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2
回覆列表
  • 1 # 寄居的巷

    也許是感覺到自己知識的匱乏,也許是出自對自身心靈的一種撫慰,一直以來有養成一個買書的習慣。可惜,卻沒有養成一直堅持閱讀的習慣;這就導致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而看過的卻很少。

    最近剛好有閒暇時間,又突然想發憤圖強了;所以在眾多的書籍之間猶豫了半天,最終選擇了這本書——《追風箏的人》。不曾想,這一拿起來就再也捨不得放下。

    這是發生在阿富汗的一個城市的故事。隨著故事的展開,你會發現;原來,阿富汗不只有戰爭和死亡。原來,阿富汗曾經也有安寧和繁華的一面。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僕人。一個是普什圖人,一個是哈扎拉人。兩人是喝同樣乳汁長大的,按照那時人們的說法,喝同樣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並且,他們還從小到大形影不離的在一起玩耍;哈桑剛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就是阿米爾的名字;他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但同時,這份友誼也註定是脆弱的,因為在當時的大環境裡,普什圖人是普遍歧視哈扎拉人的;更何況這兩人還是主僕關係。

    所以,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很複雜,即把哈桑當成最好的兄弟;在潛意識裡,又有點看不起哈桑。之後哈桑在自己眼前發生慘劇,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而是選擇了背叛逃離。

    我想,除了自身的懦弱和對阿瑟夫的恐懼之外,他的這個潛意識也佔有一部分原因。

    既然做出了選擇,那麼就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阿米爾付出的代價就是,他那顆還存有良知的心,被背叛朋友的罪惡感折磨了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

    從拉辛汗那裡,阿米爾得知了一個驚人的真想,原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兄弟。而更讓他痛苦的是,就在不久前,哈桑為了保護他們在額布林的那棟房子,被殘忍地殺害了。只留下一個十歲的兒子——索拉博。

    於是,阿米爾決定去額布林將索拉博帶回來,完成自己的救贖。但沒想到,這次他遇到的對手,竟然就是小時候欺辱哈桑的阿塞夫;那個讓他感到恐懼的人。

    命運好像在這一刻重合了。

    這一次,阿米爾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恐懼;成功將索拉博就來出來,最終也解放了自己。

    阿米爾將索拉博帶回了美國,但是索拉博卻因為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創傷,失去了感情的色彩;從此變得沉默,也不再笑。唯獨在放風箏時,才會露出一絲微不可查,一閃即逝的笑意。

    於是,阿米爾就決定做那一個追風箏的人。

    他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追的不只是風箏,他追的是哈桑,是對哈桑過去的虧欠,他追的也是自己,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是阿米爾,每個人都會因為怯懦和恐懼或是一些其他原因,犯過這樣那樣的過錯。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想過要去救贖。

    就像阿米爾父親那樣,用自己的善行去救贖;就像阿米爾那樣,用自己的心靈和行動去救贖。

  • 2 # 普通大學生

    我曾在高中的時候讀過這本書,讀完之後給我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其中也有許多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其中最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主人公阿米爾是否應該被原諒。

    如果是我,我不會原諒阿米爾!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主人公阿米爾對於哈桑做了些什麼。

    1、哈桑為了去追回那個阿米爾在比賽中贏得的風箏,被一些少年堵在角落中毆打併侮辱,這個時候阿米爾目睹了這一切,但是他只是躲了起來不敢站出來。

    2、在出事之後阿米爾心中非常自責,但是他沒有做出任何的彌補,哈桑也沒有埋怨他什麼,阿米爾為了能激起哈桑的反擊不斷的欺負他,但是哈桑仍然什麼也沒有說。

    3、阿米爾後來為了緩解心中的不舒服甚至想要“眼不見為淨”,他誣陷哈桑偷東西,利用哈桑一家人的善良把他們一家人趕了出去。

    那麼哈桑為了阿米爾又做了些什麼呢?哈桑始終把阿米爾當成最重要的人之一,他為了阿米爾寧願被人侵犯,他為了阿米爾寧願受人欺負,他的內心始終是最善良的,始終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而且他也確實做到了。但是阿米爾呢?他沒有為他哪怕一遍。

    他們兩個人對於對方的付出是完全不平等的,雖然他倆之間有階級上的差距,但是阿米爾對於哈桑也不免太過“殘忍”,傷害對他最好的朋友太深了(在多年以後阿米爾知道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

    在阿米爾之後的幾十年裡自己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這也是對他的懲罰。之後他為了救贖再次前往家鄉找哈桑,得知哈桑已死之後歷經千辛萬苦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帶回美國,這也算是他對哈桑的一點點彌補吧。

    如果我是哈桑,我是不會原諒阿米爾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哈桑,也許他根本不會恨他,也不會埋怨阿米爾,哈桑的心中只有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 3 # 986圓糰子

    關於《追風箏的人》,都說小說比電影好看,但是目前我只看過它的電影。我只記得當初看這部電影,最讓我瞪目結舌的是他們鬥風箏的畫面,當時心裡驚歎,原來風箏還能這麼玩的!隨著劇情的展開真的很心疼哈桑。他對阿米爾的的忠誠,他默默忍受的屈辱,他隱忍不發的委屈,他默默的離開,甚至到最後他也是為了守護阿米爾家留下的房子而死。當時一直對阿米爾的軟弱很鄙視,他在哈桑受辱時選擇了躲避,事後一直逃避,甚至對父親提出要趕走哈桑,覺得他很可恨。即使他回到阿富汗尋找營救哈桑的兒子,我也認為他只是因為自己心裡的愧疚,最重要的是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這些他才不得已回阿富汗的。只直到最後,帶著孩子回到美國的阿米爾在飯桌上第一次反擊他那總是盛氣凌人的岳父,我終於看到他的改變。他不再是那個軟弱無能,逃避推諉的懦夫。影片最後,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一起放風箏。我相信善良如哈桑,一定會原諒阿米爾的。一部難得的佳片。以後會去看看原版的小說。

  • 4 # 張晴柔

    我當然不會原諒阿米爾。

    少年的冷漠和無知,一樣可以變成利劍,刀刀見血,不遜大人的世界。哈桑的生命始於阿米爾帶給他的明媚,也終於阿米爾次次轉身的冷漠背影。原諒這個詞原本就脆弱可笑。如果傷可以愈,事事如昨,何須原諒。如果傷已累累,太陽都死掉了,用什麼來原諒?用什麼來照亮今日的黑暗?

    然而,你我只是旁觀的甲乙。那個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少年,他讓昨日的哈米爾永遠如太陽般存在於他心裡。背叛、冷漠,再多都是願意忘記的傷。哈桑的心裡阿米爾始終是他的好夥伴,始終是他想要陪伴的朋友。

    這是這本書最讓人心疼的地方。也是讓我對於阿米爾,同情多於憎恨的地方。少年時,他用冷漠與傷害來抗衡內心的愧疚與恐懼,沒能找到那個可以成為好人的路,一次次錯過那個願和他並肩同行的夥伴。阿米爾與哈桑越來越遠,直到阿米爾去了美國。但顯然,阿米爾此後的人生一直受困於此。如書裡說的那樣,過往的事情並不會隨著時間真的淡去,越想忘記的事情越容易記得。犯過的錯,很容易在人生困頓的時候如惡魔般出現,提醒他一切都是多麼罪有應得。

    成年的阿米爾在遭遇生活的種種後,終於不顧安危前往阿富汗。這麼多年,他始終困於過往,終於想找回少年時丟掉的自己了。哈米爾歷經磨難,終於救出哈桑兒子的時候,真希望遠在天堂的哈桑能看到這一幕,看到他的好夥伴哈米爾戰勝了那個曾傷害過自己的壞人。希望哈桑的傷終能痊癒。

  • 5 # 肥臉村姑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很喜歡。

    這個電影,主要講的是人性跟救贖的故事,對角色刻畫的非常好。甚至主角都不是一個好人,在電影子,可以真實感受到人性的醜惡,面對殘酷現實,角色內心的掙扎。

    故事開始,主角阿米爾生是個富二代,他有個僕人叫哈桑。他們童年是一堆非常好的玩伴。

    他們當地流行一個風箏競技遊戲,當對手風箏線被切斷而落下,追撿到它的話,那風箏就歸自己了。

    阿米爾和哈桑是出色的“風箏鬥士組合”,在一次風箏比賽中,他們奪冠了。哈桑去撿風箏,沒想到被壞青年給包圍了。壞青年真的壞,為什麼呢?他要哈桑把風箏給他,但是哈桑拒絕給,因為他要為主人阿米爾拿到風箏。

    於是壞青年爆了哈桑的菊花。(就是字面意思,雞姦。)

    這一切被來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在眼裡,阿米爾他懦弱自私,眼睜睜看著哈桑被爆菊,躲起來沒有制止。

    之後,阿米爾因為愧疚,無法面對哈桑,就汙衊哈桑偷了他生日禮物,把哈桑僕人一家趕走了。

    之後戰亂,阿米爾離開家鄉,去了美國,長大結婚生子。

    有一天,一個罹患癌症的老朋友A,在臨死前打電話給阿米爾,並告訴阿米爾關於哈桑的訊息,關於阿米爾離開家鄉後,哈桑跟他老婆守著阿米爾家,但是因為種族歧視,夫妻倆被塔利班給槍斃了。(哈桑始終將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甘情願地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最後還為阿米爾家族犧牲了。他的忠誠於正直讓人感動。)

    哈桑有個兒子叫做索拉博,在孤兒院。

    老朋友A讓阿米爾去救他出來。

    阿米爾拒絕了。

    老朋友A告訴了阿米爾一個秘密: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爸爸跟傭人的私生子。

    於是阿米爾為了救侄子,即使很危險,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部電影對於男主角的刻畫非常真實,他因為自己的自私懦弱渺小讓哈桑被爆菊,可是哈桑毅然對他非常忠誠,可是哈桑對他越好,他就越愧疚。最後無法面對哈桑,他乾脆就汙衊哈桑,把哈桑給趕走了。

    長大後的阿米爾,明白了一切,回到老家,走上了救贖的路。

    阿米爾值不值得原諒交給各位評判,唯一能說的就是,阿米爾在救贖。

    這讓我想起現實一個案子,就是江歌案。(11·3留日女生遇害案)

    網上都在噴劉鑫沒人性。看完這電影,我猜劉鑫跟童年阿米爾應該是一樣,心理沒辦法承受好朋友為她做出犧牲這個事,於是就乾脆不承認這個事,人性總是自私的,為的也許只是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怎樣面對一個有抑鬱傾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