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趙匡胤被擁護做皇帝的時候,一開始是拒絕的,他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在一開始拒絕的?
22
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趙匡胤並未真正拒絕過做皇帝,而且“黃袍加身”的幕後總導演就是趙匡胤本人。其拒絕只不過是故作姿態,讓自己的吃相更文明一些而已。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這種故作姿態並非全無意義,說明趙匡胤是個有底限的人,他對前朝宗氏的優待在歷朝歷代中也是最好的,這一點必須要給予高度評價。

    我們來簡短地回顧一下這起事件的整個過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二,慕容延釗率先鋒部隊出發,與此同時,京城開始流傳一句“點檢為天子”的謠言。

    正月初三,晚上軍中譁變,傳言“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正月初四,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事實上,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出人為導演的大戲。讓我們從頭捋一下:北方並無軍情:

    冬十二月戊寅,還上京。庚辰,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覺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黨事敗。丙申,召群臣議時政。

      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周立,建國號宋。

                                 ——《遼史.卷六本紀穆宗上》

    民謠、輿論這種東西背後肯定有人推波助瀾。表面上是趙光義和趙普,但是身為老大的趙匡胤不可能一無所知。

    篡奪也有很多種方式,趙匡胤無疑是吃相最好看的一個,而且其對前朝的優待也不能說完全是裝出來的: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立刻與諸位將領立下盟約,頒佈了那著名的《約法三章》:

      第一,咱們都是少帝和太后的臣子,不能欺負他們孤兒寡母。

      第二,後周王朝的文武百官,那都是咱們的好同志,不許欺辱他們,更不許濫殺一人。

      第三,大軍進入京城之後,不許拿百姓一針一線。

      聽從我這些命令的人,事成之後,重重有賞,不服從者,一律滅九族!

      至此,聽完這些話後,眾人的回答也非常痛快,就一個字——諾!

      

    趙匡胤這次說的可不是面子話,而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原則,終宋一朝周室子孫都享受到無比的優待,這一點不但比起之唐末五代七十多年的奪位殺人的亂局要強過百倍,而且比漢末的魏、晉相代要文明的多。所以,後來的歷代帝王、學者都認為宋祚綿長,似有天佑:

    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

    趙翼:“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然正當興王之運,所至成功,固無事誅殺。”

    呂思勉:“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還要穩健些。”

  • 2 # 帝國的臉譜

    趙匡胤本是兵變主角,拒絕做皇帝只是故作姿態!

    從趙匡胤兵變前後的情況來看,他本來就是兵變主角,開始拒絕“黃袍加身”做皇帝,是虛晃一槍的故作姿態而已。而且,趙匡胤為兵變,是作了相當長時間的謀劃和準備工作的,當皇帝才是他的奮鬥目標,怎麼會拒絕呢?唐宋之至,任命官員時,官員往往三番五次謙讓,皇帝繼位,也常常數次推辭,這都是例行公事的表面文章,與真實目的無礙。那麼,我們還可以從趙匡胤兵變前後的措置安排,來印證一下他想當皇帝的確蓄謀之久。

    一、培植黨羽。趙匡胤先祖是涿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他父親叫趙弘殷,後唐、後漢時任過禁軍將領。927年,後唐天成年間,趙匡胤出生於洛陽。948年,後漢樞密使郭威受命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當年22歲的。此後,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輕軍官在趙匡胤的倡議下,結為“義社兄弟”,除趙匡胤外,還有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勳等,稱為“義社十兄弟”,後稱“太祖義社兄弟”。

    二、進入核心。951年,郭威建立了後周,趙匡胤任郭威的侍衛,後任滑州副指揮。妻侄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後,因趙匡胤曾在柴榮身邊任職,所以升得快。954年三月,北漢聯合遼國進攻後周,柴榮親征,雙方在高平激戰,此戰先敗後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升任禁軍殿前司都虞候,從此成為柴榮心腹。

    三、未雨綢繆。趙匡胤所屬的殿前司,當時的地位稍低於侍衛親軍司,趙匡胤透過參與整頓禁軍的機會,使殿前司地位很快提高。“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此時被提拔到殿前司任職,都是趙匡胤部下,趙匡胤由此加強了對禁軍的控制。956年,趙匡胤升為殿前司都指揮使、匡國軍節度使,後又任忠武軍節度使,他將羅彥環、田重進、潘美、王彥升等人安排到禁軍擔任將領。不久,李繼勳升為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至此,趙匡胤幾乎完全控制了禁軍。

    四、充實幕府。出任節度使後,趙匡胤必須成立自己的幕府,因此有了招攬人才的藉口。他爭取了大批謀士,組成了自己的“智囊團”。比如,聘請沈倫為從事,趙普為節度推官,呂餘慶為掌書記,還有李處耘、楚昭輔等等。這些人都是他蓄集的人才,都是他的核心參謀。有文又有武,只要等待一個絕佳的機會,就可乘勢而為了。

    五、兵變成功。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安排人謊報軍情,稱遼與北漢聯合入侵後周。因幼帝年少,宰相範質經過商量,安排趙匡胤率禁軍北上抗敵。初三,大軍到達離京40裡的陳橋驛站,將士們紛紛到驛站門前聚集,要擁戴趙匡胤做皇帝。初四,大家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一齊跪拜在地,大呼萬歲。趙匡胤稍作推辭,就把黃袍穿上,命令三軍不得搶劫,不準凌辱後周的太后、幼帝和大臣,然後率軍返京,從此“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

  • 3 # 清風淡影談歷史

    原來“黃袍加身”的把戲不是趙匡胤首創,而是跟他的老領導學的!

    趙匡胤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把戲不是趙匡胤的獨創,而趙匡胤是跟他學的,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老領導後周太祖郭威!

    郭威

    話說郭威評定叛亂,保證了後漢的太平,受到百姓的愛戴,群臣的稱讚,但是有一個人非常的不爽。他就是後漢的主宰——皇帝劉承祐!

    為什麼呢,很簡單,就是什麼功高蓋主一類的老套故事了!而且劉承祐此人疑心太重,三番五次的試探郭威,可這個郭威也是個愚忠之人,雖然一直表忠心,卻沒想過造反之事!

    影視劇中劉承祐

    有一次,邊境有戰事,郭威率軍出征,結果,到了地方,敵人早就跑了!於是郭威準備班師回朝,殊不知,這個多疑的皇帝給了他個命令,就地駐防,防止戰事再起。這下明白了,這個多疑的皇帝是準備把他邊緣化,準備慢慢收拾了!

    然而,郭威還是心存幻想,不斷的給皇帝寫什麼信啊,奏摺之類的,希望皇帝打消對他的猜忌。可是郭威想的太好了,現實是在這期間,劉承祐直接以欲加之罪“謀反”殺了3個託孤大臣!很明顯的下一步就是處置郭威了。

    郭威大捷

    都到這個份上了,郭威還是沒有造反的心,真服了!還給皇帝寫信表忠心呢,已經完全不顧自己的顏面了,即使讓他搖尾乞憐、哀號流涕,當著皇帝叩頭謝恩,也感激不盡!

    這樣的結果換來了劉承祐的輕視,直接把郭威的家眷殺的一乾二淨,包括郭威的養子柴榮的所有家人!

    歷史上許多的人都是這樣被逼反的!後面的事就簡單了,郭威一路殺到京城,並且把這個殺自己全家的皇帝給砍了頭。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後漢不在,應該改姓郭的時候,這個“郭反賊”卻去給太后請安!

    請安的結果是後漢還是劉家的,不過換了一個劉家的人。郭威還是將軍,命令三軍即刻啟程,北上討伐匈奴!

    當然了,請安的中間肯定是郭威如何闡述自己的“難處”,李太后如何痛罵自己的兒子喪盡天良等等。結果出來後,造反的軍隊炸鍋了,他們實在想不透郭威到底要幹什麼。

    柴榮

    這些造反的軍隊不明白了,造反就是為了殺一個皇帝?而且劉家的新皇帝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傻子都明白,肯定是秋後算賬,清除餘孽了!

    郭威有太后給的免死金牌,這些軍隊的將軍和士兵可沒有啊,許多將軍和士兵的家人都在京城,這就有點悲劇了!

    最讓將軍和士兵氣憤的是,我們心急如焚,始作俑者郭威天天悠閒的喝茶聊天,儼然忘了我們當初是為了誰報仇才造反的!

    黃袍加身

    氣歸氣,也得考慮出路啊,於是乎,這些將軍和士兵達成了一個共識,只有讓郭威繼續當反賊,讓郭威當上皇帝,我們才有出路!

    就這樣,950年的一天,歷史上首場真真正正、原汁原味的“黃袍加身”大戲,開始正式上演!郭威被數萬大軍包圍,異口同聲的喊道:“郭將軍,請當我們的皇帝!”

    在數萬士兵震天動地的歡呼聲中,一個被“黃袍加身”的郭威出現在了眾人面前,一個新的皇帝就此誕生!

    郭威

    郭威終於成為了一個新國家的皇帝,而趙匡胤作為這場大戲近距離的親歷者,把這種把戲看了個清清楚楚,學了個明明白白,並在以後的生涯中運用的爐火純青!

  • 4 # 金山萬丈

    就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柴榮突然得了重病,只得班師回京。途中,柴榮在審閱各地送來文書的時候,看到一個皮口袋子,開啟是一塊三尺多長的木片,上邊寫著“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再聯絡到京城裡流傳“點檢做天子”的傳言,柴榮很生氣,也很擔心。

    這是一個很蹊蹺的事情,木牌顯然是中傷當時的點檢張永德的,是誰做了這個一箭雙鵰的事情,史書沒有記載,推斷應該是趙匡胤。當時有實力取代皇帝的,除了趙匡胤,還有兩個人,一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擔任馬步軍都虞候;另一就是張永德,擔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是張永德的直接下屬,要想取而代之成為殿前都的最高領導,必須將他拉下來。

    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趙匡胤不忍也不能保證成功的可能性在柴榮在世的時候反叛,現在柴榮重病,趙匡胤覺得自己的時機來到,安排了這一切。先是在京城散步“點檢做天子”做天子的謠言,再暗中讓人給柴榮這樣的木條,讓柴榮罷了張永德的職位,自己來做,等到柴榮去世,自己就可以憑藉掌握的兵權取後周而代之。

    這一計劃看似完美無缺,只忽略了一點,柴榮對趙匡胤的信任程度,這一疏漏,幾乎讓這個計劃夭折。開始的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著,柴榮罷免了張永德,讓趙匡胤取代他做了殿前都點檢。

    這年六月,柴榮病逝,年僅39歲,柴榮是五代中傑出的皇帝,他為中原的統一做了很多努力,趙匡胤後來的統一方針,很多都是和柴榮學來的。假設柴榮再多活三十年,也許就不會有大宋了。

    柴榮為了讓他七歲的小兒子柴宗訓坐穩皇位,做了周密的安排,在託孤人選方面,安排了範質、王浦和魏仁浦三人掌握軍政大權。《宋史》評價這三個人都有“宰相之器”,尤其是範質,趙匡胤稱讚他不靠職權貪汙,是一個稱職的宰相。趙光義也說,只可惜柴榮死得早,範質的才華沒有全部發揮。範質自己經常手不釋卷,有人覺得他已經很博學了沒必要這樣,他回答說:“有會算卦的人說我將來能當宰相,如果真是這樣,不學習的話怎麼能當好”,這點遠勝於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軍務方面,柴榮安排韓通和三位託孤大臣共同商量,而不是趙匡胤,柴榮有防備之心。想來,這個託孤安排出來之後,趙匡胤是很鬱悶的,這意味著自己也經被排斥在權力核心圈之外。趙匡胤有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天性,不久,他和智囊團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年十一月,河北正定和定縣守將,先後報稱遼國和北漢聯合進攻兩地。我認為這就是趙匡胤想出的辦法,安排兩地守將謊報軍情(若不是謊報,遼國和北漢怎麼會在這樣政局不穩的時候,不久就無緣無故的退兵了呢)。託孤大臣們研究了近一個月,決定派趙匡胤北上抵禦。正是這個決定,彌補了趙匡胤計劃中唯一的漏洞。

    不久,開封城裡就傳出了出征之日,點檢將作天子的謠言。有一個精通天文的軍校苗訓,聲稱自己看到了太陽底下還有一個太陽的天象,也開始宣傳這是改朝換代的徵兆(古代這類人真多!)。我想發生這種情況不會是因為趙匡胤自己做宣傳,那樣等於找死,只可能是因為準備工作做得太多,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開封城一時人心惶惶,很多富貴人家連夜搬走了。這也難怪,過去的幾十年間,開封城發生了好幾次兵變,每一次都是生靈塗炭。

    這年大年三十,趙匡胤在軍營裡想著自己的家人,如果成功了,固然好,如果失敗,家人也要跟著受牽連,就乘著夜色回了趟家,他姐姐正準備做饅頭。他就問姐姐,外邊鬧得兇極了,怎麼辦。

    趙姐姐聽完後拿起擀麵杖就要揍他,說,男子漢遇到大事,應該自己做主張,回家來嚇唬女人幹什麼!趙匡胤沒再答話,回到了軍營。姐姐的這句話,更加堅定了趙匡胤的決心。

    第二天,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作為主帥,帶兵北上。初三,大軍抵達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十二年前趙匡胤抽到的那上上籤,就要在這裡應驗了!

    這天晚上,將士們聚在一起聊天,聊到這次北征(懷疑有人故意引到這個話題),有人說,柴皇帝現在還是個小孩子,我們這樣冒死抵禦北漢和遼國,有誰會知道我們的功勞呢!不如先擁護點檢做了皇帝,然後再北征,也不算晚。一時間,大家都說得熱血沸騰。

    都押衙李處耘作為代表,把將士們的意圖告訴了趙光義和趙普。

    趙光義,趙匡胤的弟弟,當時任供奉官職位。他和哥哥的性格完全不同,話不多,像個書呆子。現實生活告訴我們,書呆子往往更陰險更可怕。《宋史》說他出生的時候紅光滿屋,鄰居們都以為著火了。

    趙普,趙匡胤的秘書,《宋史》說他“沈厚寡言”,也是個深沉的人物。五年前趙弘殷(趙匡胤老爸)生病的時候,趙普主動做特護,十分盡心。趙匡胤和他聊天,覺得小夥子說話很有水平,就帶在了身邊。

    趙光義和趙普聽到軍心已經煽動起來,十分高興,馬上按照早已制訂好的程式開始安排。一方面,帶領各位將軍,圍在趙匡胤帳外,等著天亮。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派心腹郭延斌趕回開封通知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管好京城內外的大門。這兩人都是義社十兄弟的成員,是趙匡胤的死黨。

    晚上發生這麼多事情,向來治軍有道的趙匡胤怎麼會不聞不問呢,《宋史紀事本末》裡說他“時被酒臥”,喝醉了酒呼呼大睡,根本什麼都不知道。這心理素質和自信實在令人佩服,這樣的大事當前,能夠不是緊張的徹夜未眠尚且很難做到,更何況像沒事一樣呼呼大睡。

    第二天天剛亮,趙光義和趙普進入帳房內,趙匡胤伸了個懶腰慢慢坐起來,外邊站了一晚的將士們拿著兵刃陸續進入帳房,邊進邊說,大夥群龍無首,要讓你做皇帝。

    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回答,就被大夥七手八腳的把龍袍套上了。將士們接著都拜倒在地,三呼萬歲,然後連拉帶扯,把趙匡胤抬上馬,請他回京城。大家誰也不提情報中說的北漢和遼國正在侵犯。

    走著走著,趙匡胤突然不走了,拉著馬橛子問大家:“你們貪圖富貴擁立了我,能聽我的話嗎?要是不聽,我就不當這個皇帝了。”(試探民意)

    將士們都下馬回答說:“當然聽你的命令!”(不聽只能是反革命罪)

    趙匡胤又說:“太后,柴皇帝,以前是我的領導,不能侵犯;各位大臣,以前是我的同事,也不能侵犯;公家和老百姓的財物,都不能搶奪。聽我的話,有重賞,不聽就要嚴辦。”

    雖然這樣說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我還是很感動,趙匡胤沒有打算殺後周這些有權力和號召力的人。

    大家都表示同意了,趙匡胤這才繼續向京城出發。

    有石守信和王審琦做內應,大軍沒遇到任何抵抗,就進了開封城。趙匡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楚昭輔告訴自己的家人不用擔心,一切按計劃行事。這回姐姐不會再用麵杖揍自己了。

    接著,趙匡胤又讓潘美(民間都叫他潘仁美)召集柴榮的託孤大臣們開會。當時,後周大臣們的早朝還沒有結束,宰相範質知道兵變後,緊緊抓住王浦的手說,“派大將出去迎戰太倉促了,這是我們的罪過啊!”王浦的手被掐出血來,緊張的一句話也說不出。

    柴榮的軍事託孤大臣韓通,見到這種情況,急忙離開皇宮,準備召集衛士們抵禦這場兵變,軍校王彥升追了出來,情急之下殺了韓通和他的全家。這為趙匡胤的和平演變塗上了後周忠臣的鮮血。

    潘美帶著範質等人來見趙匡胤,趙匡胤表現出很為難的樣子說:“世宗(柴榮)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實在慚愧,你們說怎麼辦?”範質還沒回答,將軍羅延環就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我們沒有主人,今天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範質和王溥各自轉頭互相看著,不說話。

    過了一會,王溥決定不再做無用功,退下臺階向趙匡胤下拜,表示已經承認這個事實,範質不得已也跟著下拜。

    然後大家就去崇元殿準備舉行禪讓登基儀式,人都到齊了,卻沒有禪讓詔書,翰林承旨陶谷從袖子中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份,於是就用了這份詔書。

    33歲的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趙匡胤曾在宋州任節度使,就以“宋”為國號,定都東京(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

    《宋史》和《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提到陳橋兵變,都說趙匡胤事先毫不知情,被逼無奈才做了皇帝。事實上還是有眾多的細節能證明這是一件有預謀、有計劃的事情。譬如柴榮死後軍隊將領方面的調動,出兵前趙匡胤和趙姐姐的對話,以及事先準備的禪讓詔書等等。

    趙匡胤建立大宋,結束了五代幾十年的戰亂,這對人民、對歷史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陳橋兵變是否是陰謀,並不影響趙匡胤的偉大功績。

    這一年,陳摶老祖90歲,騎驢的時候聽到了趙匡胤稱帝的訊息,高興的從驢背上摔了下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天下從此太平了。老祖的推斷總是很準,大宋帶給了中原百姓三百餘年和平富裕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一個人心累無助的心情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