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在家自學
首先,家學(Homeschooling)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很盛行。家學並不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公立教育未普及時,很多人都是透過父母親戚甚至牧師來接受基礎教育的,比如《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丁。
選擇家學有很多原因,比如不滿意學校制度、受到老師或同齡人虐待、經濟問題等等。樓主看來已經有了決定,所以在這裡就不深究了。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句:教育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無論你有怎樣的教育觀念,一定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做選擇。千萬不要僅僅因為你覺得『好』,替孩子做出選擇。這與那些『為了孩子好』就強迫孩子上補習班藝術班大考小考的家長沒什麼兩樣。
至於如何讓孩子做出選擇,你可以先做一個家學計劃,比如如何選擇課程和教學方式、如何進行課外和社交活動等等。計劃先不要長,1個月、3個月或6個月,在這幾個月中,讓孩子嘗試下你的家學計劃。然後聽聽孩子的想法,是選擇學校還是家學。
學術
看到有很多回答擔心學術狀況。作為自學了7年的人,我表示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脫離學校學習知識是毫-無-壓-力。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家學反而對學習更加有利。為什麼有利一會再說。先說一下家學的幾種學習選擇:
很多人會好奇自學的學習資源哪裡來。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線上教育也突飛猛進。現在很多人都上的大學公開課就是一個例子。我正在學的Coursera則比影片公開課更進一步:有大學教授專門授課輔導,有考試也有作業,final的時候往往需要和其他同學合作完成一個project。只有在按時交作業的情況下,最後分數過70%並完成課程,才能獲得類似於結業證書的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網上找到各式各樣的教程和教科書。中國學校使用的人民出版社系列教材可在人民出版社官網上免費閱讀。美國中學的教科書(Mcgraw-hill出版)也可以在網上下載,包括配套的CD/Flash。當然,你可以購買教科書。Amazon、京東有大量的教材。如果在北京,你還可以去國圖借書-那裡應有盡有。
不過作為一個個體,有些資源還是無法獲得的,比如實驗室。因為在本地找不到可以使用的實驗室或科學博物館,我到現在還沒做過實驗,真遺憾。但後來上高中的朋友告訴我,他們一般也只能看老師做實驗,接觸不到實驗器材。。。
有了學習資源,剩下的問題就是做一個細緻、可行、長遠的學習計劃。這類似於學校里老師們做的教案和備課。也就是在這裡,學校和家學區分開來。學校作為一個集體,它提供的課程必須要適合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學習進度也需要迎合大部分學生。而家學在小單位的環境下,可以切實做到契合個體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而做』(for students,by students)。因此,你的選課可以完全由你而定。每天學習多少也由你定。時間如何安排,還由你而定。這大大鍛鍊了你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性,讓你學會對自己的教育負責。
舉個栗子,我在父親的輔導下完成了初中課程並參加中考後,決定不再繼續學習物理和化學。一是因為我對這兩科沒有興趣,二是因為我未來方向走文學/社會學方面,目前只需要掌握一般的物理化學知識,不需要深入。而我利用節省下的學習時間加強了文學和寫作課程。
又或者我在學UCLA社會心理學公開課的時候,第一節課就學了一個lecture,感覺不夠,於是以後每節課學兩個lecture。或者在學習初一數學時,我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學完,而不是學校規定的一年。脫離學校安排大大增加了我的學習效率和時間。
有些人可能對學生自己設計課程產生質疑。但學習這種事,最瞭解自己進度和理解力的往往並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課程選擇也是如此。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資訊大爆炸時代,你必須學會選擇性地學習。如果有一種知識,你既不感興趣也沒必要深入,那麼泛泛瞭解即可。
家長還要注意,一定要設計一種考核孩子的辦法。換句話說,有監督。否則孩子很可能鬆懈哦。尤其是在最初的家學階段或者孩子年齡較小的情況下,這時候孩子無法獨立地安排學習並嚴格遵守計劃。家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指導和輔導。所以樓主,你的時間安排也很重要。
社交
往上一看,原來打了那麼多字,還要再努力學會簡要地說話啊。
看到很多人也很擔心社交的問題。必須承認的是,在目前的中國環境下,Homeschooler社交有一定阻礙,但並不等於沒有。第一宗旨就是:多參加活動,多主動結識不同的人。
首先,你的城市很重要。大城市人多活動多。比如北京,集合了各種中小NGO、文化組織、大使館、圖書館、大學、社群組織等等。只有你願意,社交根本毫-無-壓-力。你可以去根與芽參加實習活動,為環境和動物保護盡一份力。你可以去塞萬提斯學西班牙語,同時參加不同的西班牙語活動。你可以參加Sunny志願者,幫助打工子弟。你可以去計算機公司工作,或者去H&M打工(我的兩位homeschooler朋友是這麼做的。一個專注於電子商務;一個想在零售業大施拳腳)。
以上是我知道的一些活動。如果你和我一樣熱衷公益,可以在《中國發展簡報》和《NGO交流網》上找到更多的活動資訊。你甚至可以自己做NGO專案。這並不難,我做過。
其次,你的資金也有關係。不是用來吃吃喝喝的(-。-),而是,如果你想擴充套件你的交際面,你需要投入資金來參加不同的活動和路費。志願者活動還好,國內一般不需要資金。但假如你想學藝術呢?外語?又或者在網路上認識了基友,想去面基。這些都需要紅花花的毛爺爺。
最後,你要活躍,要善於利用資源。活躍不等於嘰嘰喳喳地說個不行刷存在感,而是學會主動地結識朋友。其實這跟在不在學校沒什麼區別。但剛開始家學的同學可能因為環境改變、失沒有同學有失落感,或者一時找不到社群及網路的社交出口。放鬆,只要你積極地尋找,一定有的。瞭解擁有的資源——網路是一個很好的資源——然後利用它開啟局面。家長也請盡情發揮家學優勢,多教教孩子社交知識和人格培養-這往往是中國學校的課程裡缺乏的。
如果以上三點你做得好,那麼在社交方面,你會比普通學校的學生收穫更多。我這三點做的並不完善,主要是資金問題(窮人淚目)。但是透過網路和志願者經歷,我還是結識來自不同國家、背景、年齡的朋友。和各色各樣的人聊天交流,我的視野開闊了,也變得更寬容了。不過我比較宅,再加上居住城市不給力,很多活動參加不了。
@夏小暖
同學,她不上學後去北京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聽課,又在上海拜師學畫,同時在公司實習,閒暇時還可以看看電影歌劇,生活學習娛樂感情四不誤。
關於學校和家學的社交問題永遠爭論不休。僅說說我的想法。
我一直堅信環境和學術是一樣重要的。當時上中學的小學同學常常跟我講她的生活。他們每月都有考試-大考小考,每天早上6點上學,晚上還必須參加晚自習。作業負擔很重。生活基本上就是學校-家裡,兩點一線。偶爾和同學聚餐。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能夠接觸到的只有同學和老師,大部分時間也只能在教室度過。但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可以學習同樣的知識,卻可以擁有更廣闊的社交面,還免除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傷害(比如老師或同輩欺凌。當時在我們本地中學有惡霸,好像有學生是參與黑社會的-。-)。所以,在本地中學和家學之間,我選擇後者。
未來出路
舉幾個蘋果:
走國學路線-學習國學課程,當國學講師。自考英文專業的homeschooler就是因為學校不提供國學教育,走的這個路線。
走留學路線-我走的是這個路線。學好英語是第一步(同時也推薦給所有人。英語的學習資源是網路上最多的)。之後你要考SAT、託福雅思、準備大學申請。這裡不詳細介紹了。大部分美國、英國、香港、加拿大和少數日本的大學都認可非學校教育。
走工作路線-我認識一位很了不起的homeschooler走的這個路線。她初二輟學,然後學習了電子商務。現在剛18歲,卻已經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她獨立生活,還在學校當過助教。
走自考/高考路線-大學還是要上的,學歷還是要拿的,但是可以透過自考或高考來完成。我認識的幾位14、5歲的homeschooler在自考。也有人自學高中課程然後高考,成功進入大學。
也不都是好的。。。
家學了這麼多年,我受過的壓力、阻力並不小。有些來自社會,有些來自經濟/資源問題,還有些來自自己。我必須要說,家學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比起學校,家學要求更大的忍耐力、堅持和熊熊燃燒的動力。城市和社群狀況、父母對家學質量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由於家學仍然是『非主流』(尤其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組織都接納家學。對家學抱有偏見、成見、懷疑和不瞭解的人也有。比如我的一位homeschooler朋友因為不上學,被鄰居議論。他們可能用很多標籤來形容你。尤其是在不瞭解家學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家學等於"封閉在家中不與社會接觸"。那麼以為你有自閉症、孤獨症、怪胎、人格或社交缺陷、甚至"在家待傻了"的成見,也可以理解。你大可不必在意。畢竟標籤存在於任何一個團體。但你必須有心理準備,明白有這種情況。
比起美國,資源方面也還是受限制的。美國有完善的家學法律和稽核標準。每個州都有家學聯盟。社群還可以隨意組織各種俱樂部和活動。美國很多homeschooler還會去社群大學提前接受教育。所有這些能有利促進家學發展和完善的資源,中國都沒有。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有長遠、細緻的家學教育計劃!不要泛泛地想怎麼學、怎麼教,一定要多在網上找資料和線下詢問,參考別人是怎麼做的。建議樓主找找本地有沒有家學組織。
法律問題也說下
*我也迷茫了。。還是請專業的法律人士來說說這到底違不違法吧!*我沒有受過審查或來自教育局、學校的干涉。我曾經親自去教育局註冊過中考,工作人員知道我沒上學也沒說什麼。我記得小學時,我表姐初中的一個同學因為經濟困難,上不起學輟學工作去了,學校好像也沒管。
最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把所有其他的回答都看了。很多意見我以前聽過,比如因為上學是大部分人都走的路,所以應該上學。當初我身邊的一些親友也用這條來勸告我去上學。但尚若此邏輯成立,那納粹軍官也可以解釋:因為其他的軍官都殺猶太人,所以我也殺了,無壓力。。。( ´ ▽ ` )ノ
其實無論學校教育還是非學校教育,它都是一種『接受教育的方式』。就像學習方式一樣,有的人是文字型學習者,讀書是接受資訊的最好方式。有的人則是視覺學習者,透過電影或影片接受的資訊最多。每一種方式都有好有壞。瞭解哪種方式是最適合你的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選擇在家自學
首先,家學(Homeschooling)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很盛行。家學並不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公立教育未普及時,很多人都是透過父母親戚甚至牧師來接受基礎教育的,比如《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丁。
選擇家學有很多原因,比如不滿意學校制度、受到老師或同齡人虐待、經濟問題等等。樓主看來已經有了決定,所以在這裡就不深究了。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句:教育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無論你有怎樣的教育觀念,一定要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做選擇。千萬不要僅僅因為你覺得『好』,替孩子做出選擇。這與那些『為了孩子好』就強迫孩子上補習班藝術班大考小考的家長沒什麼兩樣。
至於如何讓孩子做出選擇,你可以先做一個家學計劃,比如如何選擇課程和教學方式、如何進行課外和社交活動等等。計劃先不要長,1個月、3個月或6個月,在這幾個月中,讓孩子嘗試下你的家學計劃。然後聽聽孩子的想法,是選擇學校還是家學。
學術
看到有很多回答擔心學術狀況。作為自學了7年的人,我表示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脫離學校學習知識是毫-無-壓-力。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家學反而對學習更加有利。為什麼有利一會再說。先說一下家學的幾種學習選擇:
購買Homeschool課程。現在網上已經有很多頗為完善的homeschool課程,提供的課程比很多學校還豐富。授課方式也多式多樣。除了教科書和影片外,有專門的老師透過遠端教育輔導。Homeschool課程往往還有網路社群,所有使用此課程的學生透過社群相互交流,形成了一個類似規模較小但關係親密的學校環境。很多課程受美國大學認證,但為英語授課。透過私塾學習。比如回答中提到的。這樣的私塾在北京、上海、廣東、大理等城市都可以找到,但其他的二三線城市一般沒有,比如我生活的唐山。私塾一般是家長或長輩們教課,資金充裕的還可以找受過專業培訓的私人教師。比起自學來,私塾的好處就是類似的學生可以聚在一起交流。最後,就是自學啦!在不願參加私塾或沒有私塾、負擔不起homeschool課程或沒有適合的homeschool課程,學生可以選擇自學。這種情況下,學生也有可能是由私人教師或父母來輔導的。其實即便你採取了以上兩種方式,你仍然需要自學。自學的內容需要根據你的學習目標安排。授課方式和時間安排同理。比如我認識一位自考英語專業的homeschooler,她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英語上。學習資料則一方面參考自考教程,一方面利用網路的免費英語學習資源(Podcast、書籍、MP3、有聲書等)。很多人會好奇自學的學習資源哪裡來。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線上教育也突飛猛進。現在很多人都上的大學公開課就是一個例子。我正在學的Coursera則比影片公開課更進一步:有大學教授專門授課輔導,有考試也有作業,final的時候往往需要和其他同學合作完成一個project。只有在按時交作業的情況下,最後分數過70%並完成課程,才能獲得類似於結業證書的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在網上找到各式各樣的教程和教科書。中國學校使用的人民出版社系列教材可在人民出版社官網上免費閱讀。美國中學的教科書(Mcgraw-hill出版)也可以在網上下載,包括配套的CD/Flash。當然,你可以購買教科書。Amazon、京東有大量的教材。如果在北京,你還可以去國圖借書-那裡應有盡有。
不過作為一個個體,有些資源還是無法獲得的,比如實驗室。因為在本地找不到可以使用的實驗室或科學博物館,我到現在還沒做過實驗,真遺憾。但後來上高中的朋友告訴我,他們一般也只能看老師做實驗,接觸不到實驗器材。。。
有了學習資源,剩下的問題就是做一個細緻、可行、長遠的學習計劃。這類似於學校里老師們做的教案和備課。也就是在這裡,學校和家學區分開來。學校作為一個集體,它提供的課程必須要適合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學習進度也需要迎合大部分學生。而家學在小單位的環境下,可以切實做到契合個體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而做』(for students,by students)。因此,你的選課可以完全由你而定。每天學習多少也由你定。時間如何安排,還由你而定。這大大鍛鍊了你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性,讓你學會對自己的教育負責。
舉個栗子,我在父親的輔導下完成了初中課程並參加中考後,決定不再繼續學習物理和化學。一是因為我對這兩科沒有興趣,二是因為我未來方向走文學/社會學方面,目前只需要掌握一般的物理化學知識,不需要深入。而我利用節省下的學習時間加強了文學和寫作課程。
又或者我在學UCLA社會心理學公開課的時候,第一節課就學了一個lecture,感覺不夠,於是以後每節課學兩個lecture。或者在學習初一數學時,我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學完,而不是學校規定的一年。脫離學校安排大大增加了我的學習效率和時間。
有些人可能對學生自己設計課程產生質疑。但學習這種事,最瞭解自己進度和理解力的往往並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課程選擇也是如此。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資訊大爆炸時代,你必須學會選擇性地學習。如果有一種知識,你既不感興趣也沒必要深入,那麼泛泛瞭解即可。
家長還要注意,一定要設計一種考核孩子的辦法。換句話說,有監督。否則孩子很可能鬆懈哦。尤其是在最初的家學階段或者孩子年齡較小的情況下,這時候孩子無法獨立地安排學習並嚴格遵守計劃。家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指導和輔導。所以樓主,你的時間安排也很重要。
社交
往上一看,原來打了那麼多字,還要再努力學會簡要地說話啊。
看到很多人也很擔心社交的問題。必須承認的是,在目前的中國環境下,Homeschooler社交有一定阻礙,但並不等於沒有。第一宗旨就是:多參加活動,多主動結識不同的人。
首先,你的城市很重要。大城市人多活動多。比如北京,集合了各種中小NGO、文化組織、大使館、圖書館、大學、社群組織等等。只有你願意,社交根本毫-無-壓-力。你可以去根與芽參加實習活動,為環境和動物保護盡一份力。你可以去塞萬提斯學西班牙語,同時參加不同的西班牙語活動。你可以參加Sunny志願者,幫助打工子弟。你可以去計算機公司工作,或者去H&M打工(我的兩位homeschooler朋友是這麼做的。一個專注於電子商務;一個想在零售業大施拳腳)。
以上是我知道的一些活動。如果你和我一樣熱衷公益,可以在《中國發展簡報》和《NGO交流網》上找到更多的活動資訊。你甚至可以自己做NGO專案。這並不難,我做過。
其次,你的資金也有關係。不是用來吃吃喝喝的(-。-),而是,如果你想擴充套件你的交際面,你需要投入資金來參加不同的活動和路費。志願者活動還好,國內一般不需要資金。但假如你想學藝術呢?外語?又或者在網路上認識了基友,想去面基。這些都需要紅花花的毛爺爺。
最後,你要活躍,要善於利用資源。活躍不等於嘰嘰喳喳地說個不行刷存在感,而是學會主動地結識朋友。其實這跟在不在學校沒什麼區別。但剛開始家學的同學可能因為環境改變、失沒有同學有失落感,或者一時找不到社群及網路的社交出口。放鬆,只要你積極地尋找,一定有的。瞭解擁有的資源——網路是一個很好的資源——然後利用它開啟局面。家長也請盡情發揮家學優勢,多教教孩子社交知識和人格培養-這往往是中國學校的課程裡缺乏的。
如果以上三點你做得好,那麼在社交方面,你會比普通學校的學生收穫更多。我這三點做的並不完善,主要是資金問題(窮人淚目)。但是透過網路和志願者經歷,我還是結識來自不同國家、背景、年齡的朋友。和各色各樣的人聊天交流,我的視野開闊了,也變得更寬容了。不過我比較宅,再加上居住城市不給力,很多活動參加不了。
@夏小暖
同學,她不上學後去北京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聽課,又在上海拜師學畫,同時在公司實習,閒暇時還可以看看電影歌劇,生活學習娛樂感情四不誤。
關於學校和家學的社交問題永遠爭論不休。僅說說我的想法。
我一直堅信環境和學術是一樣重要的。當時上中學的小學同學常常跟我講她的生活。他們每月都有考試-大考小考,每天早上6點上學,晚上還必須參加晚自習。作業負擔很重。生活基本上就是學校-家裡,兩點一線。偶爾和同學聚餐。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能夠接觸到的只有同學和老師,大部分時間也只能在教室度過。但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可以學習同樣的知識,卻可以擁有更廣闊的社交面,還免除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傷害(比如老師或同輩欺凌。當時在我們本地中學有惡霸,好像有學生是參與黑社會的-。-)。所以,在本地中學和家學之間,我選擇後者。
未來出路
舉幾個蘋果:
走國學路線-學習國學課程,當國學講師。自考英文專業的homeschooler就是因為學校不提供國學教育,走的這個路線。
走留學路線-我走的是這個路線。學好英語是第一步(同時也推薦給所有人。英語的學習資源是網路上最多的)。之後你要考SAT、託福雅思、準備大學申請。這裡不詳細介紹了。大部分美國、英國、香港、加拿大和少數日本的大學都認可非學校教育。
走工作路線-我認識一位很了不起的homeschooler走的這個路線。她初二輟學,然後學習了電子商務。現在剛18歲,卻已經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她獨立生活,還在學校當過助教。
走自考/高考路線-大學還是要上的,學歷還是要拿的,但是可以透過自考或高考來完成。我認識的幾位14、5歲的homeschooler在自考。也有人自學高中課程然後高考,成功進入大學。
也不都是好的。。。
家學了這麼多年,我受過的壓力、阻力並不小。有些來自社會,有些來自經濟/資源問題,還有些來自自己。我必須要說,家學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比起學校,家學要求更大的忍耐力、堅持和熊熊燃燒的動力。城市和社群狀況、父母對家學質量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由於家學仍然是『非主流』(尤其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組織都接納家學。對家學抱有偏見、成見、懷疑和不瞭解的人也有。比如我的一位homeschooler朋友因為不上學,被鄰居議論。他們可能用很多標籤來形容你。尤其是在不瞭解家學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家學等於"封閉在家中不與社會接觸"。那麼以為你有自閉症、孤獨症、怪胎、人格或社交缺陷、甚至"在家待傻了"的成見,也可以理解。你大可不必在意。畢竟標籤存在於任何一個團體。但你必須有心理準備,明白有這種情況。
比起美國,資源方面也還是受限制的。美國有完善的家學法律和稽核標準。每個州都有家學聯盟。社群還可以隨意組織各種俱樂部和活動。美國很多homeschooler還會去社群大學提前接受教育。所有這些能有利促進家學發展和完善的資源,中國都沒有。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有長遠、細緻的家學教育計劃!不要泛泛地想怎麼學、怎麼教,一定要多在網上找資料和線下詢問,參考別人是怎麼做的。建議樓主找找本地有沒有家學組織。
法律問題也說下
*我也迷茫了。。還是請專業的法律人士來說說這到底違不違法吧!*我沒有受過審查或來自教育局、學校的干涉。我曾經親自去教育局註冊過中考,工作人員知道我沒上學也沒說什麼。我記得小學時,我表姐初中的一個同學因為經濟困難,上不起學輟學工作去了,學校好像也沒管。
最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把所有其他的回答都看了。很多意見我以前聽過,比如因為上學是大部分人都走的路,所以應該上學。當初我身邊的一些親友也用這條來勸告我去上學。但尚若此邏輯成立,那納粹軍官也可以解釋:因為其他的軍官都殺猶太人,所以我也殺了,無壓力。。。( ´ ▽ ` )ノ
其實無論學校教育還是非學校教育,它都是一種『接受教育的方式』。就像學習方式一樣,有的人是文字型學習者,讀書是接受資訊的最好方式。有的人則是視覺學習者,透過電影或影片接受的資訊最多。每一種方式都有好有壞。瞭解哪種方式是最適合你的才是最重要的。