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安康

    項羽為何不殺劉邦 ——從《鴻門宴》項羽心理談起 何偉 鴻門宴上,項羽居於絕對的強勢地位,但他並未殺了弱勢的劉邦。因此,千百年來,項羽幾乎不約而同地被貼上了“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有勇無謀”、“沽名釣譽”等等標籤,不一而足。 “鴻門釋劉”,如果單從結果上看,似乎確為項羽失策,但世事哪能一概以最終的成敗論英雄,鴻門宴上,項羽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放掉了劉邦呢?

    從以下幾方面對《鴻門宴》上的項羽心理作一番探析。

    一,守義的謙謙君子

    華人講究一“義”字,古語曰“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項羽,出身於楚國項氏望族,他秉承了上層貴族文化的誠信守義、知恩圖報、光明磊落等品質。鴻門宴中,項伯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諾之。項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說得項羽一時沒了底氣,缺少了攻打劉邦的把柄。所謂殺之無名,因此,既然項羽已同意了項伯的意見,就不能名正言順,大張旗鼓的討伐劉邦,那麼,他更不會以小人行徑,在宴會之上,置劉邦於死地了。因為對一個已經來謝罪的人還要殺害,更是殺之不武,勝之不武。在當時,項羽的這種信義之舉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直到今天,堅信守義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邦自項梁起事,便緊隨項氏集團南征北戰,抗擊秦軍,雖然沒打過幾次勝仗。但劉邦曾和項羽聯手攻打城陽、定陶、雍丘、外黃……他們可謂是經過血與火考驗的“戰友”。劉邦在滅秦戰爭中是有功勞的;況且,懷王曾與諸侯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儘管滅秦的真正功臣是項羽,但畢竟劉邦先入了咸陽。如今鴻門宴,劉邦前來謝罪,俯首稱臣,若再殺之有違良心,這是誠信守義的項羽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

    再者,此前項羽曾答應季父項伯,君子一言九鼎,再殺劉邦則失信於叔父。鴻門宴上樊噲以“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為由責備項羽時,為何出現“項王未有以應”的尷尬局面,原因即是“義”在起作用。 因此,項羽寧可在戰場上與劉邦真刀真槍地拼命,也不願玩弄這種不仁不義的陰謀。因此,他對范增的多次暗示才“默然不應”,故作不聞不知,並寬容了樊噲的不敬,甚至產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這些問題的關鍵,都是“義”字在起作用。

    二,高度自信的心理

    劉邦進入咸陽時,他的下一步是如何打算的呢?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因此,“沛公欲王關中”,此事應屬實,從沛公的言行中,我們也可窺得一二,“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而范增據當時情勢,因勢利導激勵項羽,並得到一個假想的結論:“此其志不在小”、“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這是范增的審時度勢,也是他高常人一等之處。

    剛剛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取得輝煌戰果的項羽,怎能會忍受劉邦的如此氣焰囂張,因此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至少秦漢時期的古人一天只吃兩餐(食時、晡時),項羽準備一大清早要將士吃飯,是要快速解決問題。旦日,太陽剛露出地平線,此時本不該吃飯。因此項羽命令、舉動反常。但若仔細分析又合情合理,項羽犒勞將士的目的是早點攻破劉邦的軍隊,把劉邦消滅。因為劉邦“軍灞上,拒關,勿納諸侯”。“旦日饗士卒”,集中表現了項羽他不可一世、叱吒風雲,急不可耐消滅要敢於抵抗自己的神態。 但是,項羽不殺劉邦也是建立在他對自身勇氣和實力充分自信的基礎上的。“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史記·項羽本紀》)

    鉅鹿之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史記·項羽本紀》)。這種惟我獨尊、誰與爭鋒的氣勢,撼三軍,動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裡,區區劉邦又豈在話下。

    鴻門宴發生時,項羽不僅攜鉅鹿之戰勝利之威勢,而且與劉邦實力懸殊(“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由此看來,鴻門宴上項羽的確沒有必要採用暗殺的手段來消滅劉邦。即使後來,如果他在其他方面得策,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域性,清除劉邦。他的自信心理是有雄厚實力做基礎的,並非妄自尊大。即使項羽死前還三番五次地嘆息:“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至死,項羽還覺得他有實力,失敗是上天的意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上項伯的撮合和劉邦登門謝罪,項羽終於放棄剿滅劉邦的打算。應當說,這不是項羽的妄自尊大,而是他深思熟慮的明智選擇。

    三,仁而愛人的君子心理

    一般人認為,項羽個性格殘暴、動輒殺人。但項羽殺人也有他的原則:他殺的都是阻擋他滅秦興楚的復仇大業和冒犯他尊嚴的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秦世仇,尤其項羽家族,祖父項燕即為秦所殺。號稱卿子冠軍的宋義奉命救趙,卻徘徊觀望四十餘日,使抗秦事業岌岌可危,項羽果斷殺宋義,排除進軍障礙;當他發現秦國降卒“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史記·項羽本紀》),毫不猶豫地下令“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但是,項羽還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范增對項莊所言“項王為人不忍”(《鴻門宴》),即使韓信也曾對劉邦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史記·淮陰侯列傳》)作為一名橫刀立馬、馳騁疆場的武將,項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像劉邦那樣惺惺作態,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高祖本紀》)項羽仁而愛人,敢愛敢恨,因此才會有分食推飲的舉動,才會見傷病者而落淚,才會流傳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楚漢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史記·項羽本紀》)雖這想法幼稚,但愛民之心天地可鑑。 也許,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在項羽看來,至少在當時劉邦還算不上是他的對手,如果隨意殺了有功的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瓦解。

    四,“勇武”的角度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對於劉邦的到來,項羽定然高興。最重要的是,劉邦沒有讓項羽在將士面前食言。項羽也是懂得兵法的,而且不少。不然,也不會“破釜沉舟”,《史記》也載“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本紀》) 古人所謂“武者,止戈為武。”(《說文解字》)《孫子兵法·謀攻篇》也雲:“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是我項羽不想打劉邦啊,而是因為劉邦他已經認罪,親自上門向我項羽請罪來了?我怎能再打,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啊,我何樂而不受?這可是戰爭的最高藝術啊!因此,對劉邦的請罪,他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脫口而出,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其次,鴻門宴上,劉邦主動臣服:乖乖讓出關中之地、秦國所有財寶,使得項羽及其他諸侯實現了分封勝利果實的願望。劉邦已經負荊請罪,使項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所有,如繼續動武,毫無必要,且不得人心。

    鴻門宴的結局以及以後分封都按項羽意志進行,一切完全掌控在項羽手中。鴻門宴上劉邦一無破壞他的大計之行,二無忤逆他的意志之言,劉邦是那麼樣“誠惶誠恐”地謝罪,那麼樣“誠心誠意”地解釋,項羽有什麼理由置他於死地?又怎能下得了手呢?再說劉邦已經把自己包裝成道德的完人,親切的戰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時項羽再殺掉劉邦,勢必失去眾多諸侯的信任,勢必影響自己的威望,暫時也沒法向懷王交代。

    因此,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若我們站在常人的立場上去讀解項羽鴻門宴上的所作所為,就會誤讀;若站在名利場上看,更會出錯。唯有站在精神貴族的心理層面上來看,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項羽。

  • 2 # 使用者50311098779

    我認為可以的。首先,畢竟是楚軍的大營,劉邦也勢單力薄,即使樊噲和張良都在,也擋不住項羽的大軍,如果真的想殺掉劉邦,是輕而易舉的事。其次,劉邦來赴宴,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活著出來,可謂是歷史選擇了他。

  • 3 # 歷史春秋網

    如果他想殺的話,當然可以的。當時憑項羽的軍事實力,其他諸侯都不是他的對手。劉邦也是一樣。假如項羽殺掉劉邦,就沒有後面的楚漢爭霸了,歷史將會改寫。這就是歷史,歷史選擇了劉邦,拋棄了項羽,讓他一念之仁,放走了劉邦,而使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項羽這個人,當時是非常厲害的,章邯是秦朝第一猛將,幾十萬大軍都讓他破釜沉舟擊敗了。章邯投降,隨他投降的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夠狠。後來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彭城之戰,項羽竟然以三萬精兵,殺的劉邦六十萬人馬幾乎全國覆沒。戰鬥力這麼強的將軍,如果沒有打下天下,只能是上天拋棄了他。鴻門宴時,項羽有40萬駐軍在新豐鴻門,劉邦有10萬駐軍在霸上。兵力比例是四比一。項羽的實力,三萬可以擊破劉邦六十萬,可況現在是四十萬對劉邦的十萬。所以此時劉邦對於項羽,就是案板上的肉。

    但歷史最後還是選擇了劉邦,沒有選擇項羽。一是劉邦手下有智囊張良,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而劉邦對張良的計謀言聽計從,騙過了項羽;二是項羽手下有智囊范增,但項羽只是尊敬他這位亞父,卻並不聽從他的計謀。三是劉邦提前買通了項羽的堂叔項伯,項伯明著是項羽的人,實際上成了劉邦安插在項羽部隊的內線,時不是還能給劉邦求求情。所以表面上是鴻門宴,實際上在劉邦的掌控下,成了交友宴。劉邦得以安全脫身。

  • 4 # 往事隨風78807807

    不是不想殺,是不敢殺,樊噲說了,當初一起在懷王面前發誓,先入關中者為王,鴻門宴除了劉邦項羽肯定還有天下所有得諸侯英雄,如果項羽殺了劉邦就做實自己是背信棄義的小人,他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入關中之後封了18路諸侯王,項羽有這個本事能完全壓得住天下所有英雄,我不信,把劉邦封在四川,用秦的司馬欣,董翳章邯就是為了防止劉邦,哪知道高祖英明神武,追隨者擁躉太多,一舉幹掉三秦虎將,霸關中,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所謂飛龍在天,利涉大川,高祖不愧是人傑

  • 5 # 蜀山筆俠

    《鴻門宴》其實是項羽和劉邦聯合導演的一出好戲,他們成功的演出化解了一場軍事危機,保全了各自的實力。而這齣好戲的始作俑者——范增,卻慘遭拋棄,淪為看客,眼睜睜的看著項羽和劉邦在自己面前盡情的發揮演技,卻始終改變不了故事的結局。因為那已經是編劇早就設定好了的。

    鴻門宴

    范增,到底是誰的人?不是項羽的嗎?這個還用問嗎?那麼,如果我反問你:荀彧是誰的人?曹操?還是漢獻帝?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鴻門宴——范增

    其實,一切的一切,並不是我們看《楚漢爭霸》那麼簡單!一切皆有淵源!

    項羽到底是怎麼起家的?項羽和范增是怎樣認識的?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什麼呢?當你把這一切全都理清楚的時候,你才會恍然大悟!醍醐灌頂!

    好了,我們趕緊來理一下范增和項羽的最初關係。

    秦末,最早發動起義,反抗暴秦的是陳勝(字涉),他所建立的“張楚”政權幾乎就打到咸陽!結果擋在他們前面的是秦朝第一名將——章邯!章邯十戰十勝,瞬間將張楚打得土崩瓦解。張楚倒下了,卻有無數個楚國的後代站起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的叔父項梁就是其中一支,項梁的父親是讓秦將李信蒙羞,最終為王翦所滅的燕將項燕。有了這面大旗幟,項梁原本是打算單幹的,他甚至襲殺了同為楚國後裔的楚國“三戶”中景氏(還有屈氏、昭氏)的後裔——景駒。你覺得項梁能代表楚國老貴族的利益嗎?不能,他們是武裝奪權的新興勢力,他們代表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廣大平民!

    秦末農民起義

    直到范增的出現,才使項梁意識到,這樣亂幹是成不了大事的,於是他採用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楚懷王。等等,這個場景怎麼這麼熟悉呢?沒錯,後來荀彧為曹操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它如出一轍。荀彧的結局大家已經知道了,他雖然為曹操出謀劃策,盡心盡力,但他始終只稱漢臣,而不稱魏臣,在他心中永遠只有漢家才是王道!

    漢末名士——荀彧

    從後面的種種跡象看,范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利用項梁立了楚國的正宗——楚懷王;項梁死後,又利用項羽殺了擁兵自重,企圖自立的宋義;劉邦興起後,范增又想利用項羽滅了劉邦。可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項羽軍還沒出發,劉邦反倒送上門來了,就是著名的《鴻門宴》。這一招反而讓范增措手不及。席間,項、劉消除了兩人之間的誤會(實際上早就達成協議了,還定了姻親,只是演給范增看的),於是皆大歡喜。而最受傷的是范增,計劃泡湯不說,還折損了自己親密的戰友——曹無傷(楚懷王安排到劉邦軍中的監軍)。

    項羽和劉邦

    范增打天下都是為楚懷王打的,而項羽打天下是為自己打的,所以他們根本走不到一塊,即使范增被項羽尊為“亞父”(荀彧也別曹操尊稱為“荀令君”),後來范增一直得不到項羽信任也就是這個根本原因。

    果然,范增死後不久,項羽就再無顧忌,派九江王英布殺掉了楚懷王,楚國徹底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蘿生長太慢,怎麼生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