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考研報名,該如何擇校擇專業?
2
回覆列表
  • 1 # 研友社學姐

    2022年考研擇校步驟

    1選擇全日制or非全日制。任何情況下都建議選擇全日制。全日制相對來說含金量高。

    2選擇就業區域,讀研只是手段,就業才是目的,人脈在哪裡很重要,選擇自己可能生活的城市或周邊城市的學校讀研。

    3選擇學碩or專碩,讀博建議選學碩,其他的都可,學碩導向於研究,專碩導向於實際。

    4選擇院校,學渣優先本校,一般的同學往上一個或者半個格,學霸可選雙一流學校,一個好學校還是很重要的。

    5選擇備選院校,注意高低搭配,可選擇三個梯度的院校。

    6選擇門類專業,重點是是否跨考。

    7選擇備考科目,很多專業課都有幾個可選的,不要選太個性的,取消或換參考書的可能性大增。

  • 2 # 考研路上有你有我

    一是未來工作的城市,打算將來在哪裡就業,就選擇那裡的高校,這樣既熟悉當地環境,又有人脈資源;公粽號:考研君,各種新鮮考研資訊➕乾貨

      二是個人的理想與抱負,考研不易,一定要選一個能夠實現個人抱負的大學,這樣備考也有動力;

      三是個人的能力,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四是所選擇的專業,要考慮所選擇的院校是否有目標專業,以及目標專業的難易程度等。

      在決定好目標院校之後,可以向已經考上的前輩請教考研經驗、瞭解你要報考的學校往年的招生情況,包括但不限於招生人數、報錄比、初試分數線等,收集備考資料。

  • 3 # Lss5529

    我是一名在讀研二學生,當初考研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即使我考的只是一所雙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 控制工程專業)。我是一個三本生,在考研擇校的時候非常的慎重。既要考慮自身的學習能力,備考時間,也要考慮自己的三本出身,儘量不要報考對民辦本科存在歧視的學校(自己實力很強的可以衝一衝)。當然一定要找目標學校的師兄師姐問一問往年的錄取情況非常重要。總之,擇校不要盲目跟風,非211,985不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一個踮起腳可以夠的到的學校,這對考研成功非常重要!!!!好高騖遠很可能功虧一簣!至於選專業,肯定要選一些自己感興趣,就業好的專業。先確定好專業,再根據專業去找學校,因為某些學校雖然不是985,211,但有自己的特色專業,而且報考難度比較低。最好選擇招生人數比較多的學校,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成功率!!總之就是,選自己感興趣,前景好的專業。選一個自己拼一拼可以考上的學校。不要太低估自己,也不要太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祝你考研成功!!!

  • 4 # 考研一點通

    選擇專業

    (1)個人興趣愛好:個人認為這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可能是你未來數十年要從事的行業,如果選擇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箇中乏味不是言語可以表明的。

    (2)個人能力:一定要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興趣是第一要素,但也不能一味死磕。有時候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建議有條件的話可以四處走走看看,對各個行業有自己的認知,這樣選擇起來不會太捉襟見肘。

    (3)未來發展:這裡說的未來並非是幾年,所以一定要眼光放長遠,有些行業比如說環境保護,前幾年就是冷門中的冷門,但當前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未來也必將持續下去。在一個這樣朝氣蓬勃的領域裡工作相信一定大有作為。

    (4)其他:一般建議考生陷定專業再選院校,但是也有部分考生是特別鍾情某一院校,但是又把握不大,針對此類考生,建議對比該校往年的招生情況選擇一些競爭偏低的專業來報考。

    內容很多,讀不完的話建議收藏;如果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選擇院校

    擇校必須看的幾個維度,當然部分資料可能不一定好查到,建議同學可以儘可能的去找全,實在找不到僅針對其中幾個資料也是可以分析出院校的報考難度和報名情況的。

    (1) 計劃招生人數

    院校擬招生人數的資料會在招生簡章裡表明。如果招生人數明顯多於其他院校那麼顯然錄取的機會也相應大一些。但是保險起見,大家一定不要只看一年的資料,要對院校3-5年的資料做好蒐集進行對比。

    (2) 實際報考人數

    這個資料是能夠直觀看到有多少競爭對手的資料,對考生來說尤為重要。當然了,這個資料只能看到往年的,但是這依然不能妨礙我們推斷出最近幾年該校的報考情況。舉個例子,假如某院校的某個專業雖然招生人數很多,但是每年報考的人數也非常之多,那就能說明競爭會異常慘烈,實力一般的同學就要做好權衡了。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院校都不會公佈往年的報考人數,這就要考生自己對比其的資料來進行擇校了。

    (3) 實際錄取人數

    能夠明確院校去年或往年實際錄取人數,進而結合該校招生簡章中公佈的擬錄取人數基本就能明確該校近年來的招生情況,比如實際錄取人數多於擬錄取人數就說明該校在實際錄取工作中進行了擴招,如果近幾年都這樣,那無疑說明錄取機率增加。

    (4) 報錄比

    顧名思義,就是院校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值,進而反應院校報名的火爆程度,假如某院校錄取10人,報名人數有200人,報錄比為20,so 慎重!

    (5) 推免人數

    很多同學認為自己不是推免生就不會關注這個名額,這種錯誤在某些院校裡對考生來說是尤為致命的。有些院校公佈的招生人數中是包含推免人數的,比如有些院校某招生人數20人,推免人數18人,那留給統考生的名額只有2人,這就無疑加大了競爭,所以大家一定要關注這一點。

    (6) 複試分數線

    34所自劃線院校的複試線和國家線是不一樣的,必須過了院校規定的複試線才有資格參加院校複試。還要注意的是,有些院校的複試線有校線和院線的區別。有些院校會在不同學院裡開始相同的專業,但是複試線設定卻有高有低,同學們在選擇的院校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區別。當然,如果該校只有一個學院開設了這個專業,但複試線就只有一個。

    (7) 複試比例

    複試比是計劃招生人數和進入複試人數的比值,正常來說報錄比一般在1:1.2—1:1.5之間,就是說,假如院校實際錄取10人,就會有12到15人進複試,最終刷掉2-3人。有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名校或其他院校熱門專業的報錄比有可能達到幾十比一,競爭基本上等同於過獨木橋,所以實力不強者慎選。

    (8) 考研最終成績計算方式

    總成績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試分和複試分佔總成績的權重。有的學校初試分會佔到總成績的70%,有的是初試、複試各佔50%,有的學校複試分只佔總成績的30%~,最終成績大部分院校以百分制計算,擇優錄取!

    (9)研招網擇校流程示意:

  • 5 # 微言說法君

    這需要看你的執行力如何了,以及自己對自身的一個準確評估,你想做到什麼程度,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這裡個人建議別跨專業,難度較大,當然最重要的是看個人喜歡什麼專業,喜歡才更有動力,比如我第一學歷是法學類,我考研就選擇法學類專業,一是有一定的底子,比重新接觸一個新的專業更快進入學習狀態;二是法學專業以後的發展空間比較好(這裡提醒一下,選專業要多方考慮,比如就業前景等等)。

    選好專業後再開始選學校,因為選好專業後選學校範圍首先縮小了,這裡建議可以去中國研究生資訊網看,這裡建議每個學校的招生簡章都仔細看一下,從中選幾所學校,然後再去諮詢學長學姐,把自己能想到的問題都要解決了,才定具體報名的事,畢竟花費的時間精力很大,別到頭來一步錯滿盤潰。

    說的多了可能不會太在意,還是看自己,唯心論,自己選擇了,就去嘗試,拼一把,不留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宋詞連起來感覺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