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物世界的樂園
-
2 # 歷史有知社
“楚弓楚得”不是動物,而是一則歷史典故,、講述了“春秋時期的一位楚王,有一次外出打獵,回來的途中把弓給丟了。楚王身邊的人就要去找尋找尋,楚王就說:“別找了,我是楚國的大王,我雖丟了弓。弓卻是遺落在楚國的土地上,將來撿到弓的也是位楚華人。既然是楚人丟了弓,又是楚人撿到了它,還找它做什麼呢?””。這便是“楚弓楚得”這則成語的由來,我們聽了這則故事也都會很欽佩這位楚王的廣大胸襟。但就是這則故事中胸襟廣大的這位楚王,在一次戰場上卻被敵人打成了獨眼龍。
這則故事中的楚王,是為楚共王,楚共王是楚莊王的兒子。在其繼位初年,巫臣(也叫屈巫,楚莊王、楚共王時期最有遠見與才能的楚國大臣)拐跑了夏姬(春秋時期最為妖淫的女人)而叛逃到了晉國,晉國就任命了巫臣為大夫。當初想娶夏姬為妻卻被巫臣勸阻的司馬子反(公子側,楚莊王的弟弟)這時便勸楚共王重賂晉國,讓晉國不重用巫臣。楚共王認為巫臣雖有過錯,但是其對楚莊王還是忠誠的,就沒有采納司馬子反的建議。
司馬子反便與和巫臣也有仇怨的令尹子重(公子嬰齊,楚莊王的弟弟)合謀誅滅了巫臣的全家。巫臣就讓人帶書信給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說:“你們以讒言與貪婪侍奉君主,我必使你們疲於奔命而死。” 巫臣於是向晉景公建言“聯吳制楚”之策略,派其子巫狐庸為特使通好於吳國,將晉楚兩國的先進戰陣、射御等技術全都教給了吳國,吳國便開始迅速崛起了,頻繁地從楚國的後方襲擊騷擾楚國,(史載: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楚國自此便顧此失彼,漸漸地就不能再與晉國相爭衡了。(此為後話)
楚共王十六年,在晉楚的鄢陵之戰中,晉將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羞怒交加,命令楚國的神箭手養由基(有百步穿楊之技)替他報仇,給了養由基兩枝箭,養由基一箭就將魏錡給射死了,將剩餘的一枝箭又交還給楚共王。在當天晚上,楚共王派人召司馬子反商討第二天的戰策,結果,司馬子反卻喝得大醉,於是,楚共王就下令連夜撤兵了。楚共王擔心司馬子反會因此而畏罪自殺,就派人對司馬子反說:“以前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戰中打了敗仗,而自殺謝罪,那是大王沒在軍中;此次打了敗仗,我在軍中,所以,戰敗不是你的過錯,都是我的過錯”。但是,令尹子重跟司馬子反之間也有嫌隙,也派人對子反講:“縱使大王仁慈,不歸罪於你,但你還有什麼顏面活呢?” 最後,司馬子反還是選擇自殺了。
楚共王在其人生的彌留之際,對手下大臣說:“我沒有什麼德行呀,打了敗仗,辱沒了國家,我死後,給我的諡號,就在“靈”與“厲”中間選一個吧!”,“諡號”是對有身份的人的一生功過是非的評斷,而“靈”與“厲”都是“惡諡”。所以,群臣們都面面相覷,不敢答應,楚共王一共說了五次,群臣們才被迫答應。
在楚共王死後,子囊(楚莊王 子)就說:“國君鎮撫南方蠻夷,建有功勳,又知道自己的過錯,應當選擇一個較好的“諡號”,稱之為“共”怎麼樣?” 楚國的大臣們都很贊同子囊的意見,於是便採用了“共”這個諡號。
回覆列表
楚弓楚得是一個成語,和動物沒有關係,下面是這句成語的出處:
出 處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後在《孔子世家·好生》中提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它說的是,楚王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給丟了。隨從說要去找回來,楚王卻說,“止。楚王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
春秋時候, 楚國國君楚共王喜愛打獵。有一次, 他騎著馬拼命追逐幾頭野獸, 跑了很多路, 眼看快要追上了, 想拿出弓箭, 向野獸射去, 哪知道他到腰間一摸, 弓已不知去向, 原來他跑得太快, 在馬上顛來顛去, 那張弓早就丟失了。這是一張製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 隨從人員都覺得丟了十分可惜, 向楚共王請求說:“讓我們回頭沿路尋找吧。”楚共王阻止說:“不要去尋找了。我是一個楚華人, 這弓讓楚華人拾去了, 還是在楚華人手裡。楚華人丟失了弓, 仍舊由楚華人得到(楚弓楚得) , 有什麼必要去尋找呢?”孔子知道此事後, 說:“楚共王所講表現了胸懷廣大, 但他還不夠廣大。應該這樣說, 一個人丟失了弓, 另一個人得到了, 為什麼一定要是楚華人呢?”這句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