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崎峻戰史
-
2 # 帆今
因為國土面積太小,海軍還是以進攻性武器痴迷,小日本鬼子的想法只要它戰列艦造的堅不可摧,艦炮火力強大“”在海上就處於無敵狀態,它認為艦載航空兵要受多種因素考驗,而且殺傷範圍有限。包括後期的蘇聯把整套,導彈發射系統都搬在航母上,*航母就不需要過多依賴護航編隊、但航母重量增加,面積和速度明顯減小。機動效能下降,護航編隊航母戰鬥群。美國在二戰中就發揮到了極致,考驗了效能優越
-
3 # 大白艦隊
日本二戰所有戰列艦都是戰前製造的,珍珠港展示出航母巨大威力後,日本所有海戰都是以航母為中心的,直到航母耗盡。
所以日本海軍並沒有迷戀大艦巨炮這回事。
-
4 # ss果汁
19世紀和20世紀人們的慣性思維就是大炮鉅艦的時代,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借鑑塔蘭託戰役,英國以航母艦載機空襲義大利塔蘭託,打的都是固定目標,而珊瑚海海戰則是開創了海戰新紀元,航母對航母的海戰,儘管雙方都意識到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決定性武器,但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思維依舊影響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是長門號戰列艦,到中途島海戰的時候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是大和號,縱觀整個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旗艦始終都是戰列艦。而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之後旗艦都是航空母艦,因為珍珠港戰役美國海軍戰列艦幾乎全軍覆沒,所以只有依賴航母戰鬥群。
-
5 # arrowroothover
第一,日本的戰列艦都是二戰開戰前建造的,不可能回爐再造。第二,二戰開時候不少未完工的巡洋艦和戰列艦都被改造成了航母,可見日本還是非常重視航母的。第三,日本並不缺乏航母,而是缺乏飛行員,而日本緊張的石油供應,導致無法大規模培養飛行員。最後,美國倒是在戰爭期間繼續建造戰列艦。
-
6 # 地中海的老水手
你得看本子對美國海軍的戰略是什麼?九段漸減,所有的戰艦都是以此戰略為圭臬而設計的,空母只是在漸減邀擊襲擊美國艦隊的,真正的決戰還是要戰列艦去打,不過最後被漸減的是本子自己
-
7 # 喵喵次元
日本迷戀大艦巨炮這個說法並不真實,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的全部戰列艦都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前建造完成。比如號稱世界第一的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與武藏號,就是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當天完成海試,並在半個月後服役日本聯合艦隊。
而在這之後,日本先後建造了22艘艦隊航母與護航航母,沒有建造任何一艘戰列艦,反倒是不少戰列艦、巡洋艦被改建成了航母,比如大和號的三號艦信濃號都被改裝成航空母艦,儘管信濃號在處女航中就被美軍潛艇擊沉。反倒是美國,在珍珠港之後,開建了8艘衣阿華級戰列艦、8艘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和若干阿拉斯加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多艘蒙大拿級超級戰列艦。雖然最後只建成了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與8艘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以及多艘阿拉斯加級戰列巡洋艦。因此,說珍珠港後日本依舊迷戀大艦巨炮,這是站不住腳的。
但日本為什麼輸給了美國呢?首先是造船工業的遠遠落後,我們來看一組資料:從1933年到1945年,日本總共建造、改裝艦隊航母、輕型航母與護航航母25艘,其中艦隊航母只有11艘。而美國在二戰期間,則建造了多達150艘艦隊航母、輕型航母與護航航母,其中艦隊航母就有26艘,已經超過了日本航母總數。所以,日本聯合艦隊,完全是在挑戰自身十倍實力以上的美國海軍,大敗虧輸也是理所應當。
第二則是飛行員的數量限制。同樣是工業落後,日本根本無法像美國那樣全民普及飛行技術,廣泛建立飛行俱樂部,因此飛行員的培養上只能走質量路線,儘可能培養更多的高精尖的飛行員。但是這樣的飛行員培養體系,一旦陷入大戰,消耗戰,會立即走入入不敷出的尷尬局面,其結局,只能是飛行員的數量越來越少,飛行員的平均素質也越來越低。當最後一批有經驗飛行員消耗殆盡時,航母戰鬥群也就基本上宣告失去全部戰鬥力,淪為廢鐵。反觀美國,憑藉強悍的工業,美國國內足足有20萬飛行員儲備,是日本的20倍以上。因此,美國就算是在早期的戰鬥中吃了虧,也能迅速將飛行員團隊補足,還能夠從中悠然抽調王牌飛行員回國擔任教官,加快飛行員培養效率,提高飛行員質量。
也就是說,戰爭只要進行到一定的程度,美國就能保證自己的海軍航空兵既能在數量上淹沒日軍飛行員,也能在質量上碾壓日軍的海軍航空兵,所以,日軍戰敗,也就成必然。
-
8 # 東望臨江
嚴格意義上的以航母為核心的海戰是珊瑚海海戰。偷襲珍珠港只能算是海軍航空兵的對陸攻擊。至於日本為何迷戀大炮鉅艦,往大的說是因為其民族性就是個戰略矮子,細節控。往小的講,日本等級森嚴 ,海軍的戰略決策者絕大多數都是艦炮科出身,航空兵出身的軍官對於戰略決策影響僅限於戰役層面。即使像山本五十六這樣對於航空兵很重視的高階將領,也僅僅是將其看作大炮鉅艦的重要補充。中途島海戰的佈局已經說明他對於大炮鉅艦的重視程度遠超航空兵
-
9 # 核動力印鈔機
回答的這幾個答案都比較牛,你們是從那裡瞭解到的?提問這個問題的人也是腦袋有坑。 多查些資料在提問可好? 否則就會出現這種原則性錯誤。
-
10 # 渝採風
日本海軍在“大艦巨炮”時代贏得了一場海戰的勝利,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以“大艦巨炮”唱主角,而海軍航空兵部隊確是一個新興的兵種,就日本海軍而言,他們的培養海軍航空兵的制度就嚴重製約了他們海航的發展,每年就那麼可憐的十來個人或二三十個人能成為海航的飛行員,就算他們能從“珍珠港”裡發現艦載機的威力及實用性,他們也沒有能力再培養海航的精英力量了,充其量也就是一大批“神風”而已。
-
11 # 勤似皇
一戰就有航母,然而真正集中使用航母的還是日本開始的。偷襲珍珠港的戰略目標是美軍航母,然而美軍航母的意外離港,使日本未能完成目標,第三波攻擊也就放棄。記得當時山本五十六面對這個結果,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不能擊沉美軍航母,日本沒了先機,太平洋海戰註定失敗。這說明日本是真正意識到航母的作用。中途島一戰之所以成為太平洋海戰的轉折點,就是日本失去4艏主力航母。個人覺得最早重視航母的還是日本,出現這樣的結果還是國力不濟。
回覆列表
謝邀,說一點個人看法。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日本海軍強烈的思維慣性,二是日本海軍內部的派系鬥爭。首先,在日本海軍歷史上的兩次重大勝利: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海軍都是透過艦隊交戰削弱或摧毀了對手的海軍主力,從而奠定了勝局,因此透過一場戰列艦隊之間的主力決戰決定戰爭勝負成為日本海軍戰略思想的核心,同時這也是當時馬漢提出的海權論中的主要觀念,其實當時很多海軍強國都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包括美國海軍,如果沒有珍珠港,美華人的打法估計也和日本差不多。但是,日本人對大艦巨炮主義的執著要比西方對手更加強烈。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將美國列為頭號假想敵,所有作戰計劃都是圍繞艦隊決戰制定的,從一舉決戰到漸減迎擊,莫不是如此,即便是航空母艦、潛艇這些新型力量出現後,也不過被視為戰列艦隊的輔助力量,其作用是在艦隊決戰之前消耗對手而已。大多數日本海軍高階指揮官對於戰列艦決戰理論的執念是根深蒂固的,若不是山本大將的堅持,珍珠港奇襲計劃絕對不會在軍令部透過。即便是航空兵在珍珠港取得大勝,日本海軍高層依然堅守艦隊決戰的觀念,畢竟手裡有十餘艘戰列艦,還有號稱世界最強的大和艦,如何使用這支力量在日本人看來只有進行艦隊決戰。可以說,以戰列艦為中心的作戰思想已經在日本海軍中極端固化了,以至於很多高階軍官在脫離這個框架後居然不知道該如何去作戰。
日本海大海戰的勝利和東鄉大將的英武形象其實在後來成為日本海軍進步革新的最大絆腳石。
其次,日本海軍幾乎從建立之初就存在激烈的派系之爭,從出身資歷、部隊歸屬到造艦理念、用兵思想,幾乎什麼都能劃個界限,各立山頭、你爭我奪,從最初的薩摩系與非薩摩系,到後來的條約派和艦隊派、直至後來航空主兵派和戰艦主兵派,還有親德派和知英美派等等。山本大將屬於條約派、航空主兵派和知英美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海軍高層中主要職務依然被艦隊派和戰艦主兵派所掌握,尤其是軍令部總長始終把持在艦隊派人物手中,這對於山本為代表的航空主兵派貫徹航空主兵理念製造了極大的阻力,而且海軍中論資排輩的做法和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也讓山本等人難以施展,最典型的例子,率領機動部隊奇襲珍珠港的南雲忠一就是艦隊派,對航空作戰是個門外漢,受到軍內派系鬥爭的掣肘,山本想要建立以航母為中心的作戰體系相當困難。至於中途島海戰的排兵佈陣,其實山本根本就不指望戰列艦能夠參戰,他的主要計劃還是以航母摧毀美軍航母,到時讓戰列艦打掃下戰場,算是給艦隊派那幫鳥人一點面子,滿足一下他們建立功勳的願望。如果真的想以戰列艦為主力,就應該把戰列艦推上一線,在航空兵掩護下炮擊中途島,可是山本沒有做這樣的部署,本身就說明他對戰列艦與航母交戰的基本態度,以艦炮打航母,那是沒戲的!
山本大將雖然認識到航空兵的威力,但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無力徹底貫徹航空主兵理念,最後還得依靠美華人來打醒那幫冥頑不靈的戰艦主兵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