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薌薌蝸牛

    原生家庭,顧名思義就是原本生下你的家庭單位。每個人都有其原生家庭,而每個人的父親和母親又都分別有兩個原生家庭;所以談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要帶著同理心看到我們父輩母輩的原生家庭;因為我們原生家庭的形成撇不開父母,而父母本身的原生家庭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又有著直接影響。簡單點說就是假如你的童年不幸福,追溯原因其一在你的父母身上,其二在你父母的原生家庭上。說到童年不幸和原生家庭的影響,我的腦海裡一下子蹦出來我的表妹。她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而她自己的婚姻生活也是岌岌可危。父母離婚後,她被判給了自己的父親,而母親也從此遠走他鄉。她的童年極度缺愛以及安全感,轉移到如今她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表現出極度沒有安全感和家庭歸屬感。而她現在也是外出他鄉工作,留下了自己剛滿一歲的女寶。生活好像在輪迴一般,叫人哭笑不得。

    從來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與原生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相處模式決定了我們與未來配偶間的相處模式。所有的和風細雨或劍拔弩張都不是無言無故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假若我們的童年已經不幸如何翻盤?我個人覺得所發生的不幸沒有誰有能力幫你翻盤,但黑色的過去已經過去,燦爛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三個字:向前看!怎麼看?

    第一,可以擁有假性翻盤;這種翻盤不體現在個人的直接得失上,因為就個人而言已經不幸;但為了自己明天的生活狀態獲得純淨安寧或我們的晚輩有個更和諧的原生家庭,首先你要接納你的既定不幸;只有接受才能談及改變。

    第二,要同理自己的父輩母輩從他們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內傷和不幸;沒有誰的成長是沒有傷痛的!我們的父母也無例外。既然父輩母輩也有他們的傷痛需要療愈,也有他們的日子需要過活,那咱們何必為難自己,為難親人?!不要沉浸在對原生家庭的埋怨中不能自拔,因為這是一個死迴圈,冤冤相報何時了。

    第三,嘗試說服自己同那個帶給你傷痛的人或事並進行一個又一個和解;和解不是為了原諒而是療愈自己的傷痛。另外這種和解從來不是一次成功,需要一次又一次與自己內心進行對話,矛盾反覆,直到真正的和解釋放。

    家人不能選擇是最恐怖的事;而我們每個人都還有機會決定今後怎麼對待他們。因為世間事的因果太可愛。

  • 2 # 冷色

    童年不幸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形成,對婚姻的影響也是必然的。有些人一生都在與不幸的童年留下的陰影做抗爭,有時你會戰勝它,有時又會被它喑中引領。既便你認識到它的存在,但你窮其一生依然無法完全消滅它。

    所以每一對父母都要認識到這一點,看護好你的孩子,不要讓他受到傷害。經營好自己的婚姻,讓孩子在溫暖有愛的家庭裡健康的長大。

  • 3 # 郎媽愛成長

    什麼是童年不幸?

    大而言之,成長環境有人傷害,沒人愛。比如父親酗酒家暴,母親冷漠懦弱;比如父母早亡,孤苦無依;比如長期虐待。小而言之,突發事件,如後天致殘、性侵等。

    童年不幸會影響婚姻嗎?

    童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會影響整個人生,包括婚姻在內。因為童年不幸,所以婚姻不幸嗎?不一定。童年幸福的人,婚姻一定幸福嗎?幸福的童年對幸福的婚姻幫助很大,但是也不一定。

    童年不幸為什麼會影響婚姻?

    婚姻本質上是一種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核心是愛。童年學會相親相愛,自然在婚姻中相親相愛。反之,經營婚姻可能十分困難。

    童年不幸可能導致心中少愛,多傷痛恐懼

    正面管教中有一個活動叫“愛之蠟燭”,展示了愛的流動:媽媽有一隻愛的蠟燭,遇到爸爸,點亮爸爸的蠟燭,媽媽把愛給了爸爸,蠟燭還是同樣的光亮,媽媽的愛沒有減少。媽媽點亮孩子的蠟燭,把愛給了孩子,媽媽的愛還在,沒有減少。孩子也可以把愛給爸爸媽媽,孩子的愛也沒有減少。當愛在家庭裡流動,每個人的愛都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當愛停止流動,愛被消耗掉,越來越少。童年的不幸就好像一場颶風,吹滅了愛的蠟燭,孩子的愛沒有來源,只留下一點點火種。如果長大成人之後,心中的愛沒有再次點燃,只有一點點小火苗,也許會特別渴望得到愛,卻無力付出愛,因為他的愛真的不多,自己都不夠用,怎麼能給愛人呢?如果夫妻雙方都是這樣渴求得到愛,一味索取,可能會彼此怨恨“為什麼不能給我愛”。如果一方渴求愛,一方能夠給予愛,並且點燃愛,讓愛流動增長,婚姻會幸福滋潤。

    經營幸福的婚姻,需要無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信賴。對於童年受過傷害的人來說,這兩樣卻是最難的。因為他的不幸經歷教會他,愛和信任只能帶來背叛和傷害。為了保護自己,為了拒絕痛苦,不能愛人,也不能相信人。於是他陷入了這樣的死結:想愛,不敢愛,永遠渴求愛。

    難道沒有解決辦法嗎?

    有辦法的,去愛去信任就好了,去接近能夠愛和信任的人就好了。婚姻中,愛對方,信賴對方。就像那個說法“選擇一個好人,耐心的做個好人”。如果還不行呢?給自己一個期限,堅持下來,如果還沒有起色,可以換人了,離開並不是最壞的選擇。

  • 4 # 育兒莫唐捐

    一般來說,人在童年的經歷會對成年後的婚姻戀愛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的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驚人的相似。

    西方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的三個時期經驗與成年以後親密關係中表現的人格型別有:

    一、 依戀期:0—18個月) 兒童:對遺棄的恐懼VS成年:依戀型人格 兒童:對拒絕的恐懼VS成年:孤獨型人格 二、 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兒童:對被控制的恐懼VS成人:迴避型人格(“花花公子”型別)兒童:對失去的恐懼VS成人:追求型人格三、 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兒童:對羞辱的恐懼VS成年:古板的人格兒童:對被忽視的恐懼VS成年:順從型人格兒童:對失敗的恐懼VS成年:強迫性競爭型人格兒童:對競爭的恐懼VS成年:巧妙的妥協型人格

    內容引用來源:中華心理網

    婚姻關係是成年男女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如果夫妻一方在童年時候遭遇不幸,被遺棄、被恐嚇、被羞辱、被忽視等等,很可能會造成其在自己的婚姻關係中沒有安全感,或者在夫妻關係中形成討好順從、強勢索取等表現行為。

    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當事人的童年經歷。

    所以,為了孩子今後的人生,父母家人還是要儘量給孩子一個幸福溫暖的童年,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面對自己成年後的婚姻生活。

  • 5 # 親子陪伴蘭怡C

    我覺得童年不幸會影響婚姻的,比如說有的小孩從小生活在那種經常爭吵的家庭裡面,還有就是父母因為爭吵而離婚的那種單親家庭裡面。

    他長大了可能就會對婚姻產生恐懼,甚至會有一種不想結婚的想法,所以說作為大人來說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想要一個美滿的人生就要學會去經營家庭不要去吵也不要去鬧,大人要為孩子考慮去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 6 # 張德芬

    你童年的創傷,會在婚姻裡被“啟用”

    結婚以後,兩個人關係一穩固,各自童年經歷的創傷,以及和原生家庭父母關係中的痛點,幾乎都會在婚姻裡面被“啟用”。

    因為人類大腦的發展,是從爬蟲類的腦,到哺乳類的腦(兩個加起來統稱舊腦),然後進化出大腦皮質層(新腦)。

    舊腦負責直覺、本能、情感,新腦是掌管理智的。

    人們親密到一個程度,新腦就不由自主地會懈怠、鬆弛,任由舊腦掌管我們的親密關係。

    這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把最惡劣的一面呈現給最親近的人看,在外面人模人樣的,回家後的嘴臉和外面就完全不同。

    舊腦儲存了童年的各種記憶,尤其是不美好的、痛苦的、受傷的,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被伴侶激發起童年時候最痛的傷口,並且以童年同樣的應對模式,或是童年想要、卻沒能或沒敢做到的方式去迴應對方。

    這個時候,新腦通常是進入休眠狀態的,真可惜。

    所以說,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在親密關係中,重現童年和親密大人的互動模式,如果模式健康、正常,那就沒問題。如果不健康,甚至病態,那麼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就不自覺的會在親密關係中,重複同樣的模式。

    一方面是他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親密。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內在,可能需要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療愈童年未能面對、接納、了結的傷痛。

    比方說,對父母有很深的怨怒的人,都會不自覺的在親密關係中,把怨氣帶到配偶身上,結婚一段時間之後,甚至看到對方身影都會覺得厭惡。

    這就是婚姻中最糟糕的磨合期,其實過了這一段,也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小時候被父親冷落對待的女孩,長大以後可能會有自虐傾向——始終對追求她的男人沒有興趣,而會被冷漠、高傲的男子吸引,重複在父親身上那種被冷落、忽視的痛苦。

    因此,我的觀點是,除非是那些命中姻緣很好的人,否則,把心思、情感、存在感刷在親密關係上的人,是最為得不償失的。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花同樣的精力、時間在“非人”事物上,也就是說,用心去學習一門技術,研究發明一項產品,發展事業,建立一個實體的東西,鍛鍊雕塑自己的身體,那麼你的收穫是非常靠譜、實在而且有保證的。

    真正的成長,是不依賴別人提供幸福

    有什麼辦法讓“婚後童年創傷爆發應激障礙”的現象能夠減緩呢?

    當然,我們會說,自己需要成長。如果你能脫離自己孩童時期的那種受害感,認可到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言語、感受負起大部分的責任,那麼,這種應激障礙就會獲得減緩。同時有意識的讓自己的“新腦”在每次衝突當中發揮作用,不要打烊了,這也是很有幫助的。

    很多人為了婚姻問題來上課,其實,是想學會改變對方的招數,這種情形,就會造成表面上的改變,藉此來“誘發”對方的改變,如果一段時間之後,對方還是不改變,就會埋怨說,我都成長了、改變了,怎麼他不變啊?

    親愛的,這不是真正的成長。

    真正的成長——尤其是有助於婚姻的成長,是認清你無法依賴任何人“提供”給你幸福。

    你必須要去尋得自己的“一手幸福”,找到那種情感上不依賴他人,而能夠自給自足的快樂。

    因為沒碰到讓你覺得值得為他犧牲單身的快樂的男人,所以寧可單著,這種狀況是最美的,不是嗎?

  • 7 # 聽說吧心理諮詢

    一份長久穩定的婚姻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很多時候即使兩個人因相愛而結婚,婚後的生活也會受到自身以外的人的影響。那麼,在我們的婚姻中,有哪些人會影響我們的夫妻關係?

      一、自身錯位

      夫妻關係中我們本應該是兩個平等的人,但婚姻中的某人站錯了位置,表面上看是夫妻,而內在卻變成了父女或母子的關係,這種現象被稱為伴侶變父母或伴侶變子女,這種情形被稱為“錯位”。當錯位發生時,婚姻就容易出現問題。如果妻子扮演了母親的角色,男人就會像孩子一樣難以成長,依賴母親,順從“母親”,變成一個“小男人”,妻子一方面為丈夫依賴自己感到安全,但一方面也為丈夫的軟弱難以依靠感到憤怒不滿,而一旦丈夫變強大了就想反抗“母親”,就會到外面尋找聽自己話的小女人。

      二、父母的關係的影響

      婚姻關係會受到父母關係的影響,很多離婚案例的起因居然是某一方父母關係的結果。父母對我們婚姻的影響一方面是婚姻模式的遺傳,如果某一方的父母關係不好甚至經常吵架,那小兩口通常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父母的婚姻關係、模式會遺傳給下一代。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我們跟自己的父母界限不清,彼此糾結纏繞,就容易把對父母的愧疚、責任感帶到自己的婚姻中,比如要求伴侶和自己一樣孝順自己的父母,父母不開心時自己也不開心等等。

      三、前任的影響

      前任不僅影響我們的戀愛關係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婚姻,使現任婚姻無法緊密和幸福。我們通常以為,我們之前的伴侶(尤其是性伴侶)在分手以後就會徹底離開。但是,在心理方面,分手的前任伴侶並未真正離開,他們的影響一直存在。我們總會在有意無意中拿現任和前任比較,現任的某個舉動也會引起我們對前任類似的情緒反應。比如說,你的前任曾經用冒句話傷害了你,當你的現任在無意中說了類似的一句話時,你往往會非常憤怒、傷心,覺得自己怎樣又找了個一模一樣的人。當你看到這份影響,知道自己的情緒反應是針對前任而不是針對現任的,前任的影響力就悄然變化和消失了,留下的是現任關係的和諧幸福。

      四、離世親人的影響

      如果說以上幾點是你沒想到的,接下來這一條就是你更難以理解了,婚姻關係的好壞尤其受到一種事件的影響,甚至能決定婚姻關係的存續。那就是死亡的影響,你曾經流產、墮胎、夭折的孩子或者意外死亡的家庭成員,他們看似已經死亡,早已不在人世,有時甚或你已忘記和難以記起,可是不論你忘或沒忘、記或沒記,他就在那裡,就在那裡悄然的影響著你們的關係,或許對你們是一種祝福,或許對你們是一種詛咒。離世親人的影響會導致了許多婚姻的破裂、離異,甚至一次又一次的結束婚姻而無法找到原因。曾經有一位女士因為婚姻的問題而來求助,但婚姻諮詢師瞭解到在她小的時候見證了她最親的哥哥的病逝,後來又遭遇父親的離世,因此,她覺得自己最愛的人都會被自己害死,因此不敢跟自己的丈夫親密,以防對方會“死”而讓自己又一次經歷喪失親人的痛苦。

      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人或事,遭受一些創傷,如果我們自己不去察覺,不去修復,那麼這些創傷就會一直存在,進而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來年再“健”#練肌肉一定要練到出汗才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