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涵
-
2 # 言勸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老了總愛喋喋不休、絮絮叨叨,說來說去離不開這"老三篇"。一是在外誇自己的老伴、兒子和孫子,二是在家裡愛管閒事、操多心、好話壞話重複多遍,三是逢人就提"當年勇”,尤其是在晚輩面前喜歡“吹牛逼"。我們還是回到“老年人為何迷戀過去,愛提“當年勇?”這個問題吧。
一、"迴歸心理”。心理學家將老年人迷戀過去,喜歡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這種現象稱為"迴歸心理"。是由於老年人的機體組織出現退化,思維能力會變遲緩,記憶也會下降,對新事物接受比較困難。遠期記憶還沒完全減退,所以就會對儲存在大腦中的往事反覆嘮叨,來填充現在記憶力的不足,從中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二、性情變化。只要人老了,控制感就會變弱,敏感性則會變強,性情都有很大的變化,總覺得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管什麼事情不順眼的、不順心的,便剋制不了自己,輕者嘮叨,重者發脾氣。
三、居功自傲。人老了總愛擺功勞。認為當年自己在單位有貢獻,在家裡有付出,而感到有驕傲的資本,自吹自擂。所以到那都離不吹噓一番,我原來怎麼樣。
四、孤獨寂寞。退休後的老人沒事可做,會產生無用感,覺得不再像以往那樣被重視和被人尊重。再加上子女工作忙,很少陪老人,缺乏足夠的溝通,內心必然是孤獨寂寞。不過話又說回當,老人愛提"當年勇",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自我吹噓有利於身心健康,能激發心理活動,提高思維、情感的興奮度,強化樂觀的心態。如果一個老人整天寡言少語、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自輕自賤,久而久之不出毛病才怪。
因此,全社會都要來關注老年人的問題,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讓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所在的退休單位不要視其為累贅,“人走不能茶涼",適當組織其開個座談會,出門玩玩。作為子女的對老人的嘮叨囉嗦,要多一點理解,多一份愛心,多一些耐心,學會認真聆聽,抽出時間多陪陪老人。老人自已也要好自為之,學會調整心態,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比如練練書法、看看書報、下下棋、釣釣魚、跳跳廣場舞、適當出門“遊山玩水"……
-
3 # 小崔不抑鬱
臨近春節,在一家老少團聚的日子裡,你是否已經被父輩甚至是祖父輩的嘮叨聲淹沒了?當你提到在北京漂泊的日子如何如何艱辛時,父親會說“想當年,我年輕時,比你苦多了,別說坐車2小時到單位,我們那時候都是走幾十里路去打工”。可能你會很心煩,覺得都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了,況且已經說了無數次了,有必要一提再提嗎? 父輩祖父輩和我們滔滔不絕的講“當年勇”,其實是有深刻的心理原因的。
第一,這是表達愛的方式,很久不見自己的孩子,非常想念,然而常常抱有不要打擾孩子工作的顧忌,平時幾乎不會主動要求孩子回老家,春節放假期間,看見孩子,就會迫不及待的要和孩子敘敘舊。
你可能會想,聊天可以啊,怎麼總是說那幾件舊事?這就是第二個原因,老年人由於身體在逐漸衰老,隨著退休在家,生活會變得更加單一,閱歷大多停留在年輕時,沒有新的生活事件填充日子,使得他們停留在過去的回憶中,從而也會造成內心空虛,無價值感,反覆訴說“當年勇”是要重拾年輕時的自信,找回曾經的成就感的表現。
所以,即使工作再忙,抽空常回家看看吧,如果條件允許,帶著父母一起去散步、去旅遊、去創造共同的美好回憶。
回覆列表
這樣的老人分兩種:
一種是好為人師型,就像一個老兵提起當年立功受獎的事,既教育子女,又滿足自己。
另一種則是虛榮心,就像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提起曾經有過的那麼一點事,以便迴避別人的看不起。就如同魯迅先生要《阿Q正傳》中所說:“我們們祖上的龍袍,那是真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