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程式設計師、工程師都男多女少?為什麼大學理工科女性少於男性,而文科男性又遠少於女性?大象公會的《為什麼理工科男多女少》一文指出這種現象與男女進化中的性激素、認知能力有關,你如何評價這篇文章,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6
回覆列表
  • 1 # 李建秋的世界

    大象公會這篇文章未免讓人貽笑大方。

    第一,男女選擇科目到底是“性別”差異,還是就業市場的差異,這個本身就是有疑問的。簡單的說,到底是女孩“學不好”理工科,還是和理工科有關的企業在就業的問題上歧視女性,導致女性不願意選擇理工科。

    我舉個例子吧,例如在理工科的土建施工,幾乎沒有企業去招收女性,即便是你學的很好,我們來看一個土建施工的招聘廣告:

    1、大專及以上學歷,土木施工管理相關專業;2、2-3年工作經驗,能指導、監督、配合、協調工作班組完成施工任務;3、對因設計或其他變更引起的工程量增減和工期變更進行簽證,並及時調整部署;4、配合工程經理組織工程驗收和分項工程質量評定;5、為人正直、勤勉踏實、態度端正,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溝通能力,責任心強、工作熱情積極,服從公司統一安排;6、能常駐施工現場。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土建施工員的招聘廣告,需要常駐施工現場,對於女性來說,常駐施工現場有若干的不便,也為企業增加了成本,所以企業索性就不去招這一塊。就業市場的萎靡自然導致這一塊學的女生就不多。

    而同樣是學習理工科,同樣是做建築行業的,在設計院裡面工作的女性比施工的女性多的多,為什麼?不用去工地,這不是因為女性願意不願意選擇理工科的問題,而是在於企業到底要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就業市場,或者社會大環境對某一個職業是有歧視的,那麼這個職業相對來說,某一個性別就會比較少,哪怕這一個職業女性做的很好。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餐飲行業,我想各位從小到大都吃過媽媽做的菜,可是去各大餐館看一看,廚師幾乎都是男性,是女性做不好菜嗎?並不是的,不然大家為什麼從小到大都吃媽媽做的菜呢?

    而與之相反的是,像護士,幼師,這類行業是對男性歧視的,並不是說護士和幼師不要男性,但是社會對男性護士,男性幼師是有歧視的,這是現實。

    第二,關於發達國家為什麼女性理工科學位人數更多等問題。大象公會沒有去考慮現實問題,理工科是就業市場最大的一個門類,遠比其他學科更多,因此就業和理工科是息息相關的。

    日本比中國發達,但是實際上日本女性相當多都在家裡帶孩子,其實不但是日本,像德國,像美國,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為什麼?

    這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也就意味著一個男性工作就足以養活整個家庭,而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就用稅收進行調解,以德國為例,有孩子的雙職工家庭比沒有孩子的上繳的稅款會少很多。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年內,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一方每月可得到相當於本人稅後月收入67%的補貼,每月最高可達1800歐元,有些沒工作的女性甚至靠生孩子拿補貼就能維持生活,這導致德國出現的現象就是職業女性比較少,這種情況在歐美髮達國家蔓延,不僅僅是德國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發現不但是文中所謂的“伊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類的觀念保守的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取得工學學位的多,也包括像越南之類的非穆斯林國家,但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人均收入遠不如發達國家,女性不得不出來從事工作,而工學作為就業市場最大的門類,受到青睞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由於女性長期受到社會歧視,不但是東方社會如此,西方社會也是如此,由於主張女權主義,1905年英國還曾經把兩名主張女權的人士送進監獄,而各國對於女性選舉權都相當晚。

    美國 1920

    英國1928

    俄國1917

    法國1944

    主要西方國家的女性享有選舉權不到100年時間,而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歧視是不可能透過一個紙面上的選舉權消除的,它需要更多的時間。

  • 2 # 科學地搖尾巴

    糟糕的科學和不嚴謹的態度必然帶來不靠譜的結果。這一篇文章充斥著對科學文獻的肆意解讀,為的就是去“論證”一個預設的假設。

    讓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作者提到了Jones CM的一篇文章,稱為何“男性的空間認知能力優於女性,可能是遠古人類男性的活動範圍比女性更大”。但是那篇文章到底說了什麼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拜讀一下。簡單得說,這篇文章整理了各種解釋男性空間認知能力更好的進化假說,Jones指出,所有的假說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援,有的甚至有高質量的否定證據。而矮子挑長子的話,男性活動範圍更大這個假說是文章所整理的假說裡相對最好的。這個假說有一定的證據支援,儘管這些證據裡不少其實也支援別的假說,儘管其實也有反對的證據。Jones其實持有一個很保守的態度,認為這些假說都看起來合理但是缺乏決定性的證據,而我們需要收集更多的證據。

    結果這麼保守的、充滿了對比、爭議和對證據缺乏而表示遺憾的文章,一被大象公會的作者引用,就只說正面證據,不說否定證據。

    大象公會的作者又說,“在統計上,一個人胎兒期雄激素分泌偏多,則空間認知能力較強,語言認知能力較弱”。作者這裡沒有提供引用文獻,大概是自己心裡也有鬼:很多研究顯示,空間認知能力並不是一種能力,對不同的空間認知技能,睪丸酮可能有或者沒有影響。讓我來舉個例子,Testosterone: Activation or Organization of Spatial Cognition 這篇文章的作者們考慮了三種空間認知能力。一種是對一個3D模型在想象中進行旋轉的能力。第二種是準確瞄準空間中突然出現的物體的能力。第三種是拆解能力,即依靠想象把一個大物體拆解成小的組成部分的能力。以上這些都是業內常見的空間認知能力的具體例子。在研究中,他們用食指和無名指的長度比來近似產前的睪丸酮的分泌量。結果發現,產前的睪丸酮的分泌量和瞄準能力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並不是越多越好。通俗一點描述他們的研究結果就是太多了也不好,太少了也不好。然後作者發現產前的睪丸酮的分泌量並不能預測空間旋轉的能力。空間拆解能力總共有兩項不同的實驗。在第一項實驗裡,作者發現產前的睪丸酮的分泌量並不能預測受試者的表現。在第二項實驗裡,作者發現產前的睪丸酮的分泌量的確可以預測受試者的表現。

    換句話說,在這則研究中,作者總共檢測了三種不同的空間認知能力。結果並不樂觀。在一項能力中,睪丸酮可能有影響,但是不是線性關係。在另一項能力中,睪丸酮可能沒有影響。在最後一項能力中,睪丸酮的影響不太明確,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實際上現在相關研究的現狀就是這樣:往往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或者研究結果成問題,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援性別先天差異的論證。大象公會的作者只是靠著誇大當下的研究結果來支援自己的結論而已。

    為什麼我沒有回答大象公會一文中其他的例子?因為我不少的友人在各個私人或者公共空間都答覆了。我再說就拾人牙慧了。那些研究質量也十分糟糕。如果有興趣,我可以轉貼過來友人的解釋。

  • 3 # 小港君

    先來說下我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真理,也不具備普適性。

    說下為什麼有道理。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這篇文章對全世界最近一段時間對於男女性別在學習能力上的對比研究得出了一層又一層不同的結論。例如:全世界不同地區的女性對於學習數理化的意願存在極大差異,而這個差異與積極發展程度無關;女性對於閱讀等的理解能力普遍高於男性。

    除了在文章中說道的這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女生說一看到數學就頭大等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絕不是沒有道理的,也並不是說女性的智商都普遍比不上男性。正如文章中所說的,在人類長久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因社會分工不同而影響到男女性對於事物的認識差異越來越大。

    正如現在有個現象叫“直男癌”一樣,很多男性的確對感性的事物不如女性敏感。這並不是缺陷只是不擅長而已。在遠古時期,健壯的男性負責獵取食物,那個時候如何從殘酷的大自然競爭中生存下來,對於獵取路線的記錄,如何安全回到家,以及空間的感知能力就成了保命的技能。對於不同情況下采取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以及辨識敵我的能力逐漸衍生成為了一種本能。相對應的,女性在採集過程中對於馴獸的能力使用更多,自然就會流露出更感性的一面。

    不同的能力適用性對人類的衍變和社會風氣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說,人類存在的時間還太短了,遠長不到行為影響基因對基因產生根本影響的程度,更何況新時代後男女平等,大家接受到的各類教育水平都是相等的。

    所以對於科目的偏愛說到底其實只能歸結於喜好或者兩相比較更擅長什麼罷了,並不存在優劣之分,更無從比較。

    總體來說,大象公社的這篇文章,看看就好。它會從一個角度為我們解讀一些現象,但它並不是權威,更不是真理的代表。一個人到底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都存在著個體差異,都只能自己說了算。所以就更不要為自己設限,找一些有的沒有的藉口為自己的一時挫敗找藉口了,我相信在智慧這件事上沒有什麼事勤奮戰勝不了的。

  • 4 # 心路獨舞

    2017年夏天,谷歌(Google)公司的一名工程師詹姆斯•達莫爾(James Damore)釋出一篇3500詞的內部備忘錄,其中說,從生物學上說,女性更適合“藝術或社會領域的工作”,而不是工程工作;他還攻擊谷歌建立了一個“意識形態回聲室,其中一些觀念太神聖,以至於不能誠實地討論”。他還在文中主張,在高科技行業,女性不如男性適合在工程和領導崗位工作。

    達莫爾的文章引發了一場抗議風暴,這其中有來自女性的,但也不少來自男性。谷歌公司因此將其解僱,谷歌執行長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解釋解僱決定時稱,這名工程師的言論“違反了公司的行為守則和基本價值觀”,是在“傳播有關性別的成見”。公司認為,在這件事情上“剷除歧視比保障言論自由更重要”。

    有人或許會說,這是政治正確。但是用“一個人群的特點使他(她)們在生物學上不那麼適合某項工作的說法是冒犯性的,有挑釁”平權法案“核心思想的嫌疑,因此絕對不可以,不僅違反了像谷歌這樣公司的行為守則,也有逆每個公民生來平等的社會基石。

    所以,大象公會的這篇文章不算什麼新思想,是不少人都有的成見。

    作為女性、理工科博士,在我一路不斷的進取中,這種聲音聽的真的不少,什麼女生沒有後勁兒了,什麼學理工科不適合女生了,什麼別太強最後終究要嫁人,什麼滅絕師太、恐龍等等,我就是在充斥這樣聲音的環境中一路走到今天。以為透過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至少這樣的偏見會越來越少,結果很失望,不久前的浙江某著名大學的馮姓教授的震驚言論,“(女生)讀研不是為了搞學術”、“學術界不是女生的地盤”、“女生少有專心做學問的” ,還有層出不窮的類似"25歲單身女子面試被刷,並不是業務能力問題,25歲還是單身表明其交際能力有問題,此外也擔心她第一次交男朋友會影響工作"這樣的奇葩新聞,讓我真的覺得在男女平等的道路上,我們實在任重道遠。

    不科學的研究和缺乏嚴謹的態度造就了不少這樣的偽科學結論,罷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識到一個重要的事實,中國目前唯一一個諾獎科學得主是女性,那些從生物、基因、激素甚至認知能力上為男性抬轎的偽科學人士,還是停停吧,去作點有意義的工作,甚至哪怕什麼都不做,也比散佈這種倒退思想的要少些危害。

  • 5 # 喻德武

    評論裡有些大神就題設問題而指責大象公會這篇文章歸因錯誤,其實是斷章取義,文章裡說理工科男多女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生理差異(進化、性激素與認知能力),並沒有說一定,一詞之差,意思卻大相徑庭。甚至還有人為此上升到法律層面和政治正確上,扣上“歧視女性”的帽子,這更不可取了,事實上,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有一段話,不知評論者注意到了沒有?

    發達國家的理工科工作依然男性扎堆,並非因為女性不善於理工科(畢竟還有21%的地區女生數學得分更高),而是其在文科上的優勢實在過於顯著。

    這段話的意思不用我再翻譯了吧?換句話說,理工科男多女少是因為女生有更好的工作選擇,更能發揮她們的長處,這是統計學上的事實,並不是說就此反對女性不該幹理工科類的工作,這是兩碼事,不要混為一談。

    回到這篇文章中來,在陳述了“理工科男多女少”這個事實之後,那麼,我們來看原因,是不是由於生理差異造成的呢?我想至少是原因之一。當然,這個問題其實是極其複雜的,至少要研究造成這種現象的歷史原因和演變過程,也要研究不同國別的情況,而大象公會的這篇文章也提供了相關的統計資料,可以作為重要參考。

    至少,在這個問題的歸因上,大象公會此文提供了一種解釋,雖然這種解釋不具有唯一性,但是不妨礙它給我們提供了比較新鮮的視角,至少,比我們拍腦袋想當然的強太多。

    至於哪些指責此文觀點的,也請認真的讀一讀人家的文章,然後再多一點理性批評不遲。

  • 6 # 白熊求職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看了大象公會的那篇文章。

    在此附上原文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wNjcyMQ==&mid=2651013693&idx=1&sn=e7dd379eed0b02136e4cd7f2b6b8c113&chksm=bd2d93538a5a1a45c2dee9e30441393c95fa2fe89357ad2b1237343023dae7337e2483c06acf&scene=27#wechat_redirect

    文章從質疑一個慣常觀點“理工科男多女少是因為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隱性歧視”開始,列出了非性別保守的國家,也具有這種理工行業男多女少的現象,而觀念中,性別保守國家反而是女多男少,從而亮出“男性對數學以及數學相關職業比女性更感興趣,是世界範圍內普遍的現象”這一結論。既然是各種不同社會的普遍現象,自然跟性別歧視無關,而是性別不同導致的生理結構迥異所導致的結果。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直接擺出我的觀點。

    理工科男多女少主要是因為性別刻板印象。我承認生理差異有一定影響,但起不到主要作用。

    首先,就全世界範疇來說,現階段,這還是個以男權為主導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學業和就業選擇。從孩童時期開始,父母就有意無意灌輸種種性別刻板觀念,比如認為女孩子都應該喜歡洋娃娃、男孩子都應該喜歡小汽車,會給女兒買裙子,卻絕不會給兒子買裙子。從玩具和服裝的選擇上就已經帶上了性別差異化色彩。因此,無論是哪種社會,經濟是否發達,從一個孩子出生開始,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因人類的文明還未進化到能完全擺脫刻板印象的哪一步。

    在文章中,也有些邏輯漏洞,使得說服力大打折扣。

    1、文章一開頭所說,在經濟發達/非性別保守的國家,取得理工科碩博士學位的也多是男性。這一觀點不但沒有說明具體有哪些經濟發達國家,沒有具體資料支撐,也沒有對”非性別保守國家“這點作出詳細的定義。僅僅在開頭以美國的例子帶過,以欠發達或穆斯林國家的一些特例簡單帶過。眾所周知,美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恰是飽受其他西方發達國家所詬病的。因此,美國並不是一個好的例子。 而且,性別平權程度,也不一定與經濟發展程度掛鉤。日本南韓這些發達國家,便是出了名的“直男癌”的國度。

    2、文章曾舉了這個例子來論述。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質上,女性比男性對數學更感興趣的國家非常多,但真正立志從事數字相關事業的女性比例卻非常少,這是為什麼?是否也因為社會輿論的引導有關?文章卻略過不談。

    3、文章在中間曾得出的一個結論,女性並非不擅長數學,而是在文學造詣上更有優勢,這造成了女性更多偏向選擇非數學類的工作。確實,人們對自己優勢更大的領域總是能產生更多的熱愛。但這一結論跟多地解釋了心理方面的因素,沒有進一步指出在不同性別生理構造對此的影響。

    4、舉了一個女性佔優勢的心理測試任務及男性佔優勢的任務,並沒有列明樣本容量和調查結果等關鍵資訊。

    因此,文字的論據、論述都漏洞百出,不那麼令人信服。

    但相對於先天因素,後天壞境的影響顯然對個人學業選擇更為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款哈弗H8值得購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