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清白之年—8855

    《陽明心學》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可以說是中國哲學最高成果,核心內容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構成。

    古代最早知行本來是一體的,可惜後來知行被割裂理解可,可以說有利有弊,陽明心學就是讓人將知行統一來看,而且只做心中真正好的對的事情!

    通俗理解的話,就是必須保持廉恥之心,恭謙之心,榮辱之心,是非之心!

  • 2 # 追夢老學生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公元1472年—公元1529年,浙江餘姚人。早年曾築室陽明洞中,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故稱為陽明先生,代表作有《大學問》和《傳習錄》。

    王陽明曾在論及“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時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句話出自王陽明的名作《傳習錄》,也是王陽明“心外無物”觀點的最直接表達。

    有人認為,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歷史上空前的集儒、道、佛等學說為一體的集大成者。如果說孔子是“聖人”,那麼王陽明就是“亞聖”。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非岀於師,而是成於自得,一方面受陸九淵“心學”的影響,但思想又有很多不同;另一方面繼承儒家傳統,又吸取了佛老之說。王陽明心學,對程朱理學提岀許多疑問詰責,可以說是對程朱理學的反動。

    王陽明“心學”以“致良知”為理論核心,主要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

    王陽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題。他說:“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需處面添一分。”“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在道德修養上主張用人心固有的理,取代朱熹天賦於心的“理”,並把“性”作為“心”與“理”的溝通環節。很明顯,這具有佛教禪宗“明心見性”的影子,不同於朱熹“心性為二”的觀點。

    王陽明的“致良知”源於對朱熹“格物致知”的批判。他認為,“格物”的結果只能是心與理相分離,造成心與理的二元對立。他說:“心外無理,心外無事。”認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人有良知便能知天理於事事物物,如此,事事物物也就皆得其理。他說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知”與“行”是中國古代哲學史認識論的重大理論問題。王陽明最先提岀“知行合一”,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心學中,知行同一於心之本體,知行是同一個功夫,知行合一並進不可分離。知與行是“心”的兩個方面,即知即行,所以說“知行合一”。在方法論上強調“心外無物”,注重“事上練”。

    王陽明心學在明代中後期風靡一時,幾乎動搖並取代程朱理學的權威地位。明末清初,王陽明心學走向極端,不免走向衰落。

  • 3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首先,解釋下什麼叫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種,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顥開始興起,南宋陸九淵則把它發揚光大,最後王陽明成為了心學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在這幾位心學大家中,名氣最大;他的體系最完整,所以現在一般人說起心學,談的多是“陽明心學”。

    其次,什麼是陽明心學?

    顧名思義,陽明心學就是王陽明的心學。

    有的小夥伴聽到心學兩個字,覺得這是一門跟“心”有關的學問,同時可能有點空,不切實際。

    陽明心學確實是關於心的學說,不過它不但不空,而且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說。

    它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徹底清除潛伏在我們內心的私慾和惡意。

    它最重要的三個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圍繞這“底清除潛伏在我們內心的私慾和惡意”來展開的。

    1、心即理。人心就是天理,就好像說人本具有佛性,不需要外求。

    既然人人內心都具有佛性,為什麼平時見不到呢?因為被私慾和惡意障礙了,所以才要在起心動念處為善去惡,做剋制的工夫。

    2、知行合一。

    理想的狀態是:有善意就必然有善行,有惡意就馬上去掉。知行本來就是一體的。

    現實的狀態是:心裡有了私慾和惡意,不知道剋制,甚至變為行動,危害他人和社會。

    因此,要達到知行合一,還是要為善去惡。這是非常實際的要求。

    3、致良知:致良知於事事物物

    每個人的良知本來光明,就好像一面鏡子,但是經過幾十年社會的磨練之後,它變得汙跡斑斑。

    怎麼辦?

    磨鏡子,讓鏡子重新煥發光彩,而不是從外面新買。

    在哪裡磨鏡子呢?當然是在做每一件事,下每一個決定的時候。

    但事情都是客觀存在,最終磨的還是我們的內心。

    所以亨利福特說:不管你認為你能不能做到,你都是對的。

    最終要回到我們的內心,消除我們的恐懼、擔心、憂慮和懷疑。心對了,世界就對了。

    所以說,陽明心學是講心的學問,同時非常具有實踐性的。

    他一方面講心都是光明的,一方面卻要求我們狠下心來,在為人處世中,在發生利益糾葛的時候,磨練自己的內心,消除內心的惡意。

    這是非常實用的要求,卻也是非常高的要求,也是陽明心學的根本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下攝像頭清晰度最大多少,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