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夏無憂
-
2 # 劍掃六合
古代戰爭以刀劍為主,會磨損,肯定會磨損。但是士兵,將軍,俠客用刀劍是都不會對拼,刀劍絕大多數都是自然生鏽,刀劍刺入肉體與其中的骨頭之類的硬物摩擦所致。
-
3 # 古劍堂刀劍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相砍很容易造成缺口或捲刃嗎?但是電影經常是對砍半天還完好無缺,古代戰爭時期刀劍的壽命一般是多長?
電影上的完全不可信,那是屬於沒有實踐也不考慮實踐的藝術處理。我們假想一下,古代的戰場,一位將軍手持戰劍帶著士兵們衝鋒陷陣,刀鋒劍影,手中的寶劍經歷了無數次的劈砍和穿刺,最後這把寶劍會這樣?真實的應該是滿是傷痕和豁口,因為刃部對砍那對刀劍而言都是致命的,只是工藝材質好的刀傷的會輕些而已。即使反覆劈砍砍斷了另一把刀劍,自己的代價也是慘重的。真正的將士對自己的兵刃都是很愛惜,是不願意自己的刀劍刃部與對方兵器撞擊的,都是努力使用劍脊或刀背,且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正面撞擊,除非不得已。
像上圖這般,拼命的用劍刃對砍的畫面不可能真實存在。真正的愛刀,愛劍之人不會這麼毀刀劍。古代冷兵器,在中國隋唐乃至漢,都對刃口進行了熱處理,刃口硬度至少在洛氏52度以上,一般會達到58-60左右,這個硬度是很高的,很容易崩口。在隋唐後,中國出現了大批刃口不進行熱處理的夾鋼刀具,但其硬度依然相當高,就壽命看,夾鋼工藝因為是通體夾鋼,所以理論上說,幾乎不存在壽命問題,即使崩口,因為你只要不斷地研磨,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結果無非是刀體不斷地變窄變短。而日本刀就存在壽命問題。因為它的工藝通常是三枚鍛,刃部使用一小條刃金,且因為切先的特殊造法,只有很小一截含有刃金,一旦切先部位刃金消失,就徹底報廢了。同時由於他們在刃部熱處理上堅持沿用了隋唐時期的敷土燒刃熱處理手法,因此刃部的熱處理部分也很窄,研磨一段時間就會徹底消失而時喪失效能,所以日本刀的使用壽命很短。戰爭時期,從日本的文獻記載來看,一名武士一次戰鬥用廢一把甚至幾把刀,都是正常的。我手上有口二戰時期繳獲的日本刀,刃口無數細小崩口,雖然不到報廢的程度,但按標準看,戰鬥結束肯定是要送去進行維修的。
當然,這種所謂報廢的刀,用來殺豬完全沒問題的……所謂報廢只是相對他們武士的要求而言,日本人對刀的要求極其高,是一種很變態的要求。這些所謂報廢刀,拿來劈柴殺豬砍人,其實沒任何問題…… -
4 # 清風知水
損傷非常大,詩經裡面有一篇講述周公東征的,破斧。斧頭都殘了,別說後來的刀劍。刀劍使用其實有個規矩,擋別人兵器時候儘量不用刃,不然刀劍容易廢了,但實戰中,並沒多少人能做到(沒多少人那麼淡定)日本劍豪將軍被圍毆時候,準備了若干把寶刀,砍廢一把換一把。近代戰爭,也經常有老戰士回憶,刀砍卷口了。
回覆列表
先不說會不會磨損,先說古代武士會不會磨刀劍,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可以看到武士在對陣前磨刀劍的鏡頭,這些描述其實已經解釋了古代武士會不會磨刀的問題,但是這個不夠,它是現代人的模擬,不是真正的歷史,那麼我們就從真正就傳下來的武器上看看端倪,著名的庫爾哈武士作為僱傭兵征戰天下,就連香港這個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也曾經駐紮過一個營的庫爾哈僱傭兵,這些山地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的佩刀,就是狗腿刀或者叫庫爾卡刀,這種內弧刀並非尼泊爾人獨有,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刀型,但是真正的庫爾卡刀能夠聞名天下,和他們的使用者一刀斷首的恐怖戰力有關,這種刀能有這樣的威力可見是非常鋒利的,但是尼泊爾當地重工業落後,鋼鐵品質一般,作為兵器和中國傳統的戰場兵器是根本無法抵擋的,那麼這種使用垃圾鋼鐵的兵器是如何保持鋒利的呢!?這就要說到這種刀本身的配具了,它是一鞘三刀,一大刀幹活作戰一小刀精細小巧,還有一刀不開刃,體型小淬火可以做到極致,硬度可觀,因為不開刃,所以也能當做火鐮用,但最重要的功能在於這就是一把類似銼刀的東西,當兩把開刃的刀具鈍了,就可以當做槓刀棒用,利用金屬磁性從新調整鋼鐵分子的磁性導向恢復部分鋒利度,但如果刀具缺口捲刃了,就可以作為銼刀修復缺口捲刃了!這是保留在庫爾哈僱傭兵的傳統做法!
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冷兵器時代兵器當然會磨損,而且古代武士也有修復這種磨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