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對印度有什麼印象?
6
回覆列表
  • 1 # 木春山談天下

    由於工作原因經常接觸印度人,也去過印度,所以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我對印度的看法相對客觀一些。基本上認為印度是一個具有確定性的、正在崛起中的強國,但它同時也有很難逾越的坎坷和問題,會長期制約印度的發展。

    說印度是個確定性的大國,是從發展眼光而言的。印度1947年獨立至今,無論從國際地位還是從經濟建設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類似China一樣,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榜樣。比如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印度就是不結盟組織及77國集團的領袖,還是非社會主義陣營、非西方陣營的第三極的主要代表國家。如今印度更是金磚國家集團成員、也是G20成員國,最近還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印度的大國範兒已經顯現。按照目前這條路走下去,印度國際地位繼續提高是確定無疑的。

    說印度是個崛起的大國,則是從目前印度狀況來判斷的。印度的綜合國力排名世界前十,是除了China之外,僅有的亞洲發展中大國。2013年印度GDP增長還只是5%,如今則超過7%,是世界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印度的中產階級人口也快速遞增,促使印度國內的輕工業和科技產業越來越發達。印度矽谷班加羅爾不僅吸引亞洲科技人才,連美國許多大公司都開始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僱傭印度科學家和學者來進行科研攻關。印度政府對科技的投入與發展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無法比擬的,因而印度的崛起是進行中的歷史性事件。

    但印度的問題也不少。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治理問題,這一方面有體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習慣長期形成使然。

    比如印度最近實施的國內統一稅法,其實在很多年前就有政黨提出,並在議會進行了討論。但印度各個邦(相當於中國的省)有自己的利益關係,需要本地區收取相應的稅負,因而對全國統一稅法並不特別積極支援。這種議會內大小政黨的扯皮沒完沒了,導致政府決策效率嚴重受阻。要不是莫迪政府或者說他本人比較強勢,印度類似的重要稅法與命令可能還會繼續受拖累。這表面是政治問題,實際上是影響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形象乃至國家地位的大問題。莫迪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聰明的。

    另外印度不同教派之間的衝突,以及保守勢力的增長和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越來越壯大,都會引起印度國內乃至印度外交的變化。

    比如最近印度國內一大社會事件讓莫迪政府很頭疼,原因竟然與牛有關。印度教奉牛為神聖動物,不能宰殺,而印度有1億多穆斯林,牛肉是他們的日常食物。最近一名穆斯林因為運輸牛肉而被一群印度教極端主義者攻擊致死。莫迪強烈譴責襲擊,也有數千民眾上街抗議因牛殺人。印度媒體報道,2010年以來,類似事件死者中86%是穆斯林,而97%的類似攻擊發生在莫迪成為總理後這幾年。

    印度在20世紀曾出現名為Hindutva的思潮,被稱為印度教徒主義,主張印度教徒至上,甚至印度教治國,對世俗化政體帶來一定衝擊,也是印度近些年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這種局面顯然不利於印度對外展示一個包容的大國形象。

    至於很多人說印度髒亂差、強姦案多發、火車擁擠等,這些都是階段性問題,會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素質提高而逐步解決,根本不能稱之為什麼特別嚴重的大問題。比如強姦案高發,也只是最近媒體報道和關注的多了而已,其實類似案件此前依然存在,但媒體沒有給予適當關注。在一些比較落後地區確實存在這種低成本違法犯罪行為高發,就如剛才所言,這就是一個發展問題,落後地區意識不落後了,問題和矛盾自然緩解或者解決。

    就類似許多年前人們一提到印度就說印度有四大種姓的等級制度,最低等的賤民不能當官,不能上學,只能被奴役等等。這種現象也越來越改觀。比如印度前總統納拉亞南就是賤民出身。賤民都當總統了,難道還不能說社會在進步嗎?而且印度面臨新一輪大選,幾大政黨推出的總理候選人都有賤民,可見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印度進步的標誌。因而對印度的看法必須理性與客觀,才能正視對方,進而瞭解對方。

  • 2 # 世界說

    首先,從我探訪監獄的經歷中,我能感覺到它是一個比較腐敗的國家。

    去探訪時,有印度的兄弟跟我說邊上有一條很隱蔽的走道。你從那裡走到頭,有一個鐵門,裡頭會有站崗的獄卒,手裡拿著幾百盧比晃一下,(這樣可以插隊)獄卒看是外華人,心領神會的把門開啟。進門的時候和獄卒握手,錢就到他手上了。然後帶的慰問品過安檢。因為被關押者在監獄裡頭是要花錢的,包括打點呀,還要買些東西。我們會把錢放到衣物裡頭過安檢。機器過完後,獄卒還會再檢查一遍物品。查出錢的話會拿走一半,再把剩下的錢在掖回去。之後獄卒會把犯人叫出來,我們會額外拿出一些錢,疊成細條隔著鐵絲網塞給他們。

    另外,能感覺到印度的社會治安確實不咋地。

    我在當地會遇到一些小流氓,打起來還抄傢伙。因為他們那地方,很髒很亂,全是建築廢棄地,所以板磚隨處可找。我隨身會帶著一些趁手的兵器。之前有一次,凌晨兩點多,我上天橋溜達,後頭來一個人掐我脖子,直接把我放地上。但是他們給我時間起來之後,我把刀子拿出來給他們來了一下,他們就跑了。像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最北部這邊,那邊經常發生一些恐怖襲擊,爆炸案什麼的,印度的軍隊會查穆斯林的車。車上貼膜,你看不到裡面。直接士兵攔下來,車膜撕下來。

    不過,印度確實人多。印度人因為沒地兒坐只能扒火車,我還真經歷過。

    我幹過兩次,第二次我是坐車頭,在尼泊爾邊境到印度邊境。那個車開的很慢,它開的時候,就能跑著扒到車頭上。那時候就真的坐上車頭了。具體扒在車外面呢,因為印度有一些盛大的祭祀節日。最有名的叫kumbh mela大壺節祭典,每四年舉行一次。一般是在恆河上舉辦祭祀的儀式,大概會有幾千萬信眾會聚集在那裡。那種情況的話,因為那個地方,當地的食宿條件完全沒辦法承受,當時在那邊溜達完後,肯定會去另外一個地方住宿。所以當時我掛在火車外面掛了一個小時,才到另外一個小鎮。就是在車門外邊,扶著兩個把手,掛在外面,因為裡頭已經全是人了。火車也不是開的很快,幾十公里吧,但是掛在外面,真的挺累的。所以基本上,你在外面掛十分鐘,和裡面的印度兄弟說,嗨,出來換換。

  • 3 # 銅獎斯基

    我在印度來來回回呆過100多天。印度這個國家給我的感覺是貧富差距大,衛生條件比較差,人民比較善良,宗教力量巨大,也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既不是華人想象的那麼爛,也非一些人想象的那麼好。

    貧富差距大,表現在孟買有全球最貴的房子,有舊德里連綿的貧民窟。本人接觸過家庭條件比較好的90後,他們具有全球視野,在歐美以及中國留學,受過非常好的教育。他們將成為印度未來新貴,數量不可小視。

    從發展來看,新Boss莫迪是一個了不起的老大,魄力足,草根出身,有極強的願望幹活,受新貴及國民追捧。但是印度歷史太厚沉,宗教太厲害,割據太深厚。就像一輛古老綿長沉重的列車,要想開闢新的歷程,要經歷漫長的時間積澱且方向正確。文化和歷史,也許是他經濟騰飛的兩大鎖鏈。

    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看看我的《印度記行》,8萬多字的詳細記錄,或許有助您對印度比較全面的瞭解。

    連結: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637520-1.shtml

  • 4 # 流年

    如何看待這個國家,一句話就是曾經富過、難有未來。我知道這麼看似武斷的判斷會被人噴,畢竟印度現在經濟增速也很快,人口不比中國少,而且平均年齡很年輕,還是民主制度特別受歐美國家的喜歡,就連俄羅斯跟印度關係也不差,歐美俄很多不肯賣中國的技術和武器卻願意賣給印度。反正要說起印度的優勢真是不少,可這些除了年輕人口的優勢這一點當時中國也有,實際上剩下大部分優勢在中印兩國建國時印度就有了,可結果還是印度依然被中國的發展遠遠的甩在了後面,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就是氣候,在溫帶生活的人,要辛勤的勞動才能到秋天有收穫,養活自己和家人,才能吃飽穿暖。在繁忙的勞動中,培養了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增加了人們使用發明工具的能力。可在熱帶地區,食物很好獲得,甚至如果以部落存在,人口不過於聚集,靠打獵和採集就能吃飽。而天氣又炎熱能吃飽誰還願意辛苦的耕地勞作,不勞動生產多餘的糧食和商品,就沒有很好的商業產生人與人的交流。主體生活在熱帶的民族能產生繁榮國家文明的可能性確實遠遠小於溫帶地區,而印度大部分國土正處在熱帶。在熱帶想創造財富確實不容易,不信的可以夏天去泰國,拋棄空調風扇和冰箱去工作試試。

    熱帶地理環境氣候從根本影響著南亞次大陸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像種姓制度就是公元前600年隨著雅利安人入侵所建立的,本質上就是侵略者壓迫當地民族的工具,在歷史上南宋被蒙元消滅後,也曾在中原建立類似的制度,把民族分等級,把漢民族壓在最底層。可這種壓迫帶來的反抗讓空前強大的元朝傳了98年就亡國了。而印度本土民族則接受習慣了種姓制度兩千多年,就連當年英國來了,也能接受。主體在熱帶的印度,想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實在太難,骨子裡受環境氣候影響產生的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就很難改變,何況還有著地方千年種姓家族和中央的對抗、千百種的地方語言、缺乏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以及關鍵的政治制度。

    印度的問題太多了,要麼來一次摧枯拉朽的革命,把一切舊有的東西打破,要麼就只能一點點改革。可世界留給印度的時間並不多,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智慧製造,本質上都是在擠出人工成本對製造業的限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製造業一個工廠將大部分都是智慧機械在生產,只需要很少有著高知識的人做維護和設計工作就可以了。當製造業不再需要大量流水線工人時,印度龐大的年輕人口就是巨大的問題,看中國加緊製造業升級,加快人口向第三產業轉移,就可見這一波跟機器的賽跑有多麼緊張。

  • 5 # 莫離8662

    有個段子,具體我不記得,大概是我軍與印度交戰,一個排長問偵察兵印度有多少兵力,偵察兵說只有一輛摩托車,不過摩托車上有一個加強排。我們可以從印度的閱兵式上看到這個段子調侃的是什麼,印度真的可以把一個“排”的兵力加裝到輛摩托車上,就像雜技一樣。

    印度沒有廁所,而且大便用手擦,吃飯也用手擦,當然不是同一隻手。

    印度強姦案多,女人權利比較小。從《摔跤吧爸爸》就可以看出。

    印度有免費醫療,當然如果抱怨中國沒有免費醫療的人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免費醫療實施的怎麼樣,不要總和一個億人口都沒有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

    以上。

  • 6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本文五千餘字,將區別於網上大多數評價印度的視角,從歷史和文化特徵的角度上看待現代印度和印度人的迷茫心態!

    如何看待印度這個國家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將用三個疑問,來探究這片神秘的土地:1、我們曾經是誰?2、我們現在屬於誰?3、將來我們應該變成誰?

    提起印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神油?三哥?泰姬陵?種姓制度?寶萊塢?

    這些都是印度的標籤,但對於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僅憑稀碎的標籤,是沒法準確認識的。

    1、我們曾經是誰?

    2、我們現在屬於誰?

    3、將來我們應該變成誰?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我們曾經是誰?

    作為同樣歷史悠久的中國來說,幾乎不存在迷茫的問題,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單民族國家,漢族一直都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我們向前望去可以一眼看到石器時代,而印度呢,就是一個萬花筒!

    目前印度國內有14種官方語言,130多個民族,實際在使用的語言有300多種,方言就更多了。

    當然了,幅員遼闊的國家種族、方言眾多可以理解。中國也有56個民族,也有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地區,方言多的令人髮指,甭說隔縣,就是兩個相鄰的村子,互相說話都有可能完全聽不懂,這一點和印度南方很相似。

    但在綿長的歷史年代裡,漢語和漢字是條堅韌的紐帶,即便多次面臨外族入侵,一直保持強勢地位,將各地方人民聯絡在一起。

    而印度不行,北部通行印地語,而南部方言雜陳,印度南北方交流只能使用英語。英語進入印度,已經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印度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範疇、一個文化概念!

    因為,你很難想象,如果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國家統治全印度,會不統一語言和文字?“書同文、車同軌”這件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幹了。

    一直沒有出現強有力的統一政權,導致印度文化呈現明顯的碎片化傾向。其中夾雜著各種種族的文化特徵,斑斕的令人炫目,也讓人迷茫。

    說到印度文化的地理範疇,遠遠不僅於目前印度的國家版圖,其範圍還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000年)代表遺址哈拉帕、摩亨佐-達羅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內。

    這兩個大城市以及周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估算人口各為3~4萬,並已出現了文字,目前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語族。

    正因為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化現象,印度才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但也算印度文明倒黴,它的位置恰好在東亞、西亞的結合部,西風動不動就東漸。每次西風來襲,都將原來的文化打碎,重新調和形成新的色彩。

    而中華文化地處東方最遠端,雖然也經常有西風吹來,但已經從颶風削弱成和風了,很容易就被強勢的中華文明融合消弭。

    以哈拉帕文化特徵為代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知道怎麼著就衰亡了,其中一個假說便是被西來的雅利安人征服。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本是生活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這個神奇的民族四處遷徙,先後幹翻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大概是因為歷史上太過牛X,許多國家和民族都哭著喊著宣稱雅利安人是其祖先,比如說波斯人(伊朗)和塔吉克人。

    大約在當公元前14世紀(年代大約相當於夏朝中葉),雅利安人向南遷徙到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將當地的古達羅毗荼人趕去了印度南部,並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化類別——吠陀文化。

    古代雅利安人的太陽神卐字元號標記

    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給印度帶來幾個標籤式的文化特徵——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源頭)、種姓制度、梵語(印度-雅利安語支)。

    除了以上三個影響至今的文化特徵之外,雅利安人還給印度帶來了新的基因。要知道雅利安人是白種人,印度北部地區雅利安基因佔到了39.5%,這也是高種姓印度人大多一副白人面孔的原因。

    當然了,白人面孔的保持有賴於種姓制度,否則如果從雅利安人時代就允許隨便混血,估計早就混成一個顏色了,但森嚴的種姓制度不但在各族群間形成壁壘,也讓試圖打通種姓壁壘的通婚,變成了不可觸碰的禁忌。

    說真的,之所以能生成種姓制度,一定是為了使數量居劣勢的雅利安人便於統治。但這種雅利安人發明的統治工具,卻成了印度人民心中的一道鐵閘。

    大概在公元前600年前後(春秋時期),印度北部進入了“十六雄國時期”,各種小國家互相征伐兼併,你可以將這段歷史理解為中國的戰國時代。但和六國歸秦不同,小夥伴們還沒分出個高下,西邊來了一個大boss,這哥們名叫大流士一世。

    這個戰亂的時代,給印度留下最顯著的印記便是出現了佛陀(喬達摩悉達多)。不過,釋迦牟尼出身的釋迦族,號稱也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後裔,說不定佛陀是個白種人喲!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的帶領下,不但攻伐希臘城邦,還將印度西北部地區變成了帝國的一個省。

    緊跟著大流士一世的是一個名頭更猛的哥們,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目前關於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統治,尚沒有發現明確的歷史典籍記載,但他卻留下了一項無與倫比的影響——犍陀羅藝術類型。

    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雄國之一,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林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

    但以之命名的犍陀羅藝術,卻是由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所帶來的,古典希臘文化與東方(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文化融合的結果。

    這種以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表現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地區的題材,在之後漫長的歷史時期裡,深深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藝術史,成為東亞繪畫、造像、建築、工藝美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亞歷山大大帝的另一個作用是削弱了波斯帝國的統治,促成了印度孔雀王朝(前322年到前185年,戰國到西漢)的誕生。

    孔雀王朝時期是一個令現代印度人感到自豪的時代,不但出現了月護王、阿育王這種偉大的君主,還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現在印度國徽的圖案就是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

    孔雀王朝另一個巨大的影響是小乘佛教(上部座佛教)傳播,此從阿育王宣佈佛教為國教後,佛教成為了印度向亞洲傳播思想的主要途徑。

    然後又是西風凜冽的四百年,大夏希臘人、塞種人和安息人紛至沓來,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貴霜帝國(公元55年到425年,東漢到南北朝)了。

    貴霜帝國的意義在於打開了佛教東傳的通道,並將與大乘佛教結合到最巔峰時期的犍陀羅藝術傳入了中國,成就了著名的佛教三大石窟——敦煌、雲崗和龍門。

    隨後的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及後笈多王朝(公元700年前後,隋唐時期),高僧法顯(公元402 年)、玄奘(公元632年)先後赴印度取經。不過在印度宗教的版圖中,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並開始向印度教轉變。雖然佛教依舊擁有廣泛的信眾基礎,但衰落已在不遠的前方。

    說真的,印度歷史說到公元7~8世紀已經夠亂的了,人類歷史上威名赫赫的雅利安人、波斯、馬其頓、安息、貴霜相繼登場,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也已經開始互相爭奪信眾資源。但歷史之神可能覺得還不夠熾烈,又給印度北部加了一味猛藥。

    從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兄弟加入了棋局,至12世紀(五代至北宋時期),以德里蘇丹國為代表的伊斯蘭勢力,已在北部德里站穩了腳跟,連續出現了五個王朝。

    隨著伊斯蘭教的推廣,佛教首當其衝走向了沒落,而印度教在和伊斯蘭教的不斷碰撞中,錫克教從印度教中分離出來,並發展成印度的第三大宗教。

    1525年,巴布林成為改變印度政治格局的歷史人物,他所創立的莫臥兒王朝(明朝中葉到清晚期)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並統治了三百多年,直到1858年才滅亡。

    這個由突厥化蒙古人創立的王朝,也秉承著伊斯蘭的信仰,在其漫長的統治週期內,將伊斯蘭教的印記深深的打在印度的軀體上。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之前我們提及的所有王朝,都在印度北部,那印度南部在幹嘛呢?

    這就要說到印度的地形特點了,印度次大陸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間低,北部克什米爾高原終年白雪皚皚、寒風凜冽,中部的恆河平原廣袤無垠,而到了南部則是德干高原。雖然德干高原的海拔高度,遠遠沒法和北方喜馬拉雅山地相比,但其連線沙漠破碎的地形,也導致北方帝國的征服者困難重重。

    因此,印度南部地區的小王朝們,努力的保持了自己的血統、語言和文化特徵。這因於此,印度南北方在人種、語言、觀念上的差異,幾乎可以看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蟄伏在德干高原上的小王朝一直在黑暗中等待,等候一次人類文明的重大易轉,這便是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大航海時代。

    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有勇氣挑戰狂暴的大洋,因此次大陸的遊戲玩家,都是從西北部的陸地上馳騁而來。這讓印度北部出現了紛雜的人類文明印記,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大帝國施然而來,這個大帝國號稱“永不日落”。

    在英華人之前,葡萄牙、荷蘭、法國都在印度拓展,但最終長成龐然大物的是那個叫“東印度公司”的東西。

    這個本應以貿易利潤為紐帶的組織,卻有著著一顆令人忌憚政治野心,他們遊刃於印度各個政治勢力之間,透過拉攏、收買、聯合、欺詐等複雜的手段將本就虛弱的莫臥兒王朝切割的支離破碎。

    當1858年(清咸豐八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了使命,向英女皇移交了權利,印度次大陸變成了“英屬印度”。當印度變成了“女王CROWN上的寶石”,莫臥爾王朝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時“英屬印度”的範圍,遠遠超過現在印度國家的版圖,還包含今天的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和尼泊爾。

    英國在印度的長期統治,帶來的絕不僅僅是貿易和災難,還有基督教和西方的文化。

    大量與英國合作的印度人,逐漸形成了一個接受西方良好教育的城市精英群體。這個群體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印度固有的種姓制度,再次給印度這個萬花筒增加新的色彩。

    我們用大量的篇幅介紹印度的歷史,是為了讓大家理解,印度為什麼會是一個迷茫的國度。

    因為向前望去,很少有印度人會清晰的指出,自己屬於歷史上的那個種族、那個文化範疇。

    歷史和文化無數次的碎裂重組,導致印度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歷史,難怪馬克思會在作品中,多少有點揶揄的寫道:“談到印度的歷史,就是沒有歷史!”

    這就是困擾印度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是誰?

    要知道,生活在次大陸上的人民,從來也不認為自己是印度人,也確實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叫做印度的國家。

    這一點和同樣歷史悠久的中國截然不同,雖然民族國家的概念在中國出現的很晚,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人民始終認為自己有一個國家,自己理所當然的是華人。這種由同根同源誘發的凝聚力,讓中國在即便被異族入侵也能屢屢翻盤。

    但在印度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他們以宗教信仰和種族進行人群劃分。如果不是走出國門,來到世界的戰場上,感受到外華人審視的目光,印度會不會凝聚成一個國家還真不一定。

    一戰中的印度錫克人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為印度屬於英國殖民地,有義務為老大上戰場殺敵。來自印度不同地區、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拉傑普特人、馬拉特人、錫克人、多格拉人都被送至前線。

    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集體視為“印度人”。這種衝擊如此巨大,以至於有印度士兵寫信回家詢問:“如果他們在歐洲呆的時間太長,該如何回到由種姓和宗教劃分的社會關係中去。”

    這大概是印度人民第一次觸碰“印度國家”的概念,也第一次有了跨越族群劃分想法。

    1950年,印度共和國的建立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印度國內依舊被以種族、種姓、信仰劃分成無數小群體。各個小群體間,依舊充斥著複雜的利益衝突。而隨著民主制度的推廣,又摻雜進了中央與各邦,以及各邦之間的政治博弈。

    這就是印度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屬於誰?

    印度是一個充滿傳統的地方,某些時候傳統強大的生命力,甚至可以阻礙現代化的程序。這也是印度迷茫的原因之一,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平衡。

    從地域上看,印度南部以班加羅爾、金奈、孟買為代表的沿海地區,拜西方海洋文明所賜,經濟發展迅速。而北方雖傳統文化深厚,但卻逐漸淪為經濟欠發達地區。

    這導致,印度北方人對南方的看法是“一幫沒文化的暴發戶”,而南方則覺得北方人是“沒見過世面的土鱉”。

    這種感覺是不是和中國南北方的差異有點像?

    不過,印度的情況要比中國糟很多,受困於政治體制的原因,印度政府很難用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平衡各地區發展進度上的差異。

    從社會階層上看,長期浸漬在西方教育裡面的城市精英階層,當然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全盤西式的國家,但生活在廣大農村裡的民眾,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西式文明的便利,還在按照傳統的方式生活。

    巨大的生活和教育差異,將印度割裂成同時存在於兩個不同紀元的部分,究竟是傳統還是現代,真是一個難以取捨的問題。

    另外,就像歷史上印度是東西方文化的中轉站一樣,現代印度再一次站在了東西方之間。究竟是應該徹底倒向西方,還是迎接嶄新的亞洲世紀。

    這個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將來我們應該變成誰的問題,也一直在等待回答。

    這就是印度,這個謎一樣的國家,被太多斑駁的歷史印記迷惑,被太多繁雜的文化特徵牽制,被傳統和現代的糾葛左右,又在東西方世界的拉扯中權衡,難怪它會在迷茫中游移,會在搖擺中蹣跚。

    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塊涵養深厚的大陸,一塊璀璨奪目的寶石,只要平衡好內部各族群的訴求,印度還是具備爆發力的國家。

    但這容易嗎?這世界上沒有那件事情是容易的!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如何看待印度這個國家?事實上印度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甚至無法被稱為一個國家:印度文明最早誕生於印度河流域,然而作為印度文明龍興之地的印度河如今卻屬於巴基斯坦。最早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由達羅毗荼人所開創的——他們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屬於尼格羅-澳洲人種。如今達羅毗荼人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總人口約為2.17億,不過他們並不是今天印度的主體民族,由他們所開創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可以說印度河文明同古埃及文明、中東兩河流域文明一樣是失落的文明。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開始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開創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繼雅利安人之後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征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各種不同的征服者的統治,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次大陸絕大多數時候是以一種分裂的形態呈現在世界歷史舞臺之上的,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唯一大體上統一南亞地區的孔雀王朝的疆域達到了420萬平方公里,將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地納入囊中,比今天的印度還要大,可即使如此孔雀王朝疆域的最南端也只到達今天的邁索爾一帶,至於印度半島最南端地區直到近代英華人到來之前從未被納入印度文明的覆蓋範圍。統一了除邁索爾以南的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孔雀王朝一共只存在了130年,更何況孔雀王朝的統一是透過長期的戰爭形成的,事實上在孔雀王朝早期的56年並不能視為一個統一王朝,而在孔雀王朝滅亡之後印度次大陸徹底形成了支離破碎的政治版圖。儘管印度號稱文明古國,然而實際上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並非一個國家。

    說到印度文明的地理範疇實際上遠遠不僅侷限於目前印度的國家版圖,其範圍還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作為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000年)的代表遺址哈拉帕、摩亨佐-達羅如今都在今巴基斯坦境內。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現了灌溉農業和城市建築,在這裡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印章,印章上刻有至今沒能破譯的符號,至於這樣符號究竟是文字或是別的什麼有待進一步研究了。當時的印度河流域採用和中東兩河流域一樣的灌溉農耕方式,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栽種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棉花。養殖業在在這時發展起來——當時這裡的人們飼養的動物有狗、貓、牛以及各種家禽,甚至還有大象。商業也在悄然發展著:黃金由南印度和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輸入,綠松石來自波斯,白雲母來自南印度。目前人們發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兩個遺址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人口規模均在4萬以上。創造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屬於尼格羅-澳洲人種。如今達羅毗荼人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總人口約為2.17億,不過他們並不是今天印度的主體民族,由他們所開創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不是今天印度文明的主流,可以說印度河文明同古埃及文明、中東兩河流域文明一樣是失落的文明。這給今天的印度人帶來了深深的迷茫: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將向何處而去?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開始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開創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進入階級社會後發展出來了一套為適應新的統治需要的種姓制度——根據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教義:創世之神的四個孩子繁衍出了日後的四大種姓——這四個孩子一個由神的口中生長出來,一個由神的雙臂生長出來,一個由神的大腿生長出來,一個由神的腳生長出來。以此作為依據將祭司階層被稱為婆羅門,王室以及為其征戰或從事行政管理的文臣武將稱之為剎帝利,平民稱為吠舍,奴隸稱為首陀羅,事實上在這四大種姓之下還有一種不被承認的“第五種姓”——他們被稱為達利特人或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甚至不被視為是人,所以不列入四大種姓之內。各種姓必須嚴格按自己的種姓從事特定的職業,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同行、共餐,跨種姓通婚更是被視為大逆不道。低種姓的人走在街上必須時刻小心,甚至不能讓自己的影子遮住高種姓人的影子,因為這會玷汙高種姓人的純潔,所以有時低種姓人出門甚至要隨身攜帶兩塊板子一路敲打,以提醒路人自己即將路過。儘管印度共和國成立時已透過憲法的形式廢除了奴隸制,然而國家體制層面的廢除並不等於從人們的內心深處已將其根除——事實上明確將廢除種姓制寫入印度憲法的印度憲法之父和新佛教運動的發起者比姆拉奧·拉姆吉·安貝德卡爾自己就誕生在一個達利特人家庭。然而安貝德卡爾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學位的達利特人。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雙料博士學位的安貝德卡爾回到印度後所感受到了卻依然只有歧視,他發現:在印度達利特人不能自由選擇職業和自由戀愛,他們不能和高種姓的人待在同一間房子,甚至不能踩到高種姓人的影子,因為那會玷汙高貴者的純潔。

    在長期的戰爭中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擴張到恆河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開始逐漸向恆河流域轉移,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8世紀位於恆河上游的居樓和般陀羅兩大部族率先過渡到國家形態。與此同時日益繁重的農業勞動和軍事戰爭使女性難以勝任,於是逐漸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局面——女性只能從事家庭內的事務,逐漸開始與外面的社會脫節,與此同時在身份地位上也日漸成為男性的附屬,父權制社會逐漸形成。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男尊女卑成為印度教的固有觀念——在印度教的思想體系中女性是充滿罪惡的不潔之物。在印度對人最惡毒的詛咒莫過於希望你多生幾個女兒,而迎娶別人家的女兒則被視為是將對方從罪惡中拯救出來。既然是來解決罪惡的,那麼自然可以理直氣壯索取一定報酬。在2017年《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連續兩部印度電影在全球掀起票房高潮,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印度女性的地位之低下。而在現實中印度甚至被冠以“強姦之國”的名號,在印度虐待女童並不是稀奇事,甚至有的女嬰會像《神秘巨星》的女主角一樣險些在胎兒時期就被剝奪了出生的權利。高種姓的印度男人會明碼標價要求女方支付嫁妝,否則女方一嫁過去就會遭受虐待毒打,這種現象已發展到觸目驚心的地步——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字:每四小時就有一名印度婦女因無法支付高額嫁妝而自殺;而低種姓男性群體則湧現出大量光棍——他們必須一方面忍受高種姓男性對自己姐妹的凌辱,另一方面自己卻長期與性生活絕緣,或許這也是印度強姦頻發的原因之一吧。

    公元前364年當時印度次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摩揭陀國一個出身最底層的奴隸摩訶帕德摩·難陀發動政變篡奪了王位,建立了難陀王朝。難陀王朝建造了印度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光該設施,極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此同時難陀王朝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徵稅管理制度,事實上難陀王朝已具備了構建一個統一印度次大陸的帝國的能力。然而還沒等難陀王朝來得及統一印度次大陸就遭遇到波斯人和馬其頓人的入侵,在抵抗馬其頓人的過程中為難陀王室飼養孔雀的旃陀羅笈多拉起了自己的人馬,最終旃陀羅笈多成功驅逐了馬其頓人並推翻了難陀王朝,印度孔雀王朝的歷史由此揭開序幕。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在位時孔雀王朝已統一了邁索爾以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在內)。也許是因為孔雀王朝出身於印度教種姓制中的低種姓之故,阿育王大力推行宣揚眾生平等思想的佛教。在這一時期印度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女性可以自由戀愛,寡婦也可以再婚。阿育王自己的女兒就曾舉辦過一次擇偶大典,在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的君主逐漸淪為了地方軍閥手中的提線木偶,直到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君主被殺,至此印度徹底回到列國割據的狀態。與此同時印度教勢力捲土重來佔據了統治地位,種姓制以及對女性的歧視重新大行其道。從公元8世紀起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等民族開始不斷翻越興都庫什山入侵印度,隨著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大量湧入使當時位於印度文明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逐漸伊斯蘭化,這為日後這一地區形成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奠定了基礎。儘管後來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征服了印度絕大部分地區,然而莫臥兒帝國依然沒能將印度打造成為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在地方上存在著大量名義上臣服於莫臥爾帝國卻保持實際獨立性的土邦,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印度教的,最終伊斯蘭教只在印度河流域以及今天的孟加拉國境內取得了優勢地位,而在其他地區則與印度教徒混居且處於相對劣勢狀態。

    直到英華人到來後才將土邦林立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成為一個整體:直到1833年印度才誕生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正是英華人培養了印度最早的職業公務員隊伍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印度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恰恰是在殖民主義者的塑造下形成的。用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的話說“就我的好惡而言:與其說我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我更像一個英華人”。事實上不只是尼赫魯,其實在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包括外交系統)的公務人員構成基本沒任何變化,獨立後的印度政府實質上繼承了之前英印政府當局的整個政治系統,而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的不少政策也被印度一併繼承下來。英國的殖民客觀上為印度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制度體系、科學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英國的殖民實際上締造了現代印度國家的版圖,加之印度獨立後掌握國家大權的主要是接受英式教育的群體,因此印度獨立後對被英國殖民的歷史記憶出現了極為糾結矛盾的認識:一方面印度將每年的3月23日定為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而這兩個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為紀念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設立的。然而印度獨立之後仍保留了英語的官方語言地位並加入了英聯邦。印度人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其最終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然而獨立後的印度該往何處去呢?對此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對印度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的地位進行了明確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縱觀印度獨立以來歷代政府的執政理念幾乎都秉承尼赫魯提出的這一宗旨。在尼赫魯的設想中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國,而繼美、蘇之後能真正登頂世界強國的只有中國和印度。獨立後的印度滿懷大國豪情與理想——印度的目標絕不是成為南亞區域的霸主,而是要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級大國。然而在印度獨立後相當漫長的時期內印度始終沒能得到其他大國對其地位的認可,儘管西方國家有時會把印度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這更多隻是就印度龐大的人口數量而言的,事實上印度在很多發達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眼中只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緩慢、貧富分化嚴重、基礎設施落後、民族宗教矛盾尖銳且飽受種姓制束縛的窮國。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印度的確具備成為世界大國的稟賦。一個國家能不能崛起成為一個大國主要看兩點:一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儲備等先天的自然條件,二是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動員力、社會組織力等後天的社會條件。前者是成為大國的基礎條件,所以無論科威特、瑞士這樣的國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會被視為是國際事務中具備影響力的大國;然而僅僅有基礎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國地位的資格,而不代表必然會成為一個大國。近代史上的舊中國以及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就資源稟賦而言難道不具備成為一個大國的資格嗎?如果一個國家空有資源稟賦,然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均乏善可陳,那麼這樣的國家只是一個空有規模體量的大國而不是國家綜合實力上的大國。

    從印度的基礎條件來看是具備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級大國的資格的: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里,在全世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洲,位居全球第七位。地處南亞的印度位於青藏高原以南,地形從北至南分別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恆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勢平坦,都適宜作為耕地開發。地處南亞的印度南瀕印度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農業生產,而且熱量豐富,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得天獨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印度成為耕地面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國家,國土總面積還不到中國一半的印度卻擁有153.5萬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積,這佔全世界可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比中國還多3萬多平方公里。在礦產資源上印度也是一個極其豐富的大國:鋁土儲量以及煤、重晶石、鐵礦石的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釷礦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12%。與此同時印度是一個三面被陸地環繞的印度洋半島國家,印度半島最南端伸入印度洋北部正中央,縱深達一千六百公里,猶如一艘碩大而永不沉沒的航母,牢牢遏制著印度洋海上交通要衝的位置。曾擔任駐華大使的潘尼迦在他的《印度與印度洋》一書中是這樣評價印度的地緣格局的:孟加拉灣、阿拉伯海這兩個要害區域都在印度的掌控之中,而國土的半島地形又使其影響足以遠播海上。太平洋兩岸分佈著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等世界級大國,大西洋兩岸分佈著美國、加拿大以及西歐發達國家,然而在印度洋上印度是該區域內的唯一大國,印度洋沿岸其他四十多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印度不在一個量級上。印度洋作為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紐帶是從中東、非洲到東亞與大洋洲的石油運輸線的必經之地,這就使印度在世界地緣政治和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從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印度儘管是一個大國,卻是一個發展嚴重失衡的大國。印度經濟的命脈幾乎完全被塔塔、阿班尼、米塔爾、博拉四大家族所壟斷。在印度1%最富的人擁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世界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超過8億人每天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這一數字佔印度總人口的75%以上。印度的貧民窟人口達到了1.7億,其中孟買最多,為1100萬,佔到該城市總人口的2/3。印度正被巨大的貧富落差撕裂為兩個國家:一個是由政府官僚、商業世家、寶萊塢電影明星組成的在國際舞臺上賺足了眼球的高階大氣上檔次的印度,一個是由貧民窟中走出的人士所組成的印度,而在後者的生活中強姦、吸毒、偷盜等惡行似乎一直如影隨形。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18歲以下人口有4.47億人,佔總人口的43%,其中約40%的兒童遭受著貧窮、缺乏教育、營養不良,甚至被邊緣化。歷史上印度次大陸人種雜亂、民族眾多、語言各異:先是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了當地土生土長的達羅毗荼人,後來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蒙古人又征服了雅利安人,再後來大英帝國又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殖民統治。至今印度盧比上還印著二十多種官方承認的各地區語言,這其中包括梵語、巴利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等等。在孟買以南的農村地區基本生活的都是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而作為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其實是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佔印度總人口的46.3%左右),南部居民幾乎都不會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語。和印度的語言體系一樣複雜的是印度的宗教體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印度國內複雜的民族、語言、宗教體系加上種姓制和貧富分化導致的巨大國內矛盾使印度其實一直潛伏著分裂解體的危險種子。

    印度獨立之時世界正處於美、蘇冷戰的格局之下,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列強構築的殖民體系自二戰結束後就日漸坍塌,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誕生了一系列新興國家。這些新興國家出於維護本國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願捲入到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決之中,於是強調獨立自主的不結盟運動開始在世界範圍內興起。在這一時期印度順應了廣大新興國家的不結盟意願以反殖民反霸權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時提出的,隨即迅速得到印度、緬甸等國的共同倡導。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提出了”不結盟“一詞,在這次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結盟的基礎。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在南斯拉夫舉行會議,會後三國領袖共同宣言反對把“世界分成強有力的國家集團”。在四年後的第1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這三位領袖又與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和迦納總統恩克魯瑪在紐約會晤磋商建立美蘇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並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這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魯與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並稱國際不結盟運動中的“三劍客”。印度透過順應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對戰爭的發展潮流迎合了當時國際上普遍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情緒,從而極大提升了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在廣大的第三世界樹立起極高的威望。與此同時印度本身也得以避免捲入美蘇之間的兩極對抗,反而得以成為美、蘇競相爭取拉攏的物件。

    然而以反殖民反霸權形象示人的印度卻堂而皇之繼承了英國的殖民遺產:堅持維繫與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個位於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麓的內陸小國的特殊關係;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要求繼承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從1955年開始印度要求葡萄牙交還位於印度半島西海岸的果阿地區,但遭到了葡萄牙方面的拒絕。1961年底印度調集3萬軍隊擊潰了駐守果阿地區的葡萄牙軍隊,在經過48小時的激戰後成功收復了果阿。果阿戰爭的勝利使印度信心大增,於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儘管遭受打擊後的印度暫時有所收斂,卻並沒放棄獨霸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野心。1971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國內矛盾策動東巴基斯坦地區獨立,由此引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戰後東巴基斯坦地區成為了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由此完成了肢解戰略對手巴基斯坦的目標。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了代號為“微笑的佛祖”的核試驗,由此成為繼美、蘇、英、法、中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全世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75年印度又吞併了錫金,與此同時印度仍保留著對尼泊爾和不丹內政外交的指導權,從1983年9月起印度又插手了斯里蘭卡內戰。迄今為止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國的新領導人上任首站必然是印度。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以反殖民反霸權形象示人的印度卻在南亞區域內以英國殖民遺產的繼承者自居看似矛盾,其實卻是印度一以貫之的大國思維的體現。無論是參與不結盟運動或是致力於在南亞地區的擴張其實都是為了提升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走了,如果有來生,我們再也不會在一起了”為開頭,寫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