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蠔尾

    單挑往往發生在兩軍實力基本相當的時候,且兩軍的主將都對自己的信心滿滿,覺得可以取勝。如果勝了對方,將對己方士氣有非常有利的影響,對方則會士氣低靡。

  • 2 # 青衫素人

    影視劇或者藝術作品中,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武將單打獨鬥的場面,譬如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林沖戰平王煥、秦明十回合之內秒殺溫文寶、董平五十回合內上風徐寧等等。可文學作品畢竟是文學作品,看似熱血沸騰、痛快過癮,那麼歷史上的戰爭如何呢?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講,多數情況下並不存在武將單挑的情況。統兵打仗的將軍不一定武藝很強,但領兵打仗的將軍指揮水平往往很高,就好像現在一個軍長和一個普通士兵比槍法是一模一樣的。

    而武將單挑,大多是由弱勢一方提出。其本質目的大多是為了摧毀地方銳氣和士氣,鼓勵我軍將士士氣和勇氣,並減少我軍損失,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謀求最大化的利益。

    據有史可查的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靠雙方將領單挑而扭轉戰局的,只有王應文和何惠文曾單挑。王應之、何慧文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是這是有史可查的唯一一次直接決定戰場勝負的單挑。南朝劉宋泰始年間,群雄並起,這次單挑發生的時間便在此時。(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除此之外,資治通鑑還記載了項羽與婁煩,私以為婁煩並未與項羽交手,構不成單挑。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一種車戰。車戰就是武將單挑的原型,但僅可值得考究,並不當做歷史依據。

    春秋時期,由於國力人口有限,其將領往往身先士卒鼓舞士氣,這種打法其實說白了和混混打群架沒啥區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也是對當時武將的另一個真實寫照。這種打法到了後來,戰車的出現使武將單挑達到了另一個巔峰。春秋的戰車不同於現在的坦克,說白了就是一種馬車,加裝了防護,上面往往站著兩三個士兵手持長戈,可刺可砍。戰車一旦重進敵陣,便如同收割韭菜一般,瞬間便可使對方陣型大亂,一旦戰車後邊跟隨一千步兵,往往可以擊敗兩倍甚至三倍的敵人。所以當時的將領都會說“不怕死的跟我上。”而不是現在的:“給我衝上去。”

    武將往往會駕車尋找敵方武將,一旦擊殺敵方武將,敵方陣型就會大亂,從中獲勝。所以這可以算得上最早的武將單挑的原型。這和亮劍第一集李雲龍一炮解決坂田聯隊長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發生逆轉,指揮官也從身先士卒轉移到了後方指揮部。從最開始的“跟我上。”到後來的“攻不破日軍防線,拿不下常德救不了57師,我斃了你。”

    曾經看過一個笑話,大致意思就是說豐臣秀吉攻打北韓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將軍《三國》看多了,出陣要單挑,結果還沒拔刀就被明軍的火槍打成了篩子。

    時代在變化,武器裝備也在變化,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關於古代鎧甲的問題。到了明清,由於火炮火槍火箭進入戰場,傳統的鎧甲已經形同虛設,所以明清步兵已不再裝備厚重的鎧甲,從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火器對於古代戰爭的影響非常大。其次,武將單挑其實是一個很愚蠢的事情。所以真正意義上靠武將單挑扭轉戰局的例子實際上很少發生,到了明代火器進入戰場,武將單挑無異於讓指揮官去送死。

    單挑並不是中國古代戰爭的主旋律,但將軍身先士卒鼓舞士氣卻是常情。文學作品的幾十回合單挑等等皆是藝術加工,切莫對號入座。畢竟誰也不會還沒摸清對方底細就貿然和對方單挑,畢竟誰也不會放著優勢去冒那個險。為此,姚雪垠曾對單挑的說法批評過,寫過二句詩“陣前苦鬥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

    所以,古代的戰爭大多可以理解成,將軍身先士卒,比如這樣而不是這樣而現在的戰爭基本上是這樣

    而不是這樣或者這樣

  • 3 # 壹號青年

    首先,我們古人是厭戰的。看起來從古至今我們的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但從古人的心理來看,他們是不願意打仗的,不願意發動戰爭的。你看我們發明的這個“武”字,多麼形象!止戈,就是不要戰爭。打仗的目的是不打仗,這是有非常深刻樸素道理的,同時也體現著古人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就算是古人打過很多仗,但大多是被迫的,尤其是漢人,漢人幾乎很少主動對外出擊,尤其是對待和漢人長期對峙的北方遊牧民族,如果不是遊牧民族南下騷擾,漢人幾乎是不和他們計較的。

    其次,就算是非打仗不可,古人也總是以減小打仗的損失為主。中國古代有很多講軍事理論的書,可以說,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國家講軍事理論的書有我們的多,有我們的豐富。而且,我們的軍事理論在先秦時期就非常成熟,達到了高峰,還因此成為百家學說中重要的一家——兵家。但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些軍事理論著作,我們就會發現,這些著作中雖然也講到智謀,用兵的技巧,但更多的卻是講如何避免打仗,如何減少損失。講的是“心理學”,而不是“力學”。比如咱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句子:“不戰而屈人之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上者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古人打仗是要講禮儀的。所謂“先禮後兵”,只有講了禮儀之後才會打仗。有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比如“春秋五霸”,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我們會覺得很奇怪,其它四位大佬我們都認可,這宋襄公是怎麼擠進去的?我們能記住的就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戰。宋楚兩國交戰,楚軍渡河一半了,宋襄公身邊謀臣向他建議“半渡而擊之”,宋襄公不同意,多不知禮呀!楚軍渡河過來了,又有謀臣建議宋襄公趁楚軍混亂而擊之。宋襄公也不同意,非要等楚軍擺好陣再打,結果宋軍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也慘受重傷。這麼個窩囊的人,怎會擠進五霸之一?其實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宋襄公很講用兵的禮儀!就這麼一點,他才受到後人足夠的尊重!

  • 4 # 蕭少123

    隋唐英雄傳看多了,要是都是武將單挑還要士兵搓球,一個武將足以統一全國,古代打仗將就排兵佈陣,進可攻推可守,你以為像電視那樣幾個抱一群幹啊,那時打架不是打仗

  • 5 # 程洋相

    真正的打仗,有幾個是擺好陣勢,然後雙方同時發起進攻的?見老虎和獅子捕獵都會搞突襲,何況是更聰明的人類?影視劇和小說裡出現這種情況,都是為了提升武將的個人形象,增強觀賞性和可讀性!

  • 6 # 涓水歸川

    影視作品中的兩軍對壘、將軍單挑,爾後大部隊乘勢掩殺,反映了軍事歷史上的確存在過這樣的戰場對抗方式,而且從現有的軍事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不管東西方軍隊,都曾有過這種形式。但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敵對雙方戰場對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說,最基本的戰場對抗方式不可能是這種方式。如軍事史上著名的《孫子兵法》,通篇談論的都是用計、謀攻、造勢、示形、用間等等,根本看不到如何指導將軍臨陣博殺的論述。幾千年來,歷代兵家幾乎都奉《孫子兵法》為圭皋,都十分強呼叫它來指導自己的軍事鬥爭實踐,並不斷充實完善軍事鬥爭理論。如果將軍的陣前博殺是戰場鬥爭的普遍形式,那麼就不可能有《孫子兵法》的問世,更不可能有後來直到今日仍然存在的對《孫子兵法》的推崇與普及。

  • 7 # 月溪天逸

    在古代戰爭中,雙方根據戰場形式選擇攻守,再按照攻守需要選擇陣型,可能會出現主將帶頭衝鋒,破壞敵軍陣型,然後趁勝追擊的情況,但絕對不存在主將單挑決定勝負,頂多手下武將單挑,勝者氣勢大振,敗者氣勢受挫。小說中的情景純屬作者編造的,為了突出人物形象。

  • 8 # 商君衛鞅

    一開始戰爭是藝術,春秋戰國以後,漢朝跟少數民族大戰,多次鬥將,發現士氣可用,然後就出現了鬥將,三國時期尤為盛行,鬥將,鬥兵,鬥陣,這可不是老羅虛構的喲

  • 9 # 歷史戰爭

    你說的是小說裡的吧,古代打仗講究陣法,將軍一般只是坐鎮指揮,並不上陣搏殺的,當然一些官職低的副將可能隨軍隊衝鋒陷陣,但也不是武將之間的單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手機one plus 8pro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