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沉澱的理性

    秦始皇最愛惜人才、惟才是舉。秦始皇愛才用才,不分貧富、貴賤、國藉、民族等,只要有才能就會得到重用。如客卿軍事家尉繚、著名戰將王翦、法家李斯、丞相王綰等。姚賈曾是盜賊、水工鄭國曾是南韓奸細,都得到重用,有功於秦。秦始皇還善於‘’使過‘’,如啟用李信等。因為秦始皇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善於使用人才,並因功晉升,各華人才紛紛向秦國聚集,為秦統一天下發揮了重大作用。

  • 2 # 贛西子路

    都愛人才,比較之唐宗更愛人才,據說李世民命宰相封彝德薦舉人才,久久沒訊息,一再催促,封彝德說:不是我不盡心,實在是今世沒人才。李世民說:這是什麼話,帝王治理國家,都是取才當世,豈有到幾百年前去借人才的。只可說自己不知道,怎麼可誣滅一代華人。封彝德大為慚愧。這是唐宗的真知灼見,反映出唐宗對人才的特別重視。

  • 3 # 張不叄讀秦史

    個人選秦始皇。雖然太史公沒少黑他,但和人才有關的段子,他是最多的。舉幾個例子:

    對韓非:讀到《孤憤》《五蠹》,看得入了迷,感嘆一句,“嗟乎,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 死不恨矣。”為了得到韓非,甚至立刻發兵攻打南韓。當然,最後韓非是死在了秦國,但其實史料記載很明確:“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韓非也在秦國從事間諜活動,這個案子裡他並不是無辜的。

    對鄭國:水工鄭國也是南韓派來的間諜,秦王政發現後依舊對其重用,水渠修好還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就是鄭國渠的由來。

    對李斯:秦王政一度在盛怒之下發布逐客令,但看罷李斯的《諫逐客書》,立刻180度轉彎,廢除了這道命令,李斯更因此得到重用。

    對尉繚:尉繚罵過秦始皇,說他少恩而虎狼心,後來逃跑了,秦王政硬是給追回來了,請他當國尉。

    對頓弱:頓弱恃才傲物,見秦王不拜,又說秦王對母親不孝,秦王政也並不在意。

    對姚賈:韓非彈劾過姚賈,說他出身低,是看門人的兒子,還說他有前科,是“梁之大盜,趙之逐臣。”秦王政一向很看重韓非,但在這件事上並沒有聽他的。

    對高漸離: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刺客的同黨。秦王政因為愛惜他的音樂才能,只是把他眼睛弄瞎了,仍然留在身邊。注意,這個舉動看起來還是很殘忍,但當時確實是有用盲人當樂師的傳統,盲人因為眼睛看不見,所以聽力格外靈敏。做到這個份上,秦王政算得上仁至義盡。

    如果說,以上這些例子只有一兩件,秦始皇只是一兩次的敬賢,那確實有作秀的可能。但是類似的故事這麼多,作秀能做一輩子,還能說他是作秀嗎?也只有秦始皇這樣,能聚攏一大批人才為自己所用,才能完成統一天下,統一文明這樣的功業。

  • 4 # 歷史這樣說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開創型帝王,他們的成功,自然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輔佐。

    接下來,悅史君將逐一進行分析。

    第一,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始皇即秦國王位。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能成就如此偉業,當然離不開他善於用人,尉繚、李斯、王翦、內史騰、辛勝、李信、王賁、蒙武、蒙恬等都是他的得力干將。

    不過,秦始皇也有不少失誤的地方,較明顯的有3個:

    一是他聽信秦國貴族,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客卿,被李斯的《諫逐客書》勸阻後,才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二是秦始皇后期迷戀長生不死之術,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盧生、韓終、徐福、侯生等怪迂苟合之徒,都投其所好,於國於民無益。

    三是有儒生勸諫秦始皇的求仙之舉,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但秦始皇卻聽信臣下議論,實施了焚書坑儒的做法。

    第二,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多方面發展的皇帝。

    漢武帝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他在中央設定中朝,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同時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

    漢武帝在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另外,還有開闢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但是,漢武帝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留下負面影響。

    漢武帝用人非常多元化,既有皇帝本人透過策問,選拔人才做官,地方郡國也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透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透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

    尤為突出的是漢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

    漢武帝曾於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兩次頒佈求賢詔,“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東漢史學家班固就驚歎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朝建立後,唐太宗被封為秦王,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多次率部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立下赫赫戰功。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他為太子,並在不久後退位,唐太宗即位,改元貞觀。

    唐太宗在位期間,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勸課農桑,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被尊稱為“天可汗”。

    唐太宗的用人,也是有賢名的。他即帝位不久,就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

    唐太宗知人善任,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都是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也為一代名將。

    此外,李世民也不計前嫌,重用廢太子李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

    同時,用科舉代替門第,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

    第四,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風雲人物,宋朝開國皇帝。

    後漢隱帝時,宋太祖投奔後來的後周太祖郭威

    後周建立後,宋太祖受後周世宗柴榮的器重,屢建戰功,並擔任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後周恭帝被迫禪位,宋太祖登基,改元建隆,建立“宋朝”。

    宋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宋太祖立有“太祖誓碑”,其中一條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可見對人才的重視。

    不過,宋太祖更多的是文武制衡,他曾對宰相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人。”

    綜上,悅史君認為,四位帝王都很重視人才,如果非要一個結果,那麼漢武帝劉徹,無疑是最愛惜人才、惟才是舉的那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與叔本華所指的要不孤獨,要不庸俗中的孤獨,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