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野塵緣
-
2 # 小淇先森
在我的老家,一直有著這樣的說法:官辭三民辭四。意思是說,當官的在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小年;百姓辭灶過小年則在臘月二十四。這就來了問題了,什麼人是官?什麼人是民?怎麼區分?
按一般常識,凡有點烏紗帽的,都應算是官,即國家公務員都該算是。可,在民風淳樸的那個小縣裡,人都很謙虛,即使自己是官,也不願明著說。何況是用過小年那樣的方式承認。於是,在我們那旮旯裡,全縣上至縣委書記,下至黎民百姓,辭灶過小年都選在臘月二十四這天。有不明白這個風俗的外來幹部,他如果冒然在臘月二十三辭了灶,那是要被人家笑話的甚至要遭遇政治風險。有年,一個外地來上任縣長的官員,他就沒弄明白當地辭灶的日期,在二十三過了小年。結果,在他放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調走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以為是官,不能與民同樂,被人笑話。
也有很少人在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小年的,這部分人雖是地道的民,但卻被人們普遍認可。這部分人都是過去大家族的後代,歷史上一直被當做官對待的,他們祖祖輩輩就是按照這個風俗來的,所以,他們在二十三過小年,也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況且,他們大都在一個村居住著,都一個姓,外人想說也說不著了。
從老家來到這座城市居住後,開始的幾年,還總是不好意思在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小年,都要拖到二十四過。但這座小城的人家,沒有在二十四過小年之說,全部在二十三過,這樣,我在二十四過,卻成了另類。於是,過了幾年,我終於也就入鄉隨俗了。呵,按老家的風俗——我這平頭百姓,過二十三小年,讓我怎麼說呢?不好意思了。
-
3 # 閒來無事8
我們這兒(山東日照)的說法是“君(或是軍)辭三,民辭四,忘了辭五別辭六",一般地二十三(當過兵的,也有非當兵的)二十四辭灶,若是忘了,二十五也可以辭,二十五也忘了辭就算了,二十六往後就別辭了。只是習慣說成罵人的了:軍辭三,民辭四,王八辭五鱉辭六。一般二十五辭的基本上靜悄悄的進行了,怕落成笑話。
-
4 # 祈懿流年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送灶習俗在中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回覆列表
“官辭三,民辭四,窠子王八辭五六”,指的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辭灶。在傳統節日裡,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據說這天灶王神要昇天,向玉帝稟報人間一年來的罪惡。
賄賂鬼神之事暫且作罷,單單這“官辭三,民辭四”之說,就曾讓百草止水費解了太久。明明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為啥這天只能官府過,民間卻只能過次日?要知道臘月二十三灶王神就昇天言事,民間二十四再辭豈不就晚了?隨著年歲漸漸長大,思維逐步開竅,我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貓膩。
首先,“官辭三,民辭四”不是民間的自發行為,肯定是古代某個時候官府強迫老百姓延日辭灶,於是以後才相沿成習。當然要想考證這個“強迫”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相信就不難明白“官辭三,民辭四”的由來。自從秦始皇發明中央集權制以來,中國曆代官府的霸道就出了名,當然這種霸道只對內而不對外,這也可以算是中國的老傳統了!
可是為啥非要“官辭三,民辭四”?大家想想,灶王神只有一個,天下黎民蒼生如此眾眾,灶王神又如何能夠美言得過來?沒辦法,官府便勒令民間不許辭灶,只准官府去討好灶王神。要知道,官府人少錢多,灶王神不僅收禮豐盛,而且能夠忙得過來。不過也不能不讓民間辭灶啊?老百姓也渴望著上天保佑,你一下子就把這種希望和寄託給掐斷了,老百姓還不反了?怎麼辦?那就讓老百姓次日辭灶吧。可次日辭灶,灶王爺不早就昇天了嗎?官府聰明啊,於是撒謊道,二十三日灶王爺只忙官府的,二十四日才忙民間的,二五二六才輪到那些窠子王八之類的人。中國的老百姓很好哄,一想還比窠子王八之類的人高上一等,於是大家便心悅誠服信以為真。
其實官府讓民間次日辭灶還有另一層原因。官府欺壓百姓,歷來罪行累累,讓官府專有二十三日,可為官府除罪消災帶來吉祥。至於老百姓次日辭灶,灶王爺其實早就昇天,所以民間的事他就愛莫能助。由於二十三日民間不祭灶,灶王神就會變本加厲地訴說民間醜事,官府的罪惡就會一筆帶過。這樣,上天就會獎勵官府而懲罰小民,於是官府更威民間更恐。百草止水不禁疑惑,中國官橫民弱的老傳統難道就是這樣來的?
“官辭三,民辭四”,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一切官優先,民不能與官同等。所以,在小年辭灶的時候,就只能官先辭而民延後,這其實就是官本位思想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