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在傳統忠義文化裡,朱棣實際名聲並不好,他屬於諸侯王造反奪得天下的。而朱允文才是大明正統,朱元璋傳位於皇太孫朱允文,所以覺得朱允文仁義。

    但朱允文作為皇帝,實在不算個有能力的人,朱元璋留下的天下,可以說是鐵桶一般,他卻認為朱元璋幼稚,居然搞出這麼多諸侯王來威脅自己,

    於是在幾個腐儒的教唆下,開始削蕃,而且正大光明的削蕃,在這種背景下,諸侯王都是束手就擒,要不自殺,要不坐牢,沒有反抗的,這種諸侯王能威脅皇權?顯然是不能的,項羽、劉邦、文帝武帝、漢武帝、康熙敢這樣削蕃?都不敢吧?

    所以朱允文實際是把鐵桶一樣的江山玩垮了,諷刺他也正常。

    方孝孺在傳統文化裡,是忠義的象徵,是有骨氣文人的楷模,如果“誅十族”這件事是真的,我只能說他是垃圾,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名利,不顧自己所有親人的姓命,這種人稱得上忠孝節義?他如果忠義,當時就自殺,隨朱允文去了,我佩服他是條漢子,稱得上忠義,他最後的做法,只是讓自己的形象更光輝一點而已。

    黃子澄當年也是會試第一,殿試第三,也就是探花的身份入翰林的,然後東宮伴讀,也就是陪太子讀書,這個方法升官快。

    後來黃子澄和兵部尚書齊泰建議下削蕃,開始並沒有問題,五個諸侯王先後被削,到了朱棣的時候,朱棣把三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黃子澄居然建議把他們送回去了,想麻痺朱棣,最後朱棣造反了。

    在朱棣造反後,黃子澄建議用李景隆代替洪武老將耿炳文,於是明軍節節敗退,最後大勢已去。

    所以黃子澄作為皇帝的首席謀士,實際並沒有什麼很好的作為,還幫著朱允文玩垮了江山,是誇他還是貶他呢?

    李景隆這個肯定就是諷刺他了,因為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才,有什麼能力,有什麼功業,如果說,開門迎敵,算新王朝的功業,那還是有的,如果說作為舊朝武將,作為跟朱棣直接對抗的將領,最後在朱棣朝還能安享晚年,那也是有的。

    所以,把他們稱為四傑,你說是什麼?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朱允炆、黃子澄是書呆子一類的,食古而不化。 要削藩想法不錯,漢朝武帝用“推恩令"化干戈為玉帛,把藩王的地盤再分給他的子孫就搞定了,偏偏弄得驚天動地,最後還被叔叔朱棣奪了皇位。朱允炆完全可以利用為朱元璋祭祀的事做做文章,扣下朱棣,朱棣託病不來,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到南京來了,扣下朱棣的兒子,朱棣就不敢反了。叔叔中最牛的就是朱棣、朱權,要用武的,任意扣只帽子軟禁了再說。要開打,也不能在黃子澄等推薦下,任蠢豬兼奸細李景隆為帥,他豪傑算不上,蠢賊差不多。朱允炆居然在李出征前,還要關照不可傷了叔父。雙方對陣,你死我活,勢同水火,還這般書生氣,找死的節奏啊!

    李景隆打仗的水平屬於飯桶級的,他充當了朱棣的運輸大隊長,又供應人又供應裝備。兵馬數倍於敵還屢戰屢敗,手藝極臭。人品還極臭,居然打了敗仗後回到南京未受任何懲罰,替允炆看城門時居然開門揖盜。

    黃子澄、方孝孺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氣節和道德文章,方孝孺在朱棣進城,允炆開溜之時,仍不降,不願給朱棣寫勸進書,拋棄了榮華富貴,被誅了幾族(誅十族出於野史,無法考證)。方孝孺、黃子澄道德文章堪稱一流。

  • 3 # 觀影書生

    明初四傑一般指吳中四傑——詩人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的並稱。因四人都是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全以文名著稱於世,故稱“吳中四傑”。四人由元入明,詩多懷舊、題詠之作,抒發故國之思和生民之痛。

    你所說四人乃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四大豬隊友:齊泰、黃子澄、李景隆、方孝孺!史上記載導致朱允炆下臺的這四個豬隊友功不可沒。齊泰、黃子澄他們請奏提議把毫無戰爭經驗的“富二代”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伐燕主帥,而李景隆與趙括相比,連紙上談兵的能力都沒有!!

  • 4 # 秉燭讀春秋

    一、黃子澄,名黃湜,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三(俗稱探花),堪稱明初學霸。

    由於才華出眾,和朱允文名為君臣,實為師生之誼。朱允文在行“削蕃”之策時,黃子澄出了許多計謀,但都是文人書生,食古不化的歪點子:

    (一).當時和他齊名的文臣齊泰曾建議明惠帝朱允文先從朱棣下手削蕃,但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朱元璋時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現在想要問罪,應該先從周王開始。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後黃子澄的意見被採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後被削藩。這就是個典型的渾招,提前打草驚蛇,讓朱棣有了思想準備,並有時間進行招兵買馬。

    (二.)在朱元璋忌日裡,朱棣裝病不去祭祀。同時派自己的三個兒子去南京,目的就是試探朱允文對自己的態度。一下子派出三個兒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視此事外,另一個目的就是告訴朝廷,自己沒有異心。但當時的形勢已經很明郎,朱允炆擺明了就是要除掉燕王,此時把自己的兒子派入京城,簡直就是送去的人質。果然,朱高熾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黃子澄表示應當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可是決定權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後作出決定,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此乃黃子澄的第二渾招。

    (三.)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明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不利。明惠帝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齊泰極力反對但無效。李景隆接任後,表現更令人失望,屢戰屢敗,損失數十萬人馬。從後面的結果來看,黃子澄舉薦李景隆是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綜上所述,黃子澄就是典型的書生誤國,朱允文聽其言,用其計,以至於國破家亡。黃子澄的結局也很悲慘,南京失守,

    黃子澄行蹤被人告發,因而被捕。後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樂帝)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

    二、李景隆就是個草包將軍,李景隆,小字九江,是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外甥。他的父親死後,李景隆世襲了他老爸的爵位曹國公。成為了建文帝的股肱之臣,並深受朱允文的親近和信任

    朱允文不能慧眼識人,讓草包將軍李景隆臨陣替換了老將軍耿炳文,結果李景隆屢戰屢敗,最後迫不得已被朱允文削奪了兵權。但沒有制裁其出兵不力之罪。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為了振奮人心,請誅李景隆。也就是朝廷必須賞罰分明,將士們從勇猛出擊。建文帝婦人之仁,堅決不準,不但如此,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

    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

    李景隆雖然在朱棣登基前位高權重,倍受恩寵,但滿朝文武鄙視其為人處事。屢受朝臣的彈劾,最後被朱棣賜死並抄家。

    三、朱允文,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兒子。由於太子朱標早死,其子朱允文有乃父仁孝,寬厚之風,所以很受朱元璋的賞識,於是決定在朱元璋百年之後,由朱允文繼承皇位。當朱允文做了惠帝之後,歷史上稱之為建文帝。由於重用書生齊泰和黃子澄這兩個食古不化的文臣,在決定削蕃時,屢犯致命錯誤,尤其是重用草包將軍李景隆,致使當初的有力攻勢,最後變成了守勢。加之朱允文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所做出的決定不能堅決執行,既然揭開了削蕃這個蓋子,就義無反顧的走下去,哪有那麼多的婆婆媽媽:“寧要活叔叔,不要死燕王”。既然那麼仁義,何必當初削蕃呢?朱允文的失敗,只能怪自己,怪不得別人,朱允文有失江山之罪。

    四、說到方孝孺,歷史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他的一句“誅殺十族”何妨不負責任的話,讓許多無辜人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戴花翎。姑且不論方孝孺是否要捨身取義,但為了大多數的生命,毫無變通之理。自己死不足惜,可漠視別人的生命就不應該了。有這件事我想到了另一件事,御史大夫景清假意留任,卻在上朝時暗藏短劍,意圖刺殺朱棣。由於上朝時腳步慌張,露出破綻,事敗後,怒罵朱棣:”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爾背叛太祖遺命,真乃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如若事成,總比方孝孺的誅十族代價小吧。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四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他們不能稱得起明初四傑,稱之為明初四大罪人不為過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痔瘡,你們覺得尷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