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9保護協會
-
2 # 七星曌空
因為方便,也是當時最好的火炮,但是自己國家卻不能自己生產炮彈,才有後來的炮彈和火炮不一致,否則也不會敗的那麼慘,即使跟敵人同歸於盡都做不到。
-
3 # 故城舊影
架退式和管退式的區別是什麼呢?按照筆者的認識,就是架退式是炮彈打出去之後,炮彈的後坐力把整個炮架都要向後退,然後繼續把整個炮身包括炮架全部拖回原來位置繼續法炮,因此發炮間隔要長一些。《鳴梁海戰》中開炮過程中炮身整體後移的炮,人工拖動
而管退式就是炮架不動炮筒向後退來緩衝後坐力,相信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已經足夠了。
速射炮
那麼北洋水師為什麼在甲午海戰的時候用的還是老的退架式火炮,其實是因為北洋海軍後期根本沒有得到發展,原因主要是帝后兩黨的紛爭,以及內部勢力傾軋,慈禧也一定程度貪於享樂修園子,所以李鴻章沒有搞得到更多的費用買船買炮,這是一方面原因。
而當時丁汝昌向李鴻章申請是否可以購買速射炮的時候,李鴻章手裡有北洋海軍沒花完的錢,可是李鴻章沒有動,我想應該是慈禧拒絕了李鴻章繼續壯大北洋海軍,沒給李鴻章撥更多軍費,所以李鴻章體恤上意不敢繼續擴充軍備,所以沒有批准丁汝昌更換速射炮的建議。
那麼直到甲午海戰,依然是退架式火炮就成為了事實。
-
4 # 清風季1
連串問題受驚怕,不懂如何去回答。中外歷史我空白,對牛談琴是白說。只恨自己知太少,友好友好你別惱。少時未曾學習好,回答問題很糟羔。可惜,人無兩度少年時,返老還童從頭起。
-
5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這位仁兄,看來您對火炮的發展史有自己的研究和獨特看法。雖然在下時常看些閒書,而涉及火器構造的文獻資料,國內委實在公眾場合難見影蹤,奈何?我也不是這行內吃飯的,可難倒我了。不過也不是太複雜,試想,在當時,全自動裝填的電控火炮的構思也許都不存在吧。世界上任何一種器械的發展進步都和當前的工業化製造水準的提升齊頭並進的。如果現在有科學家能超前設計出粒子束能量炮,把鐳射炮和電磁炮的優點集一身,有誰能製造出來?雷聲公司行?我看就是有無限制的經費也辦不到吧。
-
6 # 海研會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解為兩層,一是北洋海軍為什麼主要裝備架退炮,二是為什麼主要裝備克虜伯的架退炮。
就第一層而言,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時間。
清末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在1888年正式成軍,於1891年基本停滯了艦船裝備的更新。北洋海軍的主要軍艦,基本採取從西方直接購買的辦法獲取,可以分成十分明確的幾個購買波次。
1875年,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向英國訂造了4艘蚊子船“龍驤”“虎威”“飛霆”“策電”。
1878-1879年,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向英國訂造了6艘蚊子船“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邊”“鎮中”。
(北洋海軍蚊子船裝備的英國阿姆斯特朗式火炮)
1880年,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向英國訂造了2艘巡洋艦“超勇”“揚威”。
1880-1881年,向德國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巡洋艦“濟遠”
1885年,向英國、德國分別訂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巡洋艦。
上述就是北洋海軍的主要軍艦獲取情況,而這些軍艦裝備的主副炮幾乎全部是舊式的架退炮,即火炮發射後炮架的一部分會出現較大的位移,且不會自動恢復原位。之所以選擇架退炮,主要原因是,具有自動制退復進功能的新式管退炮此時尚未問世,這種新式火炮要等到19世紀90年代才會出現,而那時,北洋海軍已經被清政府停滯了裝備發展。
關於第二層,為什麼主要裝備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架退炮,其主要的原因是克虜伯的架退炮效能可靠,以及北洋大臣李鴻章對德國武器的青睞。
從上面的時間表可以看到,北洋海軍籌建的早期,自1875至1880年期間,主要是向英國購買艦船,其間發生了很多令北洋大臣李鴻章感到不愉快的事情。
(北洋海軍“濟遠”艦裝備的克虜伯火炮)
首先,北洋籌建海軍購買軍艦的首要目的,在於壓制當時日本海軍的鐵甲艦。對此,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華人赫德一方面因為並不熟悉海軍技術,一方面則對中國建設近代海軍帶有某種不贊成態度,並不贊成中國直接購買大型軍艦,而是向中方介紹一些體量小、據說能打敗鐵甲艦的小軍艦,諸如蚊子船、撞擊巡洋艦等。而當中方斥資購買了這些軍艦後,逐漸發現這些小軍艦並無法來壓制日本的鐵甲艦,也由此李鴻章對赫德乃至英華人產生了不信任感。
在李鴻章決定要直接購買鐵甲艦後,英方不僅報價高昂,且對於是否向中國出售鐵甲艦的問題,表現得態度曖昧,李鴻章從此放棄英國,轉而向德國訂造軍艦,由此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後膛大炮順理成章地出現到了德國為中國建造的軍艦上。在當時,德國克虜伯大炮採取的橫楔式炮閂無論是閉氣效能、可靠性,都要優於英國火炮普遍採用的斷隔螺紋炮閂,而且克虜伯大炮的鋼料為特殊的合金鋼,在當時世界屬於領先技術,更使得李鴻章對其產生青睞。
從總體上看,自1880年北洋海防向德國訂造“定遠”艦之後,北洋艦隊新購軍艦的主炮就出現了整體倒向克虜伯的情況。
當中法戰爭後北洋海防在1885年向歐洲購買新式巡洋艦時,李鴻章原計劃全部向德國訂造,但是在駐英公使曾紀澤的質疑下,最終經慈禧太后權衡決定,改為向英國、德國各訂造2艘。儘管如此,李鴻章仍要求在英國訂造的“致遠”“靖遠”艦必須裝備德國克虜伯式主炮,其考慮的要點一方面是對克虜伯炮的信任,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彈藥、零件等後勤供應的配套標準化。
-
7 # 阿爾法軍事
一提到北洋海軍的火力,許多人就對"定遠"和"鎮遠"上裝備的那八門305毫米"克虜伯"後膛炮的威力津津樂道。北洋海軍的火炮普遍具有口徑大、射程遠的優勢是當時輿論的一致看法,日方艦炮的射速優勢雖然也被輿論認同,但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就艦炮火力而言,中日雙方各有千秋。可最後出現的場面卻是北洋海軍被一邊倒的壓制,不禁讓人大跌眼鏡。
由於北洋海軍的外購軍艦皆建於1888年前,因此採用的艦炮基本都採用架退炮,即便是炮組再訓練有素,架退炮的最高射速也都徘徊在五分鐘發射一發的水平;即便是採用了帶原始復進機的英式炮架的"超勇"級、"致遠"級等英國造軍艦的主副炮,射速最高也只能達到主炮兩分半鐘一發和副炮一分鐘一發的水平。在形勢複雜多變的海戰戰鬥過程中,面對不斷移動的目標,很顯然連這樣的射速都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在大東溝海戰過程中,北洋海軍向日艦射出的炮火在日方看來不甚猛烈,除了少數被彈頭或者激起的碎片直接命中的倒黴鬼以外,日方艦員甚至還能直著身子在本艦的甲板上安然行走。
反觀日方,由於趕上了好時候,擴充海軍艦隊規模的時機正好處在海軍技術大發展和大變革的階段,因此得以趁著艦炮技術更新換代的東風接觸到最新的艦炮技術。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原本只適用於小口徑艦炮的制退復進機技術趨於成熟並應用於大口徑艦炮的炮架改進,使得大口徑管退炮橫空出世,使火炮的後座部分能在發射後利用自身的後座力自動恢復到原位,省去了復位和重新瞄準的時間,使火炮的射速大為提高;炮閂結構的革命性改進也讓炮閂開閉週期大幅度縮短,以152毫米速射炮為例,一個訓練有素的炮組一分鐘能發射五發炮彈,若是換成彈重較輕的120毫米速射炮,優秀炮組的瞬間爆發射速甚至能達到一分鐘十二發,這是在使用老式架退炮的炮組拼盡吃奶的力氣都達不到的高速度。
-
8 # 核子獵潛艇
北洋水師是晚清洋務運動的產物,整個清政府在當時雖然意識到船堅炮利的好處。但是並沒有意識到技術是不斷更新的,從德國購買的著名鐵甲艦。也被後來史學家稱之為亞洲第一,其實後來軍事史學家考證。雖然從德國購買的鐵甲艦噸位巨大,在當時確實達到了亞洲第一。
但是在訪問日本之後,就被日本人盯上。日本很低調的在做準備,很多軍艦的航速在經過幾次技術升級之後都鐵甲艦之上。可以說是有心算無心。北洋水師是在自己國力並不算強大時候,過於示強。雖然北洋水師浴血奮戰,依然難免失敗命運。
歷史證明,國家整體實力不強,依靠部分購買來的所謂強大武器是守護不住家園。北洋水師的是中國歷史上面對海洋入侵最典型的活例子。
定遠艦為例:克虜伯305mm後膛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880年製造,屬於克虜伯鋼套箍炮。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便各裝備了4門這種火炮,分別佈置於兩座相連的梨型炮塔內,採用磨盤式炮架。
彈重(公斤):329(此處指彈丸重,發射藥包不在內)初速(米/秒):500射速:1發/3分鐘有效射程:7800米備彈:50發/門動力:水壓“定遠”、“鎮遠”兩艦均裝有克虜伯305mm後膛炮4門,分左右2座雙聯裝露炮臺,上有炮罩,炮臺用裝甲環繞,本身不動,炮臺內的火炮可自動旋轉,水壓動力,每門炮重31.5噸,25倍口徑。並裝有克虜伯150mm後膛副炮2門(露炮臺式,首尾各一門,每門炮重4。75噸,35倍口徑),75mm克虜伯舢板炮4門、37mm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8門、57mm、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各2門,14吋魚雷發射管3具(兩舷各一具、艦尾一具,備有21枚魚雷)。火力十分強大。
-
9 # 秦右史
克虜伯公司 (Fried·Krupp AG)是德國著名的重工業集團,號稱“帝國兵工廠”。
克虜伯公司是伴隨著德國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壯大的。在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其公司憑藉雄厚的技術與創新實力,在鋼鐵冶煉與金屬材料、化工工藝與裝置、重型機器製造、機車、鋼軌、輪轂等鐵路裝置、船舶與潛艇、火炮、彈藥及軍用車輛等眾多領域發展迅猛,一度成為德國最大的重工業壟斷集團———即克 虜 伯 康 採 恩 (Krupp-Konzern)。
克虜伯透過與中國的軍工交流,對中國大量輸入武器裝備,開拓了東亞市場。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武器裝備的改進,還是兵工製造技術的提高等方面,克虜伯與中國近代軍事的發展都有著很大關係。
1880年代後,克虜伯(Krupp)公司生產的克虜伯後膛炮以“全鋼後裝”的精妙結構聞名世界,遠遠超過了同時期英國生產的的“阿姆斯特朗炮”的效能,克虜伯軍火的精良品質也逐漸得到了清朝廷的認可。在內閣學士梅啟照在《密陳管見十條由》中認為,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之所以能夠大敗法兵,主要是用了:
一智謀之商人克虜伯創造之後膛槍炮也。
由此可見世界對於克虜伯後膛火炮的讚譽,這也是洋務派及清廷開明官員選擇克虜伯後膛炮為鐵甲戰艦必備的原因之一。
當時許多朝臣,如丁寶楨、李忠羲、周盛傳等有影響的督撫和大將都上書,一致指出克虜伯火炮是當時最先進的大炮。因而,這樣先進的軍事力量無疑吸引了清朝統治者,為中德的軍事合作奠定了基礎。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正是清朝廷所迫切需求的,中德的軍事合作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實際上,在19 世紀 60 年代前後,清朝廷還主要是向英國購買“阿姆斯特朗炮”。1871 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火炮進入清朝廷的視野中。從1867 年李鴻章引進少量的克虜伯炮裝備開始,克虜伯的軍火逐步成為清朝廷的主要裝備來源,特別是在駐德公使許景澄的大力推崇下,中國的海防建設事業也開始大量引入克虜伯炮。
事情也沒那麼簡單。當時在鐵甲艦及其主炮的選擇方面,表面上只是德國“薩克森”(Sachsen)級鐵甲艦與英國的“英弗萊息白”(Inflexible)號鐵甲艦以及英式旋臺炮與德式露臺炮的優劣之爭,而實際上各方皆為商業利益爭鬥,克虜伯深得清廷洋務派信任。
基於此程序下,淮軍和湘軍陸續裝備克虜伯後膛炮,組建炮營;至 l9 世紀80 年代末,旅順口有克虜伯火炮 42 尊,大連灣有26 尊,威海衛則全部裝備克虜伯火炮;北洋艦隊所有主力艦也都裝備了 2 至 8 尊克虜伯火炮。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清廷軍隊開始成規模地採購克虜伯軍火。尤其是獨特的全鋼克虜伯後裝炮,更是深得李鴻章等人的偏愛。在李鴻章所統轄的淮軍與北洋水師之中,陸戰炮、海岸 炮大多為 克虜伯 所產,而“定遠”、“鎮遠”鐵甲艦和“濟遠”、“經遠”等快船上的主炮、副炮均無例外為克虜伯艦炮。
1871年,李鴻章在科隆商人費雷德里茨·佩爾的鼓動下,一口氣向克虜伯家族買下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集中佈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關等京畿炮臺,其目的首先穩固北京城的防務安全。1872年克虜伯公司在向李鴻章提交其所訂購的2門可發射24磅重炮彈的大炮和4門可發射4磅重炮彈的大炮時,附帶了一張克虜伯公司位於德國埃森市的火炮生產工廠的照片,以加深瞭解。
李鴻章注重對克虜伯技術的學習與人才的培養。1876年,李鴻章選派出淮軍武弁卞長勝、朱耀採、楊德明、袁雨春、查連標、劉芳圃、王得勝等七人隨同克虜伯公司在華人員李勵協,赴德國軍事學校學習相關操作及技術。
1886年8月,“定遠”、“鎮遠”、”濟遠”三艦先後從德國的伏爾鏗船廠千里迢迢到華。1888年12月1日,北洋水師正式改叫北洋海軍,北洋海軍正式成立,海軍第一次成為獨立兵種。艦隊共有各類鐵甲軍艦25艘,告別了中國產的木殼船或鋼殼船,總噸位達4萬多噸。當時實力居世界第四位。
克虜伯火炮的引入,對於提升中國國防實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進口大批火炮成品的同時,洋務派官員也積極聘請德國顧問,引進造炮技術。
所以說,克虜伯火炮的大力推廣使用,既與李鴻章等洋務派與德國關係相聯絡,也與當時克虜伯公司本身的軍工技術密切相關。
-
10 # 江郎說史
其實說那麼多都沒什麼用,最主要的是當時只有德國賣給我們,而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還是對我們國家進行封鎖的。只有當時德國賣給我們裝置和武器,而且德國還派工程師做售後維護。而且在當時德國的軍械是數一數二的,最後李鴻章只好引進德國的裝置。
-
11 # k歌王子
當時大口徑管退炮技術不成熟,只有小口徑管退炮是可以用,因此雙方大口徑炮都用架退式,小日本壞就壞在小口徑速射炮多,船速快,先把北洋兩艘老艦打沉,再集中打大艦,但是硬是是沒打沉北洋主力艦。如果覺得不信,可以進窩窩屎遊戲,選兩級金幣艦三笠試試,幾艘兩級毛船不斷用he點火,一樣受不了
-
12 # 飛行者埃裡克
關鍵是沒錢,當初一年的中央財政收入也就8000W,有一半要給蟎蟲們發鐵桿糧食,剩下的要維持政府運轉,發到發到北洋海陸兩軍手裡的不足200W。要養活北洋近十萬海陸士兵,剩下的別說買炮,買船,日常保養都不夠。而日軍當時的海軍軍費日常就是800W日元,差不多就是800W兩的樣子,還不算髮公債買船的錢。差距之大可見一斑。當時白銀英鎊比差不多5:1。而且隨著技術進步,船隻,武器的價格也是飛漲。買定鎮的時候,德華人只要了140W白銀一艘,加上彈藥和訓練等雜項一條40W鎊,另一條只收了39W。就算當時阿姆斯特朗的黑心價也不過是55W。但是到了日本人買吉野的時候,4000噸的防護巡洋艦就要了38W鎊,加上雜項,日本人一共花了40W。6吋的速射炮當時要差不6W鎊,4.7吋的也要3W出頭,也是極貴的。我們可以發現北洋買船一般是兩艘或三艘一批一買的,而小日本則是一條一條的買不帶重樣的。也是因為船太貴,湊夠一條算一條的事。所以,不要拿慈禧修園子那600W白銀當回事,也就三條吉野的錢,或者把北洋的炮換一遍就頂天了,但小日本只要在等一等,等待富士和八島入役(甲午當日下達的訂單,參加了日俄戰爭),或者乾脆買現貨比如兩條蠻橫級(60W鎊)。北洋一樣沒機會。滿清在甲午的時候已是病入膏肓,老大一個帝國就算舉全國之力也未必是初步工業化的小日本之敵,更何況日本背後站了個世界第一在輸血,而我們背後則有北極熊虎視眈眈。幸虧是敗的乾脆,毛子還來不及集結足夠的兵力,要是打成了膠著,搞不好東北當年就成黃俄羅斯了。國勢將亡,不是一兩樣兵器能挽回的。
-
13 # 鏡鑑青年
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立,便先後在英國和德國購買了大批的軍艦。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是鎮遠號和定遠號,這兩艘戰列艦都是真宗的德國工廠生產的軍艦。除了主力巡洋艦以外,北洋水師大部分戰艦都來自德國。北洋水師的來遠號、經遠號和濟遠號都是德國貨。
一德華人制造的軍艦當然使用的德式火炮,不可能使用英產火炮。當時德國最好的火炮生產工廠便是克虜伯。北洋水師使用德國克虜伯火炮的直接原因,就是德國貨價格公道,質量又可靠。北洋水師鎮遠主炮便是克虜伯生產的305mm架退式後膛炮,總共擁有四門。
二
儘管現在來看,架退式後膛炮缺點頗多,什麼射速慢啊,笨重啊。但是當時這種艦載火炮算是效能比較先進的火炮。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它相對來說便宜。在架退式後膛炮之後,便是管退式後膛炮。
三這種火炮比起架退式後膛炮射速要快,但也要貴。在北洋水師與日軍艦隊多次對決的時候,日軍使用的是管退式後膛炮。兩軍同樣都是305mm巨炮,但日軍可以做到1.5分鐘/發,而北洋水師只能3分鐘/發。海戰中,時間和效率就是生命。拿著這樣的武器,北洋水師怎麼可能打得贏日軍。
當時北洋水師內部也是存在有識之士,呼籲北洋水師換裝管新式的退式後膛炮。然而當時沒有錢,水師建設經費嚴重不足。購買新式戰艦都成問題,也就沒有多餘的錢換新式艦載火炮了。這樣的北洋水師後果可想而知,最終全軍覆滅了。參考資料:戚其章《北洋艦隊》、蔣豐《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北洋水師於1874年開始建設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海軍艦隊。但是在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而當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而且管退技術是在19世紀90年代被研製出來。所以可以說北洋水師壓根就沒怎麼趕上管退炮的更新所以北洋水師的火炮還是以架退為主。可以說正是由於清政府的貪腐和無能還有時代的進步才導致了甲午海戰的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