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本典故來自歷史上的“淝水之戰”。說的是東晉末期,也就是南北朝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戰役,也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草木皆兵”典出《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大意是說: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出兵攻晉,前鋒在安徽壽春洛澗被晉軍打敗。苻堅登壽春城瞭望,看到晉兵佈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認為遇到了勁敵,因而感到害怕。後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風聲鶴唳”典出《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大意是:苻堅的軍隊潰敗奔逃,自相踐踏,投水而死的不計其數,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餘人馬拋棄鎧甲連夜逃走,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東晉軍隊已經來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後來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下面簡要敘述一下“淝水之戰”的故事:晉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苻堅在王猛的幫助、治理下,國力強盛,百姓富足,王猛死前告誡苻堅:不要對東晉有所企圖。王猛死後三年,前秦國主苻堅把王猛的話拋到了腦後。投入兵力17萬人,分三路合圍襄陽:派武衛將軍苟長和尚書慕容率領7萬步、騎兵進犯襄陽東北部;讓荊州刺史楊揚率領樊州、鄧州的兵眾作為前鋒;徵虜將軍石越率領1萬精銳騎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率領5萬兵眾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領4萬兵眾出武當,會合攻打襄陽。東晉襄陽守軍在朱序率領下死守了近一年,兵敗城破。朱序被俘到長安,苻堅認為朱序是個忠臣,沒有殺他,讓他在前秦軍中服役。

    公元382年(晉太元七年),前秦國主苻堅在長安大會群臣、武將:“我做皇帝快有三十年了,現在三方大致平定,就剩下東南的東晉不聽話了,我粗略的算了一下,手下士兵有97萬,我準備親自率領大軍攻滅東晉,你沒看怎麼樣”?當時,大多數人都不同意,其中就有他最信得過的弟弟符融。符融說,伐晉有三難,前秦連年征戰,士兵疲憊,糧草供給太遠;前秦征服的鮮卑、羌氏、羯氏貴族遍佈京城(長安)內外,一旦大軍南下,京城危險;與東晉相爭,無論勝負,我們都會元氣大傷,我們說的你可以不聽,王猛宰相說的您也不聽嗎?這時鮮卑將軍莫容垂、羌氏貴族姚萇非常希望苻堅出兵,更希望苻堅失敗,他們好乘機恢復前燕和後秦(後來的名稱)。慫恿苻堅“聖心獨斷”,苻堅很高興。

    公元383年9月20日 (晉太元八年八月甲子初八)前秦苻堅發騎兵27萬,步卒60萬,共87萬人,號稱百萬大軍,由長安出發,指望一舉滅東晉,統一海內。又命裴元略率領7萬人從巴蜀順江東下,向建康進發。前秦大軍浩浩蕩蕩,綿延百里,苻堅說:“我率領的軍隊,把馬鞭投入江中,就可以讓長江斷流”。典故“投鞭斷流”由此而誕生。當時,東晉能夠用於作戰的只有8萬多人,尚書僕射(相當於宰相)、假節軍事的謝安鎮定自若。坐鎮建康(今南京),派弟弟謝石任征討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部都督、兗州刺史,又派水軍大將胡彬率5000水兵進駐壽陽(今安徽壽州),拱衛京城建康。只是胡彬行動稍遲,前秦之軍已到壽陽,只好駐紮硤石以待軍機。

    晉太元八年十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等攻打壽陽。十八日,攻克壽陽,擒獲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前秦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以遏制東面的部隊。《晉書•苻堅載記》說: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便派東晉降將朱序前去勸降東晉大都督謝石,朱序非但沒有勸他們投降,反而為他們出謀劃策:讓謝石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朱序說:“前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路上,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之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秦百萬大軍就能擊破”。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晉書.謝玄傳》說: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前秦大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反擊。劉牢之聲東擊西斬殺了梁成和弋陽太守王詠,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謝玄又派府兵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1萬5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資治通鑑》說: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佈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你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亂作一團。

    謝玄、謝琰、桓伊等人按照謝安的計策,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計程車兵殺掉,苻堅肩部也中了一箭,負痛轉馬就走。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爭相往回跑。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謝玄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華麗的車輛馬匹。隨後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建康時,東晉主帥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而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

  • 2 # 冰融654

    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發生了淝水之戰。東晉謝石,謝玄率北府兵8萬於淝水大敗前秦苻堅80萬,挽救了華夏文明。此戰還產生成語投鞭斷流。

  • 3 # 林城—布衣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兩個歷史典故都出自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於383年的淝水之戰。

    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經歷“五胡十六國”戰亂後,氐族建立前秦統一。西晉殘餘勢力在南方建東晉。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統兵南下,意欲滅東晉統一天下。前秦兵馬雖多,但由多民族組成,軍心不穩。

    兩軍初戰前秦軍既敗,苻堅心生怯意。登城檢視敵情,見對面山野樹林中草木和樹影都以為是埋伏的晉軍。

    東晉兵馬雖少,但保家衛國、同仇敵愾。決戰時兩軍隔淝水對峙,晉軍要求前秦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決戰。

    苻堅意欲等東晉軍“半渡而擊之”,命全軍後退。但軍令傳遞過程中,有東晉奸細于軍中喊叫“秦軍敗了”。

    一時,前秦軍自行潰敗,東晉軍渡河追擊。苻堅被敗兵裹挾奔逃,聽到風聲與鶴的鳴叫以為是東晉軍喊殺聲。

    淝水之戰,東晉軍以八萬之兵,擊敗前秦軍八十萬之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人說:此戰挽救了中華文明。

  • 4 # 獅子貓

    兩個成語都是出自東晉時期,北方政權前秦南下伐晉的戰爭。

    北方氐族經過一系列征伐後建立了前秦政權,到了苻堅執政時期又重用漢人王猛,施行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力大增,於是苻堅就產生了南下統一的想法。

    兩軍首次交戰是在襄陽。當時的前秦調派了十七萬人分幾路進逼襄陽。當時的梁州刺史朱序認為前秦軍缺乏渡船,因而沒做防備。等到前秦大將石越渡過漢水時才發現局勢緊急,慌忙在襄陽組織防禦。而京兆尹慕容垂在攻下南陽以後便很快與苻堅在襄陽集中。在持續一年戰鬥後,朱序兵敗兵敗被俘。苻堅欣賞朱序的氣節而並沒有殺他,便任命他為度支尚書。後來,前秦被謝安、謝玄率軍擊退,前秦南下暫時停止。

    公元三八三年十月,苻堅率軍再次南下,首先攻破了壽陽,苻堅希望速戰速決,於是派朱序前去東晉軍中勸降。然而朱序卻向大將謝石透露了前秦軍隊的部署,並建議在前秦後續部隊到達之前在洛澗一帶發動突襲。此戰大獲成功,東晉軍直逼壽陽城,在八公山下紮營。苻堅登上城牆觀察晉軍,忽然一陣西北風颳過,八公山的樹木隨風搖擺,當時天氣陰沉,視野不太好,苻堅誤把八公山的樹木當成晉軍,於是對身邊的苻融說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來。

    兩軍在對峙一段時間以後,謝玄擔心長久相持對晉軍不利,於是告知苻堅,讓其閃出一段距離,等晉軍渡過淝水就對決,兩軍一戰定勝負。苻堅求勝心切,答應後退。但此時前秦軍計程車氣並不算高,而且在組織後撤時缺乏秩序,晉軍在全力渡水時,朱序便在前秦軍中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大亂,爭先往後奔逃,謝玄指揮一部分騎兵率先發起追擊,其餘部隊隨後趕到,前秦軍幾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苻堅也被箭所傷。僥倖逃脫的前秦軍在後撤過程中缺乏有效組織,以致於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叫聲就都以為晉軍追上來了,於是晝夜不停,草草地在野地露宿,以致於又餓死和凍死一部分人。這就是“風聲鶴唳”的由來。

  • 5 # 歷史的小學生

    關於前秦伐晉,是經歷過一個相當長的準備時間。前秦名相王猛臨死的時侯,皇帝苻堅向王猛詢問後事,王猛講了兩點,第一,“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第二,“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應該說,就當時的形勢來講,王猛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前秦雖然統一了中國北方,但由於北方的人口成分非常複雜,是由不同民族組成,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仇殺,隔閡嚴重,都不願臣服於另一個民族統治之下。所以,對符堅來講,安定內部是首要任務,而不是急於求成,發兵攻晉。從東晉的情況來講,當時由賢相謝安主政,國泰民安,政治穩定。雖然在國力上遜於前秦,但由於東晉是由漢人主政的國家,所以,它成為天下漢人嚮往的國度。另外由於常年的民族仇殺及大漢族主義,漢人是無論如何也不願受苻堅的氐族人統治。因此,保衛東晉,就等於保衛漢人最後一片嚮往的淨土。所以,前秦滅晉的想法,在當時還是不成立的。我們透過王猛臨終遺言發現,他並不是反對苻堅伐晉,只是認為時機未到。境內的鮮卑、羌族上層分子根本靠不住,只有剪除了他們,徹底穩定了後方,才有資格起兵伐晉。另外,還需要一個必然條件,那就是---東晉大亂。西晉滅吳、隋朝滅陳,都是趁對方統治黑暗,政治混亂的時侯出兵。這就是史書中常說的“取亂侮亡”。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苻堅根本無視王猛的勸告,他認為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廣大地區已被他武力征服,只有東南一隅,與他為敵。他自恃“強兵百萬,資仗如山”,滅亡東晉易如反掌,所以下了發兵的命令。可以說,苻堅對滅亡東晉是非常有信心的,他在出兵之前還下詔任命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為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衝為侍中,並在長安為他們提前修建了住宅,以備滅晉以後,讓他們到長安來居住。真可謂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早在王猛去世前二年,苻堅就攻取了東晉的梁、益二州,東晉被迫退守巴東(今重慶奉節)、建平(今重慶巫山縣)。

    公元378年,也就是王猛去世後的第三年,苻堅發兵十七萬攻打襄陽,在圍攻了一年多後,才把襄陽拿下,並生俘了東晉襄陽守將朱序。與此同時,苻堅發兵七萬攻下東晉的彭城(今江蘇徐州)、淮陰(今淮陰西南)、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然後,又集結重兵圍攻東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三阿是東晉重鎮廣陵(今江蘇揚州)的屏障,相距只有一百里,三阿被圍,東晉震動。東晉宰相謝安遣軍解圍,大敗秦軍,連克盱眙、淮陰,秦兵退兵淮北。

    公元381年冬,前秦進犯東晉的竟陵(今湖北潛江),被桓衝的侄子桓石虔擊敗,戰死七千人,被俘萬人。第二年九月,桓衝派軍進攻前秦佔領的襄陽,焚燒沔北田稻,奪取民戶六百餘戶而還。公元383年五月,桓衝親率大軍十萬,進攻襄陽。雙方展開激戰,桓衝退還上陰。

    淝水之戰的區域性戰爭是苻堅對東晉軍事實力的試探,亦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向東晉展示前秦軍事實力的意圖,以期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不過,透過上述結果我們得知,東晉雖然敗多勝少,丟失了部分城池,但並不是一無是處,望風而逃。

    在苻堅發動區域性戰爭的間隙,曾召叢集臣商議攻取東晉。苻堅決定親率九十七萬大軍,一舉蕩平東晉,讓群臣加以討論。秘書監朱彤附和道:“若一舉百萬,必有征無戰。”就是說只要前秦大兵壓境,東晉就會不戰而降。尚書左僕射權翼帶頭反對,他說道:“東晉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謝安、桓衝,江表偉才,可謂晉有人焉,未可圖也!”太子左衛率石越也認為東晉“國有長江之險 ,朝無昏貳之釁,未宜動師”。由於多數大臣反對出兵,苻堅就單獨找他的弟弟苻融商量,苻融指出“晉主休明,朝臣用命,我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苻融還哭著向苻堅說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鮮卑、羌人,羯人聚集在長安附近一帶,他們都是前秦的仇敵,大軍一旦東下,這些人必會趁機作亂。苻堅的太子苻宏、幼子苻詵、愛妾張夫人,也都不同意出兵,苻堅卻一概置之不理。鮮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萇看到自立的機會來了,就極力慫恿苻堅出兵。慕容垂還以“小不敵大,弱不御強”為理由,請苻堅當機立斷。事實上,滅掉前涼和攻佔東晉的梁、益二州之後,苻堅就有了征服江東的企圖。他表面上虛心聽取各方意見,實際上“內斷於心久矣”。

    公元383年七月,苻堅下令進攻東晉。他規定境內所有馬匹全部徵用。平民每十人抽一人從軍。九月初二,苻堅從長安出發,“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苻堅被聲勢浩大的陣勢所觸動,他不禁吹噓道:“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不過實際投入戰鬥的,只有苻融指揮的三十萬先遣部隊。

    東晉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將軍謝琰(謝安子)、桓伊等率眾八萬,抗擊秦軍。又命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淮南軍事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謝玄率領的北府兵,成為淝水之戰中晉軍的主力。

    十月,苻融渡過淮水,攻下壽陽,生擒晉將徐元喜。晉將胡彬聽到壽陽陷落的訊息後,就退保硤石(今安徽壽縣西北)。苻融為了消滅胡彬率領的東晉水軍,就命將軍梁成截斷了淮水水道,使胡彬無法東撤,同時也鞏固了壽陽秦軍的東面防務。謝玄率東晉主力向西推進,忌憚前秦梁成大軍,就在離洛澗(淮水支流)二十五里地駐足不前。胡彬被困在硤石,糧食殆盡,難以支撐,就派人向謝石求援。然而,送信的人被前秦俘獲,苻融看到胡彬糧盡求援的信後,立即派人到項城向苻堅報告道:“賊(東晉)兵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堅接到信後,認為消滅東晉的機會來了,就把大軍留在項城,自己只帶領了輕騎八千,趕往壽陽。

    苻堅到了壽陽後,就原先被俘的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前往晉營,勸說謝石投降。朱序雖然表面歸降了前秦,但實際上一直心念東晉,於是,他藉機向謝石獻策道:“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謝石本來是採取消極的防禦方針,想拖死秦軍,在聽到朱序的計策後,決定趁秦軍尚未全部到齊時,對它的前鋒發起攻擊。第二個月,謝玄便派前鋒劉牢之率精兵五千,搶渡淮水,主動向前秦發起攻擊,斬殺前秦大將梁成及其弟梁雲,前秦陣亡一萬五千人。劉牢之縱兵追擊,生擒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繳獲大量軍械裝備。苻堅同苻融登上壽陽城,看到晉軍佈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在壽縣城北四里)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苻堅心生懼怕,對苻融道:“怎麼能說他們的力量弱呢!”

    前秦靠著壽陽城東面的淝水佈陣。東晉進至淝水東岸,兩軍隔水相望。謝玄派人對苻融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變善乎!”苻融與諸將商議,大家一致反對,認為秦兵勢眾,不宜後撤。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孫子就說過“不動如山”。現在前秦大軍壓境,如同一座大山一樣逼向東晉,東晉是不好應付的。可是苻堅和苻融卻聽不進大家的勸告,同意了晉軍的要求。苻堅也有他的道理,認為可以趁晉軍半渡的時侯,率軍猛攻,東晉必然大敗。當然,這是也是符合孫子的治軍策略。然而,苻堅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前秦軍隊數量雖多,但都是被驅使而來的各族人民,他們不願打仗,一旦退軍,必會引起混亂。果然,前秦在移陣之時發生大亂,謝玄趁機率軍猛攻。苻融想阻止秦軍亂勢,但所騎之馬也被亂兵撞倒,被晉軍所殺。前秦群龍無首,更是潰不成軍。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壽陽城西面三十里的青岡才收軍。秦軍在逃命途中,“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才十七八。”在前秦軍中的朱序和原前涼國主張天錫、原東晉壽陽守將徐天喜等趁機投奔東晉。晉軍收復壽陽,俘獲前秦淮南太守郭褒。

    淝水之戰就這樣以前秦的全面失敗而告終。淝水之戰後,果然被王猛不幸言中,鮮卑族慕容垂起兵反秦,建國大燕,定都中山,自立為帝,佔領了河北大部;羌族人姚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公開反秦,並於公元385年七月,生擒苻堅,將其勒死。中國北方重新陷入混亂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鋼龍骨吊頂怎麼算絲桿長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