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0

    科舉制度是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周邊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部分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為由認為科舉制開始於隋朝。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開始於漢朝,證明漢朝不僅有分科舉人、按科舉人,漢朝還有考試進用,而且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隋朝有進士科。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的本質是唐朝開始的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以及考試黜落法,所以科舉制開始於唐朝。

  • 2 # 阿南電影說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西漢:

    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皇帝徵召等。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徵辟制度: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方面。前者多為名望高、品學兼優的社會名流,被徵召者多為以要職。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專制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製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

    所以我的回答是從隋朝隋煬帝開始的哦~

  • 3 # 星塵雜論

    中國古代選拔官員以學識為標準,嚴格來說是從隋唐的科舉制開始的。

    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標準不同歷史時期是各不相同的。簡單來說:

    1、先秦時期,採用了世卿世祿制度。就是血緣貴族壟斷政治權力。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一批以血緣為標準的不同爵位的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根據爵位大小,掌握不同權力,他們世代傳承,嚴格來說當時是沒有“選”的,以血緣為標準,貴族的兒子就是貴族,就受封,掌握行政權力,而平民基本上沒有可能。

    2、秦時,商鞅確立了軍功爵制度,分二十等,以軍功授爵,以爵位授官職,以此鼓勵秦軍戰士。

    3、漢代,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和徵辟制,最主要是以品德為標準。察舉,就是每年每個郡、王國向朝廷舉薦兩名人才,即“孝”和“廉”,無論孝順或清廉都是看重人的品德。徵辟制,包括皇帝徵聘和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能得到徵辟的人主要是那些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德高望重的人。

    3、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制為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把人才分為九等,標準是看人的門第出身,高門士族,品級高,寒門小戶,品級低。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4、隋唐建立科舉制,以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標準是人的學識。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採用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科舉出現。隋煬帝又創立後世最有影響的“進士科”。唐朝繼承發展,武則天創立“殿試”,科舉日趨完善。一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近一千三百年。科舉考試主要考察人的學識,如“詩賦”、“策論”、“經義”、“律令”等等。

    至此(隋唐),古代選官真正做到不論出身血緣,而是以人的學識為標準,但也要看到學識高,不代表品德好,也不代表能力強,所以我認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應該是“德才兼備”。

  • 4 # 林下嵇康

    不是從科舉制度開始的,是從曹操招賢納士開始的。

    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就已經對學識有要求了。在此之前,東漢末年曹操招賢納士,就提出了以才為先的口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正常使用狀況下KTM390的耐用度和國產小排摩托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