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馨馨136875136
-
2 # 珍視映畫
父母和同伴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同而又獨特的作用。父母對孩子的需要準確並及時迴應,給孩子提供安全感,使他們勇於探索環境,發展能力。而同伴則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社會技巧,學習基本的交往規則,有助於將來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社交能力。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如何來看待孩子的同伴交往,以及如何幫助孩子能夠跟他的同伴交往得好,這真的是一個重要話題。母親大學小編建議您,若是您還沒有適合的方法,可以參考一下7個問題!
1、發生什麼事情了?
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地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的。”“一定是你做錯事,媽媽才會罰你的。”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甘心認錯。
2、你的感覺如何?(你很傷心/生氣吧?)
事情的經過是客觀的,但當事人心裡的感受是主觀的,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
3、你想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這句話是在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您不妨跟孩子一起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重點就是您得允許任何看似荒誕的想法,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4、這們做會有什麼後果?
5、你決定怎麼做?
如果孩子瞭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6、你希望我做什麼?
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你會支援他。
7、結果跟你原來想的一樣嗎?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可以問他:“結果跟你原來想的一樣嗎?”或是“下次碰見這類事情,你會怎麼辦?”這是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回覆列表
我覺得不是沒有可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變化的。但是也不要急功近利,強迫孩子去成為社交小達人,可以適當的引導和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