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似蓮花開48792206
-
2 # 馨睿奶爸影視剪輯
一家之言,聽聽就行了《周易》中,九為老陽,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周易》講究陰陽平衡,中和為貴,正如“否”卦一樣,兩個老陽相遇,也是不相往來和交通。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萬物不遂,不通不順。因此,重陽節不但不是個吉慶的日子,反而是個大凶的日子。為了破解這大凶的日子,重陽節多了好多的禁忌,形成了好多風俗。這些風俗有: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暢飲菊花酒、吃重陽糕、吃牛肉、吃蟹子。由於重陽節是個大凶的日子,人們在相互碰面的時候,不能說節日快樂。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陽,有“霜降遇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之說,在重陽節,不能生火煮飯。
-
3 # 武漢國灸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中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飲菊酒
菊花,是中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
4 # 夕陽58322697
重陽節在我們地沒有過多講究,古話說,九月重陽,移火進房,又言道:過了三個重陽才算貓,九月九日這一天把小貓罩起來,連續三年的這一天都一樣。這證明到重陽就進入了冷天,在這尊老的和諧的社會里,把重陽日定為老人節,就是對老人的提醒和關心,意思說冷天到了老人們應該保重身體。
-
5 # 心靈微語錄
明天就是重陽節了,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人認為數字“九”為老陽,農曆九月初九乃是所謂“兩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10月28日,人們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那麼就讓小編為你介紹,重陽節的習俗與禁忌。
重陽節節日禁忌
1、不能說節日快樂,登高原是避凶氣。
一年十二個月有六個奇數六個偶數,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節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都集中在奇數上,它們分別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數日數奇奇相逢。一月又稱正月,正月正是傳統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規的節日。三月三是沐浴節,接著就是清明節,五月五是端午節,七月七是乞巧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九月九是重陽節。十作為從頭開始,已經是數字的結束,後面的也不被人們所重視。由此可見,熱熱鬧鬧的傳統節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數之上,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凶氣、戰勝凶氣而設立。
奇數又被認為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是大凶日。這一天的儀式活動是登高、賞菊、飲酒、吃蟹。登高是本質意義,後三者是附加活動。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相傳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傳說裡有生動的描繪,道士費長房告誡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辦,晚上回來見家裡的豬羊都已死去。這個故事形象地說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兇。這一天的另一個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和艾草一樣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偽裝的意義。王維《九月九日懷山東諸弟》中,“遙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記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動。它強調的是全家躲避,要數一數是不是丟下了一個人,丟下者就會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見,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稱為節日,舉行特殊的儀式和活動,是人們為了保衛生命的積極措施,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淡化了避兇的禁忌內容,而保留了形式意義,節日逐漸成為單純的喜慶。所以,在這個原本是辟邪的日子裡,說上一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陽節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孃家,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的說法。
重陽節為什麼不能回孃家
重陽節是女兒節,按照過去的規矩,比如說《帝京景物略》,按照這本書的規矩寫,“(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咱們山東各處都有女兒節,比如說我們以咱們濟南為例,在濟南以東地區,膠東半島地區,重陽節要給女兒節送花糕。
膠東的送的叫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魯北地區,送的是什麼呢?不僅要送糕,還要給閨女送什麼?送服裝,添冬裝,怕女兒在人家受氣。濟南以西地區,魯西北地區,那就不一樣了,魯西北地區呢,要請人家回孃家吃,不是送。
相反的,魯西南地區是什麼呢?滕縣一帶,女兒可以回家來,但是嫁出去三年之內的閨女不能回孃家,這天不能回孃家。三年以後,你可以年年的重陽節回孃家,但是三年內你這天不能回。這是各地不一樣。
但是像昌邑,昌邑那個地就不一樣了,昌邑那個地不是吃這個,吃臘蘿蔔湯。孩子一邊吃一邊說,叫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真城(音)一帶呢,吃焦餅,供財神。財神吃完了,涼了自己再吃。都不一樣。想要了解各地更多關於重陽節禁忌的的知識,歡迎百度(食光記憶老薛),邀您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3、某些地區還有重陽節忌同床的說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4.忌送菊花,因為那是祭花。
5.忌穿著豔麗,重陽節當天不宜穿著過於豔麗,否則給人以浮誇輕佻,不尊重先人的感覺。
-
6 # 美食理想
重陽節的時間是農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節、茱萸節,今又以此節為敬老節。曹丕《九日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是日有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和茱萸酒、吃重陽糕等習俗,而酒糟蟹、羊肝餅、九品羹和毛豆等也是古代重陽時的應時食物。
古代重陽糕的花色品種很多,如菊花糕、永珍糕、獅蠻糕、食祿糕、花糕等。重陽糕除作祭祀祖先、饋贈親友之用外,還因“糕”“高”同音而用於祝吉。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制無定法。吳自牧的《夢粱錄》載:重陽糕“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又載:“麵餅種棗慄其面,星星然,曰花糕。”《清嘉錄》則說:“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陽糕。”呂希哲的《歲時雜記》又說:“重陽尚糕時……以棗為之,或加以慄,亦有用肉者。”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其品種、成份、形狀雖然不一,但都有含多種果料、品質鬆軟、蒸制而成的共同點。
重陽日“持螯、酌酒、對菊”一直是古今人們心儀的樂事,重陽之宴又有“茱萸會”之稱。菊花酒的做法有兩種:一是於菊花盛開之時,最好是重陽日,採菊花的莖、葉晾乾,後加入米、麥中釀酒,到來年重陽飲用;二是在酒中放幾片菊花就成了,也可再加入茱萸。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卷五》中說:“今世人以菊花、菜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
7 # 東家APP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
重陽節歷史悠久,具體的起源已經不得而知。但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我們可以在流傳的史料中,找到幾個關鍵詞,來體會一下華人對於重陽節的情感。
(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在重陽,我們祭天祭祖,感謝恩德。
(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
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
因此,在“內火”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在重陽,我們敬畏天地,為火神送行。
(三)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同時重陽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在重陽,我們歡聚宴飲,祈求長壽。
(四)
關於重陽節,最令人熟悉的莫過於王維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重陽,我們登高望鄉,思念親人。
習 俗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祭祀天地,祭祀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
如果說清明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迎接自然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告別自然的節日。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自魏晉期,重陽的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對於自然的崇拜與死亡的敬畏,成就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登高避災之說法始於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避災的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用“諧音梗”這種東西,應該是父母對子女最質樸的愛了。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可佩戴。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和老人產生了強烈的關係。
1988年,中國將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2013年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敬老,已經變成了整個中國社會的集體共識。
但真的是這樣嗎?
重陽節節味淡漠,很少有人會刻意要去過這個節日。而今年的重陽節又恰逢工作日,我們甚至不能回家陪伴老人度過這樣簡單的一天。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有方之遊,成為了我們義無反顧離家的理由。家,好像是一個預設的客觀存在。在印象中,家和家人似乎永遠不會消失。
美國作家 Paul Bowles 有過這樣一段話: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做一座永不幹枯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會限於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真的。你會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個特定的下午,某個成為生命深深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象自己的人生。也許,也就四五次吧,甚至沒那麼多。你會看到滿月升起,也許,20次。然而,這一切看似都是無限的。
一切的習以為常,總有一天會變成我們無比懷念的過去。
今天的重陽,也正如那輪滿月。
回覆列表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