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作為一個經典文學,改變的電視劇卻呈現出豆瓣分數很高,收視卻很冷的狀況。為什麼作為一個好的IP題材,並沒有在收視率方面展現出一如既往的風采?
回覆列表
-
1 # 異域少女小漁
-
2 # 文化解毒
《白鹿原》確實是頂級IP,是當代文學的代表作,但是並不能保證收視率就高,因為它並不符合現在的思想潮流了。
現代文學的一個脈流,就是對於鄉土文學開掘,也就是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寫哪裡的人情事物,《白鹿原》的核心,就是寫了陝西文化在大時代裡變革,然而放在當下,卻失去了生存的語境——在城鎮化的現代中國,鄉土文學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農民進城,很多縣城都成了現代化的工業城市,而那裡生存下來的文化狀態,觀眾們已經不熟悉了,所以很難去體悟。
也就是說,《白鹿原》展現的東西,已經與現在的觀眾很隔膜了,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像京劇一樣,這些東西好,是很好,可是很難讓普通人去理解並且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所在的環境消失了,所以就很難產生對於鄉土文學的共鳴。
這就像不久前成龍的那部《英倫對決》,作品好嗎?很好,是成龍的良心之作,可是語境是隔膜的,他講述的故事,是英國愛爾蘭歷史,對於大部分中國普通觀眾來說,完全不瞭解更不熟悉,所以肯定涼拌。
《白鹿原》的語境消失了,《英倫對決》的語境也不熟悉, 觀眾看電影,必須要放在他現存的文化生態上去看,如果脫離了,自然會撲街的,有時候這跟作品好壞無關。
可以想見,鄉土文化的作品,在以後會越發撲街,除非能找到鄉土文化跟現代中國連結的那個點,就像二人轉與當代文化結合的點找到了,那麼就是趙本山傳奇,找不到,就是被涼拌的京劇崑曲。
文化就這樣,如果想要更生復活,必須要有當下的新鮮的血液,能讓觀眾從自身體驗裡感同身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白鹿原》只能被擱置,並且隨著城鎮化的加強,會越來越擱置。
經典文學作品就像是一個大花園,而各種影視改編作品就是這個大花園中的一朵一朵的花。
影視作品肯定會受導演個人喜好和特色的影響,所以影視改編的作品只能算是個別導演的個人解讀罷了,絕不會是文學作品原作者的意願 的體現。
如此說來,《白鹿原》作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為一部中國西北民風文化的扛鼎之作,改編出來的電影和電視劇卻呈現出雲泥之別的情況也並不稀奇。雖然有好的IP題材,但也並不能保證有高的收視率,因為導演的切入點和著重點以及演員演技和攝影等其他部分整合成一體的作品並沒有撓到觀眾的熱點,淚點,痛點,無法讓觀眾引起共情。
相比較電影版的《白鹿原》,張嘉譯導演的電視劇《白鹿原》無疑是成功的。這裡面和陳忠和老爺子親自做編劇是分不開的。只有原著作者做編劇才能幾近完美的展示文學原作中的璀璨魅力。
電影版的《白鹿原》雖然導演和演員都是演技顏值線上的知名業內大咖,但是由於導演的私心和電影時間長短的限制,必然導致了只能有一個側重點那就是田小娥的感情史和墮落史,這樣無疑極大的削弱了文學原作的厚度,深度和廣度。這部電影變成了王全安對張雨綺的表白之作和張雨綺的獨女主大電影,而不是電影版的白鹿原。
綜合看來即使電影版白鹿原裡面吳剛和張豐毅老師,包括張雨綺的演技都很好,影片攝影畫面很美很壯闊,但是因為其侷限性和狹隘性,我還是更欣賞和看重電視劇白鹿原的改編,電視劇版也更忠實原著,更發揮了好的IP題材的作用,借力打力,收穫了廣泛的好評!
所以說IP題材的好並不能保證改編劇的高收視和高好評,還得看導演的智慧和全體演職人員的配合。
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不如原著好看,《白鹿原》不愧是陳忠實老師能放在棺材裡作為枕頭的現代中國文學的偉大作品!
陝西民風剽悍,自古頻出能人。向陳老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