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什麼共同特點嗎?
9
回覆列表
  • 1 # lanv1

    分析總結下,凡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們,也不能說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的得獎者都有著很多不平凡的人生歷程。他們都有著獨立思考的個性,有著社會批判現實主義精神,敢於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敢於發表與政府或政治勢力不同的觀點,意見和看法。我說的再通俗一點,這些作家都不是省油的燈,例如耶利內克和萊辛這兩位女作家,長期關注和從事女權運動的活動,他們或她們在文學和政治領域的奮鬥與耕耘,或多或少都給世人,尤其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屆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女士,在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所經歷過的生活遭遇,便證明了作家擁有良知和自由獨立精神的重要性。

    另外,那些得獎作家們大都在文學創作上堅守自己的陣地,既不譁籠取寵,也不急功近利。他們不會為名為利,為迎合某些東西而寫作,他們只是寫自己想寫,或者自認為值得去寫的文學作品。雖然,進入新世紀以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和範圍,有保守化和學院化的傾向。也就是說評委們對具有革新意義,比較新潮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不太關注,同時也和大眾主流通俗文學保持相當的距離。這不是說評委們拒絕暢銷作品和知名作家,只是他們更注重文學的寫作技巧,語言文字的表述功力,以及作品對公眾產生的社會意義。基於這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諾貝爾文學評委們總喜歡頒獎給一些冷門作家。

    我想,華人用不著對沒有獲獎而憤憤不平,議論紛紛。如果中國的作家們具備了那些獲獎者所擁有的個性魅力,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具備了隨時為維護自己理念和信仰,而付出代價的勇氣和心理準備的話,那麼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中國的作家們必須不浮誇,不急躁,腳踏實地的進行文學創作,客觀真實的寫出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偉大作品。只要有貨真價實的好作品,好作家,華人得諾貝爾文學獎獎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 2 # 前一秒是天堂

    說的通俗點吧,我看過很多得諾貝爾獎的作品,那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藝術了,那簡直是一個人生觀。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寫某個人性,某個反思,某個事情。就像拍照一樣,來,給個特寫!​

  • 3 # 儂行蓋碗茶

    馬悅然右一與陳文芬夫婦

      最近,正值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來到中國,馬悅然的夫人陳文芬說,這是“一個歷史上很特殊的機會”。馬悅然此次訪華是因為他翻譯的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集《巨大的謎語·記憶看見我》在中國出版。馬悅然在上海接受了記者採訪

    質疑者可能一本莫言的書都沒讀過

    羊城晚報: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莫言的作品?

    馬悅然:我頭一次跟莫言見面是在香港中文大學,我曾在中文大學當了一個學期的客座教授。有一天莫言來了,我們有一個下午花了幾個小時談,第二天他就回大陸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要分房子,我不知道分房子是什麼,覺得很奇怪,後來聽說沒有分到。第二次是在臺北,他跟9個大陸的作家去臺灣訪問,在臺北待了幾天。有一天晚上,別人都出去看熱鬧了,莫言不想去,所以跟我在飯店裡喝威士忌溝通,還不小心把酒潑在我身上。第三次是在2005年一個和北大合辦的斯特林堡戲劇節上。我們沒有多少機會見面,但是我們經常通訊。

    以前我覺得莫言的小說真的寫得太長了,像《豐乳肥臀》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但是像《生死疲勞》到了末尾有點不夠味了,如果能縮短一點會更好。莫言的短篇我很喜歡,任何一個字都不必改了。我讀了2004年《上海文學》刊登的他的小說《九段》,非常短,兩頁的小說,覺得非常好,我馬上翻譯成瑞典文。從小說《九段》開始,我覺得他對文字的掌握能力非常好。

    羊城晚報:中國還有和莫言一樣優秀的當代作家或者比莫言更優秀的當代作家,為什麼莫言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馬悅然:諾貝爾文學獎不是一個世界冠軍,獎是頒發給一個好的作家,莫言是一個好的作家,世界上好的作家可能有幾千個,但是每年只能夠頒發給一個作家。今年我們選的是莫言,明年選另外一個。我不能說莫言是一個好的作家,我能說的是我認為莫言是一個好的作家。你沒有什麼客觀的根據說A是一個很好的作家,B是一個不好的作家,這完全是主觀的。當然,也許中國有很多作家有很多詩人也值得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沒有得到,而莫言得到了,就這個樣子,很簡單。

    瑞典學院公佈莫言得獎,有人質疑莫言怎麼能得獎。批評莫言的那些人他們可能一本莫言的書都沒有讀過,他們不知道質量是什麼。

    我讀過莫言很多作品,我也讀過很多當代的一些小說作家的作品,但是沒有一個作家比得上莫言,對於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他敢出來批評,別的人就不敢。但是一些跑到外國去的非常愛講話的人,他們很容易來批評莫言,這讓我覺得是非常不公平的。

    質量而非政治才是諾獎的唯一標準

    羊城晚報: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依據是什麼?

    馬悅然:唯一的標準就是文學質量,對於作者的政治立場,我們是不管的,文學質量是唯一標準。

    羊城晚報:諾貝爾文學獎是如何選出來的?

    馬悅然:推薦一個作家是2月1日以前寄給瑞典學院的,然後有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小組15個人,他們從250個推選的人裡選了三四十個人,介紹給院士們,這個是我們初步的選擇。以後三月、四月名單縮小了,到五月底只有5個人。我們瑞典學院夏天不開會,我們夏天看那五個人的作品。9月中旬又開始開會,討論這五個人的作品到底是誰應該得獎,馬上就開始投票,投了好幾次,每一個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講出來,最後投票就是在10月初,就決定誰要得獎。我們每一次爭論都很激烈的,今年不太激烈了,意見比較一致。

    羊城晚報:您曾經說過中國很多作家聯絡過您希望得到您的推薦得諾貝爾獎,您覺得為什麼中國很多作家都渴望得到這個獎項呢?

    馬悅然:我每一個月就會收到信和稿子,希望我把稿子翻譯成瑞典文,讓他們得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們不是作家,他們不是什麼真正的作家,他們是寫小說的人。有一個山東的文學幹部,半年之前給我寄了很多畫和古書,我都給他送回去。後來他不送我改送別的評委了。還有人說:“我錢很夠了,獎金可以給你,但是名譽歸我。”但是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作家,沒有一個我讀過的作家敢給我寫這樣的信。

    我需要選擇作品進行翻譯。我一讀中國文學著作,我很想把它翻譯成自己的母語,因為我有責任,對我們同胞的責任,把我自己所欣賞的書都譯成瑞典文,讓我的同胞們也能享受我自己享受的文學。但是當然我的能力有限的,我不能夠把我所有喜歡的文學作品都譯成瑞典文。我選的不是個別作品,我選的是一個作家的著作。

    特朗斯特羅姆和莫言一樣對自然感興趣

    羊城晚報:您認為特朗斯特羅姆和莫言有沒有共通點?

    馬悅然:我喜歡莫言就是因為他非常會講故事,去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他不講故事,他寫詩。但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跟莫言有一個相同的地方: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60歲的時候寫了《記憶看見我》,他寫他小時候的活動;莫言寫了很多關於他小時候的故事;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一個博物館,他對動物很感興趣,他住在一個海島。莫言也同樣對自然界是非常感興趣的。莫言看過我翻成中文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一些詩,莫言非常欣賞。

    羊城晚報:有些人已經翻譯過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作品,您為什麼還要翻譯呢?

    馬悅然:我最早是因為讀了《生活的藝術》喜歡上中文,並且對道教和哲學非常感興趣,便到圖書館把《道德經》、《莊子》借來讀。道德經有100種英譯本,《水滸傳》有4種英譯文,每一個翻譯家有他自己的看法和方式來翻譯一部著作。我知道有翻譯家把他所寫的東西譯成中文,比較他們的譯文,就會發現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你會發現有很多錯誤。所以,我需要自己譯一個版本。

    羊城晚報:在別的譯本中,感覺特朗斯特羅姆的筆觸很硬朗,但您的譯本的筆觸有一種柔軟在其中,原作的感覺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馬悅然:詩人就是一個很溫柔的人。我和托馬斯是非常好的朋友,我頭一次跟托馬斯見面是1966年,我們從那個時候起就常常在見面,我也翻譯過他詩的一部分,把它翻譯成英文,像1983年出版的《狂暴的廣場》,一出來我就翻譯成英文。所以,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托馬斯在1991年中風了,不太能講話了,通常只說“要”、“是的”、“好”、“可是”,但是還是能夠跟他談話,因為他的妻子在他旁邊,如果托馬斯說“是的”,說明他妻子的說法是對的,要是講錯了,托馬斯說“可是”,然後他的妻子就得重新解釋。

    羊城晚報: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書中有很多海的意象,有一種很寒冷和蕭瑟的感覺,瑞典的自然對他的詩是不是有很大的影響?

    馬悅然:對,他對海的感情非常深的,因為他祖父是Navigator,住在一個海島,托馬斯每一個夏天都住在海島。他的祖父在的時候,是他最好的朋友。因為祖父跟海的關係是非常深的,所以海的對托馬斯最重要的。

  • 4 # 72變

    中國有一位國學大家,曾經四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他竟是個發明打字機的物理狂徒~很多小夥伴對此表示不解,我來給大家講解下吧:

    初聞林語堂,是在研讀《京華煙雲》的文學課上,得知他因此作共獲得過4次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心中泛起了敬仰之情卻也未曾深探。

    直到三年前,“好男人”文章出軌事件引爆當時網路,其妻馬伊琍以一則“且行且珍惜”的微博,贏得無數網友的好感的同時也掀起來網路造句大戰。我才想起“人生不過過如此,且行且珍惜”的原句是出自林語堂先生的《人生不不過如此》一書,對林老的敬仰又增深了一些。

    其實林語堂先生的造詣可不單單在文學作品上,今天二姐就一起探究一下林語堂先生的另一個稱謂——“中文打字機之父”。

    林語堂先生自幼熱衷於透過擺弄機械來進行發明創造。當時還在讀小學的他,剛剛懂得虹吸管原理,就思考如何能利用此與原理使井水能自動流入到花園中進行澆灌,從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改良了水井的吸水管裝置。步入中學的他,只因為在物理課本上看見了活塞引擎圖,就萌生了當物理老師的念頭。

    雖然年輕時的林語堂因為偶然的原因唸了文科而未入理科,但他曾經說過:“如果等我到了五十歲那一年……我忽然投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當學生,也不足為奇。”其實這句話最後也算應驗了,雖然林語堂沒有去麻省理工,但他到知天命之際時是在美國研製中文打字機的。

    林語堂精通外文,多數成名作品是用英文寫成的。因為當時並沒有實用的中文打字機,只能用手執筆寫稿,費時又費力,而用英文打字機進行寫作,非常便捷省力。於是他決心設計製造一部便捷易用的中文打字機,以造福我中華的中文作家。

    從1916年起,林語堂就開始研究中文打字機所需要的檢字法。1931年,林語堂完成他的中文打字機設計圖,但因缺乏資金,未能進行研發製造。1935年,林語堂旅美生活,短短几年通過出版暢銷書累計得到的稿酬超過10萬美元,這在當時可算是鉅額財產。

    此時林語堂覺得已有足夠的資金能製造他的中文打字機,於是開始徵僱高階技工,按照他自己的設計圖來製造中文打字機。

    當時的林語堂為了完成研製中文打字機的夙願,起早貪黑的在他美國的書房裡繪製草圖、排列漢字、拆改鍵盤……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在《林語堂傳》中描述了這段生活:抽著菸斗的林語堂“就像著了魔似的”瘋狂地研製著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全心投入到打字機的研製過程中去,但未料製造費用遠遠超過他的預估。但他沒有放棄!林語堂為了堅持完成印表機的製作不惜傾家蕩產,甚至大筆舉債,終於經過30多年斷斷續續的研究,在1947年製造出了由他自己命名的“明快中文打字機”。

    林語堂於1946年在美國申請專利,1952年,取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

    其實在林語堂之前,中國已經有了打字機。中國第一臺中文打字機是由商務印書館於1919年製造的,當時被譽為“舒式打字機”。打字機配有一個常用字盤,有2500個印刷鉛字;還有一個備用字盤,3040個生僻字按照使用的頻率依序放置。打字機以《康熙字典》檢字法分類排列,打字員要經過3個多月的專業培訓才能上崗,其操作困難效率低下。

    而林語堂的“明快中文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長18英寸,採用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短短六十四鍵就取代了龐大的字盤,每個字只需要敲擊三鍵,每分鐘就可打出五十字,而且此打字機不需要經過複雜的訓練,任何人透過簡單的學習後都可以進行操作。

    當年很多人都想發明中文打字機,有的公司在研發的過程中破產了,有的發明人沒有形成最終的正式產品,而林語堂不惜傾家蕩產,最終歷經多年研製成功。

    對此,我想起林語堂先生的一句話:

    “一點痴性,人人都有,或痴於一個女人,或痴於太空學,或痴於釣魚。痴表示對一件事的專一,痴使人廢寢忘食。人必有痴,而後有成。”

    其實,二姐還是更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句話: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

    願每個人都能成為人生的主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夜飯是新的還是舊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