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①眾所周知,大明洪武皇帝以“胡惟庸謀反案”為藉口,徹底廢除了存在數千年的丞相制度。 ②之後由於後來的皇帝們不堪重負,便相繼出現了內閣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制、上書房行走制、軍機處制等輔政制度。也確實沒再出現“相權威脅皇權”的重大政變,所以很多人認為廢相之舉大大鞏固了皇權,是利大於弊。 ③而目前的君主國家例如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首相(丞相)責任制。所以很多人都據此認為中國當時廢棄了“丞相制度”是個巨大的歷史錯誤,廢相是目光短視之舉,此舉雖然鞏固了皇權,但從長遠角度看,有害於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是弊大於利。 ④那麼,你認為“廢除宰相制度”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請詳細闡述您的觀點與論據。
13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3655618926

    也不見得長久,丞相嗎,我也發呆。但知那是拜相,受皇帝的尊重。但現在的幾國,皇帝都是虛設。我像英國女皇那樣就好,可是首相又是女的。還是過一天算一天。男人們真的很氣人。現在要換女人當主官才好,免得男人有錢就變壞,還說他們貪。但願老天有緣,給我一個好首相,主要的是,那首相能當好麼。我看,主官換女的,也好當了。

  • 2 # 子非魚傳媒官方賬號

    1、對於專制集權來說肯定是好的,因為皇權最大的對手被消滅了,所以整個明王朝和清王朝幾乎沒有出現致命的來自統治階級內部的叛亂和鬥爭。

    2、對於社會來說,不得不說是退步。全部權力集中於皇帝手裡,相權失去了。獨裁者一旦自身犯錯了,整個國家運轉就不好了。萬曆年間張居正取得那麼大成就實際上是因為他相當於一個宰相甚至高於宰相的地位了,皇帝都怕他。

  • 3 # 迷樓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沿襲前朝制度,以中書省為中樞機構,設左丞相、右丞相為宰相,以平章政事為次相。明朝開國後,第一任左丞相是李善長,右丞相是徐達;胡惟庸任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李善長推薦胡惟庸任右丞相,至洪武十年(1377年)改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前後時間十四年,涉及人數多達四萬餘人。胡惟庸在次相、丞相崗位上幹了十年,他大權在握,他的故舊門僚難免結成了一個龐大的力量。朱元璋和胡惟庸都喜歡攬權,好獨裁,這讓赤手空拳打下天下的朱元璋心中好不舒服。在胡惟庸之前,上一任丞相李善長膽心怕事,徐達則是長年統兵在外,他們和朱元璋的衝突還不太大。到胡惟庸這裡,衝突就比較多了。

    朱元璋為了剷除精幹而專橫的胡惟庸,給他製造了個擅權枉法的罪名,後來又把罪名進一步擴大,加上私通倭寇、私通蒙古等罪名,再後來又發展為串通李善長謀逆。這樣像瓜蔓一樣地蔓延開來,株連一片,被殺的都以家族為單位,一殺就是一個家族,共殺掉一公二十一侯,更別說其他人了。

    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也是謀逆案,此案與胡惟庸案相連,他殺掉了大將涼國公藍玉以及其他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家,總共近兩萬人。李善長死時已經77歲了,他作為開國首相為主子辦了39年事,兒子做了駙馬,本身被封為國公,到頭來卻落得個全家被屠戮。透過這兩個案子,開國的文臣武將基本上被殺光了。

    ▲胡惟庸

    在明朝以前,士大夫是和皇家共享治權的。在漢朝,大臣和皇帝都是坐著說話的。到唐朝初年,那些大學士在皇帝面前還有坐的地方。到了宋朝,大臣見皇帝就只有站著的份兒了。而到了明朝,大臣見皇帝就只能跪著說話了。從坐到站再到跪,說明了士大夫地位的下降。

    在明朝,皇帝甚至可以當庭杖責大臣,打得他們血肉橫飛,毫無尊嚴。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殺掉胡惟庸以後,廢除了丞相這個職務,取消中書省,提高六部的地位,從根本取消了兩千多年來的相權。這種皇權和相權合一,所有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後來的清朝,就繼承了明朝的做法,這種做法當然是弊大於利了,所有決策都要皇帝來定,內閣沒有任何實權,徹底淪為奴才。

  • 4 # 不安分2010

    我認為弊遠大於利,因為廢相後,就是皇帝兼任丞相,而皇帝一般能力都不足,就沒辦法處理好國政,不利於國家和社會。而且過分專制獨裁對人民和社會不利。還是三省六部制好。

  • 5 # 神的旨意17

    廢除丞相制,建立內閣制,丞相制是封建專制的管家式制度,內閣制是近現代分權制約管理制度,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哪種制度先進,只不過後來一些官僚思想和文官體制內的人找不到到“做官”的感覺了,所以大肆抹黑朱元璋罷了。本人認為朱元璋是有超前意識,很偉大的帝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轉涼,胃不好,吃什麼才能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