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三個洲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按照經濟發展水平這三洲是發展中國家最多的地區。為什麼在現行經濟發展中,拉美與非洲卻遠不如亞洲?
12
回覆列表
  • 1 # 迷失在耶路撒冷

    主要貿易航線的匱乏:東亞地區有眾多海上航線互連互通。即使在中國和日本交戰時,兩國也有著很深的貿易聯絡。沒有一個非洲國家和鄰國有這麼深遠的貿易關係。而南亞國家也有著同樣的問題。

    內陸國家眾多:各大洲中,非洲地區的內陸國家佔比最高。當涉及到食品資源和國際貿易問題時,內陸國家就會完全被限制住。像南非、奈及利亞、肯亞、埃及、摩洛哥、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些處於海岸線上的非洲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也相對靠前。

    荷蘭病現象。“荷蘭病”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這是一個“成也資源、敗也資源”的“資源詛咒”悖論。正常情況下,你會認為擁有豐富的資源是件好事。然而,大多數擁有大量自然資源的國家都面臨著荷蘭病的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通常會導致在建設生產能力方面的疲軟。

    慈善機構。援助機構的問題在於為了獲取幫助,對外界所做的宣傳常常誇大,不良的導向對非洲而言是形象的破壞。

    援助機構對外的說辭是這樣的:一些不幸的、惶恐不安的非洲人民需要外界人士的幫助。這形成了一個無法打破的怪圈。即非洲人民無法維持生計—> 需要更多援助—>當地的創業氛圍受到打壓—>非洲人民無法維持生計。

    這樣的宣傳對國外企業和公司在非洲的投資形成了阻礙。你會和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做生意嗎?西方媒體導演的這一出貧困大戲對非洲而言,弊大於利。

    社會分裂極其嚴重。非洲地區的10億人口被劃分為62個獨立政治實體。除各種戰爭之外,這樣的分割局面還使得地理環境變得更加慘不忍睹。

    歷史問題。在殖民時代到來前,大多數中非國家都不具備完善的執政體系。雖然衣索比亞、埃及和西非國家有較為強大的君主政權,但是,多數中非國家卻沒出現過特別值得一提的王國。

    非洲大部分地區的農田土地貧瘠,土質也不適合農物耕作:在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之間,有一片非洲大草原和熱帶雨林。這使得非洲大陸上可以用來開展高效農業的土地少之又少。吉布地和西撒哈拉是熱帶沙漠氣候,幾乎沒有農耕。而那密比亞、波扎那和茅利塔尼亞境內,可耕地面積佔農業用地面積的比例還不到2%

  • 2 # qwer89154921

    非洲拉美的情況如何?或者說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如何?請看下圖。

    先來看一些比較樂觀的影象。

    甚至是初具現代化模樣。

    然而,是以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發展。

    而且在大宗商品的貿易裡,當行情好的時候一切都很好,不好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糟!!在該體制裡,許多人都在發著不義之財,而將迫切需要進行的改革拋之腦後。很多問題都能用錢搞定,像極了《紙牌屋》裡的情節。

    錯誤的

    正確的

    建立在商品貿易之上的經濟體制就有點像圖片中的這個小夥子。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整個紙牌塔就會土崩瓦解。

  • 3 # 任笑遙

    東亞不管教育制度再怎麼落後,東亞人對知識和下一代教育是沒有一個地區可以比擬的。李鴻章後代有個故事,文革時其各種成分不好、各種被搞,還是在當時四十還娶了個小十幾歲的大姑娘。人家女人就是愛才。夫妻兩個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培養的後代各種優秀。

  • 4 # 人生如戲一笑而過

    非洲需要鐵血人物統一整個非洲大陸,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政治體系,來抗橫世界對非洲人所有的不公平公正看法。非洲人口富裕,資源龐大,社會結構原始。只是因為歷史上沒有輝煌的文化,也沒有強大的人物信仰,所以非洲人現在文化思想觀念原始落後,包括他們的社會結構更原始。

  • 5 # RoyalTerr

    簡單扼要的答案是:

    曾經的非洲自然資源豐富,在當時的出生率和生產力條件下,非洲人不需要辛苦勞作,僅靠大自然的自然產出就可以維持相當的生活水平,這導致了整個社會走向散漫,無組織,創新無動力的一面。亞洲國家由於要集體通力合作才能獲得足夠的生活生產資料,因此逐步走向大一統的社會結構。

    前殖民時代,作為歐洲人的原料生產基地,非洲沒有發展自己輕重工業的動力和願望,因為作為整個商業圈的一員,僅靠生產資源就可以維持經濟。

    後殖民時代,歐洲人撤出非洲,多數非洲國家喪失了作為種植園存在的資格,又加上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最後由於醫療技術的相對進步,在出生率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失去了經濟來源。自然產出甚至少部分耕種都無法養活眾多的人口,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其依賴化肥等工業產品,但是他們沒有。所以各部族為了爭取生存空間開始大打出手,各種大屠殺大多發生在這個時期,並且由於美蘇和歐洲對非洲控制權的爭奪,各種先進武器大量湧入非洲,從而加劇了紛爭的烈度。

    現階段,沒有一個世界大國希望出現一個統一繁榮富強的歐洲,作為原料生產基地存在就好了,在大家的合力下,在黑人英雄曼德拉的幫助下,搞垮了南非,斷了非洲人唯一的一個強大政權。從此以後,就沒有以後了。

  • 6 # kkjp

    首先需要說明這兩區域搞經濟的不是根正苗紅的正主(人民)在自主性的進行,可以說正主自願或非自願的被排除出經濟活動~實際處於邊緣人物,都是些什麼人在搞經濟呢?或貪腐官員或輸送利益甚至價值觀甚至經濟控制權的掠奪型跨國公司,處於優良自然環境(只要把玉米木薯什麼的往地裡一丟根本不用搭理就能夠自然長出一年吃的食物)的國家沒有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絕大多數地方吃不飽飯)非洲就有這種國家,拉丁美洲則是幾乎所有優質人才財富(幾乎所有的發展潛力)都投奔美國懷抱想不窮都難,非洲相對沒拉丁美洲面對那麼狠的超級大國壓頭脫貧奔小康潛力不小,唯一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抓住歷史機遇了

  • 7 # 東平樓美

    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聰明加勤勞,是發展根本原因。非洲人特別是黑人,就是赤裸裸的寄生蟲,不可能有發展。拉丁美洲大部分是西班牙後裔,西班牙是早期最大殖民者,掠奪燒殺,攝取極大財物,它們後代起碼肯定是懶惰人,怎麼會想去工作勞作?

  • 8 # 豬頭山11111

    關鍵是無止境的戰亂,形成了惡性迴圈,導致經濟無法發展,想去非洲投資的大有人在,但是在那裡連最基本的生命權都無法保證,請問怎麼發展呢?

  • 9 # 東坡肘子02

    我認為是人種的問題,非洲和拉美的人普遍懶惰,導致他們經濟增長乏力。如果讓華人去南美建立一個國家,那這個國家肯定會很出色!

  • 10 # 你住山那邊嗎

    實際上能進入發達國家的還是東亞地區,東南亞國家也是拉美病,南亞人口密度大,人民懶惰,永遠也不可能進入到發達國家的。

  • 11 # 社會豬佩琪1008611

    非洲和拉美地區主要位於熱帶,以黑人和混血人種為主,不利於管理,氣候炎熱,不利於發展經濟,熱帶地區從古代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更別說現在社會了

  • 12 # 美洲觀察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不能把拉美和非洲相提並論。非洲的情況上面大家都回答的差不多了,我簡要說說我對拉美目前經濟發展步履維艱的看法。

    對於這個問題,大概從政治、歷史和經濟現狀來闡述。

    1. 政治

    拉美相對於亞洲和非洲等國家,算是相對民主的,除了個別國家,大部分國家領導人是透過正常的選舉當上總統的,拉美的法律也得到的比較好的執行,特別是憲法,總統到期該換也就換了。

    拉美國家按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分,大體上分為左派和右派,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階層,這兩派的執政理念也是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前面講到拉美的國家領導人大部分透過選舉產生,只要是民主選舉,政黨就不可能永遠執政,左派和右派總是輪流執政,也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國家政策的可持續執行,往往一個政黨上來了就會推翻上一屆的方針政策,然後樹立自己的執政政策,這個時間大概是一兩年。拉美國家的選舉通常是4-5年,到了第4年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都開始採取保守的態度,不會採取激進的經濟措施,甚至可以說最後一年為了安全著地,採取不作為的態度,拉美國家總大部分都是相對腐敗的,這主要是歷史給了足夠多的教訓,往往下一屆上來就清算上一屆。就這樣,前面兩年樹政策,後面一年保“身家性命”,留給他們真正開展拳腳去幹的時間只有一兩年,這能做出多大的成績呢?可想而知。

    2. 歷史

    拉美的歷史和亞洲、非洲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和大多數亞洲和非洲國家一樣,拉美也經歷了殖民時期,但拉美國家普遍在兩百年前就已經獨立。

    拉丁美洲也曾取得過亞洲正在經歷的發展態勢,比如巴西和阿根廷。

    巴西早在188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化程序。一戰期間,巴西工業產量增加一倍。到1920年,建起13萬多家工業企業,鐵路運營里程達2.7萬公里。在全世界經濟大蕭條、二戰鏖戰時,巴西在1930—1955年期間,工業年增長率近8%,工業產值佔GDP已經接近1/4。到1970年代末,巴西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擁有門類齊全的基礎工業部門,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就成立於1969年。隨後,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巴西在1948—1979年期間,GDP平均增長率達7.2%,其中,1968—1973年期間,更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被稱為“巴西奇蹟”。

    (1970年代的巴西聖保羅)

    在1970年代末,巴西人均GDP也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1979年,巴西人均GDP已經高達1901美元,同一年,“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南韓是1773美元。

    阿根廷更是在百年前就已經是發達國家,工農業發達,人家國民收入更是比法國都高,只可惜後來選出來一個貝隆當總統,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導致一蹶不振。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美聯儲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央行均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在這一背景下,借美元很便宜,開發石油很賺錢,很多拉美的發展中國家都開始借美元去開發石油,其中不少國家迅速跨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然而,進入80年代,美聯儲新任主席決定提高利率。而美元匯率和石油價格有種反向的走勢,美元一升值,石油價格就往下掉。從1983年起,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國家陷入債務危機。這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為這些危機國的債務進行了重組和展期,但也逼迫它們變賣掉一些國家資產,進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從那時起,拉美國家經濟發展一直沒有起色。

    3. 經濟現狀

    拉美的不少國家到21世紀初,人均GDP達3000美元左右,而中國此時剛剛踏入1000美元的門檻。但隨著拉美失業率持續攀升,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凸現和激化,社會動盪不安,群眾的抗爭此起彼伏,拉美也陷入了所謂的“拉美陷阱”。時至今日,拉美依然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致使經濟多年長期停滯不前。2018年華人均GDP首次超過巴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經典的老電視劇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