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雲飛揚看電影

    《記憶大師》如同一條貪吃蛇,每個演員飾演的一個或兩個角色,都在尋找真相、審視過去。上面這段話,幾乎每個核心詞彙,都需要加上引號。任鵬編劇、陳正道導演,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等主演,的《記憶大師》,首先令觀眾想到這是《催眠大師》的姊妹篇,不過這是一部全新創作的懸疑故事。從根本上講,是從意識與身體的關係,推匯出“眼見為實”和“事實真相”之間的背反關係。

    小說家黃渤,與同位作家的妻子徐靜蕾感情破裂,於是來到“記憶大師”那裡刪除兩人之間的情感記憶。然而,徐靜蕾簽署離婚協議書的前提是黃渤找回那段記憶。《記憶大師》的開篇,充滿著菲利普·K·迪克風格的科幻迷思。世俗的凡人,試圖在高科技的幫助下,對自我的人生進行裁剪,刪除過往的情感糾纏,掌握了過去就等於開創了未來。但是,《記憶大師》的發展方向卻有所不同。《記憶大師》的關隘,從身份和真相的認同與否,到家暴帶來的逆來順受和旁觀者的越廚代庖,再到審判者與懲罰者的相互更替,再三的反轉每一局都可以自圓其說,特別是黃渤和楊子姍作為X、Y元素的攪局,編導成功的將故事的焦點轉移欺騙了觀眾。

    《記憶大師》也許致敬了諾蘭的一些作品,黃渤裝錯了記憶之後,一再呈現出《記憶碎片》式的散點回憶,再他越來越多捕捉到真相的吉光片羽,向警察(更多是在腦海)中拼貼出來的“真實事件”,卻好像《盜夢空間》中一層又一層的夢境。被囚在泰國(T國)警察局透明式牢籠裡的黃渤,就好像圖靈面對Enigma。觀眾深入《記憶大師》的迷局,顱內高潮迭起,但是真相卻姍姍來遲。黃渤也曾經以為“或許自己就是那個罪人”,但是“花房姑娘”、醫生楊子姍也大有問題,至於說警官段奕宏,《烈日灼心》啊,誰的內心都可能焦灼。最近比較火的美國電影《逃出絕命鎮》,其核心創意與《記憶大師》其實類似,區別在於主動和被動,逃出生天與尋找真相,都是相當燒腦的設定。

  • 2 # 木易電影

    《記憶大師》作為導演陳正道《催眠大師》之後的又一“懸疑驚悚”題材電影,自籌備開拍以來就備受影迷關注與期待。大多數人都想著體驗一把“燒腦”帶來的觀影快感,跟著劇情完成一次“顱內高潮”。

    顯然,《記憶大師》延續了陳正道導演在這類題材上的創作風格,也再一次很好地講述了一個十分“燒腦”的故事。但影片又不僅僅止於講述一個劇情燒腦的故事,而是將核心伸到了家庭暴力的重災區,直指家暴給孩童帶來的巨大影響

    如前所述,影片有著十分“燒腦”的劇情,許多細節稍不注意,可能就會看得有點恍惚。

    從一開始黃渤飾演的作家江豐在“記憶大師”公司進行的“記憶手術”,到段奕宏飾演的警察沈漢強和助理的幾次電話通話,再到徐靜蕾飾演的張代晨與楊子姍飾演的陳姍姍之間的微妙關係,幾乎每一處劇情設定,都埋伏著通向“真相”的細節。(為避免不必要的劇透,本文對劇情以及關鍵人物的分析會偏少)

    陳正道導演對懸疑故事的講述顯然越來越嫻熟,在敘事線索的拿捏之上更為利落,在人物關係的把控之上也更為清晰。

    要知道,相比於《催眠大師》,本片的人物設定更為豐富,故事的線索也更為龐雜,在“記憶交換”、“記憶過載”等概念的驅動下,讓人物關係也變得更為複雜。

    把這樣一個複雜故事講清楚,且還要讓人有回味空間,並不簡單。而在這樣一個故事裡折射對家暴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則讓影片變得更不簡單:懸疑不再是引人入勝的炫技,而是更為深刻地對家暴問題的剖析,從而讓觀眾收穫“燒腦”的觀影體驗之餘,也能引發對家暴問題的重視

    不得不說,導演陳正道和編劇任鵬聯手打造的這一道“懸疑大餐”,堪稱色香味俱全:故事劇情上足夠“燒腦”,畫面風格上足夠冷峻,思想核心上也足夠深刻。

    懸疑設計很酷,但最酷的,還是那些讓人生出不少嚴肅思考的對家暴問題的探討。

  • 3 # 我是星夜行

    這評價其實挺客觀的,勇氣和野心是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國內電影在懸疑驚悚題材上的成績一直不算出色,大多都是《恐怖游泳館》,《筆仙驚魂》之類的故弄玄虛之作,很多影迷甚至已經把中國產懸疑片列入了觀影的黑名單之中,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由黃渤,段奕宏,徐靜蕾等大腕出演的《記憶大師》真的算是大手筆,也是中國產影片對懸疑驚悚題材的又一次大膽嘗試,勇氣可嘉,值得鼓勵。

    當然,影片也留有不少瑕疵,最令人詬病的則是最後的反轉過於刻意。的確,關於第三次反轉,兇手由珊珊變成沈警官,主要的問題出現在前面的鋪墊不夠,指向並不明確。雖然重新捋一遍劇情之後,我們會發現,電影有多處細節表明兇手是沈警官,例如嫁禍珊珊的電話記錄是由沈警官洩露給江豐的,沒有他的這一舉動,最後的嫁禍計劃就實施不了;沈警官也是出場人物中除江豐以外唯一長時間去過記憶大師中心的人,也只有他有機會進行記憶過載手術;沈警官一直勸江豐刪除記憶,最後差點成功了,只有兇手才這麼想讓他刪除記憶;沈警官一開始將江豐關起來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未恢復所有記憶的兇手想要將證人控制起來,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那就合乎情理了。

    即便如此,這些線索埋得也太隱晦了,以至於出現一個問題,最後的兇手身份可以強行安置在很多人身上,說兇手是沈警官,可以,說兇手是沈警官的徒弟雷子,腦補一下也是可以。

    雷子一開始在警局發現江豐的記憶和自己的記憶掉了包,便和沈警官說他胡說八道,目的就是為了讓江豐離開警局,然後殺掉他滅口,一旦江豐在警局,有師傅在,自己控制不了情況。後來,雷子再從師傅口中得知兇手給受害人打了最後一通電話,便讓珊珊和張代晨接觸,偷偷將通話記錄的號碼改成了珊珊的號碼,讓珊珊喊張代晨進入花屋方便保護她不受江豐家暴,然後自己進入花屋殺了兩人,偽裝成珊珊作為真兇殺害了張代晨,自己誤殺珊珊的假象,以珊珊為真兇結束此案。當然,在這之前他還想方設法地利用他師傅勸說江豐刪除記憶,從而保證萬無一失。

    劇情這樣展開,其實也沒什麼不妥,這就造成了第三次反轉給人的感覺有點刻意和僵硬,但總體來講,還是不錯的,邏輯鏈條很完整,沒有疏漏。

    另外,影片還有一點瑕疵就是建築風格的不統一。張代晨和江豐的家是豪華的高樓大廈套房,包括記憶大師中心也是極其現代化,可到了學校警局,就是一副復古的風格。個人不知道導演為什麼要這麼處理,但是給我的感覺確是有一股不協調的觀感。

    最後,一句話評價,《記憶大師》其實是一部挺不錯的中國產懸疑片,很有誠意,雖有瑕疵,瑕不掩瑜。

  • 4 # 今天道

    評價《記憶大師》,還是應該回歸到電影型別的討論中。可以說,《記憶大師》之後,導演陳正道確立了自己清晰可辯的作品風格:從《催眠大師》開始,《記憶大師》進一步提高。其意義相當於《賽車手》之於甯浩,《瘋狂的石頭》足夠驚豔,但第二部依然不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於薛曉璐,《海洋天堂》足夠動人,但第二部甚至還有第三部登頂愛情片票房巔峰。

    不過《催眠大師》不算陳正道的處女作,作為一名香港導演,他此前拍過臺灣味道濃厚的《盛夏光年》,內地片味道濃厚的《幸福額度》,改編自南韓電影、演員五花八門分不清到底哪裡出品的《重返17歲》,然後他交出了業界眼前一亮的《催眠大師》,人們對他甚至有一種諾蘭式型別期待:燒腦+懸疑片,如何在商業和藝術上取得平衡?

    《記憶大師》基本滿足了人們在《催眠大師》之後的想象。明星咖位在加大、影像風格更清晰、軟科幻硬懸疑,以及被影迷津津樂道的反轉。《催眠大師》全部故事是一個大反轉,而《記憶大師》則是一個雙反轉:在與觀眾鬥智鬥勇的過程中,陳正道故意用第一個反轉賣一個破綻,給觀眾短暫的智力優越感,然後放出最後的CD大招,將戲劇衝突推向高潮。

    這種智力層面的捉迷藏的確在諾蘭那裡一次次發生過:從短短70分鐘技驚四座的處女作《追隨》,把時間當成玻璃切片玩的《記憶碎片》,拿生命做魔術讓觀眾目瞪口呆的《致命魔術》,到登峰造極燒壞全世界觀眾腦細胞的《盜夢空間》,每一次都是智力歷險。諾蘭一直在玩的是時間:時間在電影中被壓縮、放大、切片、打亂、重組,呈現與文字時間完全不同的狀態。陳正道也在努力在這個方向上走:催眠中的虛假非真實時間,刪除記憶、植入記憶的重構時間的設定,催生了戲劇空間。

    這樣的嘗試門檻很高,心理學、現代醫學等各方面基礎知識準備外,還需要電影層面的操作實現,需要電影工業對軟科幻的全面支援,才能讓它實現成為完整的商業電影作品,而不是拙劣的模仿、電影圈的自嗨。

    即使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不成熟,比如,人物的動機依然不夠完整,敘事的節奏還不夠明快,但是從型別上講,它已經確立下來了,中國產諾蘭的標籤完全可以貼得起。至於這種型別在票房層面的表現是否符合預期,則是另一個問題。完全可以對這位年輕導演報以更多期待:在一水的IP、改編、喜劇鬧劇的中國產電影大潮中,保持原創、探索風格、另闢蹊徑的不可多得。

  • 5 # 枕邊小札

    偷得半日閒,去電影院裡看了新上的《記憶大師》。

    兩三百人的影廳只有不到十個人,大家就像在看電視一樣一邊看一邊嘮嗑,前後排還互相搭茬彼此補充。我知道這不符合看電影的基本禮儀,難得的是這樣的做法放在今天的這個地方,這部電影和這群人身上居然那麼合適。也許,以後影院可以開發一個這樣的專門活動:允許各種吐槽和評論(劇透除外)的觀影活動,就像網路版已經早就有的彈幕一樣。

    言歸正傳,說說電影

    不算有新意的探案主線,對映家暴的社會問題,使用了科幻題材作為點綴——真的只是點綴而且還有硬傷,這點容我待會慢慢說。反轉加反轉劇情,如大家眾口一詞的評價的,太捉急,太刻意。臺詞也太一般,完全無法凸顯人物的個性。警長的囉嗦讓人不勝其煩。音效確實如大家說的,太滿。交代真相時候,閃回時用的大提琴,相當的違和。

    但我還是給了四星

    第一星給表演。徐靜蕾深夜酒醉,越過電腦微抬頭看著黃渤那場戲,兩個人的表情動作都到位的很。其實整部戲基本上是黃渤的獨角戲,有一場他一個人分裂為兩個,兩個人分別展現不同的心境,過癮。

    第二星給剪輯。跳剪、蒙太奇、音效的使用,對整體氛圍的烘托功不可沒。有一場戲黃渤一回頭,踏入一片大海。挺驚豔的。雖然不可避免的被指責為抄襲《盜夢空間》,但畢竟全世界只有一個諾蘭啊!

    第三星給細節。探案戲必須得有細節,雖然在主線方面楊珊珊人設確實是完全失敗的,但是很多細節還是挺有意思,比如小女孩開車門。最合理的部分是殺死第一個受害人的細節:吃安眠藥溺水是否可行沒考證過,但兇手當時的反應很真實,至少符合我的理解。我憑這個反應猜出了TA和被害人之間的關係。不能再劇透了,不然就沒意思了。

    最後一星就是給這個觀影體驗的。一小撮素昧平生的人,一起對著將人物面部表情和動作都展現的清清楚楚的大熒幕,吃著爆米花,時不時八卦兩句。後排看到受家暴的妻子不肯離開丈夫,說,有個什麼什麼症候來著?前排補充道,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看到退下樓梯之後警官重去現場,後排說,找某某物品吧。前排立刻點頭稱是。

    一片其樂融融中槽也吐了案也破了。我等草民同時過了當評審和當偵探的癮,只花了四十塊。你還想咋著呢?

    關於“記憶植入”科幻設定的硬傷:此處有劇透慎入。

    作家從認識妻子到離婚前的記憶被植入了別人的腦子,並且妻子還用這個要命的錯誤救了倆人一命。既然如此,作家還哪裡來的對妻子的深情款款呢?結尾倆人在救護車上樓做一團以及作家整部戲裡一直急赤白臉的忙活著救妻子都顯得不真實。

  • 6 # 咖啡公園影視解評

    作為中國產懸疑片,腳步走得很踏實。只是很多細節經不起仔細推敲,處理反轉為了反轉而反轉,缺乏足夠(雖然有)的鋪墊。格局嫌小,主題也缺乏深度。場景設計和主角的表演可圈可點。作為中國產,綜合給出7.2分。如果這是部好萊塢電影,只能6.5分。

  • 7 # 茹錦花開

    能讓我為之瘋狂到徹夜研究劇情的,除了6年前的《盜夢空間》,還有最近陳正道導演的《記憶大師》。

    整個故事充滿玄機,大腦不得不時刻開動,解析劇情中那些隱含的奧妙。

    電影中的不少“反轉”,咋看很突兀,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十面埋伏好的。

    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因為電影裡有大量碎片化的講述,一旦精神不集中就會錯過大量重要的細節,甚至需要“二刷”才能讀懂主角表情背後的含義。

    每一個場景都精心設計,每一個鏡頭都暗藏伏筆。

    一般的懸疑片,越是震撼越是怕被劇透。

    但《記憶大師》很有趣,當你看第一遍知道了兇手是誰後,第二遍再帶著兇手的身份去看,將會獲得更加豐富的細節與線索,感覺就會像是用另一個角色重新玩了一次解謎遊戲,甚至會比第一次還更加有趣。

    最有趣的是,沈警官在電影中設了三道局,而這三道局,用到了“心理模擬”的策略。

    什麼是心理模擬呢?

    心理模擬通常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呢?

    當你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面臨風險性較大的決策的時候,你必須立刻做出決定,及時採取行動,如果延遲行動,就有可能遭受損失或者引起變故,這時候,你就必須用到心理模擬。

    比如,消防員到達火災現場,觀察火情之後,要立刻判斷出火源在哪裡,然後立刻決定用什麼方式滅火,需要哪些資源,從哪裡開始滅火,從哪裡展開救援,消防員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否則大火就會很快的瀰漫。

    調查研究發現,消防指揮官80%的決策,是在1分鐘之內完成的。

    在這種時間有限、情況多變的時候,我們就要先根據經驗,衡量當前的情境,識別哪種行動方案較為合理,然後透過快速的心理模擬,找到最佳行動方案。

    這裡面的關鍵在於心理模擬。不過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這個心理模擬的過程會非常快。

    所謂心理模擬,就是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在你的大腦中形成能夠解決問題的一系列行動步驟,並評估它的可實施性。

    也就是,讓一件事情提前在你的頭腦中發生,你在自己的潛意識裡面,能夠看到這件事情從一個狀態轉變到下一個狀態的過程。

    任何領域,只要你積累足夠豐富的經驗,在時間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你就可以用心理模擬法。

    那麼,回到電影《記憶大師》中,看過這部電影的都知道,終極大Boss是沈sir(不好意思,劇透了),他在影片中的謀略,就用到了心理模擬的技術。

    在江豐第一次逃跑時,沈sir歸來,看見江豐對前來給他辦理保釋手續的張代晨很擔心,同時看到張代晨的胳膊恰好在剛才的撕扯中劃傷了,這時候,沈sir就開始了心理模擬:

    心理模擬一:

    江豐不是覺得他老婆有危險麼?我可以藉機讓張代晨和陳姍姍認識。

    陳姍姍一直痛恨家暴案(之前,李慧蘭的家暴就是陳姍姍報警的),如果我能讓姍姍誤以為張代晨和李慧蘭一樣,是無力逃脫的家暴受害者,這樣姍姍就會主動跟代晨多接觸,而擔心兇手會出現在妻子身邊的江豐就會以為兇手是姍姍。

    李曉芸最後一通電話是打給兇手的。所以,我可以給江豐調出所有家暴案的資料,讓他“無意間”看到那一通電話號碼是陳姍姍的電話,以此證實他的猜測。

    劇中顯現:

    陳姍姍給代晨包紮傷口時說:沈警官都跟我說過了……(沈警官是跟她說過張代晨的情況,只不過是編了一套家暴的故事來說)。

    心理模擬二:

    沈sir的終極計劃:

    第二步:給陳姍姍打電話,告訴她情緒不穩定的江豐要回去,為了避免代晨遭受家暴危險,讓她先帶著代晨去他們家老房子躲一段時間。

    (反轉後有畫面交代,沈sir給代晨鑰匙和地址條)

    第三步:自己趕到老房子,滅掉陳姍姍。然後對外宣稱陳姍姍是兇手,要謀害張代晨,自己為保護代晨,滅掉了姍姍。

    心理模擬三:

    於是他臨時調整心理模擬的計劃:

    第一步:先打暈張代晨和陳姍姍。

    第二步:讓趕來的江豐誤以為張代晨已經被陳姍姍殺死,刺激江豐殺掉姍姍。

    第三步:沈sir把江豐幹掉,然後對外宣稱他這樣做是為了阻止江豐殺人。

    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受江豐記憶影響的沈sir對張代晨下不了手,於是被繩之以法。不過,這個過程中,沈sir的心理模擬策略是運用得非常到位的。

    當然,第一遍看這部電影,在沒有被劇透的情況下,你肯定看不到這些細節和線索,我也是二刷時,才釐清線索和識破謀略。

    後記

    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更少的孩子能夠免受家庭暴力的摧殘,也希望那些從家庭暴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能夠擺脫家庭暴力帶來的深厚陰影。

  • 8 # 小燕子說八卦

    段奕宏,1973年出生。段奕宏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舉辦文藝比賽,他飾演一個小商販。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一位教授看到這個小品後,就託話劇團團長給段奕宏帶話,說他應該去考藝術院校表演系,於是段奕宏就萌發了要讀表演系的念頭。

    1988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的他進入實驗話劇院。1999年出演電視劇《刑警本色》,在劇中他飾演一個反派角色。

    2011年的時候,他拍攝了王全安執導的電影《白鹿原》。本來身材很好的他,在得到這個劇本之後更加瘋狂的健身,讓自己身材能夠更加像黑娃。

    2012年跟馮小剛導演合作電影《1942》

  • 9 # 心理成長導師梁麗華

    你是恐懼地看完全片?還是思考型地代入角色去解謎?這確實是一部燒腦的懸疑電影,也是一部心靈成長的電影。我昨晚去觀賞這部戲,感受完全不同於當年看這部戲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催眠大師”。因為這次“記憶大師”圍繞的主題是“心理創傷”和“自我療愈”。有人(劇中選擇遺忘童年陰影和殺人經歷的警察,段奕宏飾演)覺得只要拯救同樣遭遇的家暴者就能修復童年的陰影,就能救贖自己母親也可以釋放自我。可是歷史一再重演,身陷囹圄的被施虐者卻不想逃離,或許由於害怕或許由於牽掛,所以最後警察還是沒有療愈自己,選擇移除那段記憶,只是因為太痛苦。也有人(黃渤飾演的作家)為了放過愛人而選擇放棄愛情放棄愛的記憶。而作家太太(徐靜蕾飾演)為了愛,為了家族血脈的傳承毅然放棄工作、成就自己的老公;為了懷孕,不斷被醫學上的藥、針劑和外界來折騰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這些都是為了愛。最後,我們發現“記憶大師”想向我們表達的是愛才是治癒一切傷痛的良藥內心真正的接納和放下,才是輸出愛、接納愛的入口

  • 10 # DerwundereKnigdes...

    五一時看完了範迪塞爾主演的《速8》、楊千嬅與余文樂主演的《春嬌救志明》、周冬雨與金城武主演的《喜歡你》以及黃渤與段奕宏主演的《記憶大師》。看完以後,當下就在心裡給這四部影片排了個名次由高到低依次是《速8》《喜歡你》《春嬌救志明》《記憶大師》。《記憶大師》是由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瀚納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懸疑片,由陳正道執導,任鵬擔任編劇,黃渤、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許瑋甯聯合主演,影片於2017年4月28日全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江豐因手術失誤載入一段殺人犯的記憶,進而引發了一連串錯綜複雜的驚險故事。

    首先,我來簡單的談談劇情。故事發生在2025年,因為和妻子張代晨(徐靜蕾飾)婚姻破裂,男主角江豐(黃渤飾)走進記憶大師醫療中心接受手術,卻不料手術失誤記憶被錯誤過載,他莫名其妙變成了“殺人兇手”。警官沈漢強(段奕宏飾)的窮追不捨讓他逐漸發現,自己腦內的錯誤記憶不僅是破案的關鍵,更是救贖自己的唯一希望。與此同時,妻子身邊出現的女人陳姍姍(楊子姍飾)、記憶中浮現出的神秘女子(許瑋甯飾),似乎也和真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場記憶燒腦戰也隨之開始。

    首先,時間設定在2025年,未來,第二,影片中出現的記憶刪除與記憶取回的手術是貫穿全片的一條重要的主線,一切事情皆由這錯置的記憶引出。從記憶刪除與記憶取回甚至是2025年等元素明顯可以看出導演想打科幻牌,中國產懸疑片中含有科幻因素已不新鮮,因為記憶大師的導演陳正道所拍攝的大師系列的第一部,《催眠大師》中也含有相似的元素。看到影片一般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記憶大師》其實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核心主講家暴的懸疑片。科幻元素與懸疑片的結合,的確是令人耳目一新同時為觀眾創造出一種新鮮感,然而我個人認為也正是片中的科幻元素成為了這部影片的小瑕疵。因為當科幻元素與懸疑結合的產物第一次出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會為這種新奇的組合買賬,當它第二次出現時就不一定了。片中的科幻元素是輔助,這種元素無論是設定還是插入都並不像好萊塢式懸疑片爐火純青,因此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影片的劇情也有著中國產懸疑片的硬傷,反轉的不夠味。讓觀眾略微的大吃一驚,細細咀嚼又在情理之中,在觀眾心裡難以留下太大的波瀾。並且影片中的反轉有著為了反轉而反轉的嫌疑,似突然跳出,突兀。

    其次,我來談一談影片中人物的演技。黃渤與段奕宏,演技有口皆碑。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黃渤為了逃出監獄把嚥下去的刀片掏出來的場景。黃渤從嘴裡掏刀片時,喉嚨被卡住而激發的嘔吐感與刀片造成的疼痛感黃渤用他的面部細節呈現的非常好。口水與血水的混合物呈線狀滴落,這一刻我覺得黃渤是在用生命演戲。事後他回覆網友也說這一段是最演的很累。段奕宏老戲骨一枚,片中透過他的演技實現了最終的反轉。徐靜蕾的表演我個人看來,淡如水,不溫不火,情感內斂,即使是大爆發,也看的人沒有多大的代入感。

    總體來說,這部影片還是走不出中國產影片的套路,除了科幻,似乎沒有帶來其他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東西,再鑑於片中的演技,不功不過吧。

    記得還看見有影評解讀說劇中江豐看見浴缸走不出那個世界這一幕非常好,看得出導演是下了功夫的。

    作為一個單純的,吃瓜觀影群眾,以上就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肌炎後遺是否有隱匿性的?難確診時是不是易誤診為心臟神經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