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琦嵐子話江湖
-
2 # 言葉語
山園小梅·其一是北宋詩人林逋所著作,北宋詩人林逋,字君復,杭州人。早年浪遊江淮間,後歸隱西湖孤山,不仕不娶,種梅養鶴以自娛,以「梅妻鶴子」聞名於世,更以「孤山八梅」八首梅花詩為梅花詩壇帶出劃時代的意義。
山園小梅·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百花凋零,獨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豔麗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佔盡。
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飛落下來時,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會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聲吟誦,和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執著金盃飲酒來欣賞它了。
山園小梅·其一 賞析前半首敘梅花丰神獨絕。
首聯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歷經嚴冬 霜雪,百花凋零,唯有梅迎春盛開,帶來一陣暖意。
梅花傲骨凜然,投射了人性高貴的情操,令人聯想起唐裴休〈上堂開示頌 〉:「不是一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次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敘梅之姿態風韻。
上句訴諸視覺,繪梅之姿態,下句訴諸嗅覺,寫梅之芬芳,在月色朦朧,稀疏的枝葉倒映在清淺的水中,搖曳生姿,不知何處傳來一股幽香,令人陶醉。
後半首是作者對梅情有獨鍾。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著意渲染鳥蝶為之痴迷,白鶴愛紅梅,還沒有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窺兩眼;粉蝶如能飛舞其間,當為之銷魂。
在此聯想杜甫〈江村〉:「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霜禽粉蝶之痴迷,燕鷗之自在,其實都是詩人的移情投射。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此情此景,令人悠然神往,在梅花身邊獨自徘徊低吟,相親相近,足也樂也,毋須一群人飲酒奏樂助興,對於梅花,幽賞即可。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稱為千古絕唱,其來自五代南唐江為詩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原詩二句分寫竹、桂 。林逋易「竹」為「疏」,易「桂」為「暗」,專敘梅。
疏影橫斜,兼敘梅花稀疏的特點與橫斜的姿態,暗香浮動,顯現其幽香遠遞的神韻。
梅花不但靈動多姿,耐人尋味,更足以彰顯林逋「澄澹高遠」的人格與風格。
月宜淡,影宜疏,姿宜斜,香貴淡遠,似有若無。
難怪南宋詩人陳與義〈和張矩臣水墨梅〉讚歎:「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
其山園小梅成為千古詠梅絕唱的原因也受到了宋代社經環境、政治環境與理學興盛這三點之影響以下就此三點分別說明之:
(1)社經環境:先從兩宋的社經環境來看,私有園林的發展與經濟文化的發達,使梅花得以在此環境下被大量的欣賞與歌詠,賞梅風氣於是普遍流行在宋人的生活中,梅花的審美特徵於此又更能深入被關注與探究。
(2)政治環境:再就宋代的政治環境而言,無論北宋、南宋都有其內憂外患,在國勢衰微之下,有憂患意識的愛國文人自然對梅花凌寒傲雪、堅貞不屈的精神感到敬佩,於是梅花成為宋代文人心目中愛國精神的典範。
(3)理學興盛:而在宋朝儒家理學復興的影響下,士大夫注重品格及德行的要求,有「歲寒三友」和「四君子」美名之稱的梅花,自然便符合宋代文人對自我的期許,一時之間,以梅花為主題的詩歌創作空前興盛於兩宋。
梅花審美內涵的提升與品格的確立,可說是宋代詠梅文化中的重要貢獻,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為林逋與蘇軾,以下就林、蘇二人對梅花詩的影響來簡單分析。
北宋詩詞美感的提升在宋代之前,詩人對梅花的描摹主要著重在其色與香,對梅花枝幹甚至是整株梅姿體態的觀察較為缺乏。
一直至北宋的林逋,才真正在詠梅文壇中開拓出「枝、影」書寫之新格局。
林逋以「孤山八梅」八首梅花詩為梅花詩壇帶出劃時代的意義。這八首詩中,最重要及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山園小梅〉一詩。
這首詩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梅花開創出描摹的新視角,也寫盡梅花特有的風韻及美感,將梅花的審美內涵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也同時賦予梅花高逸的隱士情懷。
林逋不僅是寫眼中之梅,更是道出心中之梅,將自我高潔的隱逸精神與梅花的幽雅合而為一,使梅花冰清玉潔的神韻品格拉至繁花之上,成為詠梅文化中牢不可破的審美形象。
北宋梅格的確立繼林逋為梅花審美形象揭開嶄新的一頁後,蘇軾更是進一步梅花特有的品格神韻,確立出梅花無花能及的獨特「梅格」。
和林逋孤芳自賞的隱士情節不同的是,在宦海浮沉與在異鄉漂泊的蘇軾,習慣將眼中之梅人格化,藉吟詠梅花來寄託自我感遇。
因此,蘇軾筆下梅花就不能僅僅只有花容的美感特色,還必定得具備超凡的品格神韻,才能達到詩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這也是梅花始具「梅格」的開端。
而在蘇軾詠梅詩中,明確提出梅格的為〈紅梅三首〉詩之一: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春枝。(蘇軾〈紅梅三首〉)
此詩源自於蘇軾不認同石曼卿〈紅梅〉中的「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一語,在他眼中的梅花絕不是隻有與桃、杏相似的外型,其中之品格神韻是有極大的差異。
蘇軾將此詩中的紅梅,比擬成深怕自己不入時而學桃杏的美人,卻在紅顏底下不經意地流露出異於桃杏的孤高幽雅之脫俗,展現出梅花特有的「梅格」氣韻。
詩中借霜雪襯托其孤瘦與冰清玉潔,傳神地寫出紅梅迥異於桃杏等花冷豔卻不媚俗的氣節,更寄託出詩人強烈感懷自寓的主觀寫意情感。
梅花詩至北宋林逋、蘇軾二人,整體審美形象與品格神韻的確立已臻完備,並超越於百花之上,更下開南宋文壇梅花形象的登峰造極。
書林逋詩後蘇軾曾經創造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是對林逋的人格、詩歌、書法,表達自己的景仰。
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後 》說:「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其詩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書林逋詩後
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湖光飲山淥。 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兒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 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繞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 自言不作封禪書,更肯悲吟白頭曲! 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
由此可知,蘇軾贊同景仰林逋在文學,詩詞上的高貴情懷,也因此林逋創梅花詩的成就,更成為了千古詠梅之經典。
回覆列表
林逋,據說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因而他筆下的梅引人入勝。《山園小梅·其一》,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百花落盡後,只有梅花綻放的那麼美麗,成為了小園中最美麗的風景。頷聯"疏影斜橫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所以被譽為詠梅絕唱,除了是因為該句從姿態和香氣上完美的表現出梅花的清雅和靜美之外,還因為該劇是將五代南唐江為有的殘句"竹影斜橫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進行了完美的昇華。江為有該句,既寫竹又寫桂,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又未寫出桂的清香,空有句意而無意境。林逋只改了該句中的兩字,將"竹"改為"疏",將"桂"改成"暗",讓該句有了統一和諧的主題和意境,使梅花形神活現,故成為經典。前兩聯實寫梅花的形神,接著下兩聯由實轉虛,用襯托的手法,進一步表達出梅的美麗。白鶴也愛梅花,它未來得及飛下來賞梅,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幾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美麗,應該會慚愧的死去吧。幸好詩人可以吟詩與梅花親近,不需要歌舞酒宴的俗情來湊趣。全詩之妙在於脫開梅花之形跡,著意寫意傳神,用側面烘托的筆法,從各個角度渲染出了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同時也是林逋自己淡泊明志的人格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