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海燕子

    《小石潭記》作者為唐代的柳宗元,全文為: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其創作背景為,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即是“因為這裡的環境過於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

    《韜光紀幽》作者為明代的史鑑,全文為:

    環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據西山之佳惟四寺,靈隱為最勝;領靈隱之勝有五亭,韜光為最幽。韜光在寺後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險峻,曲折蛇行,兩旁皆巖崖斗絕,數里中連屬不斷。嘉樹美竹森其上,兔絲女蘿之屬蔓延而羅生,枝蔭交加,蒼翠蒙密,日光漏木葉下,瑩淨如琉璃可愛。禽鳥聞人聲近,輒飛鳴翔舞,若報客狀。峰迴路轉,客或先後行相失,望見樹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遙相呼應,遇會心處,則倚樹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猶徘徊不忍去。

    聞梵音泠泠,如金石出林杪,因徐步聽之,久方及門。堂宇因山為高下,明淨整潔,一塵不生;周圍峰巒環抱,勢極奧曲,窈然深秀,乳泉交流,屋上下隨處充滿,晝夜常如風雨聲。老僧八、九人,皆擁衲跌坐,閉目靜觀,客至不起。惟庵主者出肅客坐小軒中,焚香供茗果甚虔。復引客出屋後,見大竹數萬,竹盡,西一小丘,高可數丈,攀援而登其上,望見西湖湛然在城下,南北兩山繞湖如雙龍抱一白銀盤,滉漾不定,使人心目蕭爽,神思飄逸,疑乘雲御風,浮游於灝氣上也。籲!快矣哉!復循歸路下山。

    文中寫出了韜光亭的幽,抒發了作者在自然山水面前閒適愉悅,流連忘返的心情。

    兩篇文言文中作者抒發的情感不同,傳達的心境不一樣。《小石潭記》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魚,樹,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心中憤懣難平的心情和被貶後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情感,而《韜光紀幽》表達了作者對韜光亭的喜愛,懷有一種悠閒喜悅之情。故而《小石潭記》中不可久居而《韜光紀幽》中徘徊不忍去。

  • 2 # 飛哥傳書TED

    人的心境如何決定一個人的外表狀態。

    當你鬱郁不得志之時,觀景會有貫通之意,認為景也為之悲慼。

    柳的系列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這些表述讓人感覺到他的灑脫,其實不然,心之浩浩,慼慼之憂。他的心裡還是苦悶的。

    當你心情大悅,悠閒自得一時,那邊景色宜人,風光無限好。

    西山美景在寺廟,而靈隱寺最好,靈隱寺最好的是韜光亭。好中最好能不吸引人,怎肯輕易離去。

    另外無名之地缺乏人氣,名勝之地人氣旺盛。人稀少則冷清,人盈多則樂趣。

  • 3 # 斯夫

    為什麼《小石潭記》不可久居?作者柳宗元說得明明白白:“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因為這裡的環境過於悽清,不能長時間停留”。

    《韜光紀幽》為什麼徘徊不忍離去?作者史鑑也交代的明白,不過話有點多,說是圍著西湖的有三座山,而西山最好,西山最佳又因四座寺廟,其中靈隱寺又是最吸引人的。靈隱寺有五個亭子,其韜光亭啊,最是幽靜。你看它“路險峻,兩旁皆巖崖斗絕,嘉樹美竹森其上,兔絲女蘿之屬蔓延而羅生,枝蔭交加,蒼翠蒙密,禽鳥聞人聲近,輒飛鳴翔舞。微有人影,遙相呼應,遇會心處,則倚樹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猶徘徊不忍去”。末了還感嘆一句:“”心目蕭爽,神思飄逸,疑乘雲御風,浮游於灝氣上也。籲!快矣哉!”才順著下山的路回去。說明了, 韜光亭的幽靜,能給人閒適愉悅的感覺,所以流連忘返。

    河東先生柳宗元是在被貶後寫的此文,藉以表達自己的憤懣,悲涼和悽苦。長留悽清之地則徒增孤恓之情。西村先生史鑑則淡於名利和官宦,醉心山水,對韜光亭是由衷的喜愛,所以徘徊不忍離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面子重不重要?要不要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