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0後就該選擇老老實實上班嗎?這兩年真的是創業不如打工嗎?我想自己做一份事業,奈何人累心更累。各位成功的前輩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的嗎?
12
回覆列表
  • 1 # 老龔說勢

    沒有理由給你,因為堅持的理由這種只有一個:你的事業有光明的前途,預計多久以後,你就可以興旺發達,成就輝煌。

    沒買房女朋友的分手,說明你找的是一個準備嫁給房子的姑娘,他跟你主要的目的就是找依賴的,沒有心思陪你熬過苦逼的過程,失去或許是一個幸運。

    創業追求的是一個富裕的人生,靠譜的話繼續。如果自己也沒信心,就丟了吧,沒什麼,重整旗鼓,或許能夠換一個更好的心情。

  • 2 # 所以啊

    創業本來就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白手起家首先面對的就是各種質疑、猜測、誹謗。如果你的啟動資金還有部分是借的,那麼還要面對各種無端的指責,猜忌。

    你女朋友離開你這沒有什麼好指責的,畢竟大部分女人需要的是一個安穩的家。能夠陪你吃苦受累,忍飢挨凍的女人是不多的。

    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路邊的雜草亂了本心,堅定前行。

    實體經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那就先別的途徑,開發新的渠道。

  • 3 # 多吃肉肉長的快

    首先,我們不要去考慮如何去理解各種時髦的概念:什麼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新經濟、實體還是虛擬經濟,這些概念在被不斷的被更新、解釋和重新包裝,但是再怎麼改變表現,任何事物的本質屬性他就是不會改變。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也沒有權威的經濟組織來提出,經濟存在有新舊之分,或者新舊經濟的劃分和界定是怎樣的,除非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難道說原來的經濟時代已經結束了麼?顯然沒有結束,如果真的有,那也是百年之後的歷史學家聯合經濟學家來劃分和鑑定。在二十年前高大上的網際網路,他的本質是一種資訊系統,目前看來是承載通訊的必要的基礎設施,基於這種基礎設施,實現了各種不同用途的應用。電子商務就是目前最火熱的網際網路應用之一,但是這種應用的商業屬性模式,打破了既有的傳統商業運作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的改變,所爆發出來的能量,一開始只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但是最終影響到了整個經濟的執行環境,帶來了全民對這種商業模式的大討論。

    對於存在實物的傳統商業銷售模式,很簡單,就是工廠生產製造出來產成品之後的銷售模式。工廠生產的大量商品,會由少數資本實力雄厚的貿易公司代理,進行對下游渠道的批發和分銷,經過多次層層轉,最終到消費者手裡。舉個例子:某產品,廠商委託了2家大代理公司進行渠道的開發銷售,2家代理公司又各自劃分了國內南北兩個大片區,兩大片區又劃分了諸如東北區、華東區、華南區、西南區等區域,每個區域下面又分為多個省級渠道分銷,每個省再分多個城市片區,再分到每個城市銷售商批發,再到每個城鎮終端零售店面,然後再到了消費者手中。假設該產品出廠成本是100元,經過6箇中間環節,在每個環節平均增值了20%左右,那麼到最終消費者手中,這臺產品的價值可能是300元左右,增值了200%了。

    每個環節增值20%左右,也不是一概而論,根據不同產品規格,不同環境,不同行業,不同的生產管理運營,各個環節的成功都不同,增值幅度也大相徑庭。類似這樣的運作模式,造就了產品到終端消費者的手中價值是遠遠高於出廠價值。 在上述這些增值過程中,每個環節中,除了要給分銷商保留一定合理的利潤之外,剩下的都是成本的支出。在每一個環節中,都會涉及到物流成本、倉儲成本、人員工資成本,產品涉及到二次加工的還會涉及到工廠的裝置的折舊成本,還有各種水電油氣的成本,還有國家的稅收成本,每個環節的利潤只是佔到總成本的部分而已。

    那麼,以上的這些增值的部分,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對於生產者而言,意味著產品的上下游各個行業都可以參與進來,意味著很多的配套工廠可以順利開工和運轉,意味著工廠的工人可以每日的正常上下班,意味著各個層級的分銷貿易公司和終端銷售人員都可以賣出產品。而對於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價值所付出的金錢而言,就意味著你的支出,養活了以上各個環節的各類人員,而消費者自己本身也扮演者生產的角色,除了個人的消費,消費者本身也屬於各種產品生產者之一,也在參與各個行業的生產,最終消費者的付出,也反哺著消費者本身。這樣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相互顯性或者隱形的影響著彼此,就像是魚水一樣,相濡以沫,難以計量而又缺一不可。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基於網際網路的,現代電商模式如何改變傳統商業模式的。電商模式更加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單和粗暴的,就3個字:B2C!跳過了中間的層層中間環節,大的電商甚至是廠商參戰,透過物流手段,直接把產品賣到了消費者手中。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各種推廣方式,各種促銷,各種價格大戰,吸引著傳統消費者,改變著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最終把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形式出售給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第一受益者首當其衝,當然是消費者。電商像泡沫一樣的繁榮,甚至鋪天蓋地的宣傳帶動了物流業的興旺。

    但是,不要忘記了,消費本身也扮演者生產者的角色。十年前網購沒有目前普遍,只是個別少數人,對傳統商業模式的中間各個行業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消費者的網購行為對自己影響微乎其微,最直觀的感受是買到便宜貨了,物超超值,確實對於那個階段是這樣的。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近幾年來全民網購,已經徹底影響到了中間商和終端銷售商,甚至是廠家本身了。人們不習慣去逛街了,即使出去也只是把外面的商店當作試衣間或者商品體驗區,接著就是回去開啟電腦手機,開啟某寶某貓某東之類的,下單付款等收貨,物美價廉,方便快捷,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購物體驗。

    量變引起質變,物極必反,消費者數年來,已經養成的網購習慣最終還是影響到了自己本身。被電商模式所削減掉的傳統銷售模式中,所涉及到的中間環節的各個行業,各類人員,配套單位,貿易公司,實體店鋪人員,實體物業持有者,都岌岌可危。實體店鋪的商品難以出售,貿易公司的訂單減少,配套行業廠商的訂單較少,實體商鋪難以租售,甚至年底公司廠家由於業務的不景氣,開始了裁員潮。部分消費者也是這些中間行業的生產者,理所當然的也受到了影響。

    那麼,我們來說說兩個重點問題:1,電商模式是否提供了或者新增了大量就業機會?根據電商的模式特性,電商模式不會增加或者創造就業機會,反而是削減掉了很多的中間的人員成本,當然只是這些人員中的極小部分可能轉移到電商行業中,總體而言是減少了就業機會的。2,電商是給社會帶來了產值的增加或者財富的增長?顯然沒有,因為人口基數是基本穩定的,而且人們的常規消費需求也是穩定的,社會總的商品需求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由於電商集約化的銷售模式,降低了產品的附加值,反而是降低了整個社會商品產值。

    以上觀點不是為了來說明電商對經濟是沒有拉動作用的,很顯然,網際網路是一個很強大的工具,可以把祖國最北端的產品瞬間直接銷售到最祖國南端,可以讓窮鄉僻壤的滯銷農產品,瞬間一搶而空,可以讓先接觸網路的人積累財富。

    只是說現在的電商模式的不成熟,網際網路所銷售的產品沒有差異化,由於網際網路的透明特性,產品都一樣,消費者可以很方便的比價。這樣造成了電商的不斷降價,甚至是電商直接向廠商以量要價,最終出現了廠家不斷為了降低成本,給電商定製了產品,用不同等級的原料,生產不同檔次的產品,以降低成本,來出售給消費者。最終消費者最終買到的便宜貨,不一定是真正好品質的商品。甚至像某寶,部分假貨和低質產品,無人監管,都給消費者留下了不好的購物體驗。部分電商甚至違背商品交易的基本價值屬性,進行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傾銷,來捕獲大量的消費者。電商模式的不成熟,首先受益者表面上是消費者,但是最終受益者卻不是消費者,是未來可能以犧牲消費者最終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而形成的電商寡頭。

    結論觀點:傳統商品銷售模式,可以讓商品合理增值,帶動相關產業和帶動相關人員就業。現代電商模式,可以削減中間生產者,節省中間環節,讓商品以最低的價格銷售,讓利於消費者。 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人的消費行為,養活了生產者,最終是在反哺消費者本身。

    不需要智造概念和種種套路,人人可以參與的經濟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經濟繁榮昌盛,與每個消費者的行為相關。我們到底是需要一件眾人參與進行合理增值的商品,還是要犧牲部分就業機會帶來的低價商品,這個只能由有智慧的消費者自己選擇。現有的電商模式,到底是給社會帶來了價值,還是給經濟雪上加霜,只能讓十年後的人來分析定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吃飯座位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