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鑑
-
2 # 霧雪寒梅
蒙古是內陸國家,雖然設有海軍的建制但是那是個內陸湖旱季時候就沒水啦,有那個國家的軍隊會對夾在中俄之間的一個內陸國家動用海軍,那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嗎,沒跟別的海軍打過仗怎麼談輸贏
-
3 # 哥是打醬油的路人甲
很簡單,蒙古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海軍從來不出門,而外國海軍,因為一直沒找著進入蒙古的海口,所以沒有機會和蒙古海軍交手,所以蒙古海軍一直在孤獨求敗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笑話:目前全世界共有巴西、德國、義大利、阿根廷、烏拉圭、法國、英格蘭、西班牙8支球隊奪得過世界盃冠軍,到目前為止除巴西之外其它7支球隊還從來沒在世界盃上戰勝過中國男足。
蒙古是內陸國,蒙古海軍海軍的總編制為7人,艦艇數量3艘,主要用於在庫蘇古爾湖運輸石油。由於財政危機,蒙古政府在1997年對海軍推行了私有化管理,所以蒙古海軍基本依靠運送當地出產的羊毛、皮革或其他貨物至俄羅斯銷售等商業行為來貼補船隻的日常運作。蒙古海軍除了運送貨物外,平日並無任何軍事行動。由於從未與人交手,自然也從無敗績。也許憑藉這點蒙古可以向中、俄兩大鄰國吹噓一下:畢竟中國有甲午之敗,俄羅斯有日俄戰爭之敗,唯獨蒙古海軍至今未曾一敗。
-
5 # my丶love
誰說沒失敗的?公元1274年蒙古海軍東征日本第一次失敗。1280年第二次東征日本失敗,這不是蒙古海軍的敗仗是什麼
-
6 # 孤獨孤寂一生終老
蒙古海軍的外號叫什麼,王下七武海,看過《海賊王》的同學都知道。七武海一個個都是擁有著匹敵國家的戰鬥力,這就是用來形容蒙古海軍的戰鬥力的。這麼強大的海軍怎麼可能打的贏。
-
7 # 按一下會響的蟲
咱們青海省也有海軍。要麼你來安排一下,讓兩個海軍PK一下?問題是在哪兒比?是青海海軍過去,還是蒙古海軍過來?
-
8 # 湖西小延安
因為蒙古海軍司令的女婿是于謙老師,曾經打敗過瓦刺,中興了明朝,後來看不過官場的黑暗,改行去說相聲,相聲的威力特別大,一有別國海軍進攻他,他就站在海邊說相聲,海就笑了,發生了海嘯就把別國的海軍打敗了,所以蒙古海軍從來沒被打敗過。
-
9 # 穿插游擊隊
無論是德雲社相聲里耳熟能詳的老梗——“蒙古國海軍司令”,還是現實中僅有3條船、7名船員,被戲稱“七武海”的蒙古國“湖軍”;都說明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靠著弓馬騎射征服歐亞的蒙古人只能陸地稱王,遇到廣袤無垠的大海就立馬變成了旱鴨子,以至於任何蒙古相關的水上力量都成了笑話。
▲被戲稱為“七武海”的蒙古國庫蘇古爾湖水上力量
但在700年前,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的時候,他們征戰的腳步並沒有止步于海洋,而是透過模仿、招降、創新等方式逐步建立不遜色於明朝鄭和船隊的強大的海上力量,成為威震世界的“海上蛟龍”。
01
靠招降與繳獲起家的蒙古水軍
蒙古人尚武,連蒙古汗國都是靠著軍事征戰而凝聚在一起,蒙古水軍也自然是因為戰爭需求的產物,當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將馬鞭指向更遙遠的國土時,為了應對江河湖海中的戰爭,水上力量也就應運而生。
早在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時,蒙軍中就產生了水軍的萌芽。公元1220年,打遍草原無敵手的蒙古驍騎在西征途中被西域的莫蘭河擋住去路,成吉思汗向群臣諸將詢問如何渡河,這時金朝降將張榮主張造船渡河,並自薦擔當監督工匠造船之任,他僅用一月時間就“造船百艘,遂濟河”。之後,張榮因功晉升為鎮國上將軍、炮水手元帥。
▲大蒙古國對外征伐路線
如果說西征中的水軍只是一支為造船、渡河而臨時組建的非戰鬥部隊,那麼時隔一年之後,蒙古軍就在蒙金戰場上遭遇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水戰。
公元1221年金朝大將武仙派遣部將盧秀、李伯祥率領數百艘戰艦沿江而下,準備襲取趙州、瀝城。時任蒙古安武軍節度使的王義“具舟楫於紀家莊”,在下游成功截擊金軍。《元史》中還記載,王義計程車兵“皆水鄉人,善水戰,迴旋開合,往來如風雨。”
這說明在河流縱橫的華北地區,蒙古人為了對抗金軍水軍,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挑選熟悉水性的歸附漢人,建立一支較小規模的水軍。只是此時的蒙古水軍尚處於“具舟楫”的萌芽階段,沒有形成一支獨立的作戰力量。
▲蒙金戰爭形勢圖
據史料記載,成建制的蒙古水軍形成於蒙宋戰爭之中。公元1237年前,漢將張榮實就被蒙古大汗窩闊臺封為“徵行水軍千戶”,說明水軍從步軍中分離出來,開始成為一支獨立兵種。
緊接著,元太宗十年(1238年),蒙古將領謝誠在與宋軍的作戰中繳獲了千餘艘宋船,這些南宋製造的優質戰船有力地提升了蒙古軍的水上力量,隨後解誠被授予水軍萬戶兼都水監使,這標誌著蒙古汗國第一支規模較大、成建制的水軍正式建立。
在之後的攻宋之戰中,蒙古水軍逐漸在實戰中得到歷練,先後與宋軍水師進行了巢湖水戰、瞿塘水戰、淮水之戰、馬湖江水戰等戰役,多數取得勝利,俘獲戰船少則數十艘、多則數百艘,又進一步增強了蒙古水軍實力。
以至於元憲宗八年(1258年)爆發的嘉陵江水戰中,蒙古軍大將史天澤一次就出動戰船千餘艘,取得“三戰三捷,大敗宋將呂文德,繳獲戰船百餘艘”的佳績。說明蒙古水軍無論在艦船數量上,還是戰鬥力上都已具備一定實力。
▲元代畫家劉貫道所繪《元世祖出獵圖》
待到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下定滅宋決心時,蒙古水軍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即位之初,忽必烈命張榮實為水軍萬戶,統領華北區域水軍共計1705人,加上水軍萬戶解誠手中的1760人,整個中原區域成建制的蒙古水師不過3465人左右,與南宋水師相比實力懸殊。以至於蒙古圍攻南宋重鎮襄陽,受阻於宋軍強大的水師,忽必烈才認識到,要消滅南宋,必須要“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從而加快了蒙古水軍發展的步伐。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自認為是中國正統王朝的繼承者,進一步加速了滅宋的步伐。僅在前一年(1270年)南宋降將劉整就奉忽必烈命,建造戰船5000艘,訓練水軍7萬人;兩年後(1273年),又在漢水流域及汴梁等地造船2000艘,編練水軍5萬餘人;次年又在汴梁新造戰船800艘。這些舉措使蒙古水軍急速壯大。據統計,當時僅在襄陽前線的水軍就達16萬人之巨,擁有戰船萬餘艘。
▲蒙古滅宋形勢圖
強大的水師使蒙古人如虎添翼,在滅宋之戰中勢如破竹。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元軍接連攻克襄樊、鄂州、建康等戰略要地,並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之後元朝水軍揮師閩粵,繼續追殲南宋殘餘勢力,最終於至元十五年的崖山之戰中大敗宋軍,逼得陸秀夫身背末帝跳海殉國,徹底滅亡南宋。
蒙古人在征服金、宋的戰爭中,透過招降、繳獲等方式初步建立了水軍基礎;同時隨著戰爭的深入,蒙古人逐漸意識到水軍的重要性,於是他們進一步整合資源,建立了一支規模空前的水上力量。
這是遊牧民族水軍史上的奇蹟,但這並不是蒙古水軍的巔峰,隨著忽必烈統一中國本部,蒙古人的目光由內陸轉向海洋,元朝的水上力量也由此開始從一支內河水軍向稱霸世界的“海上蛟龍”轉變。
02
衝出內河走向海洋的元朝海軍
隨著統一中國本部的程序加快,蒙古人的目光又轉向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海外諸國;為了征服這些沿海及島嶼國家,由內河水軍向“遠洋海軍”轉變,具備跨海作戰能力,成了元朝水上力量發展的新方向。
▲14至15世紀處於巔峰狀態的蒙古帝國
忽必烈選擇了日本作為海外擴張的第一個物件,先後於元十一年(1274年)、至正十八年(1281年)兩次發兵征伐日本。面對數萬乃至十數萬兵馬的跨海作戰,海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海戰能力,還需要大規模的運輸能力,這就對了戰艦的數量、牢固性、適航能力,以及船員水手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次徵日之戰被日本稱為“文永之役”,彼時蒙宋戰爭尚未結束,蒙軍主力陷於江南戰場,再加上長期從事內河水戰的蒙古水軍對海戰尚不熟悉,於是蒙古人將首次遠征日本的主要任務佈置給剛剛降服的屬國——高麗。
▲日本收藏的“蒙古國牒狀”,即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旨命高麗打造載重1000-4000石的海艦300艘、輕疾舟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共計戰艦900艘;並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元帥,劉復亨為左副元帥,率領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高麗水手6700人,共計3.2萬人,跨海東征日本。
在快速攻佔對馬島後,東征軍在日本九州島北部的博多灣登陸,由於元軍不熟悉博多灣的水文地理情況,再加上恰逢連日狂風暴雨,元軍在損失1.3萬人後,被迫撤軍回國。
▲日本《蒙古襲來繪詞》中的“文永之役”
第一次東征的失敗,並沒有打消忽必烈征服日本的念頭,在吸取失敗的教訓後,元朝海軍又開始為再次徵日積極準備。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廷“命湖北道宣慰使劉深教練鄂州、漢陽新附軍”,同時在福建、浙江等省份建立沿海水軍萬戶府,招募水兵,練習海戰,進一步加強海軍訓練力度;恰好這一年,元朝完成統一,為全力攻日奠定基礎。
▲日本“元寇博物館”中收藏的蒙古皮甲
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決定再次東征日本。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統領蒙古軍及女真、契丹等金朝降軍共計1.9萬人,再加上金方慶統帥的高麗軍1萬人、高麗水手1.7萬人,攜帶軍糧十萬石,乘戰艦就900艘由高麗出發。
另一路是由南宋降將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江南軍十萬人,乘船3500艘,從浙江寧波出發,兩軍共計15萬人以上,計劃於6月會師日本,東路軍主要負責作戰,江南軍則主要負責在佔領區屯田產糧,以為長久作戰。
此次作戰兵分兩路,規模龐大,且計劃周密,本來獲勝應該是意料之中,但沒想到由於日本早已做好戰爭準備,元軍在九州的登陸受阻,被迫退還船上,又不幸遭遇到颱風襲擊,幾近全軍覆沒,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弘安之役”的海戰場景
兩次徵日失敗後,忽必烈仍不死心,還試圖發動第三次東征。他於至元十三年(1282年)二月派官員至乾山督造江南戰船千艘;七月,又令高麗造艦150艘;八月令揚州、泉州等地造艦船3000艘;在大量造船的同時,還將強水軍訓練,一再下令招募水工,甚至規定“凡熟悉海戰者,可以自募水工,募得百人者授百戶職,千人者授千戶職位”。
只是因為後續忽必烈將關注點轉移至占城、爪哇等東南亞諸國,才擱置了攻日計劃,直到忽必烈去世,才最終停止。
兩次東征日本雖然都遭遇失敗,但卻使元朝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能夠一次性出動數千艘海船,承載十幾萬人跨海作戰,這是當時空前的海軍實力,標誌著蒙古人在東亞確立海上霸主的地位。
▲日本所繪製的元朝海軍艦船樣式
東征日本之後,元朝海軍又先後與東南亞的占城、安南、爪哇等國發生戰爭,其規模都沒能超過第二次東征日本;其中征伐安南以陸戰為主,海軍只是配合;征伐占城,雖以海軍為主,但只是沿海作戰;只有征伐爪哇,距離較遠,涉及跨海作戰。
縱觀元朝海軍的跨海作戰,規模之大、空間之廣、次數之多可謂史無前例,這不僅展現了元朝海上力量的龐大規模和作戰能力,也體現出元代強大的造船能力和造船技術。但這些軍事行動多是蒙元貴族發動的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非正義戰爭,再加上勞師遠征,不明敵情因而多以失敗告終。隨著元世祖忽必烈的駕崩,元朝對外征戰逐漸減少,元朝海軍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03
元代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活動
元朝強大的海(水)軍背後是以驚人的造船能力和高超的造船技術作為支撐。以戰艦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至元七年(1270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的22年間,元朝共造江船8000艘、海船9800餘艘,合計17800餘艘;民用船隻的數量更多,據《大元海運記》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為濟州河運糧,就曾一次就打造漕運船3000艘。
元代還首創水上驛站,據《元史·兵志》記載,元廷在陸上驛站之外,在全國江海水陸要衝設定水上驛站共424處,共造有郵船5921艘。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畫像
大量船舶的建造進一步促進了造船技術的提高。從當時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馬可·波羅等人的《遊記》中可以看出元代海船的大體輪廓:海船可分為三類,大船稱為“艟克”,中等船稱為“艚”,小船稱為“舸舸姆”。
其中大船上多有4桅,每隻桅可以隨意起放,最多可張10-12張船帆;船帆用藤篾編成,其狀如席,常掛不落,順風調帆。船體為3層硬質木板,油麻捻縫,並用鐵釘釘合;每艘船有13個水密隔艙和1-4層甲板;在無風的海域,海船將搖櫓作為動力來源,這種櫓的和桅大小相同,每隻櫓由10人左右操縱;船隻的整體載重量在300噸上下。
伊本·白圖泰還記錄了,每艘戰船上載有海員600人、戰士400人,共計千人,其中還包括弓箭射手、持盾戰士以及發射類似火焰噴射劑的“石油彈戰士”。這種元代海船與當時阿拉伯人制造的,只有“一桅、一帆、一舵,無甲板,裝貨時則以皮革覆之”的縫合船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整體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15世紀《馬可·波羅行紀》手抄本中的泉州
造船業的發達也促進了元代海上航運業的發展,就以海上漕運舉例,元代海上漕運的規模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朝代,其年運量由1282年的4.6萬石開始逐年遞增,至1329年達到最352.2萬石的峰值,在營的海運槽船的數量也不少,僅延祐元年(1314年),從浙西平江路劉家港啟航的漕船就達1653艘,足可見漕運之勝。
元廷還專門開闢了從江蘇太倉到河北直沽的海運航線,經過四次變遷後,這條航路直、航期短的離岸航線最終定型,奠定了近代北洋航線的基本走向。
▲元代海運航線圖
在遠洋航海活動方面,元代也在空間範圍上,相較於宋代有所擴大。主要分為東西兩條航線。
東行航線通向日本,航路與宋代大體相同,每年五六月間,從中國浙江慶元出發,橫渡東海,航期在10日左右,即到達日本;從日本來中國,多在春夏之交的三四月份啟航,稱為“大泛”,也有少數是在秋季九十月份出發的,稱為“小泛”,約是在清明、重陽兩節前後,海上風平浪靜,適宜航行,明代日本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也多選在這兩個季節。
西行航線主要是經南海,出馬六甲海峽,通向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國。這些地區在元代以前被統稱為“海外諸國”,或是“海南諸國”,到了元代,隨著遠洋航運的發展,產生了新的地理概念。元人以馬六甲海峽的南巫裡(亞齊)為界,將南巫裡以東海域稱為“東洋”,以西海域成為“西洋”。這一地理概念被明清兩代沿用,我們所熟知的明朝“鄭和下西洋”就借用了南巫裡以西的“西洋”概念。
▲元代的中外交流情況
隨著元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元廷曾在廣州、泉州、杭州、慶元(今寧波)、上海、澉浦(今嘉興海鹽縣)、溫州等七處設市舶提舉司,主管對外貿易,海外貿易逐漸興盛。
這也推動了元代官方及民間Nautilus進行遠洋探索活動。早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派廣東招討司達魯花赤楊庭壁先後三次出使具藍(今印度西海岸的奎隆)、馬八兒等海外諸國。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已有馬八兒(今番班島)、須門那(今印度松納特)、僧急裡(今印度克蘭加努爾港)、南無力(今印尼的班達亞齊)等十餘國與元朝建立了貿易聯絡。
▲蒙古大汗的船隊經過印度群島
元代中期的民間Nautilus汪大淵於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及元順帝元統五年(1337年)兩次出航西洋各國,並寫成《島夷志略》一書,記述了親身經歷的二百多個地方的地理、風土、物產,涉及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北非等多個地區。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元代人的地理認知範圍和海外知識,為明初鄭和船隊遠航西洋的壯舉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鐵牛,高曉星著:《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八一出版社 ,1993年10月;
2. 席龍飛著:《中國造船通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03月;
3. 史滇生主編:《中國海軍史概要》,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02月;
4. 包遵彭著:《中國海軍史》,上下冊,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05月;
5. 安京,《蒙古國早期的水軍與水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年01期;
6. 王風雷,《元代水軍訓練及軍事科技教育》,《蒙古史研究(第十一輯)》,2013年12月;
7. 何衛國著:《中國海洋符號·古船揚帆》,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04月;
8. 王俊編:《中國古代船舶》,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年06月;
9. 孫玉琴、常旭著:《中國對外貿易通史》,第1卷,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8年05月。
回覆列表
以前聽郭德綱相聲說“蒙古國海軍總司令”,於是大家都笑了。人家蒙古國是內陸國家,哪來海軍啊,相聲的包袱就在這裡。可是,你知道嗎,其中蒙古國還真有海軍呢!蒙古國是沒有海,但人家有湖啊——蒙古國境內最大的湖泊庫蘇古爾湖,面積2620平方公里。於是蒙古國建立了一支海軍,他們的全部家當就是3條船、7個人。
蒙古國的這支7人海軍跟別國海軍不一樣,別國海軍都保護國家海疆的,而蒙古國這支海軍主要是運送貨物賺錢的。更奇怪的是蒙古國將這支海軍外包出去了,反正打仗又不能靠海軍。而獲得承包權的人就打著大蒙古國海軍的旗號做起了運輸的行業!蒙古海軍的蘇赫巴托爾號。蘇赫巴托爾號的船長就算是蒙古國海軍總司令吧。
2001年起,這一艘任被命名為蘇赫巴托爾號的老式俄羅斯拖船得以啟用,配有7名船員。截止2010年,蒙古海軍的全部家當包括有三條船、兩門炮、一臺發動機,以及7名成員。而三艘船裡也只有蘇赫巴托爾號拖船可以下水作業,在庫蘇古爾湖區執行任務。在蒙古內湖內完全就沒有對手。從未有敗績!江湖人稱“王下七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