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治通見
-
2 # Mmmanbu
中國歷史上的北方遊牧民族主要由六大部分演化而來: 一:匈奴部分: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往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羯,匈奴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滅絕。 二:東胡部分: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現在。 三:突厥部分: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四:通古斯部分:原稱肅慎(商、周時分佈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後為女真、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五: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党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六: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各個民族在矛盾中不斷地瞭解、在矛盾中不斷融合的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王朝——秦帝國。秦帝國的疆域內涵蓋了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與北方的遊牧民族幾乎沒有什麼聯絡。 公元前202年劉邦推翻秦帝國建立西漢王朝。自從西漢立國開始,崛起於北方的匈奴就憑藉它的軍事優勢,不斷對中原施加軍事侵略與政治壓力。 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率三十萬騎兵把出兵抵禦匈奴入侵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包圍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劉邦被迫採納臣下的建議,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提出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才得脫險。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這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與中原漢民族政權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對峙,事實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在匈奴一方。漢帝國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文帝、景帝執政的六七十年間一直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每年送去大批財物,但始終無法滿足匈奴無止境的的貪婪慾望。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執政。漢帝國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空前強大,漢武帝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擺脫匈奴貪得無厭的敲詐勒索、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自衛反擊戰爭,透過一系列戰役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將其驅逐到大漠以北,從此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這是一場華人民抗擊外來侵略、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和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偉大衛國戰爭,最終以正義的輝煌勝利而告終。 公元207年,東漢丞相曹操北破烏桓,將東胡各少數民族遷徙到河北地區;公元216年,又將北方降漢的匈奴安置在幷州,分五部加以統治。 這對促進民族融合,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雖然匈奴作為國外敵對勢力被漢帝國驅逐了,但這些降漢的匈奴部族仍保留著兇悍好鬥、殘忍嗜血等遊牧民族的天性,他們學會了漢人的政治、軍事韜略、掌握了漢族先進的冶煉技術。曹操的這些舉措為日後北方遊牧民族徹底滅亡中原漢族政權埋下了隱患。 公元265司馬炎代魏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而又黑暗的王朝。士族統治集團既腐朽不堪,又激烈爭權奪利,爆發了影響巨大的“八王之亂”,國力空前衰敗。由於中原戰亂,漢族居民大量流徙江南,中原漢胡勢力的分佈和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見有機可乘,開始策劃“興邦復業”,起兵反晉。公元316年,匈奴軍奪取長安,西晉滅亡,撤退到長江以南的西晉貴族建立了東晉政權。 此後北方遊牧民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十六個政權: 前趙(匈奴304-318) 後趙(羯319-350) 前秦(氐351-394) 前燕(鮮卑337-370) 後燕(鮮卑384-409)西秦(鮮卑385-431) 成漢(巴氐304-347) 後涼(氐386-403) 南涼(鮮卑397-414) 南燕(鮮卑398-410) 北涼(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 由於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大多處於奴隸制社會,有些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他們建立的政權大多實行胡漢分治政策,仇視、奴役漢族人,甚至對漢族人採取野蠻殘酷的種族屠殺政策。各族統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給人民帶來嚴重災禍,社會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漢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生存危機。在這種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形勢下,爆發了大規模的民族復仇——冉閔《屠胡令》 公元350年,漢族將軍冉閔推翻了殘暴不可一世的羯趙帝國,即皇帝位,定都鄴城,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當時,新生的冉魏政權處在敵對胡族勢力的四面包圍中,他們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扼殺新生的冉魏政權;內有數十萬仇視新政權的胡族隨時可能發動暴亂,或在敵對胡族勢力進攻時充當內應,即使將他們全部驅逐,也只能使敵對胡族勢力更加強大。 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冉魏政權,堅決鎮壓極端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冉閔採取斷然措施,頒佈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開始對入塞中原的數百萬胡族展開大反攻,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 迫於冉閔和諸路中原漢軍的武力威脅,氐、羌、匈奴、鮮卑數百萬人退出中土,一些胡族甚至從此遷回萬里之外的中亞老家。整個中原地區在經歷了羯族的殘暴統治和連年戰亂之後,滿目瘡痍,百業凋敝,而統治今天外蒙內蒙和中國北部的鮮卑進入了極盛時期,企圖一舉消滅因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復的冉魏政權。 公元352年,冉閔在抗擊鮮卑入侵的廉臺大決戰中被擊敗,冉魏政權滅亡,冉魏的臣子紛紛自殺殉國,河北二十餘萬漢人不甘做亡國奴,紛紛南逃,但受到鮮卑大軍截擊,死亡殆盡。至此,漢民族在長江以北的最後一個政權滅亡了,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才結束。 十六國時代是一個民族大分裂時期。由於統治階級高層的權力爭奪而引發內戰,中央政府完全喪失了對國家秩序、政治局面的有效控制;在這種形勢下,極端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匈奴部族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叛亂,推翻政府、顛覆國家現政權,妄圖建立起獨立的匈奴族國家,實行種族歧視和屠殺政策,最終導致漢民族大規模的種族復仇,來自北方的外族敵對勢力“鮮卑”乘機大舉入侵中國,漢族政權喪失了對中原的領土主權。 這是一場漢民族在自己家園裡與遊牧民族的一場大混戰。在這場戰爭中,漢民族第一次被遊牧民族徹底打垮,國破家亡,丟掉了祖宗基業、丟掉了整個中原,北方的漢族人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被剝奪了一切公民權利,政治上沒有地位,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得不到保障。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 我們跳過隋唐,從公元907年唐滅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是唐藩鎮之亂的延長,是由唐朝而宋朝的過渡時代。 這一時期有兩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特徵: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華夷混合政權。其二是北方的契丹人借軍閥混戰之機不斷強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也為後來遼、宋、金對峙的形成埋下“伏筆”。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公元907年,契丹族建立遼政權,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權。遼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公元986年,宋太宗發動第二次北伐,要奪回幽燕,統一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北宋在於與極端民族分離主義勢力遼、金政權的戰爭中一再受挫。 公元1125年女真滅遼,公元1127年四月女真滅北宋。撤退到長江以南的北宋貴族建立了南宋政權。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古部落強大起來,建立了蒙古帝國。公元1234年,金帝國在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都處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1279年3月19日,最後一支南宋軍隊在厓山大海戰中被元軍消滅,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南宋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年僅九歲的趙昺投海殉國,當日隨同跳海殉國的朝廷諸臣、後宮女眷、民眾多達十幾萬人。至此,中國大陸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南宋滅亡。 在這一歷史時期,漢民族為追求民族解放、自由與獨立,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和奴役,做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犧牲,以岳飛、韓世忠、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精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抗擊外族入侵的歷史使命,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為了使子孫後代不做亡國奴,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譜寫了一幕幕悲壯的中華民族抗爭史。 這是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光輝的時代。他們無愧於中華民族英雄的光榮稱號。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靈魂。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元帝國在僅僅統治中國89年後,在席捲全國的民族大起義的狂潮中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大軍攻入北京,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明朝滅亡。 公元1644年5月27日,明將吳三桂聯合關外清兵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展開大戰。 這是一場決定華人未來260年命運的大決戰。民族敗類、大漢奸、投降派吳三桂,勾結滿清侵略軍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滿清入關後開始了對中國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統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失敗。 回顧整個歷史,四個漢民族王朝的滅亡伴隨著遊牧民族的四次大飛躍: 第一次飛躍 西晉滅亡,匈奴、氐、羯、鮮卑等遊牧民族開始在中原地區建立起一系列地方割據勢力。 第二次飛躍 北宋滅亡,金(女真)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統一整個北方的強大政權,漢族政權已無力反擊。 第三次飛躍 南宋滅亡,蒙元帝國建立,遊牧民族第一嚐到了做整個中國的主人的滋味。 第四次飛躍 明王朝滅亡,遊牧民族最終徹底征服了整個中國,實現了他們幾千年來的夢想。 一、遊牧文明的產生及與草原生態的關係 遊牧文明是在人類早期原始狩獵文明和原始採集文明之後,與農耕文明差不多同時產生的,就其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而言,比農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採集狩獵文明。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學觀點起源於非洲大陸,在漫長的地質史時期,由於氣候的改變引起生存環境的變更以及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壓力的逐漸增加而逐步遷移到其他的大陸,並且由於地理隔絕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種族和亞人種。 這些原始初民所屬的就是原始採集狩獵文明,在生存壓力並不大的情況下,他們往往隨著季節的變更而進行或長或短的遷移,以獲得更豐厚的食物,這從對非洲一些原始部族的人類學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較推論。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和雖然緩慢但仍然不斷增長的人口,生存壓力變大,許多物產並不那麼豐富地區的部族不得不採取強度更大的勞動,而對於草原地區來說,採集的基礎原本非常薄弱,部族的主要食物來源依靠捕獵,不得不跟隨著獸群的遷徙而遷徙,以便獲得足夠的肉食。在這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蓄養動物比起單純地追獵野生動物來說更有保障,養畜業便慢慢發展起來。對野生動物的馴化,也許發生在更早的時候,但在生存壓力不那麼大的時期,花費那麼多的精力去發展畜業並不怎麼合算,於是畜業的產生只有在憑採集狩獵無法獲得足夠豐厚的回報之後了。 但是為什麼畜業最終發展成遊牧文明而不是像現在政府所推行的那樣定居圈養或放養呢?這也許是由於畜業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對野生畜群的鬆散性控制發展來的,而定居蓄養需要較繁重的勞動,如果沒有明顯的優勢,並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放棄遊牧。馬的馴化則更為遊牧文明的產生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援,對於放牧的畜群能夠更加便捷、省力地控制。然而更重要的是,北方草原自身的生態特點決定了定居畜養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自然而然地遭到擯棄。 中國東南臨海,受海洋季風影響,越往西北,越近大陸中心,季風影響越弱;相反,來自西伯利亞與蒙古的高壓作用越來越強。故從東南向西北,降水越來越少,乾旱程度也隨之增加,植被型別也表現出明顯的地帶性特徵。由東南向西北可分為溫帶草甸草原、溫帶典型草原和溫帶荒漠草原。最優質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東部、科爾沁等地的草甸草原的年降水量也不過在350—550mm之間,土壤有機質含量雖一般在4%以上,平均產草量在1500kg/hm²左右,但仍舊無法承受定居畜養的放牧強度;那些年平均降水量僅150—250mm,年平均氣溫僅約2—5℃,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低於2%的西部草原便更無法承受定居放牧的壓力,只需幾十,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草原便會退化到無法收集到足夠的飼料餵養牲畜的程度。如呼倫貝爾大草原自1958年建立了25個國營農場,進行大規模的定居墾荒之後,僅一二十年就退化成為呼倫貝爾沙地。而有關試驗經過5年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過度的割草會使地上生物量大大降低,對草原退化有很大影響。年年割草的牧區地上生物量只有割一年休一年的牧區地上生物量的76%。因此經過長期的實踐之後,遊牧文明成為草原民族的主體文明是完全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建立在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情況之下的。 遊牧民族使用的牧業生產的主要工具為套馬竿,又稱 “套竿”。蒙古語稱“兀兀兒合”。據《元朝秘史》載,早在13世紀初蒙古汗國建立前,就已出現了這種工具,一直沿用至今。套馬竿木質堅韌,總長約300釐米,頂端拴有套形皮繩。它既可用於套馬,也可用於狩獵時套其他動物。每逢捕捉馬匹時,牧民持竿跨馬,衝入馬群,看準馬匹,抖開繩套,將馬頸套住勒緊,隨馬賓士,直至馬匹力竭馴服為止。阿拉善旗等少數地區的牧民不用套馬竿,而用套馬索,蒙古語稱“察拉木”。這些套馬者多系技術嫻熟、身強力壯的牧民,因而當地牧民以套馬為光榮。 二、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及其引起的生態破壞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和融合伴隨著中國古代北方邊境歷史的始終,而這種衝突和融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北方邊境的生態環境,反過來,生態環境 的變遷又導致了文明的變遷。儘管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點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影響,但傳統史學的盲點並不能抹殺這種影響的實際存在。
-
3 # 把生活當旅行
1.匈奴: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西漢武帝時分裂為五部,漢元帝時與五部呼韓邪和親,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入侵羅馬帝國。
2.月氏:起源於烏拉爾山、南西伯利亞一帶,居於河西走廊、祈連山古代原始印歐人種遊牧部族。小月氏後散居今甘肅張掖、青海湟中等地,與當地各民族逐漸融合;大月氏成為唐代于闐王族“尉遲氏”、宋代西夏大姓“訛氏”、甘青藏族“窪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後裔,月氏民族遍佈河西、中亞、南亞。
3.契丹。契丹是東胡民族的一支,在第七、八世紀時,唐朝曾封它的酋長為松漠都督。契丹國破亡後,部分西遷、部分北徙,大部分或降或被俘成為大金國的屬民,融合到女真、蒙古、漢族裡面,少數融合入今維吾爾、哈薩克、土族以及成了北韓國的居民。
4.靺鞨。即勿吉,在高句麗國以北,南界長白山,西至洮兒河源,北面和東面“不知所極”。926年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滅,改稱東丹。10世紀後改稱女真。
5.鮮卑。居於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此為族名。隋唐以來,鮮卑的後裔在這兩個朝代中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李兩家就都是鮮卑華的漢人,其他的如宰相、尚書、侍郎等數不勝數,現在漢族的姓氏“慕容”、“宇文”就都源於鮮卑族。
6.羯。羯族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成為一個民族,它是匈奴的一個分支。 但是相比黃種人佔多數的匈奴,羯族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徵。後融入鮮卑。
7.氐。從 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佈在今 甘肅、陝西、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大部分集中於隴南地區。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過仇池、 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對當時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南北朝以後氐族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
8.羌、党項:現在的羌族。
9.金:女真人,滿族人祖先。
10.蒙古:蒙古族。11.回:回族。
-
4 # 關東俠客
草原民族就象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秦漢之際匈奴人強大起來,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不斷入侵漢民領地給漢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經幾十年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積累大量財富,漢武帝準備解決匈奴問題。漢匈之間爆發大規橫戰爭。經兩漢長期鬥爭,一部個匈奴人西遷歐洲,一部分匈奴內附。南北朝時,匈奴,鮮卑,羯,氐,羌內遷逐漸融入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之中。匈奴,鮮卑,契丹主體民族已消失,變成單個分子,一些姓氏融入漢族之中了。
-
5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古代草原的所謂“民族政策”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可是生怕某些“民族”認為和我們一樣進行區分管理,實際上在我們北部以及西北部的遊牧民裡面,往往就是他老大叫啥,整個部落都跟著叫什麼,實際上我們熟知的匈奴、鮮卑、突厥等等往往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大部落,往往這個部落聯盟下面分成部,就比如突厥下面的回鶻、葛邏祿、薛延陀等等,而每一個部還分成“姓”,其實也就是部落的小單元,所以大家應該都聽過什麼九姓回鶻、三姓葛邏祿、三姓蔑兒乞等等。大致說一下,其實也不是非常複雜。首先就說這個最早“消失”的匈奴,我們一般認為這個是最早登場的一個大型部落聯盟了,實際上在匈奴之前北方草原不是說沒人了,只能說一直沒有個老大,而在我們的邊疆地區也徘徊著樓煩、渾邪、林胡等等一系列被我們稱為狄族的部落,只不過後來這些小兄弟都緊密的圍繞在以冒頓單于為領導下的匈奴中央成為了一個部落聯盟,所以族群也很複雜,要是非說這群人到底是個什麼族群,按照分子人類學一般認為他們和西伯利亞的散裝遊牧民,也是遷到美洲的美洲土著血緣很接近,這次大家看里約奧運會也能發現,很多巴西土著是有著典型東亞人面孔的。
圖 西伯利亞黃種人的遷徙,當年北邊的白令海峽還是連著的,這群黃種人也就率先到了美洲大陸。
(如果非要說分子人類學就是父系Y單倍體代號Q和母系mtDNA-NR等。)匈奴曾經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西控烏孫等白種人遊牧民,東控“東胡”,徹底包圍了漢人中央政權,其實這個東胡和東胡周邊是這樣的。圖 活動在大興安嶺和嫩江一帶的“東胡”,活動在貝加爾湖東側的“丁零”,活動在黑龍江下游和松花江一帶的“靺鞨”(mohe),這詞在他們的語言裡面有“林中百姓”的意思,而這個靺鞨發展水平也最低,基本都是在大河森林漁獵。當然了雖然分成這三個部,實際上他們內部根本也沒什麼政權,但是總的來說這三個族群的血緣和語言相對接近,也是現在“阿爾泰語系”的來源。(這三條江也算是黑龍江的母親河了。)
當年冒頓因為匈奴的擴張,和東胡起了衝突,結果東胡被匈奴擊敗控制,整個東胡分成了兩個部,一個是靠北的“鮮卑”一個是靠南的“烏桓”。結果漢武帝一通胖揍,先是控制了北韓和烏桓,後來又透過對西域的戰爭讓新疆中亞的匈奴白人小弟都歸附,所以匈奴就被漢包圍,開始迅速衰落,後來因為五單于內戰,最終呼韓邪這一波開始親漢,也就為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埋下伏筆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到了東漢的時候呼韓邪的後代日逐王南遷,匈奴正式分裂,南匈奴聚居在幷州一帶,也就是現在的陝北內蒙山西這一塊,和東胡系的烏桓一樣逐漸的成了漢的犬馬。而這個時候北匈奴日子也不好過,不僅僅漢和南匈奴合在一起收拾它,鮮卑也盯上了越來越衰弱的匈奴,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東漢的時候竇憲又給了北匈奴致命一擊,直接追到了燕然山(蒙古國杭愛山)。北匈奴越來越撐不住了,最終開始西遷,先是到了烏孫,後來又到了康居,最終就不見音訊了,按照《後漢書》的說法——“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這一波人就是後來鮮卑著名的“宇文部”、“獨孤部”等。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最起碼北匈奴就等於消失了,一部分西遷不知所蹤,一部分跟了新老大鮮卑。...........................................................................................................................................................所以也就是說鮮卑這個時候強勢崛起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匈奴西遷之後留下了十餘萬落全都被鮮卑控制了,而這個時候他們的烏桓兄弟已經陷入到了東漢末年的戰亂開始站隊了。好了我們看下這個北匈奴西遷的烏孫和康居是個啥。圖 那個騷粉色是漢,鮮卑已經從大興安嶺強行殺入,而看過我另一個回答的應該知道在“七河流域”的那位是烏孫,再西邊是康居,再西邊是阿蘭,再西邊是歐洲,嗯。這些當年都是匈奴罩著的印歐白種人小弟,結果這時候大哥來投奔了。
當然了,過了200年後,一個神奇的民族“匈人(HUN)”打敗阿蘭殺了阿蘭王,匈人帶著阿蘭人一路殺到歐洲吊打了日耳曼人和東西羅馬帝國差點跑到大西洋,至於你說這個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或者是不是和匈奴有關,那就是個懸案了。再說鮮卑的問題,這貨代替匈奴成了最大的一支勢力之後,就開始摻和漢人政權的事情了,不過當年活動在燕(北京周邊)代(山西北部)之地的公孫瓚就很能打,讓這群人也沒怎麼南下,後來袁紹的時候和烏桓關係也不錯,結果最後烏桓被曹操一窩端,這個烏桓就開始消失在歷史上了,曹操因為這事還在山海關來了個《觀滄海》。自己小夥伴沒了的鮮卑更是無法無天了,烏桓舊地基本被鮮卑控制,而這個時候西晉也統一中央了,只不過這群司馬也是夠司馬的了,沒幾天就八王之亂,而且本來三國時候就國家內亂,氐、羌等又開始叛亂,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群哥們在東漢的時候就不老實。所以皇帝的席子沒坐熱,就被漢化的南匈奴貴族劉淵同志趕到了東吳的地盤。(劉淵爺爺是當年被曹操吊打的那個於扶羅。)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時候匈奴的貴族劉淵已經自稱劉邦後人打著漢的旗號叛亂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離南匈奴徹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也不遠了o(╯□╰)o,總之劉淵等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羯族在我們的歷史裡絕對是來得快去的也快,這群人在史書裡的說法是“匈奴別部”,意思也就是當年匈奴帶到中國來的白人小弟,當年華人不像現在這麼喜歡這長相,一直把這群奇奇怪怪的大鼻子當成奴隸。當然這群人就最容易在那個時候叛變了,後來跟著劉淵混的羯族人石勒崛起,開始和劉淵兒子劉聰不對付了,最終石勒的侄子石虎滅掉南匈奴的漢趙政權,只不過這個石虎啊,實在是有點太暴虐了,基本上就把漢人不當人,甚至連豬狗都不如。所以羯族在石虎的帶領下就這麼把自己作死了,石虎的養孫冉閔奪了權。只不過這位冉閔比起他養爺爺暴虐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這位可是個漢人,所以又開始反過來瘋狂的殺以羯族為代表的胡人,這麼一來除了一部分融合進漢族的羯人,其他都被抹殺掉了。嗯這下羯族也消失了,但是要知道其實中亞的斯基泰白人本質上也是和羯族血統一樣的,所以也不能說是消失了。...........................................................................................................................................................然後就是羌族,這個羌族本來和漢人是同源的,只不過後來我們這一波羌人跑到了平原地帶開始農耕,他們留在了青藏高原老家甚至繼續跑到高原內部過了遊牧民的生活,不過三年不見面是親也不親了,東漢的時候羌人就和漢朝打仗(北宮伯玉什麼的),而其實這個時候很多羌人已經就和漢人融合了,就比如三國那個馬騰馬超,實際上也是不漢不羌的人物,不也跟著大耳賊混了。其實羌人還有兩撥大的,一波是活動在西藏一帶的“發羌”,還有一波是活動在崑崙山一帶的“婼羌”,這群人算是新疆地區最早的一批黃種人了,但是一直相對與世無爭,不過現在新疆不是還有個“若羌縣”麼。當然了,所謂的氐族,古代也叫“氐羌”,這群人活動在甘肅、四川西部一帶,可以說氐羌的血統很複雜,這群人不僅僅有四川土著“百濮”的成分,也有北狄的成分,當然也有羌人的成分,甚至先秦一度出現在我們視野的“犬戎”也很可能和氐羌有很大的關係,而這群人因為離漢人政權最近,所以一度漢化也很深。圖 婼羌、發羌、氐羌等,青海甘肅陝西一帶是被統稱“西羌”的——先零羌、燒當羌、鍾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沈氐羌等部落,實際上也是個鬆散的泛稱,所以五胡十六國時期一般叫氐羌“氐”,叫西羌“羌”。
後來五胡亂華的時候,氐羌的李特也曾在四川建立成漢,後來氐人首領苻洪、符堅也建立了著名的前秦政權,本來都要統一中國了,結果被一個淝水之戰打回了原型,氐族慢慢的沒落下去,等到前秦滅亡之後,西羌將領姚萇建立後秦,中原的氐族也就慢慢的被融合掉了。當然了,留在老家的氐羌,那還是氐羌。五胡十六國終於從羌人的時代轉入了鮮卑的時代,羌人的後秦被東晉滅了,最後一波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了“夏”,鮮卑的兩個大部落拓跋部和慕容部終於崛起,首先是以慕容垂為代表的鮮卑人先後建立了一堆“燕”國,最後還是比不了在在代地的拓跋部的統一,匈奴的夏也被滅掉,可以說南匈奴基本也就消失了,最終到了拓跋燾的時代,鮮卑拓跋建立的北魏徹底控制北方,南北朝開始。後來失去了中原控制力的羌人被驅趕回了老家山區,也就是這個時候發羌開始崛起,一個嶄新的國家“吐蕃”出現,吐蕃吞併了大量的羌人部落,這也就是藏族的前身了。而後來氐羌也被吐蕃控制,一部分吐蕃的發羌和這群氐羌融合,這也就是現在四川西部所謂“白馬藏族”的源頭。剩下的羌族因為生存空間被壓榨不斷南遷,他們跑到雲南一帶排擠當地的土著,最終形成了現在彝族、納西族等一系列雲南民族的前身,其中的一波滅掉了緬甸一帶的“驃國”,這也就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的來源,現在在語言學的一個分類中,還會說“藏緬語族”的說法,這也是古羌語的一個發展。說完羌族,就看一下這個鮮卑吧,離消失也不遠了。...........................................................................................................................................................當然了北邊的遊牧民本來還是鮮卑的啊,只不過拓跋部混的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個叫做“木骨閭包失韋”的部落被鮮卑控制,這個部落的王子就成了拓跋鮮卑的奴隸,不過這位王子也不是個一般人,因為拓跋貴族的壓迫,最終導致部落“逃亡者百餘人”,他就開始不斷團結不爽拓跋控制的部落,等到他兒子車鹿會繼位的時候,勢力越坐越大,自稱“柔然”,表面山仍然隸屬拓跋鮮卑。但是隨後拓跋鮮卑在南邊發了財,後來又有大家熟知的孝文帝改革,所以這兩個本來是一波的東胡兄弟也分裂了,兩家打的不亦樂乎,和當年的南北匈奴非常像。但是這兩邊打仗可是對自己都沒什麼好處,最終打著打著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了,而柔然越來越衰落,一場滅頂之災就要到了。可以說北魏的這一波鮮卑越來越漢化,直到後來所謂的“關隴貴族”也是一波鮮卑人和漢人的集團,融合了宇文、獨孤當然也包括漢人開創唐帝國的李家,這些人為了鞏固統治也是互相聯姻,後來宇文部的宇文泰統一已經分裂的北方,宇文家的小弟楊堅也就崛起了,其實楊堅都是有鮮卑名字“那羅延”的,所以可以說鮮卑基本就和漢融合掉了,但是主體文化卻一直是漢文化。可是北邊的柔然面臨的不是漢化,而是背後的“丁零”。其實在這個文開頭的時候就寫到丁零了,這群人一直在貝加爾湖一帶,因為典籍不同所以我們給人家起的名字非常多,比如堅昆、丁零、鐵勒、敕勒、高車等等,從這麼多的名字也能看出來這波人也是個很鬆散的部落集團。按照官方的說法,我們一般叫他們“鐵勒”,鐵勒在柔然和北魏打仗的時候,迅速發展力量,按照舊唐書對鐵勒的分析,他們分成回紇、薛延陀、圖瓦、契苾、骨利幹、多覽葛、僕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等等部落,不過也不用記這麼多,後來鐵勒裡面比較厲害的也就是回紇、薛延陀等等。總之鐵勒分佈的越來越廣,曾經歐洲匈人入侵帶過去的一波“保加爾人”就是這個集團的一支,鐵勒雖然語言和鮮卑類似,但是卻還是有很大差別,而柔然總是壓迫人家,尤其是在阿爾泰山一帶的一個鐵勒小部落一直被柔然當成“鍛奴”也就是打鐵的奴隸,這小部落也是敢怒不敢言。
後來鐵勒以回紇為代表的部落聯盟開始攻打已經衰落的柔然,結果這個鍛奴部落竟然幫著柔然主子去攻打這一波進攻並大獲全勝,正當柔然樂的嘴還沒閉上的時候,鍛奴俘虜了大量鐵勒聯盟的生力軍,立刻鳥槍換炮,老大阿史那土門立刻進攻柔然可汗庭,最終柔然被打的大敗虧輸,柔然汗國滅亡。這個鍛奴部落就叫“突厥”。從這之後北方的老大變成了突厥,鮮卑和匈奴的下場非常類似,一部被漢化掉,剩下很多殘部逃亡西域,一路走啊走就到了歐洲,開始連年和歐洲的日耳曼封建領主作戰,終於在巴伐利亞一帶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的“阿瓦爾汗國”,這一點爭議還是很小的。而東部不願意和突厥合作的柔然殘部裡,就有兩個呆在東胡老家大興安嶺嫩江黑龍江一帶的“室韋”,甚至有人認為這波人可能就和建立柔然的“木骨閭包失韋”部有關,而還有一波就是生活在西遼河一帶的契丹和“奚族”,總之這波人是同源的,信仰和風俗也類似。圖 柔然的殘部室韋和契丹。
至此鮮卑作為一個民族的名字從中國歷史上消失。...........................................................................................................................................................突厥滅掉柔然後開始大規模的西征,回紇就一直就是突厥汗國的主力軍,阿史那對人家吆五喝六的打仗,後來突厥把中亞的白叔叔們全都變成了說鐵勒系突厥語的人,如果從某種程度也是黃種人對白種人的征服吧o(╯□╰)o,所以大家看到中亞那些說突厥語的白人就是這麼來的。後來唐朝統一中國,突厥也不是不想打,但是在中央政權的裡挑外撅和韜光養晦中不斷瓦解,後來唐終於滅掉了阿史那家族控制的突厥汗國,突厥的地盤也全都被接收一直到了中亞,非常不待見突厥汗國的回紇人簞食壺漿迎接漢人,最終在唐的支援下回紇人又跑到蒙古高原建立“回鶻汗國”,回鶻人用敘利亞字母變過來的粟特字母創造“回鶻字母”,也是遊牧民族裡非常開化的了。大家還記得一開始說的最東邊的“靺鞨”吧,這群人有一波在唐的影響下開始漢化,最終在唐滅了高句麗之後,首領大祚榮在東北亞地區建立了著名的“渤海國”。當然沒多久就是前面說的,吐蕃統一羌人部落形成藏族的前身,而安史之亂弄殘廢了唐朝,吐蕃趁亂控制河西,中亞的白種突厥就放羊了,而回鶻這時候沒有大哥罩著了,西北來的黠戛斯也就是吉爾吉斯人幹掉了回鶻汗國,回鶻人開始遷入新疆地區,這群黃種人和新疆的土著白人融合出了一個新民族,也就是現在維吾爾人的重要祖先。可以說從這之後鐵勒這個名字也就不存在了,回鶻撤走之後現在我們所說的蒙古高原就出現了權利真空,曾經的鐵勒殘部柔然殘部成了無主的部落們,最主要的幾個部落就是北部的蔑兒乞部、高原中部的克烈部、東部的塔塔爾部、西部的乃蠻部,南部的汪古部等。圖 蒙古鬆散的部落們。
後來契丹趁著唐朝滅亡五代混亂的時代崛起,契丹的“夷離堇”(軍事統帥的意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部落控制同源的奚族,最後滅掉了稱霸東北的渤海國,耶律德光還收了個“兒皇帝”也就是我們後晉的石敬瑭,人家做兒子的順便也把燕雲十六州割了出去,總之契丹的遼就這麼崛起了。遼和後來統一中國的宋打來打去也打不贏,沒事還總壓迫一下北邊的沒開化的靺鞨人,靺鞨人很不爽但是又打不過人家,只能當小弟,結果一個從高麗過來的老漢“完顏函普”不知道為啥去了一個靺鞨小部落,可能畢竟是從宇宙帝國來的,完顏函普志向不小,幫著這個小部落建立了基本法,後來一代一代的完顏們崛起在白山黑水,靺鞨的野人們不斷被完顏部統一,最終到了完顏烏古乃這一代的時候就基本統一靺鞨了,而遼內部渤海國的靺鞨人也很支援這群野人兄弟的崛起,隨後這群人改名“女真”開始有了取遼代之的想法,後來大家就都知道了,到了完顏阿骨打不僅僅吞了遼,還順手滅了宋。契丹到了這個時候基本都被女真控制,而貴族耶律大石還不想徹底亡國,帶著百號人跑到了回鶻一帶的一個邊防重鎮“可敦城”,最終或許耶律大石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一路控制了西域和中亞,甚至還打殘了西突厥烏古斯的塞爾柱帝國,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帝國是契丹人在歷史上的一個絕唱。當然了前人種豆後人收,還有收人在後頭,契丹滅靺鞨的渤海,靺鞨的完顏滅了契丹的遼,而和契丹同源的室韋也不甘寂寞,室韋本來有9個部落,基本都在黑龍江和內蒙一帶,而最邊緣的一個部落“蒙兀室韋”相對民風最剽悍,一直活動在黑龍江的上游遊牧,後來蒙兀室韋的一個小部落“尼魯溫部”遷到了現在蒙古國的斡難河一帶遊牧,逐漸發展起來,這個尼魯溫就是“黃金”的意思,蒙兀室韋也就是後來的“蒙古”,這個尼魯溫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家族”。...........................................................................................................................................................後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了,黃金家族的鐵木真在老爸被暗殺部眾分崩離析的困境中長大,後來一步步統一了高原上前面所說的蔑兒乞、塔塔爾、克烈、汪古、乃蠻這幾個大部落,乃蠻部的回鶻學者還幫成吉思汗用回鶻文創造了蒙古文,最終因為乃蠻王子逃到西遼滅了西遼,從此契丹人的政權徹底消失。蒙古滅掉總欺負自己的金國之後,把所有漢化的契丹人、女真人全部都稱作“漢人”,所以可以說這個時候契丹民族就已經作為“漢人”活下去了,而現在一般認為契丹的唯一遺留就是黑龍江的達斡爾族,這群人的薩滿儀式和史書記載的契丹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後來根據一些DNA比對發現他們和契丹人的血緣也很接近。當然了,蒙古笑到了最後,轟轟烈烈的征服終於沒有讓新崛起的遊牧民族取代自己的地位,而蒙古西征時候帶到中亞去的塔塔爾(韃靼)人、乃蠻人、克烈人到現在還是哈薩克以及俄羅斯的重要組成部分。...........................................................................................................................................................好了接著就是這個西夏,西夏的民族也叫“党項羌”,一般認為還是西羌的一支,這群人在吐蕃和唐的夾縫中生存下來,把守著要道,後來成了唐的“定難軍節度使”,控制寧夏甘肅一帶,後來唐越來越慘,老大李元昊就直接吞掉了從吐蕃獨立出來的敦煌一帶的“歸義軍節度使”建立西夏,後來蒙古崛起的時候就總拿人家西夏練手,後來李德旺的時代突然想反攻蒙古結果訊息走漏,正在中亞殺紅眼的蒙古把仇恨全都撒在了西夏的身上,最終西夏被滅國的時候,西夏王族和所有党項人幾乎全部被蒙古屠殺掉了,這個民族的滅族是說到現在最慘的一個,等於是在歷史長河中被抹下去了。最後說的就是女真的消失,前面說了蒙古把金國漢化的女真都稱作“漢人”,而留在東北老家的女真就像當年的完顏部和渤海國的關係一樣,也是一群不開化的存在。這群人主要是黑龍江以南三江平原的“海西女真”和烏蘇里江以東的“野人女真”,野人女真聽這個名字就能感覺很落後了,他們和自己老祖宗一樣,還是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這群人也就是現在的鄂溫克、赫哲、鄂倫春等民族的先祖,其實直到現在很多鄂倫春人仍然很不習慣現代化的生活,覺得就願意在大森林裡。而海西女真在被蒙古統治之後,蒙古仍然按照自己的“萬戶制”進行管理,到了元后期基本上就是已經有一定蒙古化的胡裡改部、斡朵裡、桃溫部這3個萬戶控制松花江流域了,後來因為野人女真不斷騷擾海西女真,最終胡裡改部和斡朵裡部南遷到圖門江一帶,也就是現在吉林到北韓的大片區域,後來明朝非常願意讓這群同樣不爽蒙古的人幫著自己對抗逃到高原的“北元”,所以最終封斡朵裡部首領“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都指揮使”,這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建州女真”的前身,也是漢化程度最好的一個部落。當然了,這個猛哥帖木兒是個蒙古名字,人家的女真名字叫“愛新覺羅·孟特穆”,總之建州女真成了體制內的幹部幫著鎮守邊關,而剩下的海西女真就主要是“扈倫4部”,也就是烏拉、哈達、葉赫、輝發這幾位,所以除了野人女真之外,這群最落後的女真也開始漢化了。圖 女真三部。
後來有明朝罩著的建州女真就一直和海西女真鬥爭,結果打不過海西女真的建州右衛遷徙到遼寧一帶沒事就侵犯明朝,後來明朝就讓左衛的“覺羅昌安”擔任嚮導包圍建州右衛(遼寧撫順),結果混亂之中覺羅昌安和他兒子塔克世被誤殺,明朝為了感謝覺羅家的忠心,塔克世的兒子努爾哈赤被明任命建州衛都督企事,這麼一來努爾哈赤就一手遮天了。當然了,很多學者認為,這次他老爸爺爺被殺,很可能是策劃的一個陰謀,但是總之,連年受到明朝恩惠的建州女真,被努爾哈赤一個欲加之罪的“七大恨”給挑撥起來造反了,從這之後就是女真對內統一海西對外征戰明朝的過程了,當然了,這也就是我們最後一個由外族建立的政權。按理說努爾哈赤的朝代本來叫“金”,也就是所謂的“後金”,只不過建州女真也是漢化很久了,他們覺得明是“火德”,那麼自己就應該是“水德”,所以後來皇太極直接把國號改成了“清”,也就像當年完顏部落把靺鞨變成了女真一樣,皇太極也把民族從女真改成了“滿洲”(不是地名),按照清朝的說法,崇信藏傳佛教的蒙古認為文殊菩薩(Manjusri)代表祥瑞,所以自稱“滿洲”。但是按照現在的理論,一般認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從維吾爾語到了蒙古語又到了滿語裡的一個東西,總之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圖 回鶻字母變成蒙文字母又變成了滿語字母。
所以我們看到建州女真為了吉祥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為了克所謂的“火德”,硬是把族名改成了兩個帶著三點水的字,從此女真這個名字也成為歷史。...........................................................................................................................................................我們俗稱的滿族就是這麼來的,也就是這個從蒙古裡脫離出來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名字,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女真也沒有消失,不過現在的問題就是滿洲人的老家東北地區也成了漢人的地盤,而自己的語言也幾乎消亡,其實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最終也只能變成一個名字而已了。總之說到這裡,這些民族的大致走向都已經說了,其實在那個時代往往沒有那麼嚴重的民族區分,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往往是大於血緣認同的,反過來說如果單純看血統的話,現在歐洲所謂的諸多民族其實DNA相差極少,其實在每一片土地上,血統絕對的“單一民族”也非常的少,所有的民族都在不停的結構和重構,只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名字永遠的成為了記憶,而有的名字,就會從一條河,變成一個國,變成一個朝代,最終變成一個民族,一個精神。漢不就是這樣麼。以上。 -
6 # 一根菸的尾聲
哈哈,是讓我們現在提倡的民族大團結給融合了!當然是屬於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裡面的,不是這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讓漢族給打跑了!
-
7 # 仲由子
建國後被同化或者漢化,還有一部分在東北和新疆,多半是土爾扈特後代。歷朝歷代亡國都與遊牧民族有關,建國後已經不能將其滅亡那就採取同化。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漢蒙結婚已經成為了常態,這在過去肯本不可能。
還有一部分留在了外蒙古的無人區養鹿為生,關鍵還是時代變遷遊牧民族改變了生活方式,內蒙古一代牧民採取圍封養牧的方式生活。
東北一代很多遊牧民族也改變了生活方式,有的已經漢化的和漢人無異。
看過狼圖騰的朋友們應該記得有這麼一段,就是東北遷移過來的蒙古人被當地蒙古排斥,因為一句:他們把自己的地挖壞了才來。這說明在那個年代一部分蒙古族已經告別了遊牧生活,開始了農耕。
隨著時代變化,科技進步,我想沒有多少遊牧民族會一根筋的和北方的天去搶生存變間吧。更多的是改變了生活方式,只是希望蒙古族的習俗不要被丟掉,國家也應該加強蒙元文化的一個推進。
-
8 # 過故人莊哈
歷史課本上的少數民族大多分佈在中國北部和西部。在北方,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宋元明清的蒙古,他們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稱呼,但後者基本上都是前者的後代。在西部,漢朝的羌人,唐宋朝時的吐蕃,大理都是中國的西部的少數民族。隨著滿清入主中原後,民族之間通婚比較普遍。清朝透過宗教使蒙古人口減少。新中國成立後,滿族基本上被同化,古代中原北方哪支古老的遊牧民族,成為蒙古國國民,和中國蒙古族公民。
-
9 # 中尉Huu
這裡我就不得不提起我們漢族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歷史了——五胡亂華。中原漢人人口銳減,從2000萬減到400萬,以至於許多歷史書也不願意提起。
西晉的“八王之亂”之後,國力空虛,許多遊牧民族從漢朝就開始覬覦中原,這次乘著西晉元氣大傷,便開始組織政權與漢人對峙,這些遊牧民族政權的代表便是五胡,“五胡”是哪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後,五胡亂華由此展開,漢民族遭受了最大的災難——無數平民被無情屠戮,女人被各種凌辱,甚至在糧食不多的時候將其作為食物!其餘的漢人不得不從黃河一帶遷徙到長江流域。
五胡十六國時期,出現了一個漢族血統的軍閥叫做冉閔。他扶持石遵當了後趙成帝,後來在皇帝死後他的權利直接高過了新皇石虎。後來的他想當後趙皇帝可是胡人怎麼可能答應讓一個漢族人掌權,後面就演變成了胡漢之爭。
後面冉閔便下達了著名的“殺胡令”——無論男女老少的胡人統統殺無赦,得到了無數漢人響應,鄴城內光一日的胡人就被殺了20餘萬,並且全部扔出城外餵了野獸。冉閔後來因此也被稱為了民族英雄。
漢人反抗胡人的歷史便拉開了序幕。到最後,亂華的遊牧民族幾乎都被滅族——就光講講五胡的下場:最強的匈奴逃跑到了歐洲並被同化,氐族最後被鮮卑族屠殺殆盡,羯族被冉閔直接斬草除根,鮮卑族後來也被同化。只有羌人最幸運,沒有滅絕最後還成為了中國56個民族之一。
-
10 # 小王侃侃侃
秦漢主要是匈奴,東漢時被徹底打垮,北匈奴往西遷移,最終到達今天的東歐地區,歷史上還出了個著名的領袖阿提拉,就是那個上帝之鞭。南匈奴歸付了漢朝,後來很多匈奴貴族還被賜予劉姓。所以今天姓劉的人裡面可能有一部分是匈奴人的後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民族成分就比較複雜了,三國後有五胡亂華,東晉就因此而建。胡人、鮮卑、柔然等等紛紛對中原構成不同形式的影響。當然還有著名的冉閔屠胡。
隋唐時期主要就是突厥部落和一度相對弱小的回紇(就是後來維吾爾族的祖先)。唐初有西突厥和東突厥。東突厥後來歸付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用羈縻府州的辦法加以安撫和管理。西突厥就被唐朝一直追著打,後來唐朝順勢在西域建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突厥人一直往西最終到達今天的土耳其。突厥人一舉將拜占庭帝國打敗,建立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此今天的土耳其人其實就是突厥人的後代。
與此同時,東突厥也慢慢地融入到漢族之中。最終消失於歷史的長河。
到了五代十國和宋時期主要就是契丹、女真和後來的蒙古了。契丹人先在東北及蒙古高原建立遼,然後被女真所滅。女真人建立金,後南下攻滅北宋,而有“靖康之恥”。而契丹人有一部往西遷移建立西遼,後不知所蹤。女真的金與南宋形成對峙之勢。後金被蒙古和南宋共同消滅(主要是蒙古)。女真人再次回到發源地蟄伏數百年。蒙古最終消滅南宋,在中國建立元朝。
明清時期主要就是蒙古部落在蒙古高原、中亞及世界各地活動了。朱元璋將蒙古人逐出中原,最終蒙古人主體回到了他的發源地,直到今天。而女真在經過數百年的沉澱後爆發,於1644年由山海關入關,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政權——清朝。現大部分女真族後代既滿族人,已經大部分融入中華文化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幾將喪失殆盡。
-
11 # 平虜大將軍
1,匈奴,傳為夏朝後裔,秦漢早期,在與中原王朝鬥爭中占上峰,武帝后至東漢,在中原王朝戰爭屢戰屢敗,一部分內附,後成為五胡亂華中五胡之一,一部分西遷(傳匈牙利為其後裔),一部分與其它草原民族融合。
2.鮮卑,崛起於公元四世紀,先建立代國,後建立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強力施行漢化。六鎮起義,分裂為北周與北齊。隋文帝篡周滅陳建隋。統一中國。隋唐皇室均有鮮卑血統。
3突厥,崛起於公元六世紀,唐太宗滅東突厥,滅國不滅種,內遷後融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皆突厥別部後裔。唐高宗下西突厥,後西遷,今土耳其,土庫曼可能為西突厥後裔。
4,回鶻,與唐朝關係比較友好,曾助唐朝平安史之亂。後因內亂等原因,一部分遷新疆,成今天維吾爾族祖先。一部分遷甘肅,成今天裕固族祖先。
5,契丹,崛起唐末,建立大契丹國。疆域遼闊,後被女真人滅國。據傳今達斡爾族為契丹後裔。
6,女真,滅遼建金,統一北方。後被蒙古人滅國。今滿族為其後裔。
7,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胯歐亞的大帝國,今世界上許多民族中都有蒙古血統。
回覆列表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大草原民族,每一個都影響中國一段歷史時期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人口是最多的,其它民族相對較少,但他們對中國的影響卻不小,尤其是草原少數民族。因此,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影響中國古代歷史的十二大草原民族吧。(ps:蒙古和滿族統一了中國,它們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更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所以它們就不寫入文章中了)
十二、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其屬於藏族一支的白馬藏人。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一、羌
羌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炎帝就為羌族人。羌族人現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和汶川縣。現有人口30.6萬人。羌族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鬥,至漢朝未止。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佈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党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九、沙陀
沙陀,又名處月,以朱邪為氏。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其祖為北匈奴,後為悅般,居烏孫故地熱海附近,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一帶,隸屬輪臺,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沙陀曾建立了後唐(沙陀第一王朝)、後晉(沙陀第二王朝)、後漢(沙陀第三王朝)、北漢(沙陀第四王朝)四個政權。北漢之後沙陀便和漢族、契丹等民族融合,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遼代,遊牧於陰山長城的黑車子室韋與元代汪古一帶是沙陀後裔,奉晉王李克用為先祖,後逐漸融入蒙古族。
八、党項
党項是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党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藥人。北移的党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西夏為蒙古滅亡後,党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党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七、回鶻
回紇,中國古代民族名,亦稱“烏護”、“烏紇”、“韋紇”、“回鶻”。唐天寶三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迴紇汗國,王庭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係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但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其部屬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六、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五、契丹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它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四、柔然
柔然,鮮卑人的一支。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會蠕動的蟲子一樣,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幹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幹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三、鮮卑
鮮卑祖先是古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東胡部落。2世紀時鮮卑佔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為柔然。
二、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一、匈奴
匈奴,是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後分裂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紀又陸續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漢趙、北涼、胡夏、高昌北涼政權。在東漢末年,南匈奴逐漸恢復獨立地位。西晉時,因八王之亂,南匈奴單于劉淵趁機獨立,建立王朝,開啟五胡十六國時期。在此後,突厥在中亞草原崛起,取代匈奴的地位。匈奴這個名稱,在此後於歷史上消失。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