的活動結束後,傍晚在指定的幾個廣場,有半個小時的煙花燃放活動,活動結束後,就是自由活動了,不論在村裡還是縣城裡,家家戶戶每個房間都要把燈開啟,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在樓梯口或者村口村頭等,都會點上蠟燭,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正月十五,因為這一天不光有一年一次的各種高蹺秧歌以及舞龍舞獅隊和武術隊之外,還有漂亮的煙花,以及我最最喜歡的點蠟燭的活動,一天就盼著,就可以把媽媽提前準備好的小蠟燭在各個屋裡,村裡和家家戶戶門前都點上,同時約著小夥伴們在村裡拿著小燈籠進行巡遊,看看哪家蠟燭被風吹滅了?那些燃盡了等等,這也是一年最期盼的時節了,從小到大,也經歷了很多變化,如小時候用蘿蔔挖的蘿蔔燈到現在的成品蓮花小蠟燭,從手糊燈籠到現在的電池燈泡紅燈籠,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但總是感覺少了什麼,應該是小時候家家戶戶齊做燈籠和小蠟燭那種圍在一起的氛圍和感覺吧
-
4 # 吖迪945
老家廣東粵西湛江這邊,年三十晚到年初五晚上,還有年十二到年十五,都要點燈亮一夜。小時候都是用煤油燈,周邊也發生過有的人家因為家裡沒人在,煤油燈被老鼠或者自己倒下引起火災。現在都是用小燈泡了。
-
5 # 艾瑞克灬
我家是陝西省的,在我們這裡,元宵節晚上是亮燈的,一直到12點,同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裡的炮竹放完,好不熱鬧。
-
6 # 砼斡
我的家鄉光山一帶,很少有人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一般直稱為"正月十五"或"十五",在這一天,白天既不吃湯圓,夜晚也不賽花燈,有著自己獨特的過節習俗,飲食與一般過節沒有什麼分別,大魚大肉盡其所有。除夕飯我們稱為“大團圓飯",十五的晚飯我們稱為"小團圓飯",其實吃"小團圓飯"的家人常常比吃"大團圓飯"的家人還要多些,因為我們這兒還有"十五大於年"的說法,意即過年回不回老家還不十分當緊,但過十五是要儘可能的回老家。
為什麼十五在我們這一帶這麼重要呢?因為十五的夜晚,我們這有"送燈"的習俗。什麼是"送燈"呢?估計全國知道的人甚少,因為這一習俗並不普及,除了我們光山及附近的商城縣、新縣的部分鄉鎮外,我知道的,僅有湖北、江西、東北極少數縣域有這個習俗。
送燈,又稱為送亮。十五傍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後,日落月升時分,以天色剛黑未黑盡為佳,一家之主就領著全家人,浩浩蕩蕩地去給逝去的新舊親人墳前送燈。到了墳前,先把墳前的雜草枯枝除一除,整一小塊平地,再點燃一隻蠟燭,蠟燭外面先立插三或四支提前削尖了的長度適中的竹籤,圍著竹籤套一個燈罩,罩住蠟燭好防風吹滅了燭火。早年都是手工用紙粘糊燈罩,現在一般是在集市購買塑膠質地的燈罩,以紅色為主。
蠟燭點燃了,一家之長先跪下給先輩燒帶來的錢紙。錢紙是用"錢盞"打上銅錢印痕的土紙,據代代相傳,這樣的錢紙是通行於地府的錢幣,逝者得到錢紙後在冥界就有錢可用了。在點燃錢紙時,跪著燒紙的一家之長會低聲念著:公元某年正月十五,弟子某某恭請先人領起金銀。這個儀式很莊重,早先是禁止身旁任何人說話的。錢紙燃燒到尾聲時,家長總結性的向逝者叩三個頭拜年,並可許點願,家長拜完年後,別的家人按照輩份和年齡的大小依序給先人叩頭拜年,都能許願,請先人保佑自己的願望能夠實現。拜完年,最後的一道程式是放煙花炮竹,早年只放鞭炮,因為沒錢買菸花。
八十年代後,煙花就成平常物了。中間有幾年,有很多人家,為顯示自己的孝心或是日子過得紅火,彼此進行攀比甚至是為鬥氣,比著看誰放的煙花炮竹多,為此有的門戶能在十五夜的祖墳處放十多萬的禮花炮竹。近年好一些,但送燈時煙花炮竹仍是必需之物,小戶人家也要耗資數百元不等,隨著政府禁炮令範圍的擴大,估計燃放煙花炮竹的習俗終要留在歷史的回憶之中。紙燒了,炮響過,家長再領著送燈時來的家人踏上歸程,只留下那燈罩裡的燭火,還映紅著墳頭。各個墳頭處的燈罩數量並不都相等,一般是先人有多少獨立門戶的後代,墳頭就會點亮多少盞燈,出嫁的女兒家是不計的。
我們這兒傳統的習俗是出嫁的女兒不觀孃家的燈,所以十五夜極少有出嫁女兒回孃家的。女兒給父母先輩送燈在過去非常忌諱,一般表示這家沒有男丁傳人了。人們在十五給先人送燈,同時也不忘無主送燈的孤魂野鬼,常有人家在大路口,水塘邊,山崗頭為它們點燃一盞燈,慰藉它們在地下孤寂的亡靈。所有人家夜晚也是燈火通明,一夜不熄燈,既為避邪,更為吉祥喜慶。
我記憶中小時候與十五送燈相關的事要比現在單純的送燈要多彩多色的多。記得那時家家戶戶十五那天或提前一、兩天都自己動手用麻桿、秫杆、竹根、白紙、彩紙等材料扎燈籠,十五晚上各家門口都掛一、二盞燈籠,小孩子人人都提著一盞燈籠隨大人去給先人送燈,到了墳頭,就把燈籠插在墳頭一邊,送燈結束後,孩子們再拔起燈籠隨大人回到村中,然後三、五成群,滿村子亂跑,比誰家的燈扎得好。
我們村莊人口有三百多,村子裡有旱船隊、獅子隊,送燈結束後,大人們玩起旱船,耍起獅子,先到各家門前"拜門子",然後集中到稻場表演,場地中心圍滿了全村的老老小小,場邊燃起一支又一支的"火林子"(帶有防風罩的大火把)。其時,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爆竹聲聲,獅舞船搖。山頭村裡稻場,燈火通明,映紅滿天。那祥和熱鬧喜氣洋洋的場面,也不是除夕能比得上的。可惜這些,在我們村莊都為陳跡了。
送燈的習俗範圍,在我們這一帶方圓不過幾十公里,起緣說主要有兩個版本。一種說法是朱元璋的母親乞討路上客死於光山,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在光山一帶尋母墳未果,就下令這一帶的人在正月十五夜每座墳頭前點燃一盞燈,總有一座墳頭是他母親的,後來這習俗就延留下來了。第二種說法是光山一帶的人根在江西,是清初移民到光山的,送燈是先輩移民從江西帶來的風俗。我更認同第二種說法,因為我的祖上就是從江西移民到光山的。

不管送燈究竟起於何因,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一習俗在我們這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在可預見的未來時光裡,也絕不會戛然而止。這一小範圍的習俗能頑強的逆周邊的大環境代代相傳,自然有其內在的文化內涵。
-
7 # 老農民的背影
這個真沒有,我們最多年三十晚上多亮會,年初一早上早早亮起燈,但沒有通宵的習俗。
如果通宵亮是不是有些浪費資源呢!
回覆列表
永順的千人跳擺手舞的盛大場景
圍觀的群眾只能看見人頭
還有歌唱的節目
小孩子在熱鬧的慶元宵
老年人也不閒著
因為人數太多還出動了保安呢!
現在的小孩真的太厲害了,加上紅火熱鬧的舞,今年的元宵節可真是熱鬧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